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7《陋室铭》精讲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7《陋室铭》精讲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4 19:5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了解“铭”的特点,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学习目标
《陋室铭》题解
铭,是一种文体。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为题,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并把它们刻在器物上。根据器物和写作目的的不同,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以颂美追思,叫“墓志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的,时时提醒,以自警自戒,叫“座右铭”;刻在名山大川和建筑物上,纪功颂美,以劝勉世人,叫“山川风物铭”。
名人座右铭: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有“诗豪”之称。有《刘梦得文集》。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他与白居易在洛阳共创了词牌名《忆江南》。
作者简介
1、读准字音。
初读,感受铭文
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
2、注意押韵,韵脚词,也即“句末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你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明确一下。
初读,感受铭文
本文韵脚词:名ing,灵ing,馨in, 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3、读出节奏
初读,感受铭文
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琅琅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
形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请大家根据这一句式特点,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朗读节奏,即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的有规律停顿。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反复朗读。
再读,理解铭的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意思。
1.分组合作。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内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小组共同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2.分组展示成果。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有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没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阅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指合奏乐器的声音。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
是有何陋的倒装句,
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1.一词多义:
名:有仙则名 (著名)
卷卷有爷名 (名字)
是:斯是陋室 (判断动词)
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
之: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
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找出课文中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3、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里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合奏乐器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阅读课文,完成表格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范围
主 要 内 容
以山水类比引出对象陋室
描写对象陋室的特点,主人生活情趣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总结全文陋室不陋
1—3句
4—7句
8—9句
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文章从何入笔?起何作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铺垫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陋室不陋
景——环境优美
人——交友高雅
事——生活闲适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7、“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为什么只引用下句?
前面直接用诸葛亮与扬雄自比为君子,所以下句直接引用下句,反诘点题。
8、作者借山水有仙人、神龙比喻陋室主人有好的品德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呢?
通过类比手法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9、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客观事物,寄托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抱负和志趣。
作者所居陋室:景,幽雅;人,儒雅;事,高雅:此五句不言德馨,但却时时都在渲染德馨;一字未言“不陋”,但在作者笔下,陃室岂止不陋,简直是贝阙珠宫、雕梁画栋啊!这所房子真的如此吗?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策知州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走进作者心灵
知县见他仍然读书阅经、写诗著文,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三次搬家,而且越搬越差。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出于故意刁难的初衷,策知州所给的一间小屋,又怎能不简陋!简直简陋到了极点!然而,即使如此,刘禹锡仍然快乐面对,从容生活,在贫穷的境遇中,乐于坚守自己的信仰。就像我们熟悉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那种典型的“安于贫而乐于道”者(孔子语)。所以,陋室不陋,并非真的不陋;或者说,陋室陋在外观、物质,而美在精神、追求。
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隐逸情怀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会有个一新的发现。
走进作者心灵
资料:刘禹锡(772—840),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刘梦得文集》。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814年)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一贬再贬,直到暮年才回到京城。一般的人会怎么样?
也许悲痛欲绝,外加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是刘禹锡又是怎样的呢?
他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不久,就写了一首桃花诗来讽刺权贵。
资料: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去国十年,物是人非。千树桃花,仿佛因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越来越得意的新贵;看花之人,正是趋炎附势、攀附新贵的小人。
当朝新贵岂能容他!于是,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被贬竟达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人至暮年。我们想,也许,这一次,他该学乖巧了吧?可是,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再赋诗一首:
资料: 再游玄都观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他旧事重提,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肯妥协的勇气。序中说:“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俟”就是“等待”。更是明确表示:他已经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就是刘禹锡,这就是他的铮铮铁骨、干云豪气!这就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今朝”的刘禹锡。在人生的秋天里,他仍然活得那样潇洒,那样有激情。身体的强大,算不得强大;只有心灵的强大,才能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拓展阅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篇文章朗读时候有怎样的感受?
陋室铭
设喻引题




比喻起兴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优美(清幽景)
生活情趣(高雅事)
引古贤以自况
反诘点题
交友高雅(不俗人)
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
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
(君子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