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乡土散文类”主题阅读 (2012、3、20)
推荐
那山、那水、那人
——中考“乡土散文类”主题阅读
湖北省汉川市韩集中学 孙开仁
【热点话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生我是这片土地,养我是这片土地,有谁离得开大地母亲,有谁离得开脚下这片土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能勾起游子对故土的美好回忆。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这是一种自古以来就有的的美好情愫。近年来,以故乡、乡村为题材的“乡土类散文”频频出现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这类散文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往往多元而复杂,主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乡村的景物,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或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或以乡村生活来侧面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喧闹与浮躁……正是这类散文的多义性,给命题者提供了广阔的命题空间;而乡土散文以其自然朴实的文风给人以熏陶,以其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内容贴近考生,所以一直是中考命题的热点。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有近20余份试题采用乡土散文为阅读素材,如《敲雪》(辽宁沈阳)、《老屋》(浙江温州)、《月光启蒙》(上海)、《往事回忆:二房坝·外公·蘸水碟》(四川乐山)、《寻石记》
(广东)、《母亲的三句话》(湖北孝感)、《麦黄黄 杏黄黄》(山东潍坊)等。
【主题阐释】
●故土情深
(2009浙江温州题)老 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 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品 赏】
“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当读着这深情的话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作者对故园所怀有的深深情感。作者对老屋的美好记忆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童年是在老屋度过的,更重要的是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这里有勤劳的父亲母亲,有和蔼可亲的奶奶,还有儿时的伙伴们。作者将深情的笔触对准老屋,并借物抒情,既有浓浓的思念,又有淡淡的惋惜。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风景和美好的人情画卷。
【原题再现】
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 (1) →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3) →站在老屋门口
【解 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在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中,作者有针对性地以“经过”为重点,这要求考生阅读散文之后对此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同学们要注意题目要求:一是要摘录文中语句,二是抓住作者的行踪。
2.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解 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体会情感能力。第(2)段是一段景物描写,作者不是纯粹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在景物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要挖掘和揣摩句子中所包含的情感,要注意“……可是……”的转折含义,这其实是直接地提示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情感,做到答题时要点全面,不能有遗漏。
3.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解 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句子品味能力。此题品赏的对象是描写句,关键是品出“细腻感人”之处。先看示例,作者赏析时抓住的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色点。这也是暗示我们赏析句子的主要方法。赏析A句时要抓住“春燕衔泥”和比喻的修辞,赏析B句时要紧扣“拍拍”、“指指”两个叠词中所包含的情感。
4.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解析】
本题同样考查的是学生的句子品味能力。该句的耐人寻味之处表现在它既有表层的含义,又有深层的意思。因此答题时要做到考虑充分。
5.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评价要建立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无论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和角度,都要求能够具体地、有针对性地阐述出理由。同时要将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现出时代性。
【亲情浸润】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2009上海)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品赏】
这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散文。作者选取几件典型的事情来表现在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民歌、故事、童谣、谜语都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因而使得全篇也弥漫着浓浓的乡土味道,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文章语言朴素,如一股清澈的溪流,带着乡土的味道和母爱的温柔缓缓地注入读者的心田。
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1)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解 析】
此题考查的是词语的选用。“安详”、“慈祥”是一对同义词,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进行简要的辨析。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6分)
月光下,母亲为我 唱 民 歌 → → →说 谜 语
【解 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文章通过选取典型的事例来体现母爱这个主题,因此我们要弄清作者围绕这个主题究竟选取了哪些事情。本文思路清晰,不难得出答案。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
【解 析】
此题考查的是结构把握和提炼概括能力。填写句子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求考生能够把握全局,明晰该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填写时还要明白本段或其它段落所要表现的内容。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 。(5分)
【解 析】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鉴赏能力。辨析修辞比较简单,关键是回答修辞的表达效果。回答时一定要先回答该修辞的抽象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品析。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解 析】
该题考查的是标题解读能力。通过标题,我们一般能够初步揭示文章所要写的大致内容、所要表现的主题,但有些标题在概括中却蕴含深刻的内涵。此题就是这样,要求说出文章标题的含义。做此题时,需要结合全文来进行回答。
6.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80字左右)(8分)
【解 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品味能力。比较中辨别就是一种品味,此题可以从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回答,先表明观点,后阐述理由。
【小 结】
“乡土散文类”试题在中考中之所以在受青睐,在于该类题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淳朴的情感和朴实的文风。该类题所要表现的内容和主题大体上表现在乡土、乡情上,作者要么描写景物,要么叙述事情,要么抒发情感。在面对这一类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的训练:标题解读、整体感知、语言品味、结构分析、层次划分、人物分析、拓展延伸等等。
【考题演练】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有删改)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
2.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3.语言品味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
(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
4.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5.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6.“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3分)
【参考答案】
《老屋》答案:
1.(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
2.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
3.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
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4.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给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5.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
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
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月光启蒙》答案:
1.(2分)甲:安详 乙:慈祥
2.(6分)讲故事 唱童谣
3.(2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4.(5分)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2分)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或:“月儿弯弯像小船”、“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2分)
5.(3分)D(3分) A(1分)
6.(8分)观点(1分) 理由(6分)(写出两点,每点3分) 语言(1分)原句好的理由:(1)意境更含蓄(2)结构呼应更紧密(3)内容上突出了诗情(4)语言上具有诗歌的韵味
改句好的理由:(1)直接点明母爱主旨,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对母亲的爱(2)呼应开头
《母亲的三句话》答案:
1.中心内容:围绕母亲三句话写 叙事线索:母亲的三句话 文体特点:记叙文 主要人物:母亲
目的意义:暗示母亲的三句话对“我”影响大
2.遇到困难要坚强(执著) 牵牛 遇到压力要放松(坦然) 吵架
3.(1)(一语双关) 既指现实的冬季,又指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为母亲的话作铺垫 表明母亲的话很平常、很朴实 源于生活经验的总结
4.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表明“我”从母亲身上不断获得教益或围绕母亲的三句话组织安排材料,使全文结构完整。(围绕材料安排作答,言之成理,答出1点即可)
5.略。句式一致,运用比喻揭示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6.略。简述经历或谈感悟均可,要求文从字顺,表意清楚,真实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