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5 10:3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心,但是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的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很耐心地给我讲错在哪里,她讲得非常细致,我听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下来了,让我一丝不苟地专心学习,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的。
这段文字有什么问题?
我们平时写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罗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七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 文从字顺
写作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并运用于写作实践。(重点)
2.培养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学会修改文章,提高文从字顺的能力。(难点)
3.培养自身理清思路、连贯表达的能力,养成自觉读书、修改文章的习惯。(素养)
什么叫文从字顺?
文从字顺——从:服从,顺从;顺:通顺,指文章通顺。
文从字顺是指语言表达符合写作内容的需要,表意准确,阅读起来通顺流畅。它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作者驾驭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整体感知
写作指导
什么叫文从笔顺?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意思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
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1.文字通顺畅达。
①“通顺”主要表现在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上。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时遵循这些规律,文章就能写得通畅。
整体感知
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
②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整体感知
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
电影《风雨下钟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谈判破裂以后,传来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张治中低头叹道:“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立即予以严肃的更正:“不,是民意如此!”——周恩来对张治中的话,仅更换一个字,就把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故事链接:
整体感知
2.意思连贯。
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整体感知
文章要连贯,应做到:
①人称清楚。一般地讲,一篇文章所使用的人称是固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指只有一个人,比较清楚,第三人称的“他”可指的人就多了,所以,行文中一定要搞清“他”是谁。“他”的所指不清,就会影响上下文的“连贯”。
②立足点清楚。立足点就是说话、写文章的人所占的位置。这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没有表达清楚,也会影响文章的“连贯”。
整体感知
3.把握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用这些语汇描绘事物时,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就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整体感知
请看明人冯梦龙辑《笑府》中的一个棋手的妙语:
有个自负的棋手,与别人较量,连输了三局。后来,人们问他:“你与某人赛了几局棋啊?”
棋手说:“三局。”
人们又问:“胜负如何?”
棋手说道:“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
在上述话中,这位棋手挖空心思回避“输棋”二字,可谓口头表达的妙例。
整体感知
“分寸”主要体现在:
①得体。得体,就是讲话、写文章因时、因地、因对方情况的不同而变化,使之与环境相适合,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整体感知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到镇江金山游览时,当地的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做向导。当乾隆皇帝上山时,小和尚边走边说:“万岁爷步步高升。”乾隆听了很高兴。一会儿,下山了。乾隆皇帝有意试试小和尚的口才,便问:“你在上山时说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我怎样?”
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更比前步高!” 下山时后面脚步的位置当然比前一只脚要高,所以,仍然暗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
这个小和尚能随地点的变化而更换恰当的用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奖赏。这样因地、因时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的言辞,就是注意了“得体”与否。
整体感知
故事链接:
②褒贬恰当。汉语中,许多词语都具有明显的感彩,在作文时,应注意恰当选用褒义贬义,来表达不同的感彩。如果该用“贬义词” 时用了“褒义词”或该用“褒义词”时用了“贬义词”,不仅表达不准确,闹出笑话,还会产生料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整体感知
作文完篇后,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请别人来读,自己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查语汇的搭配、词性,语法的结构、语序等。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合作探究
文题展示
修改
仔细审题
选材依据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围绕“月亮”展开,重点写和“月亮”有关的内容。
选择和月亮有关的内容,可以单纯写自然界的月亮,也可以写由月亮展开的联想。
具体写作思路:先写真实的月亮,以引出后面的话题;列举一些古人描写月亮的句子和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这是重点),并且加以想象,充分描述仙人们的美好或冷寂的生活,最后以现实结尾。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写作提示
①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布局谋篇,可以安排一个清晰的结构。如采用横式结构写望月怀人,一种相思,两地离愁;也可以采用纵式结构,写嫦娥奔月的联想,嫦娥奔月带出了千古的梦想,人类几千年来做的梦,在一夜之间就要实现。
②在描写的过程中,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使文章语言清新自然。
月 亮
中秋节,我约了几个同学到我家阳台上赏月。爸爸还为我们准备了月饼、石榴、梨子等食品,为我们赏月做好了准备。
傍晚,我邀请的小伙伴陆续来到我家。大家围着圆桌坐着,吃着食品,谈笑风声。①
①盼月——谈笑风声,交代了赏月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渐渐地夜幕降临了,这时钟圆月大叫起来,快看!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羞答答地从一层乌云背后伸出半个脑袋,偷偷地向下俯视,发现没有什么动静,一扭身,就出现在天空中,天空中就象挂着一盏明亮的灯,周围的景色都被镀上了一层银白色。我和伙伴们望着这盏挂在夜空中的明月,畅想着议论着。过了一会儿,月亮姑娘便在一层白的簇拥下隐没了。多扫兴啊!我们只得耐心地等待着“月亮姑娘”再一次出来。
过了一会儿②,月亮出现了,这会儿我们发现明亮更加晶莹剔透,它是那样纯洁,那样明亮,真是美极了。我们凝视明月,隐约发现月亮里还有无数灰白的山。我的伙伴周端,情不自禁地
讲起《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她
讲得有声有色,把我们的注意力都
吸引过去了。
②赏月——情不自禁,依次写了“夜幕降临”“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等不同时段的月色,顺序井然,文气贯通。
又过了一会儿,天边飘起一片白云,掩住了月儿的秀丽面容,月儿立即把清辉从白云边上放射出来,在白云四周形成一个灿烂的光环,光环托着白云从月亮下面轻轻地流过,
月光把半边天都照亮了,只
有在远远的天边,看得见一
两颗星星。
举目远眺皎洁的月光,把湖边的柳树照得雪亮,象铺了一层白霜。月亮影子象映在湖面上,湖面形成一层亮晶晶的波,闪闪烁烁,好像游龙身上的银鳞,被大家称为小文豪的方亮,望着这美丽的景色,诗兴大发,双手后背,踱着小方步,情不自禁地诵起古诗:“床前明月光,疑视地上霜……”③
③“想”月——诗兴大发,情随景生。
过了一会儿,月光又消失了,夜已经很深,可大家仍在一起谈论着。谈到长大后的理想,我们都希望自已当宇航员,坐在宇宙飞船在天空遨游,登上月球开发宝藏,来为人民服务。④
④议月——遨游天空,意境深远。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小作者紧紧抓住“中秋”这一特殊的时令,写了月之“圆”、月之“羞”、月之“白”、月之“晶”、月之“亮”,共同突出了家乡中秋月亮的显著特征,语言优美,语句通顺。篇末由月亮引发的想象自然、大胆、丰富,很能撼动读者;巧借月亮寄托美好理想,更显写作之高超,有“情”有“志”,主题鲜明、突出、积极向上,引人思考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