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过关检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过关检测试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5 08:3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综合检测(纲要下)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下面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 ( )
意 法
1882年 德 英 -1907年
奥 俄
表示矛盾 表示主要矛盾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蕴含的矛盾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
2.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 )。
A.社会民主党
B.劳工代表委员会
C.社会党
D.布尔什维克
3.从机制上看,使国联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宗旨成为空谈的主要原因是
A.国联的成员国并非真心维护世界和平
B.德国等具有发起战争危险的国家加入国联
C.国联的行政院的权力过大
D.国联形成决议坚持“全体一致”的原则
4.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其应归还中国的观点。英法美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这一外交努力( )
A.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
B.改变了弱国外交形象
C.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
D.成功解决了山东问题
5.下列关于列宁主义的正确评述,不包括( )。
A.列宁主义含有实习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
B.列宁主义从理论上系统地修正了马克思主义
C.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不断加以补充
D.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6.俄国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
A.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B.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
C.靠武力夺权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7.下表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的相关数据对比(部分),由此可知( )。
项目 播种机 收割机 牲畜
集体农庄 2.2台 100俄亩 2.07台 100俄亩 13.8头 100俄亩
个体小农 0.3台 100俄亩 0.6台 100俄亩 17头 100俄亩
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当时俄国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农业集体化运动效果显著。
集体农庄经济在农业中占优势。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根据这一思想,列宁进行了以下探索( )。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新经济政策
③提出工业化方针
④实行农业集体化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①② D.①③④
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依斯在1918年写到:“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文中的“开端”是指( )
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主义运动
C.殖民主义运动 D.民族解放运动
10.“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爱因斯坦口中的“他”应当是指( )
A.华盛顿 B.孙中山 C.甘地 D.拿破仑
11.下列史实与人生搭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认识
A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持续3个月,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 中国军队取得会战完全胜利
B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消耗敌人,10月有序撤出武汉 日本速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还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了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D 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次年,苏军转入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二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 )
①是对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的实施
②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
③体现了和平、进步的精神
④具有大国强权的色彩
⑤是美苏两级对峙的格局
⑥始终处于冷战状态
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13.20世纪初,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列强之间互相勾结
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虽然美国宣布“中立”,但随着战争进展的推进,美国同协约国日益接近。这主要是因为 ( )
同盟国一方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协约国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
美国同协约国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美国与协约国在历史上关系密切
下图反应了同一地点(法国的凡尔赛宫)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一个反应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一个反应了德国战败后任人处置。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心情和场景。基于历史的角度两幅图片所示现象反映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巴黎和会会场
大国的衰弱 B.邪恶的终结 C.分赃的场所 D.战争的积怨
16.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的形势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上到下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的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材料中“革命的第二阶段”的任务是( )
推翻若曼诺夫王朝
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7.有学者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政策转变,它要求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运用国家资本主义,以与资本主义结盟的策略代替单纯的计划和行政划拨手段。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A.建立独立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B.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强化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D.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
18.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期间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国大党即宣布停止运动,这本质上反映出( )
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B.对人民力量的保护
C.害怕引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害怕危及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19.近代以来,国家间往往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国际关系和解决各种争端。巴黎和会和慕尼黑会议的共同点是( )
A.都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
B.会议都被英、法、美操纵
C.都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D.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20..下图为1941年12月美国政府印发的一幅宣传画“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
是,当时(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B.西方国家认可中国大国地位
C.美国利用中国进行反苏反共
D.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21.斯大林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 )
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
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
C.主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
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
2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出现这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共产党成为各国运动的领导者 D.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23.1919年,促使甘地首次提出同英国政府不合作倡议的导火线是( )
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B.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
C.国大党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计划”
D.殖民当局通过损害印度人民民主权利的法案
24.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完全独立的运动,这一运动的结果是( )
A.取消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 B.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C.埃及争得彻底独立 D.运动遭到英国当局的残暴镇压
25.下列将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战争结合在一起的是( )
A.中国的辛亥革命 B.埃及的独立运动
C.墨西哥的抗美斗争 D.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26.为了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卡德纳斯采取的措
施是( )
A.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B.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
C.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D.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7.甘地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基于这种认识,甘地( )
A.组织了食盐进军 B.提出“回到纺车去”
C.提出印度自治的目标 D.号召民众进行绝食
28.从孙中山、甘地的革命斗争历程看,被殖民和奴役的亚洲人民要想取得真正的民主,首先要( )
A.采取非暴力的斗争手段
B.与本国的旧政府进行合作
C.利用宗教进行斗争
D.赶走殖民势力
29.墨索里尼曾经说:“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这段话意在说明( )
A.石油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重要性
B.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成功的军事冒险
C.意大利侵略得逞是由于英法的纵容
D.英法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了经济制裁
30.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墨西哥的社会经
济,原料生产因世界市场萎缩而大量减产,国家财政极其困难,失业剧增,农产品价格大跌,社会矛盾尖锐。为此墨西哥( )
A.发动资产阶级革命
B.制定新的宪法
C.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D.发动对外侵略战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非选择题(31题12分,32题18分,33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巴黎和会召开之时,主要战胜国尤其是美、英、法
三国的战略考虑是大相径庭的。美国要以美国的理想方式来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美国又要占领导地位;英国则想保持它在世界事务中的传统优势,并建立不受法国独家支配的欧洲大陆均势平衡的局面;法国复仇心切,要重建它在欧洲的霸权。在这一背景下,巴黎和会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争执不断。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并不满意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的利益,美国依旧是日本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两国的矛盾有增无减。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美国发放高息债券,引起了日本的反感。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排斥日本移民入境,使日本爆发了反美抗议浪潮,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战争解决问题。英国在华盛顿会议后就认定今后与日本之间必有一战,并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军基地,修建防御工事,与日本的关系骤然紧张。
——摘编自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局(1618-1945):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和会上大国间的矛盾。(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不满 的原因。(4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影响。(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660年,一些学者也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6%。
材料二 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与生产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而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等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材料四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表现为走了一条粗放发展的道路。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
异同。(6分)
(3)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应借鉴英国、苏联工业化的哪些经验教训?(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0分)
材料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
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三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
鲜自由与独立。
——中、美、英《开罗宣言》
根据材料,概括该文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表的历史背景。(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4分)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D A B D D C D C B A B B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D D B A A A B D C B D C C
31 (1)美国和英国争夺世界领导权;法国主张严厉制裁德国,企图称霸欧洲大陆;英国为防止法国过分强大,不愿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4分)
(2)华盛顿会议限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独裁的局面;美国限制日本移民入境;英国对日军事戒备;美英加紧和
日本在亚洲的争夺。(4分)
(3)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构成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暂时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欧洲和亚太地区暂时处于和平稳定状态;使各国的军备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因分赃不均造成了新的矛盾,刺激了德国和日本不断寻求突破该体系,造成了该体系后来走向瓦解。(4分)
32.(1)重视科技作用;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贫富分化;破坏了环境。(6分)
(2)同:都是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推动工业化;都是走粗放发展工业的道路。异:英国由资本家完成,苏联由政府领导完成;英国首先发展轻工业,苏联则首先发展重工业;英国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起来,苏联则依靠行政手段发展起来。(6分)
(3)重视科技进步;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6分)
33.(1)主要内容:强调中、美、英三国对日统一行动;归还被日本夺取或占领的中国等国家的领土;强调维护世界和平和反殖民的理念。(4分)历史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胜利已现曙光。(2分)
(2)意义:《开罗宣言》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家正义的政治意愿,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为二战后中国收复被日本军国主义掠夺和窃取的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