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
江苏历史卷·答题卡
第Ⅰ卷(请用2B铅笔填涂)
准考证号: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贴条形码区
此栏考生禁填
缺考
标记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检查监考员所粘贴的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0.5
mm黑色签字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圆珠笔答题;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5.正确填涂
注意事项
1
[A]
[B]
[C]
[D]2
[A]
[B]
[C]
[D]3
[A]
[B]
[C]
[D]4
[A]
[B]
[C]
[D]5
[A]
[B]
[C]
[D]
6
[A]
[B]
[C]
[D]7
[A]
[B]
[C]
[D]8
[A]
[B]
[C]
[D]9
[A]
[B]
[C]
[D]10
[A]
[B]
[C]
[D]
11
[A]
[B]
[C]
[D]12
[A]
[B]
[C]
[D]13
[A]
[B]
[C]
[D]14
[A]
[B]
[C]
[D]15
[A]
[B]
[C]
[D]
第Ⅱ卷(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6.(1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1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8.选做题,请同学们在【A】【B】【C】【D】题中任选两题作答,并用2B铅笔填涂所学题号;多答按所学第一题计入总分(24分)
【A】【B】【C】【D】(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D】(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历史
第1页(共3页)
历史
第2页(共3页)
历史
第3页(共3页)绝密★启用前
2021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
江苏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1、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禁忌太多,百姓无所适从就不能安心工作;推举贤能,百姓就会有所图谋;任用才智,百姓便会彼此相欺。”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推行礼乐仁政
C.实行严刑峻法
D.提倡兼爱尚贤
2.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
3.唐太亲亲手拟定的《司门式》规定:“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得关碍。”让警卫护送上访者面见皇帝。唐代名臣颜真卿评价这一举措,“所以平治天下,正用此道”。“此道”是指
A.主动听诉的制度设计
B.谏议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C.开放包容的社会气象
D.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4.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明代农学家马一龙说∶"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输力者,虽劳无功。"这表明
A.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
B.宋明时期人地矛盾逐渐显现
C.农业生产中稻麦种植减少
D.封建国家重视农业技术创新
5.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
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
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
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
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
6.下图是1825-1885年间中国的茶叶出口值与鸦片进口值统计图,从图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结论是(注1856~
1867年数字原缺)
A.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的白银外流现象十分严重
C.中国的小农经济已经被迫解体
D.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维持平衡
7.孙中山说,今日之世界,"是民权世界",民权世界的到来是进化的必然趋势。并认为人类。顺应进化趋势,以人事速其进行,是谓之革命,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孙中山的论述意在
A.扩大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
B.对国人进行科学启蒙
C.以社会革命促进时代发展
D.论证民权主义合理性
8.1927年中央文件中提及:“至少要有几个区域的斗争已造成了几个乡村割据;具备相当的武装力……这一县的邻近各县具备相当农民运动的群众基础不致使争斗孤立而失败,县城的占领必定是成为某一区域暴动割据的中心。”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抛弃了城市中心革命模式
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
C.肯定了农村革命的重要性
D.认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必要性
9.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将之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48
年
8
月,国民政府为了阻止通货膨胀继续恶化,宣布停用法币,进行金圆券改革,冻结全国物价。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国共双方态势发展变化明显
B.国民政府的统治已经崩溃
C.国民党赢得城市居民的支持
D.共产党即将取得革命胜利
10.从1979年到1991年,中国红十字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帮助,积极谋求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合作,协助中央政府处理海峡两岸间查人传信探亲访友、家人团聚、处理海滩事件、见证遣派等人道事务。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两岸“直通”的实现
B.“一国两制”构想的践行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台湾当局允许到大陆探亲
11.据统计,1503~1660年,美洲秘鲁等国的18.5万公斤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欧洲,其中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加上走私的白银则更多。由此可知,当时欧洲
A.走私贸易非常猖獗
B.金银购买力大幅提升
C.对外殖民掠夺加剧
D.社会消费品长期短缺
12.1908年12月,德国在野党提出了加强帝国议会权力,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修改帝国宪法的要求,但没有得到通过。但在1912年时帝国议会获得了关于质询时以多数决议确定议会意见的权利,尽管帝国议会不能罢免宰相,却可以表示对宰相的不信任。这表明在当时的德国
A.议会成为了权力中心
B.宰相不再对皇帝负责
C.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
D.议会和皇帝实现分权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牛顿已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这表明牛顿的物理学成就
A.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B.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
C.使人类的研究视野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D.解释和预见了自然界运行规律
14.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卫生大臣安奈林.比万推动实施了医院国有化改革,英格兰及威尔士的1143家志愿医院和1545家市政医院被收归国有,由卫生部设立行政部门进行统管理。这一政策变化说明英国
A.借鉴罗斯福新政的举措
B.着手解决“滞胀”问题
C.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改变
15.从1953年到1963年,苏联的农畜产品共提价6次……1965—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分别在1965、1969、1970、1975、1976、1978和1979年)。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
A.注重于保护市场秩序
B.加速了重工业发展
C.利于缩小工农业差距
D.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题,其中16-17题为必答题,18题为选做题,要求从【A】【B】【C】【D】中任选2题作答,共55分。
1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明代皇帝多怠于政事,嘉靖、万历朝的内阁中严嵩、张居正等都是手握大权的“权相”…清末官吏张瑞荫说:“内阁之制,在前明有张居正之专擅,本朝设军机处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摘自董力《近现代中国责任内阁体制研究》
材料二
责任制内阁所表达的政治思想在于:“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来源于国民的授予,代表国民意志的议会拥有监督政府的职责”,为了防止“人民的代表反高于人民本身”的现象出现,赋予行政机关制约议会的权力也是必要的。通过政府与议会的制约平衡,国民的主权意志得到最终实现。
——摘自何勤华《外国法制史》
材料三
革命党人在交权的同时,将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转化,用责任内阁制取代了美国式的道路、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合法地”架空袁世凯。这种做法固然反映了革命党人实现立宪主义政治的善良动机,但也开创了恶劣先例:可以根据政治斗争的需要来设计宪法。
——摘自董力《近现代中国责任内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出现权臣的原因。清朝内阁的地位有何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内阁与西方责任制内阁的不同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做法。(6分)
1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工业成就。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时期的工业成就进行历史解释。
18.【选做题】请同学们在【A】【B】【C】【D】题中任选两题作答,并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历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兵制逐步完备并定型。至定都临安后,收三大将兵权从而形成新的兵制,此后直至南宋灭亡,再无大的变化。宋代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的私兵化性质,在宋代以后的历代各朝,也相仍不改。此外,为防止三将帅重演”陈兵变”的政变刷,宋代把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从而实现了领导机构的多元化。家代还实行“更成法",禁军少在京,常分番往边及请路电驻駐泊,三年一替,更出遠入,使之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驻守京城的主要是殿前诸班,是属于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力最强。宋代兵制改革当然为赵家皇室消除了腹心之鹿,有利于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兵制改革结東了晚唐以来长达二百多年的藩镇并立、割据风行、武夫作乱,兵祸连年的混乱局面。
——摘自张其凡《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1)根椐材料,概括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兵制改革的影响。(6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坚称帝后,以高颖为左仆射,兼纳言。开皇元年(581年),高颍奉命与郑译、杨素等修订刑律,"多采后齐(北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制定新律,奏请颁行"。新律废除了枭首、鞭刑,减轻了徒刑,还取消了一些酷法。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长安旧城,自汉以来,屡经战乱,凋残日久,在苏威、高题等人的谋议下,决定在龙首原创建新都,以高颖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高颍。自北齐以来,"暴君慢吏,赋重役勤",贫苦农民很多被迫沦为豪强的荫户,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高颖建议采用"输籍定样"的措施,"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宗收大半之赋,为编奉公上蒙轻减之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颖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善于识拔人术隋朝有名的文武大臣,几乎都出自他的引荐。唐初史家在所修《隋书》中评论他说"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颖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高颖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高颖的历史功绩。(6分)
【C】【探索历史的奥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记》是1898年梁启超流亡日本后追记,其中记载: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袁世凯五日夕至津,荣禄复留之于天津,令护直隶总督。盖袁之为人机诈反复,深知皇上无权,且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故虽受皇上不次拔擢之大恩,终不肯为皇上之用,且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
材料二
袁世凯的《戍戌纪略》写于1898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四日)。《纪略》记载:“初一日四鼓,宫门伺候,黎明在毓兰堂召见,上垂询军事甚祥,均据实对。初五日请训,因奏曰:‘古今各国变法非.如操之太急,则生流弊。’.上为动容,无答谕,请安,退下。即赴车站抵津,日已落,即诣院谒荣相(即荣禄),略述内情,约以明早再造详谈。次早,荣相枉顾,以详细情形备述,荣相失色.予谓此事与皇上毫无干涉,如累及上位,我惟有仰药而死.耳!”完成下列要求
(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据此能够确认的关于戊戌政变的史实有哪些?(6分)
(2)据材料,分析两则史料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6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2分)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值得每个人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当时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固定演出场所,受到人们欢迎。但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来讲,元杂剧的舞台生命依托于昆剧得以延续。依托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昆剧以折子戏的形式成功的吸纳和保存了一部分元代戏剧,即昆唱元杂剧。
——摘编自李良子《论元杂剧在昆剧中的保存》
材料二
“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那些依平仄格律规范创作的诗词,都有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流传千年。书法如果没有九宫格的规范要求,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精妙。所以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昆曲在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是最早被宫廷和文人接受而进入雅文化之列的戏曲,它必然积存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其有了某种惰性力生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
——摘编自钱茸《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沉:戏曲音乐的程式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杂剧的演出场所之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概述在昆曲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人物的主要贡献。(6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用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论述:“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6分)
历史试题
第7页(共8页)
历史试题
第8页(共8页)
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
历史试题
第2页(共8页)绝密★启用前
2021年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
江苏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1、选择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禁忌太多,百姓无所适从就不能安心工作;推举贤能,百姓就会有所图谋;任用才智,百姓便会彼此相欺。”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推行礼乐仁政
C.实行严刑峻法
D.提倡兼爱尚贤
【答案】A
【详解】据题意可知,该思想的观点是不要对百姓规定或干涉过多,属于无为而治的观点,故选A;材料中思想家的观点是道家的无为而治,B是儒家思想,C是法家思想,D是墨家思想,都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2.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
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
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
【答案】B
【详解】汉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引入了西域的葡萄和苜蓿,说明政治交往中促进了经济的交流,故选B;“已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材料仅体现了对西域农作物的引进,不能说明西汉社会风俗的变化,更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是否已经完全形成,排除CD。
3.唐太亲亲手拟定的《司门式》规定:“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得关碍。”让警卫护送上访者面见皇帝。唐代名臣颜真卿评价这一举措,“所以平治天下,正用此道”。“此道”是指
A.主动听诉的制度设计
B.谏议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C.开放包容的社会气象
D.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答案】A
【详解】材料“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得关碍”体现的是唐太宗规定建立的主动听诉的制度设计,A正确;B错在“日益完善”,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4.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明代农学家马一龙说∶"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力足以胜天矣。知不输力者,虽劳无功。"这表明
A.农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
B.宋明时期人地矛盾逐渐显现
C.农业生产中稻麦种植减少
D.封建国家重视农业技术创新
【答案】A
【详解】农学家们强调“农事必知天地时宜”“知时为上,知土次之”等,表明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明时期人地矛盾逐渐显现,B项错误;农业生产中稻麦种植减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封建国家”重视农业技术创新,排除D项。
5.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
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
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
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
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
【答案】D
【详解】对于皇帝的决策,给事中“忤逆帝意”,不遵从皇帝的旨意,结合史实,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及时制止纠正皇帝的失德失政行为,故选D;内阁本身就没有权力,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排除AB;御史和给事中一样都属于言官,并不能制约皇帝权力,排除C。
6.下图是1825-1885年间中国的茶叶出口值与鸦片进口值统计图,从图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结论是(注1856~
1867年数字原缺)
A.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的白银外流现象十分严重
C.中国的小农经济已经被迫解体
D.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维持平衡
【答案】A
【详解】由材料折线统计图可得知,中国茶出口值整体不断增加可得知中国茶叶出口越来越多,成为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正确;仅仅由茶叶、鸦片进出口值无法判断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白银整体是流入还是流出,排除B、D;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这一过程较为缓慢,彻底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后,排除C。
7.孙中山说,今日之世界,"是民权世界",民权世界的到来是进化的必然趋势。并认为人类。顺应进化趋势,以人事速其进行,是谓之革命,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孙中山的论述意在
A.扩大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
B.对国人进行科学启蒙
C.以社会革命促进时代发展
D.论证民权主义合理性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引用进化论说明中国顺应世界形势,进行革命,实现“民权”的必要性,意在以社会革命促进时代发展,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不是生物学家,强调进化论的目的不是扩大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A项错误;孙中山强调“以人事”推进民权主义的实现,并非仅为科学启蒙,B项错误;论证民权主义合理性不是孙中山强调“定要为人事的变更”的意图,D项错误。
8.1927年中央文件中提及:“至少要有几个区域的斗争已造成了几个乡村割据;具备相当的武装力……这一县的邻近各县具备相当农民运动的群众基础不致使争斗孤立而失败,县城的占领必定是成为某一区域暴动割据的中心。”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抛弃了城市中心革命模式
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
C.肯定了农村革命的重要性
D.认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必要性
【答案】C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中央文件对农村革命的指导可以看出,当时中共中央认识到农村革命的重要性,并给以肯定,故答案为C项;1927年中共中央还在坚持城市中心革命模式,排除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在1927年10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的斗争实践中找到的,不是中央确立的,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中共中央对于国民党统治的态度,排除D项。
9.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将之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48
年
8
月,国民政府为了阻止通货膨胀继续恶化,宣布停用法币,进行金圆券改革,冻结全国物价。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国共双方态势发展变化明显
B.国民政府的统治已经崩溃
C.国民党赢得城市居民的支持
D.共产党即将取得革命胜利
【答案】A
【详解】1947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将之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一举措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而国民政府的金圆券改革,导致国统区金融体系濒临崩溃,国民党失去了城市居民和产业工人的支持;因此,到
1948
年秋,国共双方态势发展对比变化明显,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到,于是连续发动了三大战役,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1948
年
8
月份,三大战役尚未开始,国民政府仍在维系统治,故排除。
10.从1979年到1991年,中国红十字通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帮助,积极谋求与台湾红十字组织合作,协助中央政府处理海峡两岸间查人传信探亲访友、家人团聚、处理海滩事件、见证遣派等人道事务。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两岸“直通”的实现
B.“一国两制”构想的践行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台湾当局允许到大陆探亲
【答案】B
【详解】1979年.党中央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大力推动了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的发展,故选B项;A项实现是在2008年,排除A;C项发生在1992年,排除C;D项不是重要原因,排除。
11.据统计,1503~1660年,美洲秘鲁等国的18.5万公斤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欧洲,其中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加上走私的白银则更多。由此可知,当时欧洲
A.走私贸易非常猖獗
B.金银购买力大幅提升
C.对外殖民掠夺加剧
D.社会消费品长期短缺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被运到欧洲,在财富的刺激之下,当时的欧洲掀起了掠夺财富的浪潮,加剧了对外殖民掠夺,故选C;材料未涉及到走私贸易,故排除A;金银大量涌入会导致金银购买力下降,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欧洲社会消费品长期短缺,故排除D。
12.1908年12月,德国在野党提出了加强帝国议会权力,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修改帝国宪法的要求,但没有得到通过。但在1912年时帝国议会获得了关于质询时以多数决议确定议会意见的权利,尽管帝国议会不能罢免宰相,却可以表示对宰相的不信任。这表明在当时的德国
A.议会成为了权力中心
B.宰相不再对皇帝负责
C.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
D.议会和皇帝实现分权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但在1912年时帝国议会获得了关于质询时以多数决议确定议会意见的权利,尽管帝国议会不能罢免宰相,却可以表示对宰相的不信任”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国颁布《德意志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该政体下德国皇帝权力大,帝国议会权利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由联邦议会与皇帝批准才能生效,材料中帝国议会在1912年获得了关于质询时以多数决议确定议会意见的权利,可以表示对宰相的不信任,说明德国代议制民治在完善,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1912年德国皇帝权力变化,无法体现权力中心的转移,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下,皇帝具有最高的权力,宰相对皇帝负责,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皇帝,因此这时期已经实现分权,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议会和皇帝分权的信息,D项错误。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牛顿已发现了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这表明牛顿的物理学成就
A.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B.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
C.使人类的研究视野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D.解释和预见了自然界运行规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可知,牛顿的物理学成就不仅对科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解放人们的思想,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重大影响,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牛顿的物理学成就被应用于物质世界和思想知识领域,不能体现社会各界的态度是普遍推崇,故排除B;量子论使人类的研究视野深入到了微观世界,而不是牛顿的理论,故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牛顿物理成就对物质世界、对思想意识的重大影响,而没有具体解释自然界运行的规律,故排除D。
14.1948年,英国工党政府卫生大臣安奈林.比万推动实施了医院国有化改革,英格兰及威尔士的1143家志愿医院和1545家市政医院被收归国有,由卫生部设立行政部门进行统管理。这一政策变化说明英国
A.借鉴罗斯福新政的举措
B.着手解决“滞胀”问题
C.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详解】英国的政策变化是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程度,说明政府职能在发生变化,故选D;英国国有化的措施是罗斯福新政中没有采取的举措,排除A;“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B;这一政策的变化只能说明英国加强了对经济的
干预,没有说明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排除C。
15.从1953年到1963年,苏联的农畜产品共提价6次……1965—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分别在1965、1969、1970、1975、1976、1978和1979年)。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
A.注重于保护市场秩序
B.加速了重工业发展
C.利于缩小工农业差距
D.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详解】苏联多次提高农产品价格,有利于缩小工农业的差距,C正确;A材料未体现,排除;提高农产品价格,与加速重工业发展没有因果关系,B错误;材料中的时间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排除D。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题,其中16-17题为必答题,18题为选做题,要求从【A】【B】【C】【D】中任选2题作答,共55分。
1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明代皇帝多怠于政事,嘉靖、万历朝的内阁中严嵩、张居正等都是手握大权的“权相”…清末官吏张瑞荫说:“内阁之制,在前明有张居正之专擅,本朝设军机处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摘自董力《近现代中国责任内阁体制研究》
材料二
责任制内阁所表达的政治思想在于:“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来源于国民的授予,代表国民意志的议会拥有监督政府的职责”,为了防止“人民的代表反高于人民本身”的现象出现,赋予行政机关制约议会的权力也是必要的。通过政府与议会的制约平衡,国民的主权意志得到最终实现。
——摘自何勤华《外国法制史》
材料三
革命党人在交权的同时,将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转化,用责任内阁制取代了美国式的道路、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合法地”架空袁世凯。这种做法固然反映了革命党人实现立宪主义政治的善良动机,但也开创了恶劣先例:可以根据政治斗争的需要来设计宪法。
——摘自董力《近现代中国责任内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出现权臣的原因。清朝内阁的地位有何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内阁与西方责任制内阁的不同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做法。(6分)
【答案】(1)原因: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皇帝疏于理政,皇权旁落;变化:清朝内阁自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职能下降,(无权参与军国机要的決策)
(2)不同点: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后者是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的行政机构;前者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后者掌握国家行政权;前者无法有效制约专制君权,后者与议会分权制衡并对行政首脑有一定制约作用。
(3)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派根据国情和时局对政治设计进行不断调整和探索;但因人立法的做法,违背宪法至上的原则不可取。
【详解】(1)原因:根据“明代皇帝多怠于政事,嘉靖、万历朝的内阁中严嵩、张居正等都是手握大权的‘权相’”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皇帝疏于理政,皇权旁落;变化根据“本朝设军机处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清朝内阁自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职能下降。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内阁与西方责任制内阁的不同点在于,明清内阁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西方责任制内阁是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的行政机构;明清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西方责任制内阁则掌握国家行政权;明清内阁无法有效制约专制君权,西方责任内阁与议会分权制衡并对行政首脑有一定制约作用。
(3)根据“这种做法固然反映了革命党人实现立宪主义政治的善良动机,但也开创了恶劣先例:可以根据政治斗争的需要来设计宪法”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做法一方面是根据国情和时局对政治设计进行不断调整和探索;但因人立法的做法,违背宪法至上的原则不可取。
1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工业成就。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时期的工业成就进行历史解释。
18.【选做题】请同学们在【A】【B】【C】【D】题中任选两题作答,并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历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兵制逐步完备并定型。至定都临安后,收三大将兵权从而形成新的兵制,此后直至南宋灭亡,再无大的变化。宋代的军队主要分为禁军与厢军,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的私兵化性质,在宋代以后的历代各朝,也相仍不改。此外,为防止三将帅重演”陈兵变”的政变刷,宋代把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从而实现了领导机构的多元化。家代还实行“更成法",禁军少在京,常分番往边及请路电驻駐泊,三年一替,更出遠入,使之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在兵力配置上,“强干弱枝”“内外相维”,驻守京城的主要是殿前诸班,是属于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力最强。宋代兵制改革当然为赵家皇室消除了腹心之鹿,有利于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兵制改革结東了晚唐以来长达二百多年的藩镇并立、割据风行、武夫作乱,兵祸连年的混乱局面。
——摘自张其凡《宋代兵制改革及其特点》
(1)根椐材料,概括宋代兵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兵制改革的影响。(6分)
【答案】(1)特点: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直属于皇帝个人,私兵化;领导机构的多元化;强干弱枝、内外相维。
(2)影响: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二百多年的藩镇并立局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奠定了基础;但造成了北宋内外相制和守内虚外、冗兵、冗官和冗费,为其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了祸根。
【详解】(1)特点:根据“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不再从事其他职业。”得出军队的职业化、雇佣化;根据“军权直接隶属于皇帝,军队成为皇帝的私兵,军队的私兵化性质,在宋代以后的历代各朝,也相仍不改。”得出直属于皇帝个人,私兵化;根据“宋代把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开,从而实现了领导机构的多元化”得出领导机构的多元化;根据“家代还实行“更成法",禁军少在京,常分番往边及请路电驻泊,三年一替,更出远入,使之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得出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2)影响:根据“宋代兵制改革当然为赵家皇室消除了腹心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造成积贫积弱现象的局限性等角度概括。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坚称帝后,以高颖为左仆射,兼纳言。开皇元年(581年),高颍奉命与郑译、杨素等修订刑律,"多采后齐(北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制定新律,奏请颁行"。新律废除了枭首、鞭刑,减轻了徒刑,还取消了一些酷法。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长安旧城,自汉以来,屡经战乱,凋残日久,在苏威、高题等人的谋议下,决定在龙首原创建新都,以高颖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高颍。自北齐以来,"暴君慢吏,赋重役勤",贫苦农民很多被迫沦为豪强的荫户,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高颖建议采用"输籍定样"的措施,"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宗收大半之赋,为编奉公上蒙轻减之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颖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善于识拔人术隋朝有名的文武大臣,几乎都出自他的引荐。唐初史家在所修《隋书》中评论他说"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颖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高颖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高颖的历史功绩。(6分)
【答案】(1)历史功绩制定新律法;督建长安城;改良户籍制度;举荐人才。
(2)评价∶减少了酷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营建新都,促进了隋朝的兴盛;改良户籍,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推动"开皇之治"局面出现。
【详解】本题考查隋代高颍,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第(1)问,关于高颖的历史功绩,学生可根据"修订刑律"得出制定新律法;根据材料"决定在龙首原创建新都,以高颖领新都大监,制度多出于高颖"可以得出督建长安城;根据材料"采用'输籍定样'的措施"可以得出改良户籍制度;根据材料"高频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善于识拔人才"可以得出举荐人才。
第(2)问,关于评价高颖的历史功绩,学生可根据第(1)问的答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即减少了酷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营建新都,促进了隋朝的兴盛;改良户籍,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推动"开皇之治"局面出现。
【C】【探索历史的奥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记》是1898年梁启超流亡日本后追记,其中记载: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袁世凯五日夕至津,荣禄复留之于天津,令护直隶总督。盖袁之为人机诈反复,深知皇上无权,且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故虽受皇上不次拔擢之大恩,终不肯为皇上之用,且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
材料二
袁世凯的《戍戌纪略》写于1898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四日)。《纪略》记载:“初一日四鼓,宫门伺候,黎明在毓兰堂召见,上垂询军事甚祥,均据实对。初五日请训,因奏曰:‘古今各国变法非.如操之太急,则生流弊。’.上为动容,无答谕,请安,退下。即赴车站抵津,日已落,即诣院谒荣相(即荣禄),略述内情,约以明早再造详谈。次早,荣相枉顾,以详细情形备述,荣相失色.予谓此事与皇上毫无干涉,如累及上位,我惟有仰药而死.耳!”完成下列要求
(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据此能够确认的关于戊戌政变的史实有哪些?(6分)
(2)据材料,分析两则史料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6分)
【答案】(1)史实:光绪帝两次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回津后拜见荣禄:袁世凯向荣禄告密。
(2)缺陷:《戊戍政变记》是梁启超流亡后的追记,且非材料所述事件的当事人,真实性需要考证:《戊戌纪略》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
注意: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注重史料之间的互证:关注和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详解】(1)史实:根据材料“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初一日四鼓,宫门伺候,黎明在毓兰堂召见,上垂询军事甚祥,均据实对。初五日请训”可知,光绪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根据材料“袁世凯五日夕至津,荣禄复留之于天津,令护直隶总督”“即赴车站抵津,日已落,即诣院谒荣相(即荣禄),略述内情”可知,袁世凯回津后拜见荣禄;根据材料“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次早,荣相枉顾,以详细情形备述,荣相失色”可知,袁世凯向荣禄告密。
(2)缺陷:根据材料“《戊戌政变记》是1898年梁启超流亡日本后追记”可知,《戊戍政变记》是梁启超流亡后的追记,且非材料所述事件的当事人,真实性需要考证;根据材料“袁世凯的《戍戌纪略》写于1898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四日)”可知,《戊戌纪略》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
注意:根据历史研究中对于史料的选择甄别原则可知,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根据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选用原则,应当注重史料之间的互证,关注和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2分)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值得每个人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当时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固定演出场所,受到人们欢迎。但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来讲,元杂剧的舞台生命依托于昆剧得以延续。依托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昆剧以折子戏的形式成功的吸纳和保存了一部分元代戏剧,即昆唱元杂剧。
——摘编自李良子《论元杂剧在昆剧中的保存》
材料二
“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那些依平仄格律规范创作的诗词,都有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流传千年。书法如果没有九宫格的规范要求,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精妙。所以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昆曲在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是最早被宫廷和文人接受而进入雅文化之列的戏曲,它必然积存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其有了某种惰性力生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
——摘编自钱茸《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沉:戏曲音乐的程式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杂剧的演出场所之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概述在昆曲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人物的主要贡献。(6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用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论述:“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6分)
【答案】(1)场所:瓦肆或勾栏。代表:关汉卿。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贡献:元朝末年,南戏经过顾坚的改进,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明朝魏良辅对昆腔革新,使昆腔具备作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明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
(2)价值:演员分工“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伟大创造;“合一离一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少数演员(主角)技艺独特精湛,其他演员作配角的组合体制流传至今;各色脸谱显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容貌特点,是世界戏剧史上独特的创造,如今已成为中国戏曲的象征。
【详解】(1)场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演出场所叫做瓦肆或勾栏。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等。代表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代表作品有《感天动地窦娥冤》等。贡献:根据材料一中“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昆曲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主要有,元朝末年顾坚改进南戏,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明朝魏良辅对昆腔革新,使昆腔具备作为戏曲声腔的条件,明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
(2)价值:根据材料二中“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从角色分工、戏剧结构、角色配合、脸谱作用等方面,论述昆曲发展中规范、创新及其程式化的史实,如演员分工“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伟大创造,“合一离一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少数演员(主角)技艺独特精湛,其他演员作配角的组合体制流传至今和各色脸谱显示人物性格特征和容貌特点等,最后总结说明其地位,即昆曲是世界戏剧史上独特的创造,如今已成为中国戏曲的象征。
历史试题
第3页(共12页)
历史试题
第4页(共12页)
历史试题
第9页(共12页)
历史试题
第10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