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一遍过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一遍过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4 22: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下期末复习一遍过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总分
得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下的空格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陈后主骄奢淫逸,政治腐败,既不懂军事,又不纳部将建议。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
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
(
)
A.西晋
B.北周
C.隋朝
D.梁朝
2.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
旒。”与诗句描绘相关的是
(
)
A.贞观之治
B.大运河开通
C.安史之乱
D.隋朝的统一
3.“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
运河这三部分组成。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这表明
(
)
A.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
B.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
D.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4.历史小话剧《赶考途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地点:去京城赶考的路上。人物:赵公子、陈公子、。书童。旁白:赵公子,世家大族子弟,带着书童李小二,去京城赶考。…”该剧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开始、完善于
(
)
A.西汉唐朝
B.西汉东汉
C.西汉隋朝
D.隋朝唐朝
5.“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
)
①开通大运河
②统一全国
③长安称帝
④重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贞观政要·求谏》中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身安国
宁。”这段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一点治国措施
(
)
A.广开言路,选用良吏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轻徭薄赋,实行科举
D.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7.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
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表明武则天
(
)
A.非常爱惜人才
B.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C.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严厉打击敌对贵族
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材料直接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
(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化昌盛
9.《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下列关于图中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适宜大规模耕作,有利于提高耕作的效率
B.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C.唐代发明,又名江东犁
D.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10.有一件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如图),骆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
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
A.艺术的繁荣状况
B.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农业的发展状况
11.《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唐僧的原型就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高僧玄奘。贞观元年,他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在天竺期间,玄奘曾到当时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向戒贤学习,并成为著名的佛学家。要研究玄奘西行的历史,需要参考的是
(
)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旧唐书》
D.《资治通鉴》
12.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入吐蕃时,首先来到青海地区,曾在这里教吐蕃人“捕鹿耕田,建造水磨”“(文成)公主到了康地的自马乡,垦田种植,安设水磨…”材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
)
A.促进了吐蕃教育的发展
B.促进了内地和吐蕃的交流
C.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团结
D.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
13.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反映了
(
)
A.唐代由盛转衰的原因
B.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C.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D.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
14.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江苏南通如东的国清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了唐朝
(
)
A.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B.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5.隋唐时期(581—907年),为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时期之一。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隋唐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
A.政权的分裂和社会倒退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繁荣与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危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7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5分)
16.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时
间最早、开凿规模最大的运河。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回答问题。
开凿目的
(1)请你说出隋朝大运河是隋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开凿的,以及他开通大运河的目的。(4分)
运河简介
(2)有人把运河概括为“三点四段五河”,请你在下面横线处填空。(8分)
①大运河全长________多千米。
②“三点”:一个中心________,北抵:________,南至:________
③四段(从北向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影响深远
(3)大运河的通航有什么重要作用?(3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7.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请阅读下列唐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材料三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四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1)材料一中的“开元全盛”时代是哪个皇帝当政时期?由材料一可知唐朝主要的粮食品种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开元全盛”时期的什么社会状况?(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社会状况?(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唐朝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唐朝有何重要影响?(5分)
(4)材料四的作者发动的起义给唐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杨广)(604—618年在位)
材料二
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很多,明经、进士两科是最重要的科目,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唐代制科,名目繁多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博通文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常科、制科之外还有武举,考试项目有马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它是一种更进步、更合理、更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制度。
-摘编自王道成《科举史话》
材料三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
(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哪一个朝代开始形成的?它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官员?材料一中的皇帝对科举制度有何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科举考试的特征。(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武则天统治时期的什么制度?(1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唐朝的科举制度谈谈你的认识。(2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5分)
19.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时期,承载了历史的沉淀与内涵。刘老师以“梦回大唐”为主题,设计了
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设计方案-体会中国精神
(1)下面是以“弘扬隋唐文化”和“传承晋善晋美”为主题的两条游学线路,请你任选一条并简述理由(6分)
线路一:大运河博物馆→山西太原晋阳古城→西安大雁塔
线路二:丁村人遗址→运城解州关帝庙→文水县则天庙
任务二
情境再现——重现大唐辉煌
(2)你从下面的情境中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5分)
唐朝是一个国际性的时代。政府专门设置了鸿胪寺来接待各国的使者;推行与邻国之间的朝贡关系,即邻国及其民众要经常向大唐献上贡品并行叩头之礼,唐朝回报进贡国家以奢华的礼物。据记载唐朝曾在大明宫麟德殿宴请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及骠国(今缅甸)真腊(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西城和中亚各国、西方的拜占庭(东罗马)、波斯(今伊朗)、大食哈里发帝国(阿拉伯)等均有使节来到大唐。长安城内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商旅、僧侣和留学生。
任务三
人物赏析———坚定唯物史观
(3)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请你选择一位历史人物用辩证方法进行评析还原真实的历史。(6分)
任务四
回顾史实—解读繁荣开发
(4)下面一组图片从不同领域见证了唐朝的开放与繁荣,请据此谈谈你对“繁荣开放”的理解。(8分)
※※※※※※※※※※※※※※※※※※※※※※※※※※※※※※※※※※※※※※※※※※※※※※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的统一。材料反映了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朝,盼望北方隋朝来灭陈,实现南北统一。故答案选C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开通大运河。“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上荒下因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白居易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故答案选B。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开通大运河。根据材料“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可知,A、C两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可知,B项正确;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说法错误,D项错误。故答案选B。
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根据材料“去京城赶考”可知该剧反映的是科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朝贞观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所以科举制在唐朝得到完善。故答案选D。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建立。唐高祖李渊起兵灭隋建唐。唐朝统治近三百年,一共传位二十代(不算武则天),被朱温篡位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③与唐高祖有关。开通隋朝大运河的是隋炀帝,重用魏征的是唐太宗。故答案选C。
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身安国宁”可知,材料意思是要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才会身安国宁。故答案选A。
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女皇帝武则天。根据“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可知,材料反映了武则天非常爱惜人才,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选A。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开元盛世”的相关知识。材料含义为: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仓库也都装得满满的。这反映了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局面。故答案选B。
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曲辕犁的相关知识。曲辕犁在唐代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以曲辕犁为代表的唐代农具是汉代农具之后又一次重大变革。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但不适宜大规模耕作,所以A项错误。故答案选A。
1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盛唐气象。根据题干中“骆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可知,唐朝艺术的繁荣和社会风气的开放;根据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本身的制作工艺可知,唐朝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从该文物中不能体现农业的发展状况。故答案选D
1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玄奘西行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A贵文献。故答案选A
1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成公主入藏。根据材料“捕鹿耕田,建造水磨”“垦田种植,安设水磨”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故答案选D。
1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衰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因此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材料反映了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故答案选C
1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江苏南通如东的国清寺”属于中日文化交流,不属于贸易往来,也不属于国内民族关系,排除A、C两项。根据“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和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说明唐朝政府重视中外文化交流,B正确。文化交流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不能体现出“丰富多彩”的结论,排除D。故答案选B。
1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隋唐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发展主流是繁荣与开放,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B项不能作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D项民族危机说法错误。故答案选C
16.
(1)隋炀帝。(2分)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分)
(2)①2700
②洛阳涿郡余杭
③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每空1分,共8分)
(3)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条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开通沟通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7.
(1)唐玄宗。(1分)水稻和粟。(2分)国库充盈,人民富足,经济繁荣。(2分)
(2)唐朝中外交往频繁。(2分)
(3)安史之乱。(2分)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3分)
(4)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导致唐朝最终灭亡。(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统治。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造“开元盛世”的皇帝是唐玄宗。第二小问诗句中出现的“稻米”“粟米”即水稻和粟。材料一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库充盈,人民富足,经济繁荣的社会状况。
第(2)题通过材料中的诗句可知,反映的是唐朝中外交流的繁荣景象。
第(3)题通过“渔阳”等关键词可以判断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巢领导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导致唐朝最终灭亡。
18.
(1)隋朝。(1分)分科考试。(1分)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分)
(2)科举考试科目很多,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注重培养德才兼备、多样化的人才;是一种公平、进步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任答两点得4分)
(3)殿试。(1分)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4分)
(5)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为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些许弊端。如:考试科目不全,考查内容过于片面,考查形式太过死板等(或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在隋朝开始形成。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知,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注重培养德才兼备、多样化的人才;是一种公平、进步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第(3)题根据材料三“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的殿试制度,她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第(4)题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5)题是开放性试题,既可以从科举制的弊端,也可以从科举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9.
(1)路线一: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余杭,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太原晋阳古城是唐朝的龙兴之地,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了唐朝,太原是唐王朝的北都。西安大雁塔原名慈恩寺,是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敕建了大雁塔。
路线二:丁村人是山西境内原始人类的代表,证明了山西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关帝庙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修建的。关羽以忠义而闻名于世,与孔子并称为武圣和文圣。文水县则天庙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而修筑的。(任选其一即可,6分
(2)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非常频繁;唐朝首都长安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唐朝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对外交往;唐朝的邻国及其民众要向大唐献上贡品并行叩头之礼,唐朝回报进贡国家以奢华的礼物;唐朝交往国家广泛。(5分)
(3)示例: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是武则天在位期间任用酷吏,滥杀良将,时常用兵,大量修建寺院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消极影响。(6分)
(4)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交往的双向性。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民族关系交融和谐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唐代疆域辽阔。唐代的科举制度是唐朝重视文化的重要表现,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每点2分,共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开元盛世”、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交往与交融。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路线一: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到余杭,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太原晋阳古城是唐朝的龙兴之地,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了唐朝,太原是唐王朝的北都。西安大雁塔原名慈恩寺,是著名高僧玄奘大师为安置他从西域带回来的经书、佛像、舍利,奏请高宗允许在慈恩寺西院建了大雁塔。路线二:丁村人是山西境内原始人类的代表,证明了山西是人类起源地之一。关帝庙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修建的。关羽以忠义而闻名于世,与孔子并称为武圣和文圣。文水县则天庙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而修筑的。
第(2)题从情境中提取历史信息进行作答即可。
第(3)题根据历史人物图片任选其一进行评价即可,注意评价要客观、公正。
第(4)题根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