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定风波》人教版必修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词的内容,理解苏轼的苦难、淡泊、洒脱之间的必然联系
2、理解作品的最后一句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朗读,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观点
2、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提问并随时总结渗透
3、提问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教学
朗诵法
问答法
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定风波》(多媒体)
二、朗读诗词、初步感知
一)教师范读(正音、节奏)我朗读一遍
抛砖引玉
二)自由朗读、个别朗读(疏通大意)(多媒体)
1、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多媒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xíng)。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朗读指导:“何妨---平生”读的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不急不躁,不扬不抑。“竹杖芒—”有点喜悦和豪迈,调子略高,但要随意。“料峭---微冷,相迎”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2、听名家朗读、整体感知
思考:?词序结合(多媒体)
??问: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情?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
??????????????????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同行皆狼狈,???????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提示:词序有差异
????一处自相矛盾:一蓑烟雨任平生/雨具先去????蓑衣从何而来?
????一处序无词有: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为何喝酒?
????提示: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独)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
苏轼忧愁什么?他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多媒体
苏轼)
三、走进作者,知人论世(学生简介)
苏轼生平简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教师过度句:历经波折的苏轼,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人生的风雨?)
四、研习文本、合作探究
1、自读上片(多媒体)并思考:苏轼靠什么来抵抗人生的狂风暴雨?又从某个词语中,我看到了苏轼的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或者精神说出你的理解。
教师提问、点拨、总结:(多媒体)(独立思考)
莫听―――>超然物外
何妨―――>镇定自若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
?
?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
(多媒体)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泽东《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
(多媒体)一蓑烟雨任平生”,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我们还记得前面说讲的?一处自相矛盾:一蓑烟雨任平生/雨具先去????蓑衣从何而来
??2、小结上片: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总结人物形象:风雨中的苏东坡会有怎样的表情?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醉”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3、齐读下片并思考: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在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齐读下片多媒体)
1)思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多媒体)(同桌共研)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2)思考:“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多媒体)(小组讨论)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4、下片小结: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总结人物形象: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醒”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齐读全词思考写作特色
五、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多媒体)师生共同讨论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
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小结: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七、课堂练习:发散思维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分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多媒体)
?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风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拓展训练:知识积累在句式上的运用: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乐观就是那(
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
后)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项训练既能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句式的运用有助于写作的训练”
八、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并仿写上面句式
九、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醉”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醒”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