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大 海
教学理念:通过读诗、看画、听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大海”,再让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陶醉音乐,充分利用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来达到表现音乐的目的。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各种音乐的接受力较强,喜欢模仿,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较好,但对歌曲的演唱缺少内在的感情处理,需要直观的模仿和老师的示范引导。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紧紧围绕“歌唱的特点,有机地融入对歌曲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的培养,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丰富情感,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意境。教学中以生为主、以师为导、师生互相合作的原则开展歌曲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和有表情地自信地演唱歌曲《大海》,让学生在诗、画、音乐和律动等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看、听、说、创等音乐活动,感受、体验、享受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3.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三拍子歌曲的强弱节奏,学习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用朗诵、歌唱、声势、创编律动等综合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难点:通过读、唱、创编等综合艺术手段表现《大海》。
教材内容分析:《大海》是一首当代创作儿歌,F大调,3/4拍。歌曲由6个乐句组成,歌词中既表现出了大海能容下白帆、鱼虾、太阳、月亮的宽大的实际形态,又蕴含着孩子对大海感到神秘和热爱的童趣情态,而这一切都包含在三拍子充满摇曳感的旋律中。唱、读、小提琴独奏、画作……一切姊妹艺术都表现了如此深情的“大海”之美。
教学准备: PPT教学课件、报纸、自制沙锤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与
资源使用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与学
评价
导入 1.声音导入:出示音频,猜猜是什么声音?(大海)
2.提问:有谁去过海边?是什么样子的? 1.听音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海边(说说海边的景色,有海鸥,浪花,小鱼,小虾……)
PPT课件
创设学习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欣赏 1.欣赏大海图片,教师范唱
2.提问:大海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时候都一样吗?
3.欣赏梵高的名画《海滨的渔船》,欣赏小提琴独奏《大海》
4、欣赏诗歌朗诵《大海》 1.学生欣赏图片边听歌曲
2.学生回答
(风平浪静的大海和巨浪翻滚的大海)
3、学生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欣赏活动
4、学生有感情模仿朗诵
PPT课件 从视觉艺术逐步过渡到听觉艺术
有铺垫地欣赏,为后面的歌曲学习做准备
评价学生对小提琴音色的听辨
朗诵提示:用舒缓、深情的语调朗诵
学歌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欣赏歌曲《大海》动画,思考几个问题:歌曲的情绪、歌曲的拍子及强弱规律的学习
2.按节奏读歌词
重点解决:太阳 月 亮也 睡在 里 边
3.小声跟唱歌曲,循序渐进处理歌曲情绪,解决难点
4.分组进行创编:
活动一:创编律动,即用身体的律动来表现大海的不同情景。
活动二:创编音响,即用嗓音、声势或借助物品来表现大海的意境。(纸张摩擦、自制沙锤等) 1.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情绪:稍慢、抒情、深情)
(拍子:三拍子)
(强弱规律:强弱弱)
2.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按节奏读歌词
3.小声跟唱,思考演唱的情绪
4.试用动作表现大海
试用声音来表现(配上力度记号)
动作加上声音表现歌曲
PPT课件
借助旧报纸、自制沙锤来创编音响
聆听与律动相结合,逐步掌握和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歌词的节奏
听动结合,进行音乐情绪的体验
观察学生运用综合艺术手段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拓展
大海的呼唤:欣赏图片
(图一:垃圾遍地的海边)
(图二:化学污染的海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图片思考并回答
(启发学生爱护环境、环保的意识)
PPT课件
更深地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扩大学生的视野
小结 通过以上分组创编活动,把学生分成朗诵组、歌唱组、音响组、创编律动组、美术组,来进行分组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欣赏《大海啊故乡》
分组表演、集中展示
PPT课件
对教学目标的实践和评价
课堂观察评价、音乐创意展示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做了一定的思考。导入的环节,很自然地为后面的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欣赏的环节,通过音乐与姊妹艺术的有效结合,也为接下来教学目标的达成做了充分的准备;唱、读、小提琴独奏、画作,以及分组创编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善于合作、善于思考、自主感悟、学会审美的良好的素养。
二年级孩子年龄较小,语言的表达和学习习惯培养仍需进一步关注。
(广州市天河区红英小学 邱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