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同步教学学案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一.预习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yǐ) ??拾掇(duō) ?场圃(pǔ)
B.捋袖子(lǚ)?????袺(jié)???????赋诗(fù)
C.襭(xié)????????阴霪(yín)?????怜汝(rǔ)
D.大雅(yǎ)???????仓廪(lǐn)?????依赖(lài)?
1.【答案】B
【解析】B项,“捋”应读“luō”。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C.薄言袺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D.薄言襭之????????襭:采摘
2【答案】D
【解析】D项,襭:把衣襟掖在衣带上兜东西。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答案】D
【解析】D项,“全部都是四言诗”错。《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芣苢》一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4.?【答案】A
【解析】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5.?【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2)?薄言掇之????薄言捋之(3)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二.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
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6.D项,“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错误,“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盛放芣苢的动作,间接突出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7.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7.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三.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伐 檀①
坎坎伐檀②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③。不稼④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⑤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⑥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⑦兮!
坎坎伐辐⑧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⑨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⑩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①原编《魏风》第六。②坎坎:伐木声。檀:指黄檀,落叶乔木,木质坚韧,适合制作车辆和用具。③涟:水波纹。猗:义同“兮”,语气词。④稼:耕种。⑤胡:为什么。禾:粟稻等粮食作物的总称。三百:言其很多,非确数。廛:通“缠”,捆。⑥县:通“悬”。貆(huán):即猪獾。⑦素餐:不劳而食。⑧辐:车轮上的辐条。⑨直:指直流。⑩亿:周代十万为亿。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8.?【答案】C
【解析】C项,“觉醒”不恰当,他们没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
9.?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答案】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对统治者的不劳而获进行了质问和嘲骂,表达了愤懑之情。
四.短文写作
10.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诗经》读书交流活动。主题是“《诗经》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紧扣主题,表达得体,富有文采,不写称呼语、问候语,不超9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案】《诗经》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脍炙人口,耐人寻味,让我们走进《诗经》,去鉴赏其中无穷的璀璨与绚丽吧。
【解析】既然是《诗经》读书交流活动的开场白,那么可以从《诗经》的重要性说起,除了说到《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可以引用《诗经》中的名句。注意一定要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注意字数上的要求。
五.拓展阅读
11.?对下面一段话中的划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以“儒家学者”开头,不得改变句子愿意,但语序可以变动。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掩盖、被断章取义、被歪曲篡改、被儒家学者拿去附会剥削阶级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解析】题目要求用“儒家学者”为开头介绍《诗经》的内容,根据要求可以看出可采用“儒家学者”+《诗经》目的+剥削阶级的做法来重组语句,即“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12.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民歌中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兴的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内容不限。(内容提示:青春、理想、亲情)
示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①火红的旗帜哗啦啦飘,我们的青春在燃烧。②山清水秀天蓝蓝,我们的奥运超历年。
【解析】以“青春”为内容,可以写“燃烧的青春”,可用“火红的旗帜”来起兴;如果写“奥运”,可以用“山、水、天”起兴。?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芣苢》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所以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内容,从而强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