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语言技巧。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通过理解课文,加深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预习课
疏通字词
默契(qì) 泛滥(làn) 怪诞(dàn) 亘(gèn)古 谰(lán)语
蕻(hóng) 镐(gǎo)头 田垄(lǒng) 污秽(huì)
嗥(háo)鸣 蚱蜢(měng) 斑斓(lán) 炽(chì)痛
二、介绍背景
1.“九一八”事变。
2.东北三省。
3.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的蒋介石奉行对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未遇一枪抵抗就占领了东三省。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就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依然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遥望着生他养他的故乡,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立下了他的对土地的誓言,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预习作业
仿照课文第一节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家乡特征的意象,运用恰当的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抒发对家乡深情的爱。
第二课时 新授课
一、导入
(在上课前放歌曲《松花江上》)
“九一八”事件后,富饶的关东平原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四处流浪。他们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九一八”事变十年之后,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番壮怀激越的“土地的誓言”。
二、检查作业
目的:让学生通过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自己家乡的美丽和丰饶,进而感受课文作者对广大的关东原野炽痛的热爱和强烈的思念;并为下面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作铺垫。
方法:请学生读自己的仿写,再请学生评。
(过渡到下一环节:下面我们来看端木蕻良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
三、自由朗读
目的: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感受课文,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
方法: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回指点。有意识地问学生作者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
四、且说且读
第一次说话。句式:作者描写了家乡的
目的: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熟悉那一片作者深爱的黑土地,以期唤起学生和作者一样的对热土的热爱之情。
第二次说话。句式:作者是这样写他家乡的:
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者写作的技巧,从技巧的揣摩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方法:老师要适时地点拨或提示。如启发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还可以老师自己来一段相对干巴的文字,让学生与原文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发言中,老师要适时地牵引、提炼、概括,让学生的发言有发现,有质量。
学生可以说:
作者是这样写他家乡的:他运用排比,罗列了他熟悉的家乡的景物。
作者是这样写他家乡的:他运用了一些很好的形容词。如写白桦林的“参天碧绿”、“标直漂亮”,写高粱用“红布似的”,写豆粒用“金黄的”,写土地用“黑色的”,写天空用“清亮透明”等等。
作者是这样写他家乡的:他很自然地运用了人称的变换。如有这样一段:“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有“她”和“你”这两个人称的变换。
五、选点朗读
方法:由学生的发言过渡到对那些美句的朗读。读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在学生朗读时,要有技法传授,要有多种形式,要有学生评点,可让学生赛读。
目的: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深化文章的情感。
六、再次说话
句式:我知道了: 或我感受到:
目的:让学生说发现的话,说感受的话,表达阅读感受,强化阅读体验,进行情感教育。
学生可以说:
我知道了:作者通过描绘家乡的景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
我知道了:作者通过描绘家乡的景物,表达了要收复江山的愿望。
我知道了:作者通过描绘家乡的景物,表达了对家乡被侵略的愤怒。
我知道了:作者写的是一篇关于土地的誓言。
我知道了:作者的誓言是:一定要解放家乡,让家乡站立!
我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
我感受到:作者运用的一些表达技巧,是为了来表达自己浓烈的情感。
我感受到:文章的一些写作技巧,其实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我感受到: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在写作时要推敲词句。
我感受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一句中“埋葬”一词好美。
……
六、课堂小结
(可由学生的说话,自然地过渡到对课堂的小结。)
是的,这篇文章是作者关于土地的一番誓言,表达了一个爱国作家对故土的深情,也表达了一个爱国作家对家国的责任,也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更加热爱我们脚下这片富饶的土地,也成为一个会表达情感的人。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
【资料宝藏】
1.拓展阅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当时,蒋介石正集中力量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妥协退让。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命令,未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当晚,日军攻占北大营,19日占领了整个沈阳城。
接着,日军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东北军基本上不战自溃。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2月5日,占领了北满最大城市哈尔滨。至此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在长春建立起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从此,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全面加强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奴役,使我国东北3000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 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战。
3.东北三省
东北,位于我国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1千万,约占全国人口的8%。
东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特产资源极其丰富,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誉满中外,人参、鹿茸等珍贵药材的产量及质量居全国之首,灵芝、不老草名扬天下,松茸、猴头蘑、熊胆粉等深受国内外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东北是片富饶的土地,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域资源以及浩瀚的“祖国林海”、我国最大的林区和木材工业还有种类繁多的珍稀野生动物。
东北平原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和内蒙古的一部分。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北部叫松嫩平原,南部是辽河平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南北的两块平原又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由于它们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所以地面平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站在平原上遥望,平畴沃野,麦浪如波,好一派辽阔大平原的景象。
东北是我国一个重工业的生产基地,其中以设备和原料生产尤为重要。主要的工业有钢铁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军用设备制造业等。
土地的誓言
语言:
形容词
动词
排比
人称变换
情感:
热爱
眷念
愤怒
愿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4篇课文《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
二、说目标
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为此我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 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3)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回顾历史、感受文本、促发情感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紧扣教学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音乐导入,背景介绍:(导入的设计应很好的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先播放《在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怀。然后出示历史图片,老师用激情的语调充当解说员,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九。一八”的悲壮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整个课堂情绪上升到高潮。
第二环节:采用四步分层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
第一层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听朗读带。同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并用用一句话说说听读感受
让学生深情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提出不认识的字。教师收集后迅速正音,并让学生书空当堂记忆。
4、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层次:品读课文。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设计了一下几个问题:
课文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
文章前后部分人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合作探究完成。然后老师分别收集观点,再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自己对国土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让学生体会本文情感的表达运用了这样的一些方法:大量色彩的词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还有呼告的运用,这些方法使得作者的爱国情感得到了宣泄。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时能同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再次品读:文中有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情感。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QQ聊天的方式来聊感动。聊天的格式是:《土地的誓言》---------这一句让我感动,因为------。
(这次品读是让学生在内容上再次感知文本。)
第三层次:赛读
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四层次:延读
为了把爱国情感教育推向高潮,完成本文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朗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播放国歌,学生齐唱国歌
3、拓展延伸: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第三环节:小结。
六、说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我的说课讲完了,谢谢大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5张PPT)
土地的誓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欣赏歌曲,
说说歌曲抒发的感情
松
花
江
上
张
寒
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日军炸毁沈阳铁路,蓄意挑起战争
日军向东北发起进攻
东北一百万平方公里惨遭日军铁蹄蹂躏
战后成为废墟的街道
日军大肆屠杀中国同胞 连小孩都不放过
三千万同胞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浪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代表作品有《鴜鹭湖的忧郁》、《大地的海》、《科尔沁旗草原》等。和萧红、萧军、骆宾基、李辉英等青年作家,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正是他们,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黑体字注音
炽痛 镐头 田垄 亘古 碾着
谰语 丰饶 蚱 蜢 嗥鸣
怪诞 默契 污秽 泛滥
初读课文 掌握字词
chì
gǎo
lóng
gèn
niǎn
lán
rǎo
Zhà méng
háo
dàn
qì
huì
làn
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词义
斑 lán ( ) :
lán ( )语:
( ) háo 鸣:
默 qì ( ) :
污 huì ( ) :
初读课文 掌握字词
斓
形容色彩多而鲜艳。
谰
没有根据的话。
嗥
(野兽)大声嚎叫。
契
没有经过商量,意见达成一致。
秽
肮脏的东西。
听范读,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___________十周年。课题
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九一八事变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通过作者的描写,你能说说作者记忆
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吗?找出相关的句子
加以说明。
听范读,整体感知
丰饶、美丽、资源丰富……(句子略)
听范读,整体感知
面对十年未归的故乡的土地,作者发出了
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
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
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
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要为故乡母亲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热爱故乡的深挚
感情。
品读赏析,自主探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
语句,用饱含深情的语气读一读,并说说
喜欢的理由。
反复朗读,揣摩“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
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
的欢笑”中的“埋葬”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指“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 。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要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 “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埋葬是说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早以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 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用“ 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品读赏析,自主探究
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 红熟的浆液”喻指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 ”。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品读赏析,自主探究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仔细阅读 “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 一段。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列举那么多的景物、物产,并且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你是怎样看的?
不能删掉。因为这一组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又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另外,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 你 ”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
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
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结 语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把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失去了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的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九一八”是中国的耻辱,让我们铭记历史,创造祖国美好明天。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庄严宣誓:
结 语(共19张PPT)
六大板块
说教材 说目标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流程 说板书
说教材
《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
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 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3)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和互相切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说教学方法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回顾历史、感受文本、促发情感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互动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紧扣教学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请欣赏歌曲:
松花江上
说教学流程
采用四步分层读书法 :初读----品读----赛读-----延读
1.注意听准字音。
2.注意教师在朗读时的语气重音, 感 受作者情感。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初读:听录音范读,注意以下要求
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读:合作探究
1、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2、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请找出来。
3、文章前后部分人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延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过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与欧洲则国胜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
请同学们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了故乡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示了与土地密不可分 的关系,既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暗含有家难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对土地发出的眈眈誓言 ,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说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深情赞美故乡————————誓死保卫家乡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土地的誓言·练习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炽痛( )(A.zhì B.chì)
2.嗥鸣( )(A.háo B.áo)
3.怪诞( )(A.yá B.dàn)
4.默契( )(A.qá B.qì)
二、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喷涌 珠丝马迹 缠绕 红熟
B.谰语 班谰 亘古 申吟
C.丰绕 飘扬过海 泛烂 桨液
D.镐头 土穰 蚱蜢 原野
三、下列句子朗读不太顺口,请稍加修改,使之通顺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土地黑黑的,红玉的脸庞,眼睛似黑玉,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
五、阅读分析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训练
请用抒情的文字来赞美自己的家乡,字数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B 二、C
三、“土地黑黑的”改成“黑色的土地”,“眼睛似黑玉”改成“黑玉的眼睛”
四、1.拟人 2.比喻 3.反复
五、1.“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2.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3.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 4.从全文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土地的誓言》学习要点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眷念乡土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炽痛( ) 嗥鸣( )谰语 ( )亘古( )
蚱蜢( ) 镐头( ) 污秽( )
2、给下面形似字注音组词
浆 碾 狐 垄
桨 辗 孤 龚
二、解释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标直:笔直。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
三、学习本文内容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梁、马群、黑土地等物产体会了东北的地域特征。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情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觉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3、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4、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5、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问题探索。
1、了解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待等)和写作风格。
2、土地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最基本的保证。请同学们以'土地'为题材,也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50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土地的誓言》教学难点突破记
人教版新教材以选名家名篇为主,这是对的。但有些名家名篇由于时代、环境、语言表达等诸因素的影响,某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较难为学生所理解。例如《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等,教这样的课文时,我们不妨采用迂回侧击的方法,利用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东西作为过渡的船只,以达到我们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中的目的。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所选的《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然而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初中生来说,要真正感受到这种感情又是何等的困难啊!
该课文的课后练习一第二小题说: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落实该题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该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以期感受东北的美丽和丰饶,并进而感受作者对广大的关东原野炽痛的热爱和强烈的思念。很显然,这其中的关键是指导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可是由于地域差异之大和时代隔离之远,还有初中生间接知识贮备还不够丰富等原因,在教学时,这联想和想像始终发挥不佳,这就严重影响了品味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作用的效果,更不必说感受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了,结果第一教时就煮了一锅夹生饭。
在备课时,我也想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本题的着眼点在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如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剥夺了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力的机会,削减了语文课的语文味,我决定不采用。怎么办呢?我把视角转向了宁波,我想,宁波人对于生养自己的家乡总可以引发出联想和想象了吧!于是我布置作业:仿句。仿照课文第一节中“当……的时候,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排比,描述多种具有宁波特征的意象,运用恰当的形象的富有感情的词语修饰它们,抒发对宁波深情的爱。
第二天,作业交上来了,我选了其中三则,印发给学生讨论、修改,决心要上第二教时:
第一则
我看见滔滔的江水在舒服的流淌,一条条大肥鱼在江面上活蹦乱跳;我看见绵绵的细雨在欢快的跳跃,一朵朵水花在路边绽放;我看见长长的瀑布从山头一泻而下,一块块山石间挂起了绚烂的彩虹。我听见保国寺悠远的钟声,像是在诉说悠久的历史;我听见汽车飞驰而过的声音,像是在赞美当前的繁荣;我听见货轮将要出航时的汽笛声,像是在展望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我的家乡──宁波。
第二则
我站在莫大而又精致的城市中,看着夕阳下的甬城一片繁荣,一座座钢筋水泥筑成的大桥横跨三江六岸;一座座热闹漂亮的广场镶嵌在城市之中;一幢幢笔直的大楼整齐地扎在繁花绿树中。斜阳怜爱地照射着大楼,而大楼回报的则是以玻璃反射着的金光直射入江中,波光粼粼真可谓是“一道残阳入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第三则
我想到河姆渡悠久的文化,诉说着遥远的文明,上林湖美妙的瓷器,散发着古老的传奇,保国寺神奇的建筑,传播着祖先的智慧,宁波,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城市;我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人山人海的商店广场,宁波,一个奔向未来的城市;我闻到城隍庙里扑鼻的食香,天一阁内浓郁的书香,鲜花店中沁人心脾的花香,宁波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第一步:评论。
概括起来的看法是:这三段话都能用形象而富有感情的词语来形容意象,都能有意识地运用排比。缺点是1.有的没有严格地仿句,例如第二则;2.有的句子没有突出宁波的特征;3.有的句子用词不当;4.列举的具有宁波特征的意象不够丰富。
我认为缺点“1”改正不难,而缺点“2”“3”“4”都与发挥联想和想象力的训练有关。为了集中精力,突出重点,于是选择第三则为修改对象。
第二步:修改。
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实在是太熟悉了,只要稍加激发,联想和想象的泉水就喷涌而出。由于发言过于踊跃,修改用了15分钟,把第三则改成了这样:我想到河姆渡悠久的文化,诉说着遥远的文明,上林湖美妙的瓷器,煅烧出古老的传奇,保国寺神奇的建筑,传播着祖先的智慧──宁波,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城市;我看到天一广场七彩的喷泉,轻跃着迷人的舞姿,三江口欢腾的绿波,涌聚起国家园林城市的明珠,北仑港吊车的长臂,欢迎着来自四海的巨轮──宁波,一个奔向未来的城市;我闻到城隍庙里宁波汤团扑鼻的芝麻桂花馅香,天一阁内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浓郁书香,藤头村中笑迎四方游客的沁人心脾的花香──宁波一个具有深厚底蕴而又朝气蓬勃的城市。
第三步:总结
师:对宁波的这些形象的描绘,深情的讴歌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熟悉呗。
生:还有热爱,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生:一想起它们,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栩栩如生的。
师:让脑子里产生一幅幅画面,这个办法好。
第四步:引导。
师:其实,对于不太熟悉的东西,我们可以用我们熟悉的东西来补充它,想像它,让脑子里也产生出一幅幅画面来。比如东北,我们虽然不熟悉,但作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意象,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意象,联想到自己曾经历过的类似的生活,联想到自己在电视电影或图画中看到过的情景,联想到自己在书本中看过的描写,展开想象,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来呢。
第五步:举例。
师:例如“奔流似的马群”
这“奔流”一词是否使你联想到“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黄河之水?你的眼前能否展现出在辽阔的关东原野上马群似潮水般奔流而过的场面,那马的数量之多、奔跑速度之快、气势之盛都从这“奔流”一词中体现了出来。
第六步:学生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课文中的修饰性词语。
生:我从“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中联想到大小兴安岭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里面有无数棵参天碧绿的、标直漂亮的珍贵树种;东北虎在里面称王称霸,小松鼠在树上爬上爬下;林中到处是小伞似的蘑菇,还有躲在地下的人参……
生:我从“红布似的高粱”中看到了辽阔的关东原野上高粱丰收的美景,那是一张多么大的红布啊,那布上的红色都是由熟透红透的高粱米编织而成的;我联想到农民的屋檐下挂满了高粱,粮仓里堆满了高粱;我仿佛看到了那热气腾腾的红高粱米饭,闻到了那香喷喷的高粱酒。生:我没见过种在地里的大豆,但我见过收获下来的大豆,作者用“金黄”来形容它,可见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自豪之情。因为我知道东北是大豆之乡,那里的大豆是全国最好的。“金黄的豆粒”使我联想到了晶莹剔透的珍珠,也使我联想到了那热气腾腾的乳白色的豆浆、豆腐脑。我的脑中有了这么一幅图画:清晨,一个东北的小孩踏着厚厚的积雪去上学,在路边的点心摊上买了一碗豆浆喝。他呼呼地吹着滚烫的豆浆,碗里的热气把他的小脸蒸得像一只熟透了的红富土苹果。
…… ……
第七步:追问
师:这一幅幅图画实在是太美了!难道你们还没有感受到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吗?
生:当然是赞美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呀。
生:抒发对关东原野炽痛的热爱。这是课文的第一句,应该是领起下文的。
师:说得对。可是,这与我们描写宁波,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一样的吗?
生:不完全一样。因为当时作者这么美丽富饶可爱的家乡被日寇侵占了,作者失去了一切,流落他乡。
师:这与作者用大量的笔墨热情讴歌自己的故乡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想当我所热爱的家乡被敌人侵占了的时候,我回忆家乡美好的一切,都是为了表达对家乡强烈的思念之情,作者写“故乡急切地召唤着我”,我认为实际上也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非常的急切。
生:还有失去家乡的悲愤之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
生:还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故乡的决心。
迂回侧击的方法成功了。我长吐一口气,庆幸这锅夹生饭终于被我煮熟了。
后记:
课后细细想来,让学生描写宁波,对于突破《土地的誓言》一文的教学难点是从三个方面起了迂回侧击的作用。
其一:是在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联想和想象中进行了迂回侧击。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事,可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欠缺和方法的生疏运用起来难免思路闭塞。这时,让学生对熟悉的对象练习联想和想象,既可熟悉方法,又可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再回头运用于不熟悉的对象,就觉得有了方法和途径,不再是难事了。
其二:是在品味修饰性词语和短语方面进行了迂回侧击。描写宁波,必然要运用许多修饰性词语和短语,当学生们对自己熟悉的热爱的家乡进行描绘时,就会考虑选用哪些词语才能既表现出家乡的特点,又包含着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再去品味作者那如岩浆般沸腾着、燃烧着、喷涌着的词句,就会对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用意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其三:是在思想感情方面进行了迂回侧击。学生在描写家乡宁波时,潜移默化中已产生了热爱家乡的感情。当然并不是说学生的心中本来没有这种感情,而是说通过描写家乡,这种感情从心底深处被激发出来了,使它在当时充盈了学生的心头。再回头去阅读作者对故乡的描写,自然产生一种共鸣。进而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对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也就有了更深的感受。
迂回侧击教学法的本质是化难为易。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突破教学难点犹如军事上的攻击敌军堡垒,正面强攻不下,不妨迂回侧击一下,或许能产生好的效果。其实我们平时是经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种方法的:当遇到抽象问题的时候,我们就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它;当讲到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时,我们就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来引渡学生的认识;当教到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和学过的知识中找到联系点或突破口。再往大处说,用写作来加深对阅读的理解;以音乐、美术、摄影等来表现诗歌的意境;当学生写作之源枯竭时,干脆举行一次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方法都具有通过另一条途径、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教学难点的特征,都达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通俗的目的,因此它们都是迂回侧击教学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只要我们变不自觉为自觉,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地去运用它,那么它一定能为我们落实新课程理念助上一臂之力。
迂回侧击教学法之于新课程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 它是一种引领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些困难的方法。它体现了新课程“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
第二、 它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方法。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并非要削弱教师的指导,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点的时候,教师如果能拿出具体的化难为易的指导方法来,则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 它是一种灵活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当教师转换思维角度指导学生解决难点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也会给学生以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启示和影响,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编辑短评:这是来自教学一线最鲜活的案例分析,我们就要这样的案例,它比抽象的理论分析和泛泛的经验之谈好百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