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部编版
六年级下
新知导入
第二课时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证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主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个事例: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气象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情况,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发现了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新知讲解
朗读第3自然段,根据表格内容,完成填空。
读一读
新知讲解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新知导入
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司空见惯的事
细微之处
出了波义耳反应的迅速。
发现现象
新知讲解
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波义耳提出了哪些问题?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不断发问
新知讲解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写出了科学家的发明与创造得益于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这句话照应了前文中的“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说明波义耳能够从细微处敏感地发现问题。
不断研究
新知讲解
波义耳的研究成果怎样?
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实验结果——发明了石蕊试纸
找到真理
新知讲解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波义尔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
紫罗兰中遇到盐酸会变红的物质是什么?别的植物中有没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碰上这种物质会怎样?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发明了石蕊试纸。
填写表格
新知讲解
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容。
读一读
新知讲解
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
写出了这一发现的偶然性。
发现现象
新知讲解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不断发问
魏格纳是怎样想的?
发现现象后提出疑问?
新知讲解
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不断研究
写出了魏格纳对自己偶然的发现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
新知讲解
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蚯蚓的地理分布中确定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海陆的起源》。
找到真理
新知讲解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波义尔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
紫罗兰中遇到盐酸会变红的物质是什么?别的植物中有没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碰上这种物质会怎样?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发明了石蕊试纸。
填写表格
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的
凸出部分与非洲
西海岸的凹陷部
分,竟然不可思
议地互相吻合!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从蚯蚓的地理分布中确定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海陆的起源》。
新知讲解
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容。
读一读
新知讲解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波义尔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
紫罗兰中遇到盐酸会变红的物质是什么?别的植物中有没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碰上这种物质会怎样?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发明了石蕊试纸。
填写表格
魏格纳
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从蚯蚓的地理分布中确定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海陆的起源》。
阿瑟林
斯基
发现儿子在睡
觉的时候,眼
珠忽然转动起
来。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
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
关?会是什么关系呢?
发现了脑电波的变化
与做梦有关。
新知导入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指的是发现问题并不断发问。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
既用几个短句精当准确地概括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又有“把‘?’拉直变成‘!’”,形象地说明了观点。
新知导入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新知导入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与课文第2自然段相照应。
用“只要……就……”
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
新知导入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
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说明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遥远。
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只有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才可能做到。
新知导入
文中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在写法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
①文中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课文的观点。
②文中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微”“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
新知导入
说说你从课文中得到哪些启示。
①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就会有所发现。
②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外延伸
星期天,小明就“玩还是写作业”与妈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妈妈生气地说:“成天只知道玩,看你将来有什么出息!”小明振振有词地说:“玩也能玩出名堂!”小明要怎样才能说服妈妈?
示例:妈妈,你知道吗?如果人类没有玩的“天分”,恐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列文虎克,小时候就玩出了名堂。他在帮人看门的无聊之时,把两个放大镜重叠在一起把玩。玩着玩着,他便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不仅如此,他一生还玩出了400多个透镜,玩出了微生物学开拓者的成就。由此可见,玩也能激发创造潜力!
课堂小结
哥白尼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真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并不遥远,却也不是唾手可得的。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视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银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决问号,迈向成功。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石蕊试纸的制成
“大陆漂移学说”
大睡觉时眼珠转动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通过
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
,
,进而“找到真理”的。
三个
不断发问
反复实践探索
课后作业
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再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1)理解句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
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再说说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启发体会。
①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就会有所发现;
②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参考答案: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①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制成石蕊试纸;②第二个事例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③第三个事例是阿瑟林斯基从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课后作业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参考答案:
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是相同的,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小”“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
“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
课后作业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参考答案: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阐述了“有志”与“事成”之间的关系,
“有志”才能“事成”,若无“志”则“事”不成。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自己参加科举考试屡次不中、落魄至极之际,亲自写下励志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开始时是刻在铜尺之上,后悬
课后作业
置于书屋聊斋书房。终于,他凭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与不懈努力,以一部《聊斋志异》名垂青史。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很多: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诸多的政治家、科学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动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的正确性。
课堂练习
一、选词填空。
敏捷
敏感
敏锐
1.波义耳立即(
)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到盐酸会变红。
2.谢皮罗教授(
)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3.松鼠动作非常(
),想抓住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敏感
敏锐
敏捷
1.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缩句)
课堂练习
二、按要求写句子。
花瓣变红。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改为反问句)
3.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进科学家进行了许多实验。(修改病句)
难道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科学家进行了许多试验。
课堂练习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证明观点的事例有:
发明石蕊试纸;
通过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通过研究发现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时,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具有
的精神,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波义耳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锲而不舍
真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23张PPT)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部编版
六年级下
新知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一些有趣的现象?
那么你们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之后有没有通过观察或查阅资料继续研究它?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对自己发现的现象进行探究的。
第一课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新知讲解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遇到难读的字音或是句子,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读一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新知讲解
学字词
域
惯
圃
盐
蕊
我会写
guà
yù
ruǐ
yán
pú
溅
jiàn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中的会写字吧!
魏
搜
蚯
版
wèi
bǎn
qiū
sōu
蚓
yǐn
阶
jiē
新知讲解
yù
流域
域
造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重难点字
新知讲解
ruǐ
花蕊
蕊
造句:花蕊还未开放,只有风从旁叹息走过。
重难点字
新知讲解
wèi
姓魏
魏
造句:我的数学老师姓魏。
重难点字
新知讲解
学字词
域
惯
圃
盐
蕊
我会写
guà
yù
ruǐ
yán
pú
溅
jiàn
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这些生字吧!
魏
搜
蚯
版
wèi
bǎn
qiū
sōu
蚓
yǐn
阶
jiē
新知讲解
解决词语
我会认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请将下列词语填入相应的括号里。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锲而不舍
只要我们善于从平时(
)的小事中(
),并(
)地进行探索,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新知讲解
理解词语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例句:随地吐痰这种陋习在市民中已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例句:对待问题,我们要有追根求源的拼劲和钻劲。
新知讲解
理解词语
例句:无独有偶,我们这边也有一个人被骗,经过跟你形容得一模一样。
见微知著:现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微,隐约;著,明显。
例句:经济学家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承兑儿(多用于贬义)。
新知讲解
理解词语
例句:小明在学习上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炀,镂刻;舍,停止。
新知讲解
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读一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新知讲解
作者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的?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
气象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情况,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发现了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新知讲解
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家叶永烈先生列举了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新知讲解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
总结观点
新知讲解
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2-5):
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第三部分(6、7):
新知讲解
课文运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小结
(
)
(
)
(
)
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
lǐng
yù
sīkōngjiànguàn
huā
pú
领域
huǎ
ruǐ
sōu
jí
qiū
yǐn
chū
bǎn
(
)(
)
(
)
(
)
司空见惯
花圃
花蕊
搜集
蚯蚓
出版
诞生(dàn
yán)
纵观(zòng
zhòng)
酸碱(xián
jiǎn)
华罗庚(huá
huà)
俄裔(yì
shāng)
锲而不舍(qiè
qì)
课堂练习
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
√
√
√
√
课堂练习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司空(
)(
)
见(
)知(
)
(
)(
)不舍
无(
)有(
)
追(
)求(
)
不可(
)(
)
见
惯
微
著
锲
而
独
偶
根
源
思
议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观点。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至第6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第8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议论文较少,虽然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起议论文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作用,教会学生怎样来阅读议论文。首先明确本课的中心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而学习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通过阅读三个具体事例,懂得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论点的方法。最后,进行仿写练习,学习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1.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一些有趣的现象?
2.生自由讨论。
3.师:那么你们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之后有没有通过观察或查阅资料继续研究它?
4.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对自己发现的现象进行探究的。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与科学家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自学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遇到难读的字音或是句子,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3.通过朗读,指导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吗?
对,这是一篇议论文,课题便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4.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
(2)重点指导书写难点。
(3)认读词语。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①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正音:“锲”的读音是qiè。
②学生齐读词语。
③我会用:请将下列词语填入相应的括号里。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锲而不舍
只要我们善于从平时( )的小事中( ),并( )地进行探索,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5.了解课文重要内容。
(1)刚才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主要观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作者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的?(三个: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气象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情况,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3)你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作家叶永烈先生列举了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6.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
7.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8.小结:课文运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围绕字、词、句三方面进行,从认读能力、运用能力、语感等方面进行检测与提升;采用个性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准确而简洁的概括能力。既帮助学生扫清了字词障碍,又使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并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搜集类似课文中的科学事例,准备下节课和同学们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突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好习惯,有利于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广泛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证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回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
1.出示第2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其寻找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微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2)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波义耳提出了哪些问题?
(3)哪两个词语写出了科学家的发明与创造,得益于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一连串、许多)
(4)交流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5)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句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波义尔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
紫罗兰中遇到盐酸会变红的物质是什么?别的植物中有没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碰上这种物质会怎样?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发明了石蕊试纸。
2.学习第二个事例。
(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步骤。
(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句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句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第2自然段。
读第2自然段,围绕着课文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这里的“?”指的是发现问题并不断发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
6.学习第1自然段。
(1)自读第1自然段。
(2)交流第1自然段的作用。(开篇点题,明确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7.学习第6、7自然段。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它们和开头有什么联系?
(1)学生自主阅读第6、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4)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5)教师小结: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首先师生共同填写第一个事例的相关内容,再让学生独立补全表格。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进行方法上的引领,从而学生才能依据此法阅读后面的两个事例,并从中有所收获;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结尾处的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的论点,透析开头与结尾的关系,再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回读全文,体悟写法
1.
请同学们再次感受全文:课题与讲述的三个故事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读了三个故事,你对课题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同桌讨论交流)
2.师:作者运用三个具体的事例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个问号之后”的道理,让我们更加幸福,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这是学习议论文经常见到的写作方法。
3.出示写法借鉴,明确写作方法。
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即通过列举充分且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观点、说明道理。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典型有刀的具体事例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为典型事例的来源,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书籍……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让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
4.仿写练习。
(1)题目要求:“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玩也能玩出名堂”“有志者事竟成”这些格言也是真理,现在就请你们仿照本文的写法来写一篇短文,论证某句格言。
(2)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思考应该怎样选材。
提示: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具体的事例。
(3)编写简要的提纲,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团结就是力量
提出观点
举出事例
事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观点
(4)学生开始写作。(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放到课后去写)
[设计意图]本课后有道“小练笔”,这是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怎样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呢?先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然后交流如何围绕观点选材,再指导列出提纲。按这样的步骤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再写起来就不难了。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
不断探索
?
!
不断追问
得出真理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默读、圈画、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能力也得到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时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yù
guàn
pú
yán
jiàn
领(
)
习(
)
花(
)
食(
)
飞(
)
ruǐ
jí
qiū
yǐn
bǎn
jiē
花(
)
搜(
)
(
)
出(
)
台(
)
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诞生(dàn
yán)
纵观(zòng
zhòng)
酸碱(xián
jiǎn)
华罗庚(huá
huà)
俄裔(yì
shāng)
锲而不舍(qiè
qì)
三、选词填空。
敏捷
敏感
敏锐
1.波义耳立即(
)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到盐酸会变红。
2.谢皮罗教授(
)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3.松鼠动作非常(
),想抓住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词填空。
司空(
)(
)
见(
)知(
)
(
)(
)不舍
无(
)有(
)
追(
)求(
)
不可(
)(
)
“绿叶是怎么帮助植物获得营养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查阅了很多科普读物,终于明白了,原来是绿叶进行了光合作用。妈妈夸我这种
的学习态度很好。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缩句)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改为反问句)
3.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进科学家进行了许多实验。(修改病句)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
”,证明观点的事例有:
发明石蕊试纸;
通过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通过研究发现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时,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具有
的精神,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
。
2.紫罗兰的
,蚯蚓的
,睡觉时
,这些都是很
事情,但只要你
,
并
,
那么你就有可能
。
七、课文理解。
1.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1)这里的“?”指的是
;“!”是指
。
(2)这个句子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达:
。
2.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那些
的人、
的人、
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八、课外阅读。
谈创造性思维(
节选)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持之以恒:
(2)压制: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句,它的作用是
。
3.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些人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域
惯
圃
盐
溅
蕊
集
蚯蚓
阶
二、dàn
zòng
jiǎn
huà
yì
qiè
三、1.敏感
2.敏锐
3.敏捷
四、见惯
微
著
锲
而
独
偶
根
源
思
议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五、1.花瓣变红。
2.难道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
3.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科学家进行了许多试验。
六、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波义耳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锲而不舍
真理
2.
变色
分布
眼珠的转动
平常的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七、1.(1)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科学解决了疑问,改善了生活,让人惊讶
(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有准备
善于独立思考
具有锲而不舍精神
八、1.(1)有恒心,能坚持不轻易放弃。
(2)竭力限制或制止。
2.过渡
承上启下
3.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