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4 14: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重点】
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导入新课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中经济得到了怎样的发展,我们通过这节课进行学习。
本课的知识构架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顺治帝
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
顺治六年四月,明确宣布:“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有主荒田,令原主开垦,官给牛、种。后又作了补充规定:“如有主荒田,原主不能开垦,地方官另行招人耕种,给予印照,永远承业,原主不得妄争”。顺治十四年,又宣布将“永远承业”改为“永为己业”。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 493 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 078 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 837 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 414 495
1 920 919顷
128061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表现
(2)兴修水利。(黄河、淮河、大运河)
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清初,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威胁着国库收入和人民生活。
清朝治水图
(3)粮食产量提高。(改进技术,改良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向日葵
双季稻
玉米、甘薯、马铃薯成为一般百姓的主要食物来源,让许多贫困百姓免于因营养不良而死。
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4)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增加,面积扩大 )
棉花
茶树
甘蔗
烟草
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经济作物品种增加、
种植范围广
3.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耕织图》
(局部)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大力兴修水利
粮食产量提高
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
农业
发展
影响: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
推动手工业与商业发展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代粉彩瓷器。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1.手工业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余人。
雇佣关系,分工合作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清蜀锦机
汉口茶市
汉口成为商船集散地
商业城镇繁荣
2.商业
《盛世滋生图》(局部)
商业发展表现
(1)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
(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盛泽镇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汉口镇
“人烟数千里,贾户数千家”
四大名镇之景德镇
四大名镇之佛山镇
盛泽镇
(2)商帮发展(晋商、徽商)。
商帮发展
商业繁荣
促进
促成
大型商帮兴起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全方位展现了晋商文化和晋商的富有。
胡雪岩:著名的徽商,早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多处,并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大力兴修水利
3.粮食产量提高
4.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人口增长
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1.商业城镇的繁荣
2.大型商帮的兴起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提供大量劳动力
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与人口增长的 关系
辩证
1.原因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概况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1)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2)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人口的增长
合作探究: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影响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商业:商业发达
人口的增长
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
问题:人地矛盾突出;地力下降;社会压力增大
课堂小结
1、清朝前期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 )               
A.经济作物得到较大推广
B.政府注重兴修水利
C.清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改进耕作技术,推广新品种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的朝代是(   )
A.元朝 B.宋朝 C.清朝前期 D.唐
C
3、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A.汉口 B.苏州 C.江宁 D.北京
B
C
当堂检测
《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比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请问这两本书中所反映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4、史书记载:清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集于燕”。
这说明“燕”( )
A.商品经济活跃 B.农业生产发展
C.手工业发达 D.百姓富裕

5、
A
D
6、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特点是(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
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
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
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
(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
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①材料一、二反映了明清时期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材料一、二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
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我们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我们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