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版】2012届高三生物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原创试卷(AB套卷5月份使用)

文档属性

名称 【大纲版】2012届高三生物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原创试卷(AB套卷5月份使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3-27 16:05:07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
2012届高三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四
生物
答案
适用地区:大纲地区
考查范围: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细胞工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没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1·合肥一模)下列过程中,细胞膜实现了选择透过性的是( )
A.用龙胆紫染液将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染色
B.观察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C.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传递兴奋
D.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
2.(2011·海南卷)关于哺乳动物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缺铁时,血红蛋白的合成量会减少
B.成熟红细胞中没有血红蛋白mRNA的合成
C.血浆中的氧和Na+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
D.血红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3.(2011·福建卷)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4.(2011·北京朝阳区模拟)下图表示20℃玉米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光照强度关系的曲线。对于曲线的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
A.b点的位置不会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移动
B.在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当植物缺镁时b点的位置将右移
D.当环境温度升高至玉米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c点的位置
将向左上方移动
5.(2011·合肥一模)如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该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
C.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D.该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不一定是两个精细胞
6.(2011·海南卷)关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真核细胞内mRNA和tRNA都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
C.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
D.细胞中有多种tRNA,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7. (2011·广东卷.2)2.F1[2011·广东卷]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
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 加入S型菌物质 培养皿长菌情况
① R 蛋白质 R型
② R 荚膜多糖 R型
③ R DNA R型、S型
④ R DNA(经DNA酶处理) R型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8. (2011·上海松江模拟)信使RNA上决定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中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则识别该密码子的tRNA及转运的氨基酸发生的变化是( )
A.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
B.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C.tRNA一定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
D.tRNA不一定改变,氨基酸一定改变
9. (2011·江苏卷)在利用鸡血进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蒸馏水将NaCl溶液浓度调至0.14mol/L,滤去析出物
B.调节NaCl溶液浓度或加入木瓜蛋白酶,都可以去除部分杂质
C.将丝状物溶解在2 mol/L 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即呈蓝色
D.用菜花替代鸡血作为实验材料,其实验操作步骤相同
10. (2011·镇江二调)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均有一个患病的弟弟,但家庭的其他成员均不患病,他们的子女患病的概率为( )
A.1/8 B.1/4 C.1/2 D.0
11.(2011·天津卷)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下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C.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
D.f~g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12.(2011·江西师大附中)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过程发生的场所分别是细胞核、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C.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主要原因是图中的酪氨酸酶的活性下降
D.该图反映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活动来进行的
13.(2011·海南卷)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  )
A.1/32   B.1/16     C.1/8    D.1/4
14. (2011·上海松江模拟)菜豆是自花授粉的植物,其花色中有色花对白色花为显性。一株杂合(Dd)有色花菜豆生活在海岛上,如果海岛上没有其他菜豆植株存在,且菜豆为一年生植物,那么三年之后,海岛上开有色花菜豆植株和开白色花菜豆植株的比例是( )
A.3:1 B.15:7 C.9:7 D.15:9
15.(2011·海南卷)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16.(2011·江南十校联考)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秋水仙素处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单倍体均能得到纯合子
B.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虫棉过程实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棉花的共同进化
C.饲养金鱼过程中的人工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故它们均能遗传给后代
17.(2011·巢湖一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
A.无子西瓜 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猫叫综合征   D.黄色个体黄色个体、绿色个体
18.(2011·海南卷)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
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A.由⑤×⑥到⑧的育种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由③到④过程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由③到⑦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0.(2011·徐州三调)在小鼠中有一种叫灰砂色(T)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灰色(t)但性染色体为XO的雌鼠与灰砂色“患病”雄鼠交配,预期后代表现型比为(胚胎的存活至少要有一条X染色体)
A.灰砂:灰色=2:1 B.灰砂:灰色=1:2
C.灰砂:灰色=1:1 D.灰砂:灰色=3:1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60分)
21.(2011·江西师大附中三模)将某一品种的小麦幼苗若干放置于一定容积、密闭的无色广口瓶内,加入等量适量的完全培养液(实验开始时培养液只没及幼苗的根),在25℃、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1)实验用小麦苗都终将死亡,其可能的原因有:根因为细胞呼吸积累       、叶肉细胞因为环境中缺少      而出现光合作用障碍,等等。
(2)为避免小麦苗长势不佳,实验者适时向培养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氧气。在通氧过程中,及时测定并记录了甲、乙两种离子的吸收速率,结果如右图所示。A、B是由于溶氧量限制了细胞产生ATP的速率,从而导致       速率差异所致;同一氧浓度下出现B、C速率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3)若将该批实验用的小麦幼苗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置于两个如题干所述条件,并分别控制CO2的浓度为甲、乙。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两条件下小麦平均有机物积累量如右图所示。由B、C两点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异可知, CO2的浓度乙比甲要    。
⑷请据此实验,列出2项有利于大棚作物光合速率由C升高到B的具体措施:         ;        。 
22. (2011·全国卷)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控制褐色眼(D)和蓝色眼(d)的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其表现型不受性别影响。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回答问题:
(1)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秃顶男性与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位其父亲为秃顶蓝色眼而本人为秃顶褐色眼的男性与一位非秃顶蓝色眼的女性结婚。这位男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或________,这位女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或________。若两人生育一个女儿,其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2011·山东卷)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常用于致病机理的探讨及治疗药物的筛选。利用正常大鼠制备遗传性高血压转基因模型大鼠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卵母细胞除从活体输卵管中采集外,还可以从已处死的雌鼠________中获取。
(2)图中的高血压相关基因作为__________,质粒作为________,二者需用__________________切割后连接成重组载体,该过程与质粒上含有______________有关。
(3)子代大鼠如果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可分别在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上说明高血压相关基因已成功表达,然后可用其建立高血压转基因动物模型。
(4)在上述转基因大鼠的培育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胚胎工程技术是________、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24. (2011·四川卷).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 [1] 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Ⅰ、Ⅱ表示染色体,A为矮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品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________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__________提供原材料。
(2)甲与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F1自交所得F2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3)甲与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他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________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生产__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4)让(2)中F1与(3)中F1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________。
生物答案四 A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B
【解析】用龙胆紫染液将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染色时,细胞已经在解离时死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造成的,体现了膜的流动性;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的发生是由于水能透过细胞膜,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这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 【答案】C 
【解析】 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机体缺铁时,血红蛋白的合成量会减少;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故没有血红蛋白mRNA的合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疾病;血浆中的氧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红细胞,所以C错误。
3. 【答案】 C 
【解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有的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的是固醇类物质如性激素等,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有的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呼吸酶,有的酶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唾液淀粉酶。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酶是生物催化剂,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将被相应的酶分解,失去活性。故C正确。
4.【答案】C
【解析】b点是光补偿点,当环境温度改变时,由于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不同,必然导致b点位置的移动;a点光照为0,没有光合作用,产生ATP的部位只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植物缺镁时,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反应减弱,b点右移;当环境温度升高至玉米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此时也需要较高的光照强度,因此c点的位置将向右上方移动。
5.【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且处于减Ⅱ分裂后期,细胞质平均分配,由此可以断定不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故C错误。
6. 【答案】B 
【解析】 少数RNA是酶,具有催化作用;真核细胞内mRNA和tRNA主要是在细胞核内经转录过程合成;生物的遗传密码共有64种,其中有61种对应氨基酸,因此细胞中tRNA的种类也会有61种,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7.【答案】C 
【解析】 ①、②组:R型菌+S型菌的蛋白质、荚膜多糖―→R型菌,说明蛋白质、荚膜多糖不是转化因子。③组:R型菌+S型菌的DNA―→既有R型菌又有S型菌,说明DNA可以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④组:R型菌+用DNA酶水解的DNA―→只长出R型菌,说明DNA的水解产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从反面说明了只有DNA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故C正确。
8.【答案】C
【解析】当信使RNA上决定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中一个碱基发生替换时,可能不改变翻译出的氨基酸,但由于密码子发生了改变,必然造成反密码子的改变,也必然造成tRNA的改变。
9.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同时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DNA在0.14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小,析出的是DNA而不是杂质,A错误;染色体的成分包括DNA和蛋白质,DNA的提取要去除蛋白质杂质,利用DNA在不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可将DNA反复溶解与析出,用木瓜蛋白酶能使杂质中的蛋白质水解,B正确;DNA的鉴定需要沸水浴,C错误;如果用植物细胞做实验材料,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壁,D错误。
10.【答案】A
【解析】由题中所给信息可知,该对夫妇中丈夫不带有致病基因,妻子是携带者的概率是1/2,则他们的子女患病的概率是1/8。
11.【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图文信息,单倍体玉米幼苗的体细胞染色体为10条,其有丝分裂后期增加到20条,若经秋水仙素处理后cd段染色体加倍为20条形成二倍体,由图可知,ab为单倍体玉米幼苗的有丝分裂,而cdefgh为二倍体玉米幼苗的有丝分裂,各细胞内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该过程不存在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分离和染色体减半的现象,故D错ABC正确。
12.【答案】D
【解析】该图中镰刀型贫血病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性状,白化病的形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活动来体现性状。
13.【答案】 B 
【解析】 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计算。DD×dd,子代肯定是杂合子,因此题意可简单化为求“AaBBCcEe×AaBbCCEe产生的子代中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1/2×1/2×1/2×1/2=1/16。
14.【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菜豆始终是自交,第一年后子一代基因型为1/4DD,1/2Dd,1/4dd;第二年后子二代基因型是3/8DD,1/4Dd,3/8dd;第三年后子三代的基因型分别是:6/16DD,3/16Dd,7/16dd,表现型为9:7。
15. 【答案】B 
【解析】 考查生物进化的实质、共同进化等。低营养级生物的灭绝导致高营养级的生物的灭绝,反之不然,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C错误;甲、乙两物种在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正确。
16.【答案】C
【解析】若该单倍体为杂合子,秋水仙素处理后仍为杂合子,A错误;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虫棉是基因重组的过程,未改变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基因频率,不属于共同进化;金鱼的人工选择定向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只有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才能遗传给后代,故D错误。
17.【答案】D
【解析】黄色个体自交产生绿色个体是性状分离不属于突变和基因重组。
18.【答案】D
【解析】 考查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进而导致基因种类增加。基因重组只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染色体变异只会导致基因数量或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A、B、C三项中,基因数量改变,基因种类不变。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19.【答案】B
【解析】③到④过程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没有发生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0.【答案】A
【解析】亲代小鼠的基因型为Xt0×XTY,子代基因型为1/4XTXt∶1/4XT0∶1/4XtY∶1/40Y,基因型为0Y的个体死亡,因此子代表现型为灰砂:灰色=2:1。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 共60分)
21.【答案】 ⑴酒精  CO2   ⑵主动运输  载体数量  
⑶低  ⑷沤有机肥  施放干冰
【解析】(1)由于小麦幼苗的根都浸没在营养液中,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使根细胞死亡,同时由于幼苗置于密闭容器中,无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幼苗死亡。(2)A、B两点位于甲曲线上,其差异是由于溶氧量的不同,导致主动运输速率不同,ATP产生速率不同,从而影响了离子的吸收速率;B、C两点的差异是两种离子的载体数量不同所造成的。(3)由于乙曲线总体低于甲曲线,可推知曲线乙的二氧化碳浓度低,温室大棚内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措施有施用有机肥、施放干冰、在将大棚与动物饲养室相通等。
22.【答案】 (1)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为秃顶或非秃顶
(2)女儿全都为非秃顶,儿子全部为秃顶
(3) BbDd  bbDd  Bbdd  BBdd
非秃顶褐色眼、非秃顶蓝色眼、秃顶褐色眼和秃顶蓝色眼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1)由题意可知,非秃顶男性的基因型为BB,而非秃顶女性的基因型可能是BB或Bb,因此他们婚配,后代的基因型可能是BB或Bb,表现型是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为秃顶或非秃顶;(2)秃顶女性的基因型为bb,她与非秃顶男性结婚后,后代基因型为Bb,表现型是女儿全都为非秃顶,儿子全部为秃顶;(3)秃顶褐色眼的男性的父亲秃顶蓝色眼,因此他的基因型为BbDd或bbDd;女性为非秃顶蓝色眼,因此她的基因型可能是Bbdd或BBdd;若两人生育一个女儿,孩子可能的表现型为:非秃顶褐色眼、非秃顶蓝色眼、秃顶褐色眼和秃顶蓝色眼。
23.【答案】 (1)卵巢
(2)目的基因 载体 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或:同种限制酶) 限制酶切割位点
(3)检测到体内有相关蛋白 出现高血压 (4)体外受精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1)卵母细胞经过排出后,一般是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为获得卵母细胞还可以从已处死的雌鼠卵巢收集,但死亡的时间不能太长。(2)题中用高血压的相关基因做实验进行致病机理的探讨和治疗药物的筛选,该基因是目的基因,该基因与载体——质粒相结合,可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目的基因与质粒结合需要用相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以期得到相同的黏性末端。质粒上一般含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便于与不同的目的基因结合。(3)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要通过检测看其是否能够成功表达,可以从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进行检测。(4)本题中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需要在体外让精子和卵细胞受精。
24.【答案】(1)结构 生物进化  (2)同源染色体 9 2 (3)20 4 22 (4)3/16
【解析】本题为变异和遗传规律应用的综合题,与甲品系相比,乙和丙的染色体中都包含了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因此乙、丙品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染色体变异属于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假设甲品系中Ⅱ上的基因为X,那么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BX,F1自交时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F1可形成4种类型的配子AB、AX、aB、aX,因此F1自交所得F2中有AABB、AABX、AaBB、AaBX、AAXX、AaXX、aaBB、aaBX、aaXX 9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aaBB和aaBX 2种;设丙品系中Ⅰ的基因为(aE),甲和丙两个品系中Ⅱ上的基因为X,则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A(aE)XX,F1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他染色体正常配对,小麦体细胞中共有21对同源染色体,这样在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中只有20对同源染色体,也就只能观察到20个四分体,若该减数分裂完成后,可生产的配子有只含有Ⅰ甲、只含有Ⅰ丙、既含有Ⅰ甲又含有Ⅰ丙和既不含有Ⅰ甲也不含有Ⅰ丙的4种类型的配子,显然配子中最多含有22条染色体;(2)中F1的基因型为AaBX,(3)中F1的基因型为A(aE)XX,它们进行杂交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杂交组合共16种,利用棋盘法可以看出同时带有A、B和(aE)的只占其中的3/16。
^1试卷类型:B
2012届高三全国高考模拟重组预测试卷四
生物
答案
适用地区:大纲地区
考查范围: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细胞工程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没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1·北京朝阳区模拟)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电能和化学能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的不是同一物质
2.(2011·陕西五校联考)如右图所示,物质甲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物质乙是一种淋巴因子;物质丙由效应B细胞合成分泌;物质丁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质甲、乙、丙、丁的结构多样性只与a有关
B.控制甲、乙、丙、丁合成的物质是核糖核酸
C.物质甲、丁分别为胰岛素、抗利尿激素
D.物质乙、丙均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3.(2011·福建卷)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代谢场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
B.雌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C.血红蛋白合成的场所是高尔基体
D.胰岛素基因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
A.图1中b阶段X射线照射可诱发突变,c阶段用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B.图2中的温度在a时酶分子结构改变、活性较低
C.图3中bc段和de段的变化都会引起C3化合物含量的下降
D.图4中造成cd段下降的原因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是相同的
5.(2011·铁岭六校联考)右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不能引起c处电位变化
B.b处的液体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
C.c的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D.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
6.(2011·北京卷)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  )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 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D. 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7. (2011·江苏卷)图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
C.此细胞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
D.此动物体细胞内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8.(2011·江苏卷)关于“噬细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9. (2011·浙江卷)将ada(腺苷酸脱氨酶基因)通过质粒pET28b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腺苷酸脱氨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每个大肠杆菌细胞至少含一个重组质粒
B.每个重组质粒至少含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
C.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至少插入一个ada
D.每个插入的ada至少表达一个腺苷酸脱氨酶分子
10.(2011·东北三校第一次联考)中国农业科学院日前成功研制出4头敲除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的近交系版纳微型猪。这是器官移植的第一例敲除该基因的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是 ( )
A.近交系猪具有基因型高度纯合、遗传性状稳定和遗传背景清楚等优点
B.猪器官移植给人的首要障碍是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C.猪体内的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可能是引起免疫排斥的抗原物质
D.该技术可缓解器官移植中器官短缺的问题
11.(2011·安徽卷)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  )
A.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序列改变
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
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
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12. (2011·上海松江模考)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原因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C.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13. (2011·江苏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14. (2011·四川卷)北极比目鱼中有抗冻基因,其编码的抗冻蛋白具有11个氨基酸的重复序列,该序列重复次数越多,抗冻能力越强。图1-2是获取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获取的目的基因,可用于基因工程和比目鱼基因组测序
B.将多个抗冻基因编码区依次相连成能表达的新基因,不能得到抗冻性增强的抗冻蛋白
C.过程②构成的重组质粒缺乏标记基因,需要转入农杆菌才能进行筛选
D.应用DNA探针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及其完全表达
15. (2011·山东卷)基因型为AaXBY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11·深圳二模)图示一个家族中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传递情况,若③号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2,则该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
A.细胞质遗传
B.Y染色体遗传
C. X染色体隐性遗传
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7.(2011·福建卷)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后代(WW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
A.雌∶雄=1∶1 B.雌∶雄=1∶2
C.雌∶雄=3∶1 D.雌∶雄=4∶1
18. (2011·天津卷)土壤农杆菌能将自身Ti质粒的T-DNA整合到植物染色体DNA上,诱发植物形成肿瘤。T-DNA中含有植物生长素合成酶基因(S)和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R),它们的表达与否能影响相应植物激素的含量,进而调节肿瘤组织的生长与分化。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值升高时,诱发肿瘤生芽
B.清除肿瘤组织中的土壤农杆菌后,肿瘤不再生长与分化
C. 图中肿瘤组织可在不含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培养基中生长
D.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肿瘤组织生长与分化
19. (2011·广东卷)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Ⅱ-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C.Ⅱ-5与Ⅱ-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
D.Ⅲ-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
20.(2011·合肥一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细菌的快速进化过程。人们发现,用肉汤培养假单胞杆菌,如果肉汤保持不动,不久后,在肉汤的不同部位,如表面、底部或其他部位,细菌的形态发生了如下图所示的变化,出现一定数量的变异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个实验说明了细菌在不同的小环境中发生了进化
B.细菌的生命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
C.用静止的肉汤培养FS细菌,其菌落形状将趋于一致
D.用不断摇动的肉汤培养SM细菌,不会出现Fs和WS细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60分)
21. (2011·安徽卷)保水剂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及水肥利用率。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保水剂和氮肥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相同土壤基质栽培的小麦幼苗若干,保水剂,氮肥等。
方法步骤:①选取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若干,平均分为A、B、C三组,分别施用适量的保水剂(60 kg·hm-2)、氮肥(255 kg·hm-2)、保水剂(60 kg·hm-2)+氮肥(255 kg·hm-2),置于相同的轻度干旱条件下培养,其它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②在小麦灌浆期选择晴朗无风的上午,于10:00~11:00从每组选取相同数量的叶片,进行CO2吸收量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均值)如下表:
组号 CO2吸收量/μmol·m-2·s-1 叶绿素含量/mg·g-1
A 10.66 3.07
B 13.04 3.02
C 15.91 3.05
实验结论:适量的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光合作用强度。
(1) 请指出上述方法步骤中的缺陷并改正:
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不考虑方法步骤中的缺陷,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分析,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提高了CO2吸收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测得的CO2吸收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实际消耗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强度可通过测定CO2吸收量,也可以通过测定____________释放量计算。
22.(2011·江苏卷)玉米非糯性基因(W)对糯性基因(w)是显性,黄胚乳基因(Y)对白胚乳基因(y)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W—和w-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W和w基因),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基因型分别为WW、Ww、ww、WW—、W-w、ww-6种玉米植株,通过测交可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的结论。写出测交亲本组合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基因型为Ww-个体作母本,基因型为W-w个体作父本,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产生可育雄配子的类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
(4)现进行正、反交实验,正交:WwYy(♀)×W-wYy(♂),反交W-wYy(♀)×WwYy(♂),则正交、反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wwYY和WWyy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F2。选取F2中的非糯性白胚乳植株,植株间相互传粉,则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
23. (2011·浙江卷.32)32.E2 [2011·浙江卷] 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B、b)和乙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1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请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Ⅰ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仅考虑乙病的情况下,Ⅲ2与一男性为双亲,生育了一个患乙病的女孩。若这对夫妇再生育,请推测子女的可能情况,用遗传图解表示。
(3)B基因可编码瘦素蛋白。转录时,首先与B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________。B基因刚转录出来的RNA全长有4 500个碱基,而翻译成的瘦素蛋白仅由167个氨基酸组成,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子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瘦素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B基因中编码第105位精氨酸的G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由此推断,mRNA上的________为终止密码子。
24. (2011·北京卷)T-DNA可能随机插入植物基因组内,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突变。用此方法诱导拟南芥产生突变体的过程如下:种植野生型拟南芥,待植株形成花蕾时,将地上部分浸入农杆菌(其中的T-DNA上带有抗除草剂基因)悬浮液中以实现转化。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收获种子(称为T1代)。
(1)为促进植株侧枝发育以形成更多的花蕾,需要去除________,因为后者产生的________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2) 为筛选出已转化的个体,需将T1代播种在含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生长,成熟后自交,收获种子(称为T2代)。
(3) 为筛选出具有抗盐性状的突变体,需将T2 代播种在含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获得所需个体。
(4)经过多代种植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盐突变体。为确定抗盐性状是否由单基因突变引起,需将该突变体与________植株进行杂交,再自交________代后统计性状分离比。
(5)若上述T-DNA的插入造成了基因功能丧失,从该突变体的表现型可以推测野生型基因的存在导致植物的抗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T-DNA的已知序列,利用PCR技术可以扩增出被插入的基因片段。其过程是:提取________植株的DNA,用限制酶处理后,再用________将获得的DNA片段连接成环(如下图所示),以此为模板,从图中A、B、C、D四种单链DNA片断中选取________作为引物进行扩增,得到的片段将用于获取该基因的全序列信息。
生物答案 四 B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A
【解析】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
2.【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物质甲、乙、丙、丁分别是胰岛素、淋巴因子、抗体、生长激素,都为蛋白质物质,其结构多样性除与氨基酸有关外,还与空间结构有关。
3. 【答案】D 
【解析】 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其产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雌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合成的场所是内质网;血红蛋白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基因转录形成mRNA,其场所是细胞核,D正确。
4.【答案】D
【解析】图1中a、c为分裂间期,b、d为分裂期,X射线照射诱发突变应在分裂间期;图2中温度在a时酶分子结构没有改变;图3中bc段下降是由于植物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减少所致,de段下降是由于光照减弱所致。图4中造成cd段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所致,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是相同的。
5.【答案】A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该反射弧的传导方向是a→b→c,因而刺激a点能引起c处电位变化。
6. 【答案】A
【解析】 由题意得,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与人体各组织细胞内液存在浓度差,人体细胞就会吸水而导致细胞肿胀,此时若用静脉注射高浓度盐水,可升高细胞外液浓度,再次造成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出现浓度差,肿胀的细胞可通过失水而恢复正常。
7.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此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是由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判断错误;由于该图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不含有a基因,故分裂过程中出现的a只能由基因突变产生,B判断正确;此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可以产生AB和aB的两种配子,可能是两个精子,也可能是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C判断正确;此动物为二倍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染色体组由两个变为四个,D判断正确。
8.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同时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噬菌体是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普通的培养基培养,A错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只进行短时间的保温培养,B错误;本实验中,如果搅拌不充分,导致有放射性的蛋白质外壳不能从大肠杆菌上脱落,使沉淀物中也有少量的放射性存在,C正确;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是相互对照,共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9. 【答案】C 
【解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工程的有关内容。 由题目可知,ada通过质粒pET28b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腺苷酸脱氨酶,说明每个大肠杆菌细胞至少含有一个重组质粒,一个重组质粒至少含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位点,A、B正确;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位点只能插入一个ada,C错误;插入的ada至少表达一个腺苷酸脱氨酶分子,D正确。
10.【答案】C
【解析】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是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表达的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而不是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故C错误。
11. 【答案】.C
【解析】 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131I对细胞的影响是其射线,属于物理因素,A、B两项描述的插入和替换都属于某些因素引起的基因突变,而131I本身并不能做为碱基插入或替换原DNA中碱基,A、B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不能通过生殖细胞传给下一代,D错。
12.【答案】C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A错误;丙和甲有共同的祖先,因而种群基因库有部分相同,B错误;甲、乙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基因库有较大差异,且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乙和丙已经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且有生殖隔离,基因频率不可能相同。
13.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同时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能力。生物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变异的方向,A说法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说法错误;种群中的个体可以通过交配繁殖将基因传给后代,因此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说法正确;当种群太小时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群体越大遗传漂变就越小,群体越小遗传漂变的效应就越明显,D说法错误。
1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过程①是通过反转录的方法合成目的
基因,因此目的基因与抗冻基因的碱基序列是有差别的,不能用作比目鱼基因组测序,鸟枪法直接分离得到的基因可用于测序,A项错误;将多个抗冻基因编码区依次相连成能表达的新基因,这样的基因表达出来的未必是抗冻性强的抗冻蛋白,因为若要得到这种蛋白质,拼接抗冻基因的做法不可取,可以通过诱变的方法获得,B项正确;缺乏标记基因的重组质粒即使转入到农杆菌细胞中,也无法进行检测,C项不正确;利用DNA探针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但是无法检测其能否完全表达,D项不正确。
15.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征,考查考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和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基因型为AaXBY小鼠的原始性母细胞如果能够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最终形成的配子中均含有性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染色单体分开,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分离,最终形成的配子中应只有一个A或一个a基因,并且每个配子中有一条性染色体。若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性染色体未分离都有可能,若产生一个AA的配子,只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2号染色体未分离,A选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由系谱图可以推知该病为隐性遗传,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③号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3,只有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③号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2。
17【答案】.D 
【解析】 1个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其中1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与卵细胞相同,另外两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相同。若卵细胞的性染色体为Z,则1个极体性染色体组成为Z,另外两个极体性染色体组成为W;同理,若卵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W,则1个极体性染色体组成为W,另外两个极体性染色体组成为Z。再根据卵细胞与极体之一结合的情况(WW的胚胎不能存活)可知: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4∶1,D正确。
18. 【答案】B 
【解析】 由于T-DNA含有植物生长素合成酶基因(S)和细胞分裂素合成酶基因(R),当土壤农杆菌的T-DNA整合到植物的染色体上后,诱发的肿瘤组织中含基因(S)、基因(R),可表达相应的酶,从而促进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合成,所以即使清除土壤农杆菌后肿瘤组织仍然可在不含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中生长与分化,且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比例升高时诱发生芽,比例降低时诱发生根,故B错误。
19.【答案】B 
【解析】 A错误,根据5和6无病,生11有病得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并且得出该病不在Y染色体上。该遗传系谱图提示我们此病既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为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无论是哪种遗传方式,Ⅱ-5均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B正确。C项,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那么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8,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D项,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生男生女患病概率相同;若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即使生女孩也无法避免患病。
20.【答案】C
【解析】假单胞杆菌在培养基的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的形态,是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小环境中细菌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是进化的过程;用静止的肉汤培养FS细菌,FS细菌也会因为环境发生变化而改变形态,C错误;由于SM菌位于培养基表面,是好氧菌,用不断摇动的肉汤培养SM细菌时,不会出现Fs和WS细菌。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 共60分)
21.【答案】 (1)没有对照组,应另设一组不施保水剂和氮肥作为对照组 取材方法不科学,选取的叶片还应取自植株的相同部位
(2)提高了光合作用有关酶的含量与活性
(3)小于  实验测得的CO2吸收量是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实际消耗量与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之差  O2
【解析】 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以及实验评价能力。(1)设置对照实验时,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步骤②应该选取相同位置、相同数量相同大小的绿色叶片。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矿质元素,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有酶、叶绿素、叶龄等,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根据题目表格信息,叶绿素含量几乎没有差别,所以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可能是影响了有关酶的合成和活性。
(3)光合作用发生时,也同时进行细胞呼吸;所以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实际消耗量等于从环境中吸收的CO2量再加上小麦自身呼吸释放的CO2量。光合作用强度可通过测定反应物——CO2的吸收量,也可以通过测定产物——O2的释放量计算。
22.【答案】 ww(♀)×W-w(♂);W-w(♀)×ww(♂)
(2)非糯性∶糯性=1∶1
(3)WY∶Wy=1∶1
(4)非糯性黄胚乳∶非糯性白胚乳∶糯性黄胚乳∶糯性白胚乳=3∶1∶3∶1
非糯性黄胚乳∶非糯性白胚乳∶糯性黄胚乳∶糯性白胚乳=9∶3∶3∶1
(5)非糯性白胚乳∶糯性白胚乳=8∶1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的自由组合定律,同时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1)让ww作为母本,W—w作为父本,如果花粉不育,则父本只能产生一种配子w,杂交的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如果花粉可育,则杂交后代非糯性︰糯性=1︰1。若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则以W—w作为母本,ww作为父本杂交,后代非糯性︰糯性=1︰1,若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不可育,以W—w作为母本,ww作为父本杂交,后代只有糯性一种表现型。
(2)以Ww—作母本,配子可育,以W—w作父本,只能产生含w的配子,后代基因型为W—w和ww,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糯性︰糯性=1︰1。(3)Ww—Yy共能产生WY、Wy、w—Y、w—y四种配子,w—Y、w—y不育。(4)①
  W—wYy
WwYy  wY wy W—Y
(不育) W—y
(不育)
WY WwYY
非糯性黄胚乳 WwYy
非糯性黄胚乳
Wy WwYy
非糯性黄胚乳 Wwyy
非糯性白胚乳
wY wwYy
糯性黄胚乳 wwYy
糯性黄胚乳
wy wwYy
糯性黄胚乳 wwyy
糯性白胚乳
  非糯性黄胚乳∶非糯性白胚乳∶糯性黄胚乳∶糯性白  胚乳=3∶1∶3∶1

  WwYy
W—wYy   WY Wy wY wy
W—Y W-wYY非
糯性黄胚乳 W—WYy非
糯性黄胚乳 W—wYY非
糯性黄胚乳 W—wYy非
糯性黄胚乳
W—y W—wYy非
糯性黄胚乳 W—Wyy非
糯性白胚乳 W—wYy非
糯性黄胚乳 W—wyy非
糯性白胚乳
wY WwYY非
糯性黄胚乳 WwYy非
糯性黄胚乳 wwYY
糯性黄胚乳 wwYy
糯性黄胚乳
wy WwYy非
糯性黄胚乳 Wwyy非
糯性白胚乳 wwYy
糯性黄胚乳 wwyy
糯性白胚乳
  非糯性黄胚乳∶非糯性白胚乳∶糯性黄胚乳∶糯性白胚乳=9∶3∶3∶1
(5)wwYY和WWyy杂交,后代全部是WwYy,F2中非糯性白胚乳的基因型有1/3WWyy、2/3Wwyy,F2植株间相互传粉,产生Wy配子的概率为2/3,产生wy配子的概率为1/3,后代中WWyy=2/3×2/3=4/9,Wwyy=2×2/3×1/3=4/9,wwyy=1/3×1/3=1/9。非糯性白胚乳︰糯性白胚乳=(4/9+4/9)∶1/9=8∶1。
23.【答案】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bXDXd或BbXDXD
(2)
(3)RNA聚合酶 转录出来的RNA需要加工才能翻译  一条mRNA上有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 UGA
【解析】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基因工程的有关内容。(1)系谱图中,由Ⅱ3和Ⅱ4均不患甲病生出患病的Ⅲ5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由Ⅱ1和Ⅱ2不患乙病生出Ⅲ1和Ⅲ3均患乙病可知,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Ⅰ1的基因型是BbXDXD或BbXDXd。(2)仅考虑乙病时,Ⅲ2的基因型为XDXd,与一男子生育了一患病女孩,说明该男子的基因型是XdY,则这对夫妇再生育的男孩中有一半是患病的,一半是正常的,生育的女孩中一半是患病的,一半是正常的。书写遗传图解时要注意基因型、表现型和比例关系要正确,以及杂交符号、上下代之间的关系等都要写正确。(3)基因转录时与基因结合的酶是RNA聚合酶,由于转录出来的RNA不能直接进行翻译,需要进行加工,因而形成的瘦素蛋白的氨基酸数较少。一条mRNA上可以同时有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这样大大地节省了翻译的时间。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于基因上是ACT,则形成的mRNA上密码子为UGA,导致翻译终止,因此UGA是终止密码子。
24.【答案】 (1)顶芽 生长素
(2)一定浓度的除草剂
(3)一定浓度的盐
(4)野生型 1
(5)降低
(6)突变体 DNA连接酶 B、C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基因工程的有关内容。根据题干图文信息知,要促进侧芽发育成更多的侧枝和花蕾,应除去顶芽以避免其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作用。若要从个体水平上筛选抗除草剂的T1代植物,就应该用相应的一定浓度的除草剂来培养;若需要继续从T2中筛选出抗盐性状的突变体,也就要用一定浓度的盐来培养。要确定抗盐性状突变体是由单基因还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突变,可用野生型植株与该抗盐突变体杂交、再统计自交一代后的子代性状分离比即可判定。由于T-DNA的插入造成了被插入的基因发生突变,以致基因功能丧失,可见野生型能降低突变体的抗盐性状。要PCR扩增被插入的基因,先应用限制酶直接切取突变体DNA中含被插入基因的片段,再用DNA连接酶连成环状,从题图可看出,环状DNA外侧单链合成方向为顺时针,该模板链方向为3′到5′,而引物是一段3′到5′的单链DNA片段,故B、C两个单链DNA片段可分别作为环状DNA外侧、内侧单链合成时的互补配对的引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