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词语;了解时评的题材特点。
2.理清文章脉络结构,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
3.学习文中使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作用。
2.学习文中使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
诵读、品析、探究
教学步骤:
一、按照思维导图内容,完成预习
二、助读链接
1.知人论世
⑴作者简介
李斌,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辑。
⑵写作背景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①”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神”。本文就是2016年4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
2.文化常识
时评指报刊上评论时事的文章。优秀的时评一般选取社会生活中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地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既讲明道理,又发表议论,解疑释惑,情真意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因此,它往往比一般的思想评论、杂文产生出更加强烈的社会效果。
三、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墓志铭( ) 挑剔( ) 雕琢( )
精湛( )造诣( )雍容( )
铸魂( )臻( )
1.míngtizhuózhànyìyōngzhùzhēn
2.重要词语
不谋而合:雕虫小技:
离群索居:炉火纯青:
废寝忘食:出类拔萃:
巧夺天工:格物致知:
2.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四、诵读感知
1.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引出话题的?
2.请简要概括第2段的论述思路。
3.第3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4.第4段是如何进一步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的?请简要分析。
5.第5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根据文本内容,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1.第1段借企业家的感慨,引出高技术企业的需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的看法,点出这篇新闻评论探讨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的话题。
2.第2段,先阐释当代“匠”的特点: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然后提出“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的见解,意在说明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在此基础上,论述工匠精神在小至企业、大到国家,以及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3.第3段,先从一个匠人典型的工作状况写起,廓清了对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拜手工教”“离群索居”等种种误解,然后指出工匠精神在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是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对于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
4.先分析当代工匠精神因热爱而付出,因追求而卓越,因有境界而淡定的思想品格,再深入分析工匠精神的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深化了对工匠精神的阐释,进而指出,推崇工匠精神对疗治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提出希望: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一段的重要作用是指出发扬工匠精神可以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这不仅为倡导发扬工匠精神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也体现了新闻评论有的放矢、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的新闻品格。
5.第5段是这篇新闻评论的总结,进一步强调发扬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最后以“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辩证分析工匠精神的作用,使论述全面而深化。
6.
五、文本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里“雕琢”的含义。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3.阅读课文,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完成下面导图。
4.作者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提示:论证方法一览
5.“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这句话。
1.雕琢,指过分地修饰(文字);对某事物修改使其更为完善。根据本文内容,精益求精、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使时代品质更加完善。
2.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挑剔眼光的检验;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
3.
4.(1)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2)正反对比论证。第4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证了工匠精神的内涵。(3)类比论证:比如第1段“像手工匠人一样………企业……”,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4)假设论证:如第4段中“倘若没有……怎能有………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5.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六、当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jiànɡ) 尽心竭力(jié) 出类拔萃(cuì)
B.雕琢(zhuó)臻于至善(zhēnɡ)气质雍容(yōnɡ)
C.炫彩酷(kù)废寝忘食(qín)发自肺腑(fǔ)
D.边疆(jiānɡ)炉火纯青(lǘ)赋予(yǔ)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召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B.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C.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建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D.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指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该词2016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_________。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_________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__________;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_________,多一些优品精品。
A.焕然一新推崇纯净偷工减料
B.耳目一新推崇纯粹粗制滥造
C.耳目一新推荐纯净偷工减料
D.焕然一新推荐纯粹粗制滥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建筑物内外均饰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精致木刻、彩塑、陶塑及壁画,充分反映了昔日工匠的技术精湛。
B.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C.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D.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邻居们看他这样,都说:“他以后一定出类拔萃。”
5.下列选项中,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闻要用最吸引人的信息来抓住受众,所以,在写作时,要求把含金量最大的信息首先交代出来,把有关背景放在最后,按“倒金字塔式”组织材料。
B.新闻语言的特点就是简洁、准确、生动、通俗,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充分的信息。
C.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D.新闻是经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前提,可见,新闻就是事实。
1.A(臻zhēnɡ于至善废寝qǐn忘食炉lú火纯青)
2.B(A.召牌-招牌;C.建康-健康;D.指归-旨归)
3.B(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由前文的“令人”可知,应选“耳目一新”。推崇:十分推重。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语境强调的是我国推重“工匠精神”故应选“推崇”。纯净:①不含杂质;单纯洁净。②使纯净。纯粹:①不掺杂别的成分的。②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由前文的“浮躁”可知,此处应选“纯粹”。偷工减料:不按照产品或工程所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暗中掺假或削减工序和用料。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由后文的?“优品精品”可知,此处应选“粗制滥造”)
4.D(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此处说他以后无能,应该用碌碌无为)
5.D(“新闻就是事实”错误,真实性是前提,并不是完全没有想象性)
七、名家助读
“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公晓慧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
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节选自《国学》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