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随堂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随堂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5 08:2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1935年,法国总理曾说:“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让它们在非洲沙漠畅通无阻,或许就能够安静下来。”这一观点(  )
A.是绥靖政策的体现
B.主张制止法西斯的侵略
C.是法西斯主义主张
D.强调争夺非洲殖民利益
2.1932年7月,英联邦国家缔结互惠关税协定:英国保证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享受优惠待遇,限制从自治领和殖民地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并征收高额关税。这一协定的缔结旨在(  )
A.争夺世界市场
B.实现自由贸易
C.应对经济危机
D.维护世界秩序
3.1938年9月30日发表的《英德宣言》称:“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构成两国人民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战争的象征……从而对欧洲的和平做出贡献。”《英德宣言》中提到的“协定”是指(  )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慕尼黑协定》
D.《九国公约》
4.1930年3月,德国纳粹党宣布了《农民纲领》,并规定取缔土地投机,许诺给农民以经济援助。5月,又提出《迅速提供就业纲领》,要求修筑公路,以减少失业等。纳粹党采取以上措施的意图是(  )
A.提高社会福利
B.维护独裁统治
C.反对自由主义
D.争取民意支持
5.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这一条约指的是(  )
A.《慕尼黑协定》
B.《苏日中立条约》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大西洋宪章》
6.1938年英、法、德、意四国召开慕尼黑会议,会议满足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换取希特勒在“和平宣言”上签字。这一结果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英国首相张伯伦被称赞为“和平的使者”。这主要说明(

A.德国意在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
B.维护世界和平成为英法首要目标
C.英法与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
D.英法缺乏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信心
7.1939年9月,毛泽东认为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由此可以判断(

A.当时中国尚未加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当时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严重有误
C.毛泽东认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D.毛泽东的观点着眼于二战初期绥靖政策的延续
8.1942年10月12日,毛泽东提到:“……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这一形势,将直接影响到远东。”这场战役是指(  )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中途岛战役
D.诺曼底登陆战役
9.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当时日军的大部分兵力,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由此看出,中国战场(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主战场
B.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C.有力支援了盟军在太平洋地区作战
D.在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下孤军奋战
10.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11.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参加了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公报宣称“我们在克里米亚会晤,重申我们的共同决心,即在今后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家胜利成为可能和确定的在目的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一致。”下列属于这次会议成果的是(  )
A.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B.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C.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达成处置战败国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共识
12.二战结束前夕,在英国的一幅漫画《今天感觉好些了吗?》中,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头缠绷带、受了伤的地球。下列对该漫画主旨解读最准确的是(

A.承载了民众医治战争创伤、进行战后重建的美好愿望
B.肯定了英、美、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贡献
C.预见了美苏由战时合作到战后争霸的国际格局
D.反思了使用核武器后的环境灾难,倡导生态环保理念
13.有学者曾这样评价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苏联承担了抗击法西斯元凶德国的重任;中国人民第一个举起反法西斯侵略的义旗,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建立了不朽功勋;英美两国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对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该学者说这段话的意图是(

A.强调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B.突出中国为反法西斯胜利作出的贡献
C.表明英美的经济实力是胜利的保障
D.说明国际合作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4.20世纪中期的一次国际会议有下列宣言:“‘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的基础。”这次国际会议(  )
A.由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埃及三国领导人推动下召开
B.说明发展中国家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C.提出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
D.提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15.《联合国宪章》中明确提出,“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上述原则的提出(  )
A.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
B.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
C.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缩小了全球贫富差距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致西班牙人民书(1937年5月15日):“西班牙的政府和人民正在向德意法西斯蒂战斗,而德意法西斯蒂却正是极力支持在远东进攻中国之日本法西斯蒂的……我们相信:中国人民的斗争是不能与你们在西班牙的斗争分开的……我们激动的读着由各国人民组成的国际纵队(的消息、文章和照片)……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表示了这无限的团结和友爱精神。”
——摘编自《毛泽东论文集》
材料二
“国际纵队”包括54个国家的共产党人、社会党人、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其他无党派人士和天主教徒,他们当中有工人(占50%以上)、农民、职员、军人和知识分子,总计约4万人左右。在保卫马德里以及其他一些战役中,“国际纵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光荣地牺牲在西班牙土地上的“国际纵队”战士,大约有7000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写这封信的国际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纵队”的意义。(12分)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先后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通过一系列条约和成立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一国际联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编写组所编的《世界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巳实施或此类迫害巳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的惩处有何不同。(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8分)
参考答案
1——15:ACCDC
DDBBD
DADDB
16.(1)背景:法西斯势力相互勾结,并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英、法、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全世界进步人士支持西班牙人民。
(2)意义:支援了西班牙政府和人民;壮大了反法西斯力量;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为后来的国际反法西斯联合斗争提供了借鉴。
17.(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