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44张-2020-2021学年部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44张-2020-2021学年部编版(2019)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4 14:2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1.了解“谏”“疏”等文体常识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特点。
3.疏通文意,掌握“信”“诚”“克”等文言赐予的意义和用法,并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01
唐太宗 李世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唐太宗 与 “铮臣”魏征
作者作品介绍
02
魏征其人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zhèng)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的谏言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明人王船山曾评论说:“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 (《读通鉴论》卷十一)
清代的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中也说过:“贞观中直谏者, 首推魏征。”
贞观之初, 围绕着如何统治农民的问题,朝廷中有过一场争论。以封德彝为代表的一派人主张 “任法律,杂霸道”, 即实行严厉的镇压。魏征坚决反对这种政策。 他以雄辩的事实说明, 大乱之后应当实行“帝道”、“王道”,也就是说应当实行仁政。有雄才大略而又英明果断的唐太宗 ,立即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从而确立了贞观时期的施政总方针。
背景介绍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 四月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后,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即位初期,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励精图治,听取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背景介绍
一个表现是,宫室土木之作,逐渐增多。另一个表现是,竭诚纳谏之心日见淡薄。“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此外还有畋猎频繁,颇失其度;责罚偏严,时有轻重;用人欠当,远贤近佞的问题等。
可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日益巩固,国威远扬,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
背景介绍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唐太宗接到奏章后,亲手写了诏书答复魏征。他在诏书中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
背景介绍
“贞观之治”的后期之所以没有多大反复,就是因为太宗在一定程度上听取了魏征的这一劝谏。唐太宗也给予魏征很高的评价: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dǎng),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浅说“讽”“谏”“谤”“讥”“说”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或过失,一般用于下对上,封建社会用言语纠正君主或尊长的过失。例如: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谏”和“《谏逐客书》”“《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谏”都表下属或臣子对上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谏”,一般动词用作为动,表示对宾语施行某一行动。例如“召公谏厉王止谤”,意思是召公对厉王阻止国人公开指责的事进行规劝。有时也用作名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谏”由动词化为名词,作“纳”的宾语。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再如“优孟常以谈笑讽谏”(《史记·滑稽列传》)
这几个词大都出现在劝谏文章中,意思都有指责、劝告、劝说之意,但又有差别。
解题
谤:一般的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不作贬义词。例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厉王止谤》)。也有用作贬义的,即说别人坏话,诽谤。例如《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讥”、“谤”、“诽”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谤”一般指公开的;“诽”是指背地里议论、嘀咕,所以有“腹诽”之说;“讥”则是微言讽刺,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例如《左传· 隐公元年》:“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则是一般的用话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的意见。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庄辛说楚襄王”中的“说”。又如《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和《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中的“说”。
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著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论积贮疏》(贾谊)等。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 《文心雕龙·章表》
夯实基础
研读文本
03
求木之长者
必浚其源泉
塞源而欲流长
载舟覆舟
虑壅蔽
则思正身以黜恶
无因喜以谬赏
鸣琴垂拱
读准字音
zhǎng
jùn

zài
yōng
chù
miù
gǒng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使动,使……稳固
树根
疏通
德行和道义
明智的人,指唐太宗
极愚昧无知的人
天地间
主持、掌握
形作名,重位
推崇
形作名,重权
天之极处,皇权
高峻
永无止境
美好,福祉
行节俭

判断句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好,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治理得好,微臣虽然是个极愚昧无知的人,(尚且)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要权力,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就应当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喜庆和福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险的环境,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是砍伐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治国的根本之道在于
全文的立足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
比喻论证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行仁政
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 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本段结构
“积其德义”
第一段前后两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求木之长者”
“欲流之远者”
比喻论证
“思国之安者”
源不深
根不同
德不停
人君该如何去做?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正面
反面
正反对比
俗话说:成由节俭破由奢
积德义
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
不忘前朝之鉴

魏征认为:“存亡之所在, 节嗜欲以从人,省畋游之娱,息靡丽之作,罢不急之务,慎偏听之怒。”
唐太宗:“为主贪,必丧其国。”
魏征认为应该如何“积其德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帝王
所有的
承受


治国之道
显著
做好
的确,确实

能够
表推测

句首发语词
已经
放纵
看不起别人
胡与越,泛指中国古代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父母兄弟子女
路人
督察
同“震”,威吓
苟且
怨恨
在于
百姓,本应写作“民”,为避李世民讳而写作“人”
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应当
深切戒慎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
轻视、怠慢
翻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的确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即使是胡人、越人,也能结为一家;看不起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人民最终只求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引起)人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可怕的在于百姓(的力量);人民能够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难道能轻视吗?
取江山
守江山
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
胡越为一体
骨肉为行路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本段结构
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历史角度
普遍规律: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成
接着从取守天下的不同心态上进行论证,说明是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阐明其“民本”思想。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统治
如果
贪图的东西

想到
克制
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一类的事情
(君位)高而险
谦虚

容器中水慢则溢出,这里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比喻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广开言路。
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
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担心
耳目被堵塞蒙蔽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排斥、斥退
奸恶小人
不恰当地奖赏
翻译: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某建筑物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而险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会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却能够容纳众多河流),喜爱田猎取乐就想到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小人,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光大
这,这个
九种品德
选拔
(好的)意见
聪明的人
传扬、传布
恩惠
诚信的人
竞相奔驰,这里指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
(烦扰的)事情
出游、游乐
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教化
使动,使……劳/使……苦
臣下
管理
役使、劳损
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亏:毁坏,减损。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翻译: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中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用尽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泛施布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就没有烦扰的事情,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违背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尚书》九德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
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彰厥有常吉哉!
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注重小节,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合符道义。能在行为中表现出这九种品德,就会吉祥顺利啊!
谨小慎微、清正廉洁、礼贤下士赏罚严明、刚毅果断
“十思”何来?
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④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十思”何来?
⑥魏征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⑦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⑨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一、见可欲
二、将有作
三、念高危
四、惧满溢
五、乐盘游
六、忧懈怠
七、虑雍蔽
八、想谗邪
九、恩所加
十、罚所及
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十思可以归纳为几戒?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思知足以自戒(克制欲望)
思知止以安人(适可而止)
思谦冲以自牧(谦虚自养)
思江海下百川(广开言路)
思三驱以为度(三面为限)
思慎始而敬终(慎始慎终)
思虚心以纳下(虚心纳谏)
思正身以黜恶(端身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奖赏得当)
思无因怒而滥刑(用刑有度)
至高无上的权力,为帝王们创造了纵欲无度的条件。他们穷奢极欲,最终为人民所推翻。例如隋炀帝,“志在无厌,唯好奢侈……上之所好,下必为甚,兢为无度, 遂至灭亡。”魏征经常以此提醒唐太宗。 唐太宗曾说“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亡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戒奢侈扰民/戒纵欲过度
贞观元年, 唐太宗曾打算造一处宫殿,材料都准备好了,但想到秦始皇的教训,就没有造。据史书记载,贞观一代,“风俗俭朴,衣无锦绣”,皇后亲自养蚕,大臣居宅卑陋。唐太宗后期造了一些宫殿,这固然是一种奢侈的表现,但是还应当看到,这些宫殿的质量是相当差的, 并非画栋雕梁,金壁辉煌。即以他晚年营造的、耗资最大的玉华宫而言,“惟所居殿复以瓦,余皆茨”。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千古明训。唐太宗有一次去蒲州巡视,该州刺史赵元楷原是隋代的佞臣,入唐以后,仍不改旧度。“课父老黄纱单衣,迎褐路左,盛饰廨(xi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道情况后,就把他叫去批评了一顿。赵又羞又怕,“数日不食而卒”。
贞观前期 , 唐太宗把臣下提的意见,“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 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有一次他对大臣们说:“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魏征因势利导,及时向他提出:“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后来唐太宗有所松懈, 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魏征都一一给他指出来,而他总是表示接受,表示要改过。比如他看了《十渐不克终疏》后,对魏征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并把此疏写在屏风上,以便朝夕见之,还叫史官写到史书上去。
戒骄傲自满
由于疾恶太深,唐太宗产生了另一个偏向,他“闻人之善或未全信,闻人之恶以为必然”,这就助长了坏人攻击好人的气焰。如权万纪与李仁发两人,都以告讦(jié)受到他的宠信。魏征曾当堂揭露权、李“以讦为直,以谗为忠”,“挟恩依势,逞其奸谋”。并批评唐太宗“纵未能举善以厉俗,奈何昵奸以自损乎” ?
戒轻信人言
重难点解析
04
难点1: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
①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更为可贵的是,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极尽忠诚。他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太宗自悟的期待;“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这怎能不令太宗动容
②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③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伯乐还需要千里马,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难点2:本文主旨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提出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难点3:本文论证思路
(以“固本思源”为喻)
(总结历史教训)
(提出具体做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殷忧必 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正)
(反)
取江山
守江山
结构图示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