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而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乃至政治的影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分别被称为“圣人”和“亚圣”。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孟子的魅力。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第一课时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走进作者
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作品简介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共七篇,分别为:
《孟子》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孟子思想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思想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王道”和“霸道”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3B4B98B0-60AC-42C2-AFA5-B58CD77FA1E5}觳觫
便嬖
放辟
畜妻子
庠序
孝悌
颁白
褊小
邪侈
则王
胡龁
彼恶知之
忖度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速读预习
hú sù
pián bì
fàng pì
xù
xiáng
tì
bān
biǎn
chǐ
wàng
hé
wū
cǔn duó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分角色朗读
男生女生两组分别读问话和答话并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保民而王
根据课下注释,梳理翻译文章第一部分内容,把握这部分的重点虚实词语及文言句式,划分层次。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文本研读——第一部分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助词,的
闻:使……听到
谈论
助词,的
“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流传
不得已,“以”,通“已”,止。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才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思考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概括第一层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思考
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转移话题:孟子又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孟子引入话题的方法: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安抚
表顺承
阻挡,抵挡
像
加强疑问语气,“吗”
从何处
表修饰
到,往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换
吝惜
本来
的确、确实
狭小
就是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哀怜;痛惜
区别
应当,理所当然
没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主谓倒装句
判断句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拓展
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甚么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概括第二层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拓展
孟子先以“百姓以王为爱”和“臣固知王之不忍”作对比,表明自己很了解宣王,博得了宣王的信任。?孟子再进一步为宣王辩解:首先指出其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不能解释的困境中,一直逼其说出“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的话来。然后再进一步为他辩解,点明“以羊易牛”一事与行仁政的共通点:皆有怜悯仁爱之心。而这正是“保民而王”的基础,解决了齐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概括第二层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阅读后文,尝试翻译,理解孟子说理的智慧!
作 业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第二课时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揣测,估量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的原因
禀报
30斤为一钧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火
赞同,认可
宾语前置句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偏偏,却
因为
之:提宾的标志,不译
见:表被动
异:区别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形:表现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取独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
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
“枝”,通“肢”肢体
的确
这
跳过
表顺承
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形容词作名词,孩子
表递进,进而
到
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寡妻:正妻
治理
拿
判断句
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
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
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所以……者:……的原因
名词作动词,称量
度:丈量
厉害,严重
考虑,思量
副词,难道
使…受到危害/
使…处于险境
结怨,结仇
跟,同
在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思考
齐桓王承认自己有不忍之心,相信自己可以行仁政。孟子于是就势举出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能”做到。他劝说齐宣王应把“不忍”之心,扩展至恩及百姓,统一天下的事业上去。?
概括第三层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思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是什么?用何方法取得什么效果?
推恩
方法
举斯心加诸彼,把恩惠推广开去。
推恩可以“莫之能御”,天下无敌。推恩可以使天下运于掌上。推恩足以保四海。推恩可以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效果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小结——第一部分
第一层
孟子巧妙地将齐宣王以“霸道”开端的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第二层
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不难,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
第三层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根据课下注释,梳理翻译文章第二部分内容,把握这部分的重点虚实词语及文言句式,划分层次。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文本研读——第二部分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副词,难道
使…受到危害/
使…处于险境
结怨,结仇
跟,同
在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
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对
凭借
使……听到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
还是
“采”同“彩”
绚丽的颜色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
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如此
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开辟
使....朝见
统治
指中原地区
像,如
表修饰
语气词,表揣测
恐怕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攀登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
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
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
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
同“返”,回到
根本
通“盍”,何不
使....臣服
会集,总算起来
方圆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
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这样
憎恨,怨恨
奔走求告
如果
状语后置句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拓展
概括第二部分的含义: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拓展
赏析孟子智慧:
孟子先以委婉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说出“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惊言,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
阅读后文,尝试翻译,理解孟子说理的智慧!
作 业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第三课时
根据课下注释,梳理翻译文章第三部分内容,把握这部分的重点虚实词语及文言句式。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文本研读——第三部分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
假使
通“昏”糊涂
聪慧
长久
只有
有志之士
一般人,平民百姓
放:放纵 侈:过度
辟、邪:不正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等到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网捕捉,这里比喻陷害
哪里
规定
判断句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
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
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往,走向
侍奉,赡养
养活
妻子和儿女
丰年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指君主
足,够
何,哪里
空闲
讲求
通“返”回来
根本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耽误,失
种植
名词作动词,穿
小猪
猪
头顶东西
重视
古代的学校
告诫
尊敬兄长
须发花白。颁,通“斑”。
背负东西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思考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概括第三部分的含义,赏析孟子智慧。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探究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关于本篇中孟子的政治理想是怎样的?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探究
孟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他的良好愿望,然而却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孟子的政治理想能否实现?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探究
儒家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一部分,规范和约束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孔孟所提出的“道德理想社会”希冀以道德伦理在社会上的推广,完成每一道德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使人人都致力于道德人格的完善,从而形成以道德理性为原则,以道德关系作为调节的稳定的社会秩序。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对此,先哲的探寻从未停止过。比较孔孟的政治理想,谈谈对你的启迪。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探究
但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是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服务于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要想照搬或照抄,都是不可能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应以历史史实为依据,探寻其中那部分可以超绝时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分,为当今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对此,先哲的探寻从未停止过。比较孔孟的政治理想,谈谈对你的启迪。
总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中心
思路
艺术特色
保民而王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字词整理回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为长者折枝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无不为已
是罔民也
同“已”,止
通“肢”,肢体
同“悦”,高兴
通“型”,作榜样
通“盍”,何不。通“返”
通“斑”
通“途”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同“网”,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
字词整理回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古今异义词
吾何爱一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反而求之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
然后从而刑之
不能进于是
吝啬
……的原因
视力
回过来去
妻子儿女
中原地区
渤海
这样之后
在这方面
字词整理回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感到奇怪。
远离。
敬爱;老人。
爱护;幼儿。
用秤称。
用尺量。
字词整理回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省略句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字词整理回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夫子之谓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
未之有也
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