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一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一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5 08:4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侨光一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阶段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卷:
第I卷(选择题 共54分)
选择题:本部分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三大改造
C.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召开了中共八大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如何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上,周恩来说:“边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做到使双方真正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而不在于我们必须多占一些地方。”这体现了新中国提出的
A.“另起炉灶”政策 B.“一边倒”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3.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下列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汇聚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C.鼓舞着全国人民保卫和建设新中国而团结奋斗
D.结束了帝国主义长期压迫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4.1978-198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增长,增长率由1978年的6.7%上升到1984年的13.6%,呈明显提高态势,最高年份1979年为19.2%。而这一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6.6%。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广 B.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进一步提升
C.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逐渐扩大 D.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5.《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一文认为:“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 首台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6.史学界认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中,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在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
A.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B.出现了质量最好、最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
C.不同地区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
D.人类开始驯服猪、牛、羊等动物
7.下列能够推动农耕文明不断扩大范围和影响力的因素是
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②相对高的劳动生产率
③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 ④岛屿众多,航运便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众神分割了宇宙的原初人普鲁沙的身体之后,才诞生了世界和世界万物。其中他的口是婆罗门,双臂成为刹帝利,双腿成为吠舍,两足生出首陀罗。”此种创世观念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
A.人祖同源,民众有较强的平等意识
B.人们追求众生平等,不利于社会稳定
C.有利社会各阶层认同,促进社会成员交往
D.导致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社会成员交往
9.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的时代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的奴隶加入公民团体。这说明古代希腊
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公民范围具有灵活性
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40386026162010.观察图1《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古代文明呈现出来的特点有
①均分布在大河流域?②文明的区域逐渐扩大③文明区域由割裂逐渐发展到相互联系④各大洲均有文明分布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1.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当今的热点话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西亚的神话曾传入希腊等素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D.中华文明的吸引力
12.下表所示为班图人大迁徙的概况。据表中信息可知,班图人大迁徙
路线
概况
西线
最早的迁徒路线,进人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向南迁徙的人最多,直至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东线
9~10世纪时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A.破坏了南非的先进生产方式 B.有利于古代非洲文明演进的多样性
C.加速了阿拉伯帝国衰弱的进程 D.促使撒哈拉以南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13.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利用技术上的漏洞,脱离此种束缚。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这说明
A.当时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
D.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
14.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A.促成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出现了武士集团
C.最高统治者放弃“大王”称号,改称“天皇”
D.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
15.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因为交通不便,印度安文明
内部之间基本没有交流,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这反映了
A.印度安文明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印度安文明内部之间战争频繁
C.地理环境是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
D.地理环境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相对缓慢
16.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是古代的重要帝国。三者均
A.有区域扩张的特征 B.以商品经济为主
C.因人民起义而灭亡 D.实行封建君主制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联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布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A.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B.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D.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18.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其中“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是指
A.给西欧以外地区的人们带去西欧人的资产阶级思想
B.给西欧以外地区的人们带去国王恩典
C.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D.让西欧以外地区的人们接受基督教
19.观察“三角贸易示意图”,能够推导出来的历史结论是
34544051435
①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②贩卖黑奴给美洲带去廉价的劳动力
③美国是三角贸易中最大的奴隶贩子④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巨大人口损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万磅)。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商品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
300--400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
70--100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货物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宗主国通过向殖民地输出资本、技术,提供道路等基础设施,使其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现了铁路、电讯、医院、学校等,把原本落后的殖民地地区带入了市场经济领域,同时殖民扩张也传播了西方人文观念。这表明殖民扩张
A.对殖民地的“破坏性使命” B.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C.对殖民地的“建设性使命” D.缓和了资本主义列强间矛盾
22.由于商业贸易的兴盛,“仅公元1100—1300年,英国新增城市达到140座,德意志则更多”。这些中世纪的“城市”
A.均由教会把持军政大权 B.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
C.会定期分地给农民耕种 D.孕育着反封建的力量
23.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近代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从本质上( )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 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宗教改革
A.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B.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25.启蒙运动时期,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该现象说明
A.启蒙思想家希望借鉴中国的治国思想
B. 西学东渐现象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流
C. 西方国家照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 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
26.下表是英国近代有关选举权的改革。这表明英国
改革时间
成果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1867年
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年
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一男性户主普及
1918年
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获得选举权
1928年
年满21岁公民都有选举权
A.男女之间实现了权利平等 B.工业革命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C.人民主权原则被广泛认同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27.沃尔特·拉菲伯在《美国世纪: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兴盛》中写道:“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美国技术取得大发展的政治条件是
A.民族独立 B.国家统一
C.经济发达 D.政府重视
28.下表是1800—19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数量(单位:个)
时期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他
1801-1850
79
50
11
41
43
1851-1900
58
69
78
118
44
据表可知:
A.大多数欧美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两次工业革命英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C.国家科研成果与经济实力紧密联系
D.19世纪末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29.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各项与“偷袭蒙马特尔高地”“五月流血周”“无产阶级专政尝试”三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是
A.攻占巴士底狱 B.巴黎公社
C.空想社会主义 D.十月革命
30.1884年柏林会议后,英国提出了“2C”计划,企图建立从开罗(埃及)到开普敦(南非)的纵贯非洲的帝国,法国提出了“2S”计划,打算建立从塞内加尔(西非)到索马里(东非)的横跨非洲的帝国,德国制定一套沿赤道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侵略计划。这些行动表明
A.西方列强开始侵入非洲 B.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始
C.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形成 D.列强加快瓜分非洲的进程
31.1905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些事件表明
A.各国民族革命取得胜利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 D.第三世界国家走向联合
32.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是
A.缓解国内北洋军阀的统治危机 B.提高中国劳工地位
C.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D.支持英法盟友作战
33.“用自我牺牲去感化敌人,用自己的爱去召唤敌人心中的爱,如果爱回到敌人的心灵,哪怕仅存有一丝,敌人顷刻软化、变敌为友,暴力就会这样被战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发起的运动是
A.华夫脱运动??? B.阿根廷工人罢工???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D.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34.1921年,列宁在一次报告中说:“1920年秋季和冬季,我们大工业的某些重要部门曾经开工,但是后来不得不又停工了。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粮食和燃料储备。”由此可知
新经济政策取得显著效果
苏俄放弃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现实需要推动了政策转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全失败
35.熊伟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中写道:“站到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确实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人类并没有因为这一惨痛经历而变得清醒和理智,也没有因此而变得宽容和公正,他们仍然沿着老式的路数来思索和处理问题。”作者认为
A. 人类在一战后根本没有进行反思
B. 各国并未吸取教训继续我行我素
C. 一战使各国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D. —战造成的物质损失还不够惨痛
36.20世纪30年代德、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是
A. 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
B. 利用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
C. 依靠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
D. 取缔纳粹党以外的一切政党,建立独裁统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6分)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37.全球联系不断加强 (16分)
地图说明
左图:15世纪重新修复的托勒密世界地图,现存于那不勒斯国家图书馆。
右图:巴蒂斯塔·阿格尼斯(1514?1564 年)工作坊制作的世界地图,此图绘制出了当时人们所知的大陆以及著名航线,现存于亨廷顿图书馆。
材料一 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
材料二 15--18世纪白银流向
-9715522225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2476529210
材料三 启蒙运动传播示意图
(1)材料一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右边地图可用于研究近代哪一重大史事?对比两幅不同时期绘制的世界地图,谈谈你对这一史事的认识。(4分)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描述启蒙思想传播的大致路线,并简述其世界意义。(6分)
38.国际关系风云变幻(18分)
材料一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
1919年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和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1921-1922年战胜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材料二 由于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存在着政治制度的差别,参战目的的不同,所以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也愈来愈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反法西斯同盟内美、苏这两个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大国要依据各自在战争中实力的新变化,安排好有利于自己的战后世界新秩序。
为此,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在雅尔塔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确立了雅尔塔体系。它的主要内容是:打败法西斯并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重新划定德意日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土的归属与边界;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殖民地和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提倡和平、民主、独立原则。
有学者认为,冷战结束,以美苏两极对立为基本特征的雅尔塔体系在欧洲也就终结了,但在东亚,情况则要复杂些。雅尔塔体系的消解似乎开始得更早,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结束。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等
(1)指出一战后战胜国建立的国际体系的名称。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这一体系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原因及其深远影响。(12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面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同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理论.实现不断创新,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自选主题,论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历程。(12分)(要求:主题明确、突出发展历程,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阶段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4分)
-5 CCDAD 6--10 CADBA 11--15 CBCBC 16--20 ABDBD
21--25 CDDBA 26--30 BBCBD 31--36 CCCCBB
二、非选择题
37.(16分)
(1)图像史料。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探险家陆续进行的海上探险,使人类的地理知识更为丰富,也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4分)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原因是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6分)
(3)路线: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18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地区,再传播到亚洲等地。(2分)
意义: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启蒙思想也成为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4分)
38(18分)
(1)名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在对战败国宰割的基础上重新瓜分了世界;协调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恢复了列强共同奴役中国的局面;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遭到削弱;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6分)
(2)原因:二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随着二大战的胜利结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加大;美苏两国的推动。(4分)
影响:一方面,雅尔塔体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民主、独立原则,促进了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解放等的发展,孕育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雅尔塔体系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世界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下。两极格局瓦解后,大国强权政治仍然影响着局部地区的稳定与发展。(8分)
39.示例 (12分)
主题: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2 分)
论述: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党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充实。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领导工人运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毛泽东思想,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又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4 分)改革开放后,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其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此后,又先后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指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4 分)
综述:党的理论的丰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灵魂,是贯穿党的发展历程的重要脉络。(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