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社
戏
鲁迅
“社”,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解题
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写法。(重点)
2.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平桥村这一善良的群体,理解文章的中心。(重点)
3.学习小说通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事的写法,借鉴写法。(难点)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作者简介
关于课文
PART
02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PART
02
关于课文
归省
行家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
叉港
蕴藻
家眷
皎洁
蹿
竹篙
漂渺
纠葛
欺侮
棹
xǐng
háng
dàn
xù
dao
dài
cuān
duo
fú
chán
chà
yùn
zǎo
juàn
jiǎo
piāo
miǎo
jiū
gé
正字正音
gāo
wǔ
cuān
zhào
数见不鲜(?shuò
)
数不胜数
(shǔ)
迄今为止(qì
)
收讫(
qì
)
NOW
快速读课文,并找出:
1、标段落序号,画文中你不熟悉的字和词。
2、这是一篇小说,你还记得小说的三个要素吗?
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词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1)——
(2、3)——
(4-9)——夏夜航船(10-13)
(14-22)——
(23-27)——
(23-30)——
(31-40)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平桥概况(1)——伙伴游玩(2、3)——无船出行(4-9)——夏夜航船(10-13)
——赵庄看戏(14-22)——停船吃豆(23-27)——深夜返航(23-30)——再谈吃豆(31-40)
以上事件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平桥概况:略
伙伴游玩:略
无船出行:详写
夏夜航船:详写
赵庄看戏:详写
停船吃豆、深夜返航:详写
再谈吃豆:略
写法:详略得当
探究学习
作用:
这样详略结合,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突出了“看社戏”这一主题,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又能表现出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人物塑造的方法,细节和白描一维度,正面和侧面一维度,都有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描写;
第二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步,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情感。
人物形象
(1).请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写到的人物名称,在文中画出。
(2).请按照以下要求在文中做批注,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阅读原文,画重点句子,
批注人物塑造方法、人物性格、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前二者必须有)
例如: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人物塑造方法)双喜聪明,善解人意(人物性格)喜爱(作者对人物的情感)
批注时,括号里可不写,但是要知道。
A.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7)——表现双喜聪明,善解人意。
B.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7)——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
C.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先生不翻跟斗的原因(18)——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D.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啊发的意见(25)——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啊发娘知道是要骂的(26)——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E.吃完豆,双喜所考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27)——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F.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33)——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六一公公:
A.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塌坏了庄稼。(32)
——表现了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B.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34)——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好吃呢?”
——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C.当我说很好时“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因为得到城里读过书的“我‘的赞扬。(38)六一公公十分感激自豪
——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D.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39)
——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好客、热诚、厚道的老人。
简要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分析景物描写,写可抓住关键词语,可分析修辞方法,可分析描写顺序,可调动各种感官等。)
请找出景物描写的段落,根据提示分析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景物描写
视觉: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远山的飞跑(以动写静)
听觉:笑声、嚷声、水声、笛声(以声传情);
嗅觉:豆麦的清香;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1.月夜行船
2.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心理;
(4)推动情节。
小
结
(红字,请记笔记)
记到第6页脚页中
课后思考探究三: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童年在时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使然)另一方面,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时间已经久远,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说“好戏”。(美好的记忆使然)还有一个原因,是《社戏》开头讲述“我”在大都市看戏,感觉非常不好,干是怀念早年在外婆家的“社戏”,乡村社戏或许俗些,但是“我”感觉很好。(对比使然)
表达的意思: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拓展延伸:
课后积累拓展五
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宇,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社戏
原文开头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志道)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1。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2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3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4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5!”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6,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7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拓展延伸:
课后积累拓展五
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宇,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原文开头部分的内容要点,一是“我”当时在北京,对看戏本无兴趣.二是在北京第一次看戏,因为人太多,声音响杂,且无合适座位,便“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三是在北京第二次因为募捐,看谭叫天的戏,可是到了很晚谭叫天还不出场只好失望地离去;四是反思中国的戏剧,“大敞,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不适合剧场观看,只适合在野外观看,远观反而有风致。在北京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社戏”,虽然过去几十年,但是当时的难忘经历如在眼前,如此对比地写来,眼前的戏不适合看,过去的观水生难忘,一贬一褒尽在文中,以眼前的戏为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的好看:其实未必真好看,写出了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让“我”神往,表达了“我”(在心里的一角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文化爱。
(红字,请记笔记)
记到第9页
第五题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学生自主分析文章开头和最后两段)
?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1.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写、叙述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直爽,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红字,请记笔记)
记到第二页第一段结尾
2.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
?
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总结全文,表达了“我”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主题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红字,请记笔记)
记到题目旁边
品味语言
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课后第四题)
“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的情景,以及看戏的情景,表现了一个孩子的悲伤、失落的情绪。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6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红字,请记笔记)
记到第9页
第四题
“我”既然可以出门看社戏了,心情舒畅,“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突变,“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面沮丧的心情完全不同。“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夸张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的心情无限之好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20
儿童对看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描写出了儿童看戏的精神状态,富有奇趣。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红字,请记笔记)
记到第9页
第四题
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课文小结:
本文描写一段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作者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老少少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的能力。在加上特有的江南水乡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里未曾见到,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和笔记。2、完成跟踪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