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下期末复习复习一遍过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下的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康熙帝曾立碑赞誉朱元璋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汉唐宋储君诚有所未及也。”其中“凡凡其制度”方面,明太祖实施的措施是
(
)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
②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③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监视官民
④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2.一天早晨,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朱元璋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
)
A.设立锦衣卫
B.设立东厂
C.创立内阁
D.废除丞相
3.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宋元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失去积极意义,考试内容趋于八股,遂叫八股取士。下列关于明清“八股取士”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B.考生的答卷,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C.考生答卷必须按固定的格式来写
D.考生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
4.“(某航海家)把他最崇敬最热爱的大海作为长眠之地。确实,他是大海之子……按照他的意愿,带回
南京的只有一双鞋子和一撮头发,葬在南京城外的坟墓里,供后人凭吊。”因为“他”
(
)
A.七下西洋
B.抗击倭寇
C.东渡日本
D.收复台湾
5.“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
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
A.《史记》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6.如图是紫禁城,也称故宫,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廷建筑群。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建筑艺术家们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出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下列材料能说明紫禁城
(
)
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②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
③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④蕴含了平等的思想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这种政策自祯十四年占领河南起,始终执行。起义军进
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不少地区工商业照常进行。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材料中的“起
义军”指的是
(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8.一位学者在评价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时说:(它)有时是“暴力”的蒙汗药,有时是“极权”的挡箭牌,有时
又是“诡计”的密钢机,而这段动乱历史的创伤记忆被装潢为“分合之道”。它”指的是
(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9.曾任军机章京的赵翼说,乾隆在出巡途中,有时于马上降旨,军机大臣奉面谕后,即命司员歇马撰拟立
就,飞驰前往,赶在皇帝至行宫前进呈,名曰“赶乌敦”(乌敦”是满语,指皇帝中途小憩之“尖营”)。这
反映出军机处的特点是
(
)
A.具有高度机密性
B.行政效率相当高
C.机构设置简单
D.是中枢核心机构
10.针对台湾如何进行管理,施琅主张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
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将必酿成大害,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囿”。据此,康熙帝
(
)
A.设置澎湖巡检司
B.促使荷兰殖民者投降
C.在台湾正式建省
D.设置台湾府加强管辖
11.17世纪中期,沙皇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并
继续增兵,扩大侵略。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侵略军,在雅克萨展开激战。最终双方
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的平等性表现在
(
)
A.双方自愿进行谈判而签订
B.双方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
C.彼此保持双方领土完整
D.双方皆无领土损失
12.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写道: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他们真正发现了“专制的秘密”:“一日外患,一日内忧。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是不二法门,所以要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铁桶阵是明清治国的法宝。”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设置锦衣卫
B.设立军机处
C.大兴文字狱
D.实行“闭关锁国”
13.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京剧艺术是中国戏剧中的国粹。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三幅图片,依据下图情景,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
A.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京剧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C.中国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14.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政府
(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D.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15.下面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
B.宋朝江南地区的开发
C.清朝前期经济得到发展
D.宋元海外贸易的繁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7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5分)
16.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根据题干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艺术篇与下面图片相关的戏曲剧种被称为我国的“国粹”,该剧种是什么?(2分)
(2)工程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图二工程,主要是明代修筑的,其东西起止点分别是哪里?当初修筑该工程的目的是什么?图三工程开凿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该工程的开通有何作用?图四中的建筑开始建造于哪位皇帝统治时期?(7分)
(3)科学篇下面材料出自哪部著作?作者是谁?(4分)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4)感悟篇综合以上探究,请你说说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2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7.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从开放走向封闭。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像
(1)材料一中的人物有何壮举?他的壮举有什么目的?(5分)
材料二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扼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
-《明史》
(2)材料二中的“倭”来自哪个国家?针对材料二中反映的这种情况,明朝中期,政府派哪一位将领到浙江沿海抗倭?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位将领。(4分)
材料三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3)根据材料三,说说什么是闭关政策。从材料三中反映出清朝推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是什么?(4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2分)
18.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要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
自制科以《四书》文取士,强天下不齐之人,一切就琐言之绳尺,其道固已隘矣,近时有司,又无所谓绳,无所谓尺,若闭目以探庾中之黄,大小惟其所值,士之蓄德而不苟于文者,又焉往而不见黜哉?
-《曾文正公文集》
材料四
中国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172—1841年)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对科举制度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朝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其变化是什么?“帝方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4分)
(2)材料二中“偏房”指清朝的哪个政治机构?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3)材料三批判的是哪种文体?这种文体有什么弊端?(3分)
(4)结合材料四指出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有什么影响?(3分)
(5)古代中国的各朝代均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你认为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5分)
19.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代封建王朝都采取措施维护民族团结。请你参与下面以“民族关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立碑为盟一家亲
唐蕃会盟碑
材料一
碑文曰:维大唐开元二十一年,岁次壬申,舅甥修其旧好,同为一家。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以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因兹降蕃。自此以来,完事休贴。间者边吏不谨,互有侵轶,越在遐荒,因之隔阂。今遵永旧,咸与维新,帝式藏用,不违阙旨。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蕃之间的关系,并说说“唐蕃会盟碑”有何历史价值。(6分)
奋力抗争驱荷夷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连横《台湾通史》
(2)材料二中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英雄是谁?材料二反映了什么?请举出我国古代政府加强对台湾管理的两个史例。(7分)
平定叛乱保新疆
材料三
(3)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发动叛乱,材料三反映的就是这一事件,这次叛乱是谁发动的?叛乱被平定之后,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4分)
整理知识渐明智
(4)阅读下列材料,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题,结合相关事实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要求:围绕主题论点,论据充分,论证严谨)(8分)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得当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朱元璋强化皇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①符合题意;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④符合题意;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符合题意;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置,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兵权的是宋太祖,所以③⑤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锦衣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东厂也是同类机构,但是东厂是在明成祖时成立的,排除B项。故答案选A
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八股取士”。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被录取,所以A、B两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写作八股文,所以C项说法正确。故答案选D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根据材料“航海家”“南京”可知,这个航海家是郑和。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戚继光抗击倭寇,但戚继光不是航海家;鉴真东渡日本,葬在日本,也不能说是航海家;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也不是航海家。故答案选A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工开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是宋应星。书中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作了全面的总结,北京王麻子剪刀就在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故答案选C。
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紫禁城。根据材料“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可知紫禁城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③正确;根据建筑艺术家们用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建筑、美术等领域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出了一条神秘奇特的中轴线”可知紫禁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示了高超的建筑技艺,①②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紫禁城的设计是为了突出皇权至上,蕴含的不是平等观念,④错误。故答案选A。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李自成起义。根据材料中“崇祯十四年”“起义军进北京后”等信息可知,这次起义爆发于明朝末年,且占领了明朝首都北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攻进北京城内。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故答案选D。
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演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俗称《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故答案选A
9.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根据材料中“有时于马上降旨”“撰拟立就,飞驰前往,赶在皇帝至行宫前进呈”等信息可知,军机处的特点是传达皇帝谕旨迅速,行政效率高。故答案选B
1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故答案选D
1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尼布楚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故答案选B
1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根据材料“一日外患,一日内忧。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是不二法门,所以要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铁桶阵是明清治国的法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当时的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答案选D
1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三幅图片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更为繁荣的时期。徽调经过吸收昆曲、秦腔、京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逐渐形成了“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故答案选D。
1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根据题干信息“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该时期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故答案选A
1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经济的发展。根据图中“1700年”“1820年”可知,当时属于清朝前期,再结合图中生产总值比重可知,当时封建经济持续发展。故答案选C。
16.
(1)京剧。(2分)
(2)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2分)为了防御蒙古贵族的南扰。(1分)隋炀帝。(1分)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2分)明成祖。(1分)
(3)《天工开物》(2分)宋应星。(2分)
(4)大力开展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教育;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宣传活动;有关部门利用法律、行政手段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注重创新与发展,做到民族性与开放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京剧、明长城、隋朝大运河、紫禁城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第(1)题根据材料图片分析可知,图一是京剧脸谱,京剧被称为我国的“国粹”。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根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杭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在位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根据图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紫禁城开始建造于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
第(3)题根据材料“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可知,这是《天工开物》的序言部分,《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7.
(1)郑和下西洋。(1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4分)
(2)日本。(1分)戚继光。(1分)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2分)
(3)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既严厉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海。(2分)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意思相近即可)(2分)
(4)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的对外关系。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最大的壮举就是七下西洋,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第(2)题材料二讲述的是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这里的“倭”主要来自日本。
第(3)题根据材料三“片板不准下海”可知清政府限制中国商民出海;通过材料三中通商口岸的数量变化可知,清政府严厉控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即可。
第(4)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8.
(1)明朝。(1分)变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2分)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1分)
(2)军机处。(1分)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分)
(3)八股文。(1分)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2分)
(4)文字狱。(1分)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2分)
(5)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稳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材料一反映的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帝方自操权柄”是指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里。
第(2)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偏房”是指军机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第(3)题根据材料三“自制科以《四书》文取士”可知,材料三批判的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弊端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4)题材料四批判了清朝文化专制、思想被禁锢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除了延续明朝的八股取士外,还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字狱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5)题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稳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19.
(1)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说明唐蕃有姻亲关系,和同为一家;也有过冲突,但以和为主。(每点2分,共4分)历史价值:此碑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见证。(2分)
(2)郑成功。(1分)反映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也表明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2分)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置台湾府。(4分)
(3)大、小和卓。(2分)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2分)
(4)示例:(8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清朝统治者作了许多努力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东T南海防。1685和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巩固了我国东北边疆地区的安全。康熙时,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乾隆皇帝时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中央对西北地区的管辖。顺治册封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有效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清朝前期,我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明、清三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对唐蕃关系进行阐述即可。如两位公主入藏的姻亲关系、和战关系等。
第(2)题材料二所示为民族英雄郑成功写给荷兰殖民者的信。反映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也表明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第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3)题图中所示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平定大、责小和卓叛乱后,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