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
鲁迅
壹
鲁迅 1881-1936
作者简介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呐喊》: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彷徨》:收集1924——1925年的小说, 《祝福》是第一篇,另外还有《伤逝》《离婚》等,共11篇。
《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间所作的八篇作品,如《非攻》《铸剑》《补天》等等。
作品简介
小说集
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回忆性散文。
作品简介
散文集
《野草》
杂文集
《南腔北调集》《坟》《而已集》《热风》《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陈独秀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解题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0E3FDE45-AF77-4B5C-9715-49D594BDF05E}寒暄
渣滓
唾弃
咀嚼
送灶
炮烙
蹒跚
牲醴
陈抟
窈陷
一瞥
不更事
朱拓
草窠
驯熟
荸荠
蹙缩
俨然
xuān
zào
tuán
tà
bí qí
jǔ jué
zǐ
páo luò
yǎo
kē
cù
lǐ
tuò
pán shān
piē
xùn
yǎn
gēng
正音形
{0E3FDE45-AF77-4B5C-9715-49D594BDF05E}呜咽
歆享
醉醺醺
执拗
沸反盈天
惴惴
咬文嚼字
踌躇
胆怯
负疚
窥探
怔怔
形骸
间或
两颊
一轮桌帷
监生
讪讪
yè
yíng
qiè
hái
wéi
niù
xīn
zhuì
jiù
jiàn
jiàn
chóu chú
xūn
jiáo
kuī
jiá
shàn
zhèng
正音形
情节结构
现实
回忆
现实
序幕
祝福景象??
结局
祥林嫂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
情节
内容
倒叙
本案件用倒叙的方式来叙述有什么作用?
特点:使用倒叙的手法,将结局放在了文章的头部
作用:
在情节安排上,设置了悬念,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思考
在主题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死者档案
姓名
性别
年龄
亲属
身份
遗产
人生遭遇
寡妇、女佣人、改嫁的女人、乞丐
女
无
26/27—40
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逃、撞、捐、问
祥林嫂
死者分析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前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极度悲伤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精神麻木
关于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祥林嫂人物分析
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鲁迅对其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他对祥林嫂亦是如此吗?
抗争表现
逃
撞
捐
问
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死前问我鬼神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未果
祥林嫂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的人物,以至被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所吞噬。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造成祥林嫂死亡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鲁四老爷
柳妈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的婆婆
我(报案人)
庙祝
鲁镇的男男女女
大伯(第二个丈夫的哥哥)
鲁四老爷剥削了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拐卖了祥林嫂;柳妈的“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短工鄙弃她;鲁镇人以“看戏”的心态听她诉苦;“我”虽然善良,但无法挽救祥林嫂……祥林嫂没有了容身之所、立足之地,且感受不到丝毫温暖和同情,最终在肉体的饥寒交迫和精神的饱受摧残中绝望死去。
?
有关人物
对祥林嫂的态度或影响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
①
卫老婆子
②
被卖改嫁
夫家堂伯
③
婆婆
④
钳制精神
剥削金钱
掠夺财产
剥夺人身自由
再到鲁镇
柳妈
⑤
鲁镇的闲人
⑥
寂然死去
“我”
⑦
鲁家的短工
⑧
精神恐吓
嘲笑打击
增加其痛苦
毫无同情心
鲁四老爷、祥林嫂之婆,柳妈、鲁镇的人、“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从根本上来说,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冷漠的人心、愚昧的思想、吃人的封建礼教,最终杀死了祥林嫂。
小说的主题正是要批判这吃人的旧社会,革除旧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唤醒麻木的民众。
鲁四老爷、祥林嫂之婆,柳妈、鲁镇的人、“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从根本上来说,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冷漠的人心、愚昧的思想、吃人的封建礼教,最终杀死了祥林嫂。
小说的主题正是要批判这吃人的旧社会,革除旧思想,批判封建礼教,唤醒麻木的民众。
以“祝福”为标题的作用
1、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2、祝福的热闹场景与祥林嫂的悲凉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鲜明的对比之中,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