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2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5 08:4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5200多年历史中大小战争:14500多次 2.8次/年
近2000年无战争的日子: 58天
战火中丧生: 36.4亿人
毁灭的财富: 可铺宽150公里、厚10米的
金带,环地球一圈
——邵锡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东南大学学报》958期
时空坐标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1918年)
据图说史:一战后欧洲版图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明显的变化有:一是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是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南斯拉夫王国。三是波兰重新建国。四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五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1.背景:
(1)一战改变了欧洲格局战争后期,四大帝国解体,诞生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民族自决:指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或经过民族独立战争取得本地区的独立,组成新的国家,并对其领土拥有主权 。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法国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
—— 转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王红生等译
《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背景:
(3)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的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 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2)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
五四运动的油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
中共“一大”代表
李达 李汉俊 张国焘 刘仁静 包惠僧 陈公博 周佛海
毛泽东 何叔衡 董必武 陈潭秋 邓恩铭王尽美
2.表现:
(1)中国: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 受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越南的胡志明
胡志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越南乂安省南坛县人,越南民主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总理,越南劳动党(今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
胡志明早年当过教师、海员和杂役,1920年在法国加入共产党,1923年到苏联学习,1924年参加共产国际五大,同年底至1927年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1930年2月领导成立印度支那共产党。1941年发起建立越南独立同盟,领导反对法国殖民者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胡志明于1945年9月2日在河内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出任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3月当选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总理。1951年2月至1969年担任越南劳动党(今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年至1954年间领导了抗法战争;20世纪60年代又进行了抗美救国战争。1969年9月2日在河内逝世,享年79岁 。
(2)印度支那
2.表现: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的甘地
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雄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
——《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1922年)
1889年11月14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生。1905年,尼赫鲁远赴英伦,进入哈罗公学学习。1907年10月,尼赫鲁提前考入剑桥大学。
1920年,尼赫鲁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次年被捕入狱。印度独立前先后8次被捕,在狱中度过9年。
1929年,尼赫鲁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国大党拉合尔会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斗争目标。此后成为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的领袖,并多次当选为国大党主席。
1946年9月,英国初步移交政权,成立印度临时政府,英印总督兼任总理,尼赫鲁任副总理。1947年3月,蒙巴顿方案公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8月15日印度作为自治领独立、尼赫鲁任总理。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3)印度
2.表现: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年)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埃及爆发了柴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
柴鲁尔(约1857-1927),又译扎格鲁尔、扎格卢勒。他是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 1882年参加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战争,失败后被捕监禁。
1918年率代表团赴英谈判,要求完全独立,并起草《民族要求宪章》,组成华夫脱党。
1920年7月又率代表团赴伦敦谈判,无结果。
1923年华夫脱党在第一次国会选举中获胜,出任总理。与英国谈判英军撤退和苏伊士运河等问题。因拒绝接受丧权辱国条件,11月被迫辞职。

(4)在非洲
2.表现:
华夫脱的由来
1881年英国开始占领埃及,一战期间,埃及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英国为拉拢埃及参战,曾先后四次许诺战后给予埃及独立。因此,停战后,埃及人民希望英国殖民当局履行诺言。1918年11月13日,即停战后第三天,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扎格鲁尔等三人去见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温盖特,以埃及的名义要求英国撤回保护权,结束战时状态,实现埃及的政治独立。
因为代表团一词在阿拉伯语中称为华夫脱,所以扎格鲁尔为首的组织就叫华夫脱党(Wafd)。是推动埃及国家独立和废除君主制度的政党。又译埃及国民党。
知识链接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代表人物、领导力量
阿根廷
罢工、暴力抗争
共产党
智利
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智利左派
尼加拉瓜
反美斗争
桑地诺
墨西哥
民主改革
卡德纳斯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2.表现:
(5)在拉美
在拉美,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现民族民主运动。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墨西哥进步势力为维护1917年颁布的宪法,对内推行土地改革,确立总统一任制度;对外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
概念总结: 民族民主运动
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
地区
国家
民族民主运动
代表人物、领导力量
亚洲
中国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共产党
印度支那(越南)
民族解放斗争
胡志明
印度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尼赫鲁
土耳其
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
凯末尔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扎格鲁尔
摩洛哥
多次打败西法侵略,成立里夫共和国
克里姆
拉美
阿根廷
罢工、暴力抗争
共产党
智利
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智利左派
尼加拉瓜
抗美斗争
桑地诺
墨西哥
民主改革
卡德纳斯
小结:
①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②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3.作用:

(一战后)乐观主义在(欧洲)其他地区却保留下来,尤其是在怨恨欧洲帝国强权的地区。几乎在硝烟刚刚散去之时,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中南半岛和非洲撒哈拉以南部分地区,就出现了反对欧洲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
与19世纪中后期的民族民主运动相比较20世纪初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的特点?
知识拓展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特别是亚洲各国兴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等 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加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改变了以往主要停留在下层人民的自发起义或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面。
(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将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5)运动具有持续性:如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展开;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6)呈现不平衡性:①斗争诉求不同。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同。
(7)影响更加深远: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知识拓展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特点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
——沈永兴 朱贵生《二战全景纪实》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
要和其他爱好自由的各国合作以建立一种在法治下的世界秩序,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的福利。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
《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休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
1.背景
(1)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要求。
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摘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新进展》
(2)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广泛传播。
1.背景
从主观因素上看,二次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3)二战再次改变了世界格局,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叙利亚
约旦
巴基斯坦
印 度
缅甸
老挝
越南
朝鲜
韩国
印 度 尼 西 亚
菲律宾
2.表现
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高涨
(1)概况: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成立社会主义国家;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影响: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时间
地区
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冲击
40年代末至50年代
亚洲
印度、巴基斯坦和众多东南亚国家获得独立
50-60年代末
非洲
埃及成立共和国,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
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60-90年代
拉丁美洲
古巴革命,推翻亲美政权
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纳米比亚的独立庆典
2.表现
蒙巴顿
英国东南亚盟军总司令
曾任印度总督
“印度独立法案”
(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被分割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8月15日印度赢得独立。
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是指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大大帝国,在20世纪初达到鼎盛,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00万平方千米。到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统治发生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允许广大的殖民地独立或半独立,为了继续在前广大殖民地地区发挥重要影响力,英国政府倡议督导建立了一个和平组织——“英联邦”,前英国大部分殖民地独立而成的国家加入了该组织,但也有少数没有加入。
认识:民族民主运动任重而道远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普遍文明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它文明共存。”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二战后,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概述:


3.新加坡、韩国:

4.埃及:
二战后,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粹,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①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
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②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③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④古埃及留下的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有很大影响。
1.印度
①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②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宗教与政治分离,
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同时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种姓因素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1)概况
(2)局限
①民众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②受西方大国影响依然明显
③乡村的文明程度仍待提高
当地时间4月26日,美国总统拜登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电话会谈。拜登随后发推“承诺美国将全力支持”印度抗疫,莫迪则在推文中“感谢”拜登为印度提供的支持。
马克·吐温曾经感慨道:“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
文化呈现多样性
(3)特点
1.印度
李光耀谈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高不了家庭……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李光耀《经济腾飞路
——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
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
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
2.新加坡
国别
特点
具体表现
现代
埃及
文化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宗教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语言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英语中的“埃及”一词,是从古希腊语演变而来的
遗产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3.埃及
卢克索神庙
清真寺
现代城市
苏伊士运河
材料: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结合材料和所学总结二战后亚非拉独立国家走上了怎样的文化复兴道路?
【课堂探究】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课堂小结
“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普遍文明的一统天下,而是一个不同文明集团共存的世界。因此,每一种文明都要学会与其它文明共存。”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