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雨霖铃》课件40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文档属性

名称 4.《雨霖铃》课件40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4 13:1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霖铃
柳永
古人的别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
词牌来源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写了哪些景?(意象)
抒了什么情?(情感)
用了什么手法? (技巧)
雨霖铃
整体感知
柳永的这首词刻画了自己因仕途失意而离开汴京、南下漂泊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依依惜别的情景。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天气(骤雨初歇),
渲染一种悲苦凄凉的气氛,写出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
写了哪些意象?
卢挚《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送别裴仪同》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后被当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
——李白《菩萨蛮》
寒蝉
长亭
骤雨
景 语
凄切、落寞
别离之愁
悲凉、清冷
情 感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这时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以哀景写哀情,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离别的节令、时间、地点、天气,以寒秋、昏暮、急雨烘托悲苦凄凉的气氛。哀景写哀情。
景物描写的作用:
对长亭晚——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
骤雨初歇——必得离别,逼出“兰舟催发”
寒蝉凄切——无语凝噎,反衬悲痛
骤雨初歇——相看泪眼,反衬凄凉
“都门帐饮”写情事,“无绪”直写离别的苦涩
“乘船的”留恋,“驾船的”催发
于矛盾中窥见情深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作用:
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
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片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从眼前所见写起,又想象行舟后所见之景,半虚半实。
离别环境(悲切凄凉):寒蝉 长亭 骤雨 (实写)
离别场面(难舍难分):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实写)
此去行程(惆怅伤感):烟波 暮霭 楚天(虚写)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虚实相生,融情入景)
离别难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那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
伤离别。自古伤离别是常情,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接着又转入现实的痛苦中来:递进语气强调了此时清秋离别更让人难受。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看似平常的一句诗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
(明)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酒”是情感的酵母:诗酒结缘,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酒必有诗,无酒不成诗。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为消愁遣忧之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伴饯别壮行之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力发散的是报国豪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力催生的是思乡之苦。
在本词中,写分别时,已不胜酒力,伤感不已;酒醒后,经过发酵的愁情更添一层酸楚。这是可贵的创新
logo
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人心情。
愁来
酒醒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意境和谐、凄美清丽的画面。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杨柳岸
柳有“留”意,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凉州词二首·其一
[ 唐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 唐 ]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风:秋风带来的是无限凉意和凄凉。
唐代: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唐 ] 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残月,斜月:在送别诗中,月是凄切伤感的,象征人间分离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 唐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词中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情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人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悲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意象
01
杨柳
02
晓风
03
残月
以哀景写哀情
别后怎样?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知音不在,良辰好景便是虚设
过渡:伤离别 清秋节
今宵:杨柳 晓风 残月
别后:良辰好景虚设,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因情造景,情景交融)
思念苦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品味前人对《雨霖铃》的评价
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贺裳《皱水轩词筌》
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周济《宋四家词选》
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