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
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
15×______=16×______
(60×25)×______=60×(______×8)
师: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并为学习乘法分配律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主题图:
师: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教师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观察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计算每个小组有多少人,再计算参加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分别计算出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各有多少人,再计算参加植树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4×25+2×25
=100+50
=150(人)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4+2)×25=4×25+2×25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个等式吗?
生: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把乘积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师:○里填什么符号?
25×(4+2)○25×4+25×2
生:填等号。
举例验证。
师: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的和呢?下面请你再列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概括规律。
师: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规律了吗?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个规律表述出来吗?
学生先独立进行总结,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说的对不对。
教师总结: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师:你能借助乘法的意义解释一下这个规律吗?
以(4+2)×25=4×25+2×25为例。
生:左边表示6个25相加,右边表示4个25相加加2个25相加,也是6个25相加,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用字母表示规律。
师:你能用a、b、c三个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生:(a+b)×c=a×c+b×c。
师:非常棒!你能填一下下面的式子吗?
a×(b+c)=_____×_____+_____×_____(a×b+a×c)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概括规律→用字母表示规律这四个步骤,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探索、验证,证明乘法分配律的存在。
三、巩固练习
1.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解析:根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进行判断即可。
答案:×;×;√。
设计意图:本题是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练习,注重形式表达的认识与强化。
2.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103×12
20×55
24×205
解析: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将一些复杂的计算简化。
答案:
103×12
=(100+3)×12
=100×12+3×12
=1200+36
=1236
20×55
=20×(50+5)
=20×50+20×5
=1000+100
=1100
24×205
=24×(200+5)
=24×200+24×5
=4800+120
=4920
设计意图:本题是乘法分配律在一般计算中的应用,沟通一个数乘多位数算法与乘法分配律的联系,体会将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再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乘法运算中的第三个规律: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以及如何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回顾发现规律的过程,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