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0.1《兰亭集序》课件(60张PPT)+诵读(3份打包)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10.1《兰亭集序》课件(60张PPT)+诵读(3份打包)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4 12:45:24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兰亭集序》(神龙本)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1、王羲之其人
2、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集序》最具有代表性。
《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黄庭经》墨迹(唐临本)
姨母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3、王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chī)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家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袒腹东床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问题思考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
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2)鹅池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吧。”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
鹅池的左旁,是一座式样别致的三角形石质碑亭。碑上镌刻“鹅池”两字,气势磅震荡礡。
绍兴的兰亭,现在是书法圣地。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3)以书换鹅
王羲之以书换鹅图
《兰亭集序》
书中极品
文中上品
“天下行书第一帖”(米芾·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说新语》)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相传王羲之乘着酒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有重复者,皆变化不一,字迹清美绝伦。王羲之自己也对此作很满意,曾重写几遍,但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了。因此他很珍惜,作为传家之宝。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




“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
【审读标题】
A
兰亭集序
B
兰亭集序

兰亭集: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名士孙统、谢安等41人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一觞一咏”,会后将诗作汇编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
序:这里指“书序”,书序写在书集的前面,一般介绍成书缘由、经过及目的;也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种文体(序)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A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时、地、成书缘由)
B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成书经过)
C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意义)
《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文章借题发挥,从记叙一次诗会上升到对人生忧乐和生死的思考。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
钟王——三国魏钟繇(yáo)、东晋王羲之
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颜柳——唐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
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张旭和怀素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
虞欧褚薛——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古代书法名家
※常识了解: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









地支:子











jia
yi
bing
ding
wu
ji
geng
xin
ren
gui
例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辛丑条约
干支纪年:中国农历采用的一种标记年、月、日、时的方法。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依次循环就得到六十对不重复的干支组合,亦称六十花甲子。天干配地支,60年一循环。
zi
chou
yin
mao
chen
si
wu
wei
shen
you
xu
hai
天干地支纪年法计算公式:
公元年数先减三,
除十余数是天干。
基数改用十二除,
余数便是地支年。
1.
天干: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2.
地支: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例
我们以2021年为例;
 天干:
2021-3=2018,
2018/10=201余8,
8对应天干第8位是辛,即天干为辛;
 地支:
2021-3=2018,
2018/12=168余2,
2对应地支第2位是丑,即地支为丑;
(综上公元2021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辛丑年)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学习目标
1
2
3
进一步掌握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因言释文、因文悟言”)
能根据有关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从感情的变化中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年轻的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觞:名词活用作动词,喝酒
其次:古:曲水的旁边。今:第二,次要的地位。
状语后置,
于会稽山之兰亭会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广大无边的天空,向下看,繁多的事物,这样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尽
品类:古:自然界的万物。今:物品的种类
定语后置,仰观大之宇宙
俯察盛之品类
时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由
修禊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人物
事件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谢灵运认为“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试着从这四个方面体验作者所乐之处。
良辰
暮春之初(三月)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
赏心
乐事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与陈伯之书》(南朝梁·丘迟)
良辰


会稽山阴之兰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美景
赏心
乐事
山高则形胜,
林密则气爽,
流清则境幽。
山环水绕,环境清幽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幽雅而生机勃勃的氛围,
令人心旷神怡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乐事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名士济济
,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诗意人生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在室内与朋友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怀抱:古:胸怀报负。
今:怀里抱着
俯仰:古:一俯一仰,形容时间短暂。今:低头抬头
状语后置,
当其于所遇欣
从前所喜欢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了,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消失。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判断句
岂不痛哉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静)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
当其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乐境易逝
生命短促
性格异
情致同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齐:形容词作动词,看作相等
一:数词作动词,是一样的
斯文:古:这次集会的诗文。今:文雅
状语后置,于斯文有感
状语后置,于怀不能喻
(今之视昔)
今(我)
(后之视今)
俯仰古今,悲在何处?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古同悲
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
思考:乐之因,痛(惜)之由,悲(叹)之源
【体会千古之悲】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
千古同悲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往事不再生死难测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痛”,是对自身的思考,是横向的,“痛”的是自身生命的短暂;
“悲”,作者想到了古人,也想到了后人,是一种纵向的思考,要比“痛”更加深刻。
作者情感变化:
郭沫若说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突然悲痛,“悲得太没有道理”,是“无病呻吟的绝顶”。你认为王羲之悲得有没有道理?这种悲痛背后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文本研习·质疑问难】
这种突如其来的悲痛源于:
对生命有限、世事无常的洞察,
对时间无情的恐惧
对一切美好事物终究消亡的痛惜。
人生态度:
热爱生命
积极有为
在文中,作者除了对生命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外,作者对生死还有怎样的看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本来知道把生死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寿命长短看作平等是虚妄的。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臧克家)
生死虽由天
人生应有为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既不因为要面对苦痛而去回避人必有死的现实,也不会因这样的自然规律无法逃避而“活在当下”;他敢于直面现实,并承担直面现实的痛苦。
因为认识到死亡的痛苦,所以他珍视如兰亭集会这样的欢乐,看重生机勃勃的自然;因为认识到一切终将消逝,所以他并不沉溺于各种欢乐之中,而是用哲人的眼光审视它们;因为认识到生死之叹贯穿古今,所以他寄望后人能与兰亭诸贤心灵相通。
因为有了痛苦,所以珍惜欢乐;因为有了痛苦,所以思考生命;因为有了痛苦,所以寄情未来。——这可能就是《兰亭集序》能够打动古今无数读者的重要原因。
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
被称为中国书法圣地的“兰亭”,位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虽然不大,却为中外游人所瞩目。
“兰亭”两字系清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生,遂成残字。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流觞亭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右军祠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华亭”。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重檐翘角。
御碑正面刻着清康熙帝临摹所书《兰亭集序》。
“御碑亭”的精雕石狮
碑的反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兰亭即事》诗,祖孙皇帝手迹同处一碑,世所罕见。
荷叶青蛙跳池砚
兰亭书法博物馆的“古砚展”。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里都会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书坛名家雅集兰亭,研讨书学,泼墨挥毫,流觞赋诗,盛况非凡。
茂林修竹
流觞曲水
兰亭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