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 课件(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 课件(6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5 12:1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文体知识——歌
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订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知识·链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 ,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朗读指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时间的绵长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空间的辽阔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直抒胸臆
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
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
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问题·探究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泰山是我国的文化名山,历代文人留下了关于泰山的诗歌。
望 岳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主要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望》“三吏”: 《新安吏》
《潼关吏》《石壕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20岁后,诗人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岱dài宗夫fú如何?
齐鲁青未了liǎo。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层叠。)
决眦zì入归鸟。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初读诗歌.读准节奏
岱宗:指泰山,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未了(liǎo):不尽。
青:指山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苍翠的山色掩映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阴:山的北面。
钟:聚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阳:山的南面。
拟人
虚写
实写
荡胸:心胸震荡。
曾:同“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诗意:(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震荡,目送飞鸟归林,眼角几乎要裂开。
决眦: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所致。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都显得矮小了。
“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
赏析名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赏析名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秀美景色的喜爱;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赏析名句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赏析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写极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
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登上此山,写了这首诗。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发动“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
作者·简介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闻:听说。
千寻:极言塔高。形容高耸。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夸张
写景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缘 :因为。
眼: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议论抒情
最高层:最高处。比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1.“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
2.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3.“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是指什么?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4.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游山西村
陆游
诗人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一读,整体,了解诗歌知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押:un、en
韵脚:浑、豚、村、存、门
朗读节奏:上四下三,即00/00/000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诗意: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腊酒不好,丰收年他们待客也会宰鸡杀猪。




莫:不要。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二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意:山峦重叠,溪水曲折,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不料柳暗花明之处又一村。豁然开朗,村舍俨然。
疑:怀疑。
暗:暗淡。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着鼓。
指古代立春后祭祀土神的活动。这里指举行春社的日子。
诗意:乐声伴随着人们,方知春社节日将至,村民衣饰简朴犹有古老民风。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若:如果。
闲乘月:趁着月夜闲游。
诗意: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门。
拄:拄着。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三读,赏析诗句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
从“丰年待客足鸡豚”能够看出村里人 的特点。全诗表现 的气氛。
热情
热烈或和谐欢乐
2.试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该句的妙处,不仅仅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这一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诗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
(1)从写作手法:
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2)从意境:
(3)从寓意:
3.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
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
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
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
已亥杂诗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作者·简介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朗读古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无限。这里形容作者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旧读xiá,与二、四两句同韵。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指作者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诗意:夕阳西下,不尽的离愁油然而生,我吟诗作赋,挥鞭东指,从此便是辞官浪迹天涯路了。
东方故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
诗意:那缤纷的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它们化作沃土后,更加呵护滋养着花儿。
比喻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作者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2.怎样理解结尾的主旨句?
“落红”喻辞官,“春泥”喻平民百姓,“花”喻朝廷,诗人看到落红想到自己,虽然花儿已谢,但没有终结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回到滋养它的泥土中去,化为春泥,为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这里,诗人以落花自比,在形象的比喻中表现出一种不甘自弃、昂扬奋进的精神。
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拓展延伸
望岳三首·其二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1.背诵这五首诗歌。
2.你是否也有过登山经历?体会《望岳》和《登飞来峰》的感觉,并将自己的登山感受写下来。
3.收集古诗中的哲理性名句。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