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班 级:九年级
课? 型: 欣赏评述
教学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20世纪中国美术的整体面貌与发展变革;
过 程 与 方 法:通过回顾20世纪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节点,探索美术的发展与变革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20世纪美术,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历史进程与美术变革的关系
教学过程:
??????
【导入阶段】
20世纪是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和军事对峙,民众长期饱受战争的摧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却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各种哲学和美学思潮异军突起、活跃了人们的思维,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
20世纪的中国,同样被卷入这场全球性的灾难与变革之中,推进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在这场历史变革中,中国美术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继承传统到吸收外来艺术,从提高艺术家自身修养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现中国美术独特的发展道路,创造出新的美术成就。
一、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程与变革
问:20世纪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1911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
1945年 抗战胜利,国内战争爆发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78年 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发展阶段】?? ????? ?
二、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美术
历史背景:20世纪的上、下半期,以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为历史分界线。上半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革,民众长期处于战火之中。随着一部分有识之士走出国门、留洋海外,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潮也随之传入中国,给中国的传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1、中国画的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处于缓慢发展时期。同时,由于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冲击,传统的中国画也这场思潮的冲击下开始自省,探索新的艺术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出“艺术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在彻底地革新和不懈地探索中,促使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渡,开创了中国画改革与创新的新局面。这期间,以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黄宾虹为主要代表画家。
吴昌硕是开启中国近、现代绘画的一代宗师,作品呈现出的金石风骨和雄健的艺术风貌,对大写意绘画传统在形式语言的建构,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推进。其作品注重“重、拙、大”的力度和意趣,正如其所云“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
齐白石“衰年变法”,以红花墨叶配工笔草虫的大写意,以水墨描绘虾、蟹、蛙、雏之类见长,画风清新、笔墨洗练、生机勃勃。他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徐悲鸿曾留学法国学西画,擅长人物、走兽、花鸟,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39年创作《珍妮小姐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蒋兆和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代表作《流民图》,采用中国画传统的长卷形式,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壮,以浑厚有力的笔触揭示了大师至真至善的人性,倾泄着对日寇侵略战争的愤怒,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呼唤。其主要特点是将西方的素描画法与中国传统人物画以线造型的特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开辟了一条影响深远的新路子。
2、木刻版画的兴起
木刻版画具有简洁、视觉冲击力强、制作简单,并可以大量复制的特点,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为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期间,唤起民众积极投身抗战,争取国内和平统一等思潮的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这种特殊时期的宣传需要,促进了木刻版画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以李桦、黄新波、彦涵等为代表。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作于1947年,表现武装起来的民众像汹涌的怒潮一样奋起反抗的激烈场景。李桦,留学日本, 1934年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从事新兴木刻运动,组织抗战八年木刻展,创作了许多反映祖国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代表作有《怒吼吧,中国!》组画《怒潮》等。
《卖血后》,此画表现国民党统治时期,民众需要靠卖血来存活的悲惨生活,以此控诉对旧社会的苦难。
【深入阶段】??
三、20世纪下半期的中国美术
新中国成立,标志关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期(1949年-1956年)、十年探索期(1956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和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虽然几经曲折,但中国的历史潮流是始终向前的,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1、中国画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一个发展高潮
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比较单一逐渐向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取得了令上瞩目的成就,产生了一批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
潘天寿擅长“指画”。作品追求博大静穆、古拙浓郁、生涩凝练、质朴无华。其对中国画的发展主张先承后革、先钻进去再跳出来,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记雁荡山花》采用双勾重彩画法,表现山花幽草,用大笔浓墨的写意画法画岩石,形成强烈地对比,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相结合,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独特形式。
李可染的《树杪百重泉》源自画家在江西井冈山写生所感,融合唐代诗人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意境,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水墨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黑中闪亮,开中国山水画一代画风。
傅抱石开启现代金陵山水画派的一代新风,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时代感。《听瀑图》构图新颖,墨色浓淡变化多端,生动表现了山雨过后,山泉奔泻而下的瀑布和激流。
林凤眠在绘画艺术上主张“西体中用”,常常融浓丽的色彩于水墨,突出对大自然视觉感受的新鲜感、质量感,破除了传统水墨画略施淡色的程式。其笔下的侍女高雅、古典,又具现代美。
石鲁运用传统山水画表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之作,开一代新风。《转战陕北》,取材于延安保卫战这一历史题材,表现陕北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创造性地运用了传统的笔法、墨法。
2、本土油画创作成果丰硕
中国油画,自康熙年间由传教士郎世宁传入中国,清末维新戊戌变法后,李铁夫、李叔同(弘一法师)、林风眠、徐悲鸿等许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学习西洋油画,归国后带来了西方及日本先进的油画教学方法及理念。油画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与传统中国画相融合的过程,形成强烈的本土化特征,硕果累累。
《齐白石像》是画家吴作人的油画作品,画作生动再现了齐白石的肖像,形神兼备。
吴冠中主张对待传统要做到“风筝不断线”,意在中国油画(风筝)应始终贯穿中国传统绘画精神(风筝线),将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完美结合。
《父亲》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画家罗中立用画领袖毛主席像的尺寸来描绘一名农民的形象,是对改革前中国广大农民生活的一种深刻反思,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3、雕塑和建筑艺术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优越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为雕塑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产生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平少女》《日日夜夜》《李大钊像》等一批优秀的雕塑作品。
新中国成立之初,万象更新、百业待兴,从而也促进了这一时期中国的建筑艺术蓬勃发展,产生了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北京火车站等“北京十大建筑”。
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人民大会堂为建国10周年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施工,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v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总结阶段】
通过对20世纪中国美术整体发展风貌与变革历史的学习,可以清楚地发现美术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美术作品。可以说,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形式风格的变革,都不能忽视社会生活的影响,离开了社会生活,艺术就不会存在。
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不断地吸收、借鉴、革新和创新的过程,从而诞生出一批又一批反映时代特征、镌刻着时代烙印的优秀美术作品,铸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璀璨的篇章。
【拓展阶段】
结合本课内容,请同学们对20世纪中国美术作更深入地探索,将研究成果与同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