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研课标、说教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青岛版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材内容,为了能更好的解读教材,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来研课标、说教材。这七个方面分别是:
1.说课程的基本理念。
2.说新课标对本单元的基本要求。
3.说本单元所处的地位。
4.说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结构特点。
5.说单元教材内容。
6.说教学建议
7.评价建议。
一、首先我来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了过去“知识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等传统思想、传统观念,代之以主体教育观、开放教育观、科学探究等新思想,新观念。
基本理念第二条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基本理念第五条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基本理念第三条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习的方式。”探究是科学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基本理念第三条还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些都体现了新思想、新观念。
二、说新课标对本单元的基本要求(课件出示)
1人体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各有功能,食物按顺序进入消化器官,知道消化器官在人体内的位置。
2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图画上,不断补充自己的想法,最后画出比较完整准确的消化过程图。通过三次强而有力的查找资料的指导,能很好的把握方法。能正确体验胃的蠕动
3、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并做出猜想和假设;能用简朴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会收集资料并分析整理资料;能将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4、愿意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珍爱生命。
5、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原因和防备方法。
三 、说本单元所处的地位(课件出示)
本单元从我们的身体切入人体生理的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体生理的奥秘,从而了解肌肉和骨骼、人体消化、呼吸和血液循环、脑与神经,学会从不同的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人体的奥秘,懂得人体器官卫生保健的重要性,逐步意识到珍惜生命、关爱身体,并在对人体内部结构认识的基础上,养成良好地生活习惯。
四、说单元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结构特点(课件出示)
教科书展示了对未知人体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认识过程和规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未知奥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态度。有了这样的结构特点是我们的内容更加充实,目标更加明确。首先来看
五、说单元教材内容(课件出示)
把本单元总目标分散到每一课教学中,目标具体如下(知识树)有了目标,我们便有了奋斗的方向。下面举例说明:《食物到哪里去了》一课以食物在人体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方法,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开始了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并进一步收集资料了解消化的意义、过程。《我们的呼吸》是让学生通过体检、猜想、试验验证方法,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六.教学建议(课件出示)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科学技术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使得生活在这一代的人们都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麻烦,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的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因此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经历实实在在的探究过程。这是因为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实现。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四)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七 评价建议(课件出示)
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事,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接受评价。在新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将参与对自己、对同伴的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有权对教师教学状况提出看法;学生家长、校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士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参与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师仍会在教学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再仅仅充当裁判员的角色,仅仅对学生的学业水平作出判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通过评价一方面指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另一方面也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
2.评价内容全面化
评价要依据《标准》提出的目标,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和事实的掌握与应用,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方法多样化
由于评价内容的拓展,单一书面测验与考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科学课程,因此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势在必行。用于科学课程的新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评价、轶事记录、档案袋评价、代表作评价、现场评价、调查问卷、综合评定等。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与内容,选用相应的评价方法。
4.评价时机全程化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必须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果,实施全过程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关注学生科学学习前的前概念水平及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突出表现与反应,作出有针对性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