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5 10:55:55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2课 《水浒传》
一、作家剪影
绝代奇才施耐庵
经典概览·精彩管窥
简介:施耐庵(1296—约1370),本名彦端,元末明初小说家。至顺二年(1331)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后参加张士诚的起义。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抓捕张士诚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隐居于兴化。
施耐庵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堪称绝代奇才。
作品:长篇小说《水浒传》——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板块结构小说。
二、背景回眸
民间久流传 文人再创作
北宋末年,宋江带领众兄弟在水泊梁山起义。该起义以强烈的反抗意识和传奇色彩在民间广泛流传。宋金元时期,恰值说书、戏曲等通俗文艺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于是有关宋江起义的故事经过艺术加工,编成话本和杂剧讲述和演唱。经过200多年的演进,施耐庵在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性再创造,写就了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
三、作品聚焦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宋江、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小说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歌颂、美化宋江,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经典觅珠】
《水浒传》的经典语录
1.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
  指缺少了主导,便无法将事情完成。
  2.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有缘分,即便远隔千里,最终也能够聚在一起。如果没有缘分,即便走在对面,也互不相识。
  3.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恶:憎恨。因恼怒而产生憎恨。  
4.贫富贵贱,宿生所载;寿夭短长,人生分定。
  宿生:前生。贫富贵贱都是前生带来的,寿命的短长都是命中注定的。
  5.豪杰交游满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
  广交朋友,能够使人在遇到危难凶恶的时候,帮你渡过危机。
  6.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柔软是立身的根本,刚强是惹祸的根源。
四、《水浒传》的精彩看点
1.智取生辰纲
七星聚义,在黄泥冈东十里路的安乐村白胜处安身。梁中书让杨志送宝,要杨志不要大张旗鼓,而要扮作客商,并要老都管、两个虞候都听他的,不要在路上闹别扭。一行十五人,出北京城,取大路往东京进发。正是五六月间,天气酷热难行。七个好汉装作贩枣子的小本生意人,白胜装作卖酒的,八人使计用蒙汗药药倒众军汉等人,趁机劫走了生辰纲。杨志喝得少,醒得早,发现生辰纲被劫后要跳冈自尽。
2.倒拔垂杨柳:
鲁智深打死了镇关西,落发为僧。因为整天违反戒律,于是被罚在庙中看守菜园。他发现当地一些泼皮整天偷菜,准备收拾这群泼皮,但是泼皮先一步下手,想把鲁智深弄到大粪池里面,结果不但没弄成,反而被鲁智深踹到粪池。后来这群泼皮也就服了,整天来鲁智深这里送酒送菜,拍马屁,吹牛皮。一日,鲁智深吹得兴起,说门口这腰杆粗的柳树也能拔起来。众人起哄,于是鲁智深去拔,果真拔起来了。
3.三打祝家庄
梁山好汉因杨雄、石秀上山,决意攻打祝家庄。宋江带兵一打祝家庄,命石秀、杨林去探庄。杨林被擒,石秀遇钟离老人,得知盘陀路走法。祝家庄伏兵齐出,梁山人马迷路,幸亏石秀赶到带他们走出迷宫,花荣射落号灯,人马才得以安全退出。宋江二打祝家庄,仍然失利,但活捉了祝家庄的同盟军扈家庄的女将扈三娘,剪去了祝家一翼。三打祝家庄,利用新来投寨入伙的孙立与祝家庄教师栾廷玉是师兄弟的关系,骗得祝家相信,孙立和家人亲戚打入祝家庄做内应。梁山人马与他们里应外合,最后攻破祝家庄,得胜回山。
五、情节链接
1.《李逵负荆》节选前的情节
宋江东京观灯,李逵、燕青等随行。宋江到东京后,先后两次到李师师(东京名妓,暗与皇上有往来)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李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贪恋女色,寻花问柳,于是怒火中烧。正当皇上与李师师私下相会,宋江等暗地商量趁此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起来。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使得宋江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
宋江等杀出东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便带了大队人马回到梁山。没想到,燕青和李逵这一路又搅生了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2.《李逵负荆》节选后的情节
燕青往泰安州和擎天柱任原相扑,使鹁鸽旋,把任原撺下献台。任原徒弟起哄,李逵动怒相打,卢俊义等接燕青回山,不见李逵,派人去寻。李逵到寿张县县衙,装作县官判案,放了打人的人,枷了吃打的人。又去学堂吓跑教师,吓哭学生。后被穆弘拖回。天子听了御史大夫崔靖的启奏,差陈太尉去梁山泊招安,以拒辽兵。




一、音形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丫髻(jì)
 
闹攘(rǎnɡ) 
弩弦(xuán) 
筵宴(yán)
B.揪住(qiū)
脸颊(jiá)
蹊跷(qiɑo)
差遣(chāi)
C.哽咽(yè)
水泊(pō)
朴刀(pō)
绰起(chuō)
D.积攒(zǎn)
宿歇(sù)
喝问(hè)
绿林(lù)
【解析】选D。A项,“弦”应读“xián”;B项,“揪”应读“jiū”;C项,“绰”应读“chāo”。
初读强基·自主学习
















知识卡片
正确识读“攘”的形近字字音
土壤(rǎnɡ)   吵嚷(rǎnɡ)  镶嵌(xiānɡ)
瓜瓤(ránɡ)
襄樊(xiā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造次  
卖官鬻爵  
无工而返  
借宿一宵
B.黑斯 
依草附木 
替天行道 
假名托姓
C.剪径 
云鬓花颜 
负荆请罪 
沥酒设誓
D.箭疮 
两幅鞍马 
心焦面热 
潜身暗行
【解析】选C。A项,工—功;B项,斯—厮;D项,幅—副。
二、词语积累(选词填空或判断运用正误)
1.荒僻·幽僻
(1)荒僻:侧重在“荒凉”。
(2)幽僻:侧重在“幽静”。
【运用】汉源与荥经交界处,由于过于_____,已多年无人定居,因此两县的具
体界线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了。(荒僻/幽僻)
荒僻
2.必然·必定
(1)必然:着重于“然”,指“这样”的意思,表示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定是这样
的,不会发生其他情况。
(2)必定:突出“定”,表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推论、判断是确凿、确定不移
的。
【运用】在两会上,王毅表示,两岸实现统一是历史_____趋势,任何人任何势
力都不可能阻挡。(必然/必定)
必然
3.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词语
词义
区别
口是心非
指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
是贬义词,多形容虚伪、欺骗
言不由衷
指话不是出自内心,心口不一致
是中性词,多形容一时的敷衍、不坦率
【运用】不断披露的客观事实和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
_________、言行不一、表里各异,奉行双重标准。(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口是心非
4.瓮中捉鳖: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
【运用】道路被堵死,两盗贼成了瓮中捉鳖,很快被民警抓住。
(
)




×。“瓮
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对它的语法功能把
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名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
鳖”改为“瓮中之鳖”。
5.封妻荫子:君主时代功臣的妻子得到封号,子孙世袭官职。
【运用】领导干部明里暗里为子女亲属升官发财奔走的,以权枉法的,不乏其
人,这是封建社会“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腐朽思想的沉渣泛起,
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
)





【易错提醒】
近义词辨析(二)
1.【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都有“因循守旧”的意思。异:“抱残守缺”偏重在不肯接受新事物;“故步自封”偏重在不求进取;“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
2.【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都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的意思。但前者强调把主次关系颠倒了;后者重在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3.【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都有“自成一套,提出的主张与众不同”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显示特点主张;后者偏重在创造出独特风格或另外开创局面,多含褒义。
4.【别具一格/别开生面】都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新的感觉”的意思。异:前者偏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于文艺创作和某些事物;后者偏重在“生面”,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适用范围较广。
三、内容感知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李逵听说宋江抢夺民女时,顿时火冒三丈,大骂宋江“畜生”。回到梁山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
B.对于燕青的提醒,李逵听不进去,因为他耳朵里听不进一个“奸”字,他认为宋江之前都去东京兀自找李师师,到了这里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C.当对证之后,李逵知道抢夺民女之事不是宋江所为,只好愿赌服输,毫无怨言地准备接受军令状,一个活脱脱的硬汉形象展现我们面前。
D.当听到宋大哥说,只要捉住那个假宋江就可以赎罪时,李逵顿时就“跳”起来,说“我去”,那种疾恶如仇的神情如在眼前。
【明确】选
D。“疾恶如仇”改为“戴罪立功”。
2.本文在谋篇布局方面匠心独运,构思巧妙,结构完整,请结合文本理出文章的脉络。
【明确】
研读提能·探究学习
【文本突破】
微课一:分析情节结构
1.“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
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李逵负荆》就是很好地运用了误会
法来制造波澜的,试加以分析。
【明确】在本文故事之前,李逵对宋江早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当生性率
真、正直的李逵听到自己一向佩服的大哥竟然强抢刘太公的女儿时,便失去了
辨别是非的能力,误以为真是宋江抢走了刘太公的女儿。有了这样的误会才有
了《李逵负荆》这一场幽默风趣的故事。
2.“突转法”能使情节峰回路转,波澜起伏。在李逵和燕青捉拿假宋江的过程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突转法”,请结合具体情节加以分析。
【明确】李逵和燕青欲擒假宋江,到处寻找却不见踪影,正焦急时,二人无意中捉到一个强盗,情节突然出现转机,产生波澜。他们从强盗口中得知牛头山有两个强人专门打劫,而且到处只称是宋江,情节再次突转,掀起波澜,于是二人便让这个强盗带路,找到牛头山。
微课二:分析语言描写
3.李逵的语言是极具特色的,它是李逵形象的标志,更在李逵性格的塑造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表就列举了几段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看看分别体现了李逵的什么性格。
【明确】
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
①_________
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②___________________
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③___________________
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
④___________________
粗鲁直率
疾恶如仇、粗蛮鲁莽
为民除害、打抱不平
敢作敢为、率性憨直
微课三:分析小说手法
4.为塑造李逵这一人物形象,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明确】(1)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刻画人物形象。本文故事由李逵投宿听到“控
诉”开始,到大闹忠义堂,再到两面对质,揭露假宋江的罪行,李逵捉住真凶,最
后李逵负荆请罪。这一完整的故事都是为刻画李逵鲁莽正直的性格服务。在
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的性格。
(2)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借宿时没有礼节,强人所难,展示他的鲁莽。忠义堂斥
宋江时展现他的疾恶如仇。
(3)运用衬托的手法。以燕青的细稳衬托李逵的鲁莽,更显得人物真实,写出李
逵的“任天而行,率性而动”的性格特点。
【鉴赏提升】
1.“大闹忠义堂”一节事情的来龙去脉由燕青道来有何妙处?
【点拨】事情的来龙去脉由燕青道来,原因有二:其一,事情的原委,燕青能够娓娓道来,换作李逵是说不出也道不明的,否则就不是粗鲁、性急的李逵了;其二,燕青的细稳更巧妙地衬托了李逵的粗鲁。
2.《水浒传》中穿插了一些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虽不多,但往往画龙点睛而境界全出。请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点拨】“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此处景物描写语言简练,句式对仗,“草枯”方显“地阔”,“木落”更见“山空”,既点明了节气,又渲染了此时此景的氛围,暗合了人物的心情。“是夜,月色朦胧”为第二处,为人物的出场做好了铺垫,又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因其“月色朦胧”,才有下文的“望见”等情节的展开。“红日衔山之际,都到三关之上”为第三处,此时李逵、燕青惩凶而归且大获全胜,嫌怨尽释,兄弟和好如初;而这一带有喜气的“红日”正合此情此景,渲染氛围,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3.结合时代背景说说李逵的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意义。
【点拨】①他“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不计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保持一颗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的“假道学”的虚伪做作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个性的真诚和解放。②李逵的形象反映出下层劳动人民身上所蕴含的宝贵的反抗精神。
【备选要点】
1.李逵回山后,为什么要砍倒杏黄旗,扯碎“替天行道”四个字?
【点拨】当时封建统治者腐败,乱自上作。梁山泊众好汉都是被官逼上山的,他们聚义的宗旨便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而作为梁山领袖的宋江却带头违背宗旨,在李逵看来,这是祸害人民,哪是为民除害,还要这旗干什么!
2.《李逵负荆》一节具有环环紧扣、跌宕起伏的特点,请你简要说明。
【明确】为表现李逵这一形象,作者匠心独运,把李逵放在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里。听到“宋江”强抢民女,顿时火冒三丈,回到梁山后,二话不说,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并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接着要杀宋江。他和宋江立下军令状,并以人头作为赌注,后来发现强抢民女一事并非宋江所为,只好认输,负荆请罪,并积极戴罪立功,抓住假宋江,为民除害,故事以喜剧的方式收场。这一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李逵正直、鲁莽的性格。
【素养践行】
 活动:《水浒传》综合赏析课。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赏析角度设置为以下方面:
1.精彩情节大家谈。
2.传奇人物大家猜。
请设计活动步骤并实施。
答:????????????????????????????????????????????????????????????????
???????????????????????????????????????????????????????????????????
答案(示例):1.活动步骤:(1)学生根据兴趣分组。(2)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研讨内容及呈现方式,然后积极准备。(3)推举主持人,了解各组准备情况。(4)全班进行交流。
2.活动实施。(略)
深读培优·拓展学习
【技法借鉴】
使人物立起来的动作描写
  老舍先生认为:只有描写动作,人物才能立起来。作家莱辛也说:“主要的东西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李逵负荆》一文利用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文中写道:“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这一段动作描写把李逵的粗蛮鲁莽、不分是非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平常写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
1.准确而恰当地运用动词且不重复
如《红楼梦》中写刘姥姥到了荣府的大门前,有这样的动作描写:“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描写刘姥姥用了“掸”“教”“溜”“蹭”等几个动词,通过刘姥姥的这些动作,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刘姥姥自感卑微的内心世界。
2.要抓住最能突出人物性格、身份特点的动作
如《我童年时的捏泥人老人》有这样的描写:“老人的双手很灵巧。一个泥人在他手里诞生,只要几分钟。看他又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起来,光滑起来。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了人的头、身和腿。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扁扁的帽子。”这一段抓住捏泥人的动作特点,塑造了一位心灵手巧的老艺人形象。
【迁移运用】
 请写一段吃美食情景的文字,突出人物的动作,200字左右。
答:????????????????????????????????????????????????????????????????
???????????????????????????????????????????????????????????????????
答案:我慢慢地走到桌子边,伸出右手从盒子里拿出一个月饼来,凑到鼻子下深深地嗅了嗅,小心翼翼地送到嘴边,狠狠地咬了一口。同时,我伸开左手摊开巴掌,接在下巴处。月饼虽不大可也把我的腮帮子撑得鼓了起来,我用力地嚼着。吃完最后一口的时候,左手掌中已有很多月饼屑。我不慌不忙地将掉在左手的月饼屑轻轻一拢,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塞,便又嚼起来。我搓了搓手掌,左右开工抹了两把嘴,深吸了一口气。
【延伸阅读】
李逵寿张乔坐衙
  且不说卢俊义引众还山,却说李逵手持双斧,直到寿张县。当日午衙方散,
李逵来到县衙门口,大叫入来:“梁山泊黑旋风爹爹在此!”吓得县中人手足都
麻木了,动弹不得。原来这寿张县贴着梁山泊最近,若听得“黑旋风李逵”五
个字,端的医得小儿夜啼惊哭。今日亲身到来,如何不怕?当时李逵径去知县椅
子上坐了,口中叫道:“着两个出来说话,不来时,便放火!”廊下房内众人商
量:“只得着几个出去答应,不然怎地得他去?”数内两个吏员出来厅上拜了四
拜,跪着道:“头领到此,必有指使。”李逵道:“我不来打搅你县里人,因往
这里经过,闲耍一遭。请出你知县来,我和他厮见。”两个去了,出来回话
道:“知县相公却才见头领来,开了后门,不知走往那里去了。”
李逵不信,自转入后堂房里来寻,却见有那幞头衣衫匣子在那里放着。李逵扭
开锁,取出幞头,插上展角,将来戴了,把绿袍公服穿上,把角带系了;再寻皂靴,
换了麻鞋,拿着槐简,走出厅前,大叫道:“吏典人等,都来参见!”众人没奈何,
只得上去答应。李逵道:“我这般打扮也好么?”众人道:“十分相称。”李逵
道:“你们令史祗候都与我排衙了便去,若不依我,这县都翻作白地。”众人怕
他,只得聚集些公吏人来,擎着牙杖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声喏。李逵呵呵
大笑,又道:“你众人内也着两个来告状。”吏人道:“头领坐在此地,谁
敢来告状。”李逵道:“可知人不来告状,你这里自着两个装作告状的来告。
我又不伤他,只是取一回笑耍。”公吏人等商量了一回,只得着两个牢子装厮
打的来告状。县门外百姓都放来看。两个跪在厅前,这个告道:“相公可怜见,
他打了小人。”那个告:“他骂了小人,我才打他。”李逵道:“那个是吃打
的?”原告道:“小人是吃打的。”又问道:“那个是打了他人?”被告道:“他
先骂了,小人是打他来。”李逵道:“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
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我枷号在衙门前示众。”李逵起身,把绿袍抓扎起,
槐简揣在腰里,掣出大斧,直看着枷了那个原告人,号令在县门前,方才大踏步
去了,也不脱那衣靴。县门前看的百姓,那里忍得住笑。 
正在寿张县前走过东,走过西,忽听得一处学堂读书之声。李逵揭起帘子,走将入去。吓得那先生跳窗走了。众学生们哭的哭,叫的叫,跑的跑,躲的躲。李逵大笑,出门来,正撞着穆弘。穆弘叫道:“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那里由他,拖着便走。李逵只得离了寿张县,径奔梁山泊来。有诗为证:
  牧民县令每猖狂,自幼先生教不良。
  应遣铁牛巡历到,琴堂闹了闹书堂。
(节选自《水浒传》第七十四回,有删改)
【赏析】李逵到寿张县县衙,装作县官判案,放了打人的人,枷了吃打的人。又去学堂吓跑教师,吓哭学生。节选文段,主要通过刻画李逵的言谈举止,讲述李逵不以常规断案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在李逵身上寄寓的理想主义色彩。(共56张PPT)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第1课 《三国演义》
 一、作家剪影
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
经典概览·精彩管窥
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府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被《大英百科全书》评为中国“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张士诚领导的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文学创作。
作品: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100多年的史事。小说用宏阔有致的笔触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等种种斗争,塑造了众多叱咤风云的英雄,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人民拥护仁政、渴望统一的要求。小说以“义”为核心,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二、背景回眸
演绎动荡史 寄托和平梦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他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经典觅珠】
《三国演义》的经典语录
1.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开启兄弟创业新篇章。
2.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回,李肃对吕布所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3.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刘备战败,心灰意冷,关羽对刘备说:“……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关羽这一句话让刘备重整士气。
4.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回,由此语知: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但也是乱世之奸雄。
 三、《三国演义》的精彩看点
1.辕门射戟
袁术起兵讨伐刘备,吕布想让两家罢兵,于是让刘、关、张和纪灵同帐相坐,吕布在辕门放了画戟,说:“辕门离这儿一百五十步,若我一箭中戟,则是天意,两家罢兵!”纪灵想:“料你也射不中!”于是答应。只见吕布弯弓搭箭,一箭射中,纪灵只好罢兵。
2.温酒斩华雄
曹操发起联军讨伐董卓。董卓的先锋是华雄,华雄是三国第一高手吕布的手下,非常勇猛,一连杀了联军好几员大将。联军正愁无人能敌华雄之时,关羽按捺不住请战。可是刘备这时没什么地位,关羽的军衔也小得可怜。于是联军盟主袁绍反对,怕被敌人耻笑军中无人。但是曹操见识过关羽的能力,很赞赏他,于是为他斟酒。关羽说等斩了华雄回来再喝也不迟,然后飞身上马冲入敌营,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人头回来了,这时候酒还是热的。
3.赵子龙单骑救主
刘备被曹操击溃,家眷也失散了。赵云一个人突入曹操大军,夺了青钅工剑,连斩几十员大将,在曹操大军中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并成功救了阿斗。曹操见赵云勇不可挡,令手下抓活的,赵云借此杀出一条血路,逃出重围。
4.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守,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了军务,只剩两千五百军士在城中。于是他下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就撤了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四、情节链接
1.《曹操献刀》前的情节:
外戚何进密诏董卓进京,宦官十常侍(张让、赵忠等人)得知消息,杀死何进并劫持皇帝、陈留王(后来的汉献帝)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骑军马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肆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摆宴会,遍请公卿,想要立陈留王,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国相,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越骑校尉伍孚欲杀董卓,未果,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
2.《曹操献刀》后的情节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到陈留招天下豪杰,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刘、关、张。董卓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八路诸侯为吕布战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一、音形识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跋扈(hù)       
骁骑(yáo)
酌酒(zhuó) 
暗忖(cǔn)
B.掣刀(chè)
惶遽(jù)
鞍辔(pèi)
矫诏(jiāo)
C.弄权(nònɡ)
小觑(qù)
屏退(bǐnɡ)
解脱(jiě)
D.寻思(xín)
鸿鹄(hú)
逃窜(cuàn)
下榻(tà)
初读强基·自主学习
















【解析】选C。A项,“骁”应读“xiāo”;B项,“矫”应读“jiǎo”;D项,“寻”应读“xún”。
知识卡片
“骁”的形近字
蛲虫(náo) 
桡骨(ráo) 
跷跷板(qiāo) 
妖娆(ráo)
不屈不挠(náo) 
铙钹(náo) 
刍荛(r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社稷  
言迄  
羸弱  
口是心非
B.行剌 
沽酒 
宽待 
画影图形
C.窝藏 
赐予 
招安 
朝野震怒
D.驱使 
抚掌 
干休 
节义弟兄
【解析】选C。A项,“迄”应为“讫”;B项,“剌”应为“刺”;D项,“节”应为“结”。
二、词语积累(选词填空或判断运用正误)
1.隐晦·隐讳
(1)隐晦:说的话、写的文章所表示的意思模糊,不明显。
(2)隐讳:因难言之隐或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
【运用】这一声明揭露了俄罗斯领导对国内航母舰队的计划,普京_____暗示,
这艘长期饱受苦难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该退休了。(隐晦/隐讳)
隐晦
2.推托·推脱
(1)推托:专指借故拒绝或推辞,对象是别人请求的事。
(2)推脱:着重指摆脱、开脱,使与自己无关,多指责任、问题等,侧重于自己的
事情。
【运用】赵先生向公益性消费投诉平台反映:“该教育机构一直_____退费问
题,以联系不上退费相关工作人员为借口,不退费。”(推脱/推托)
推托
3.何必·何苦
(1)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或未必。
(2)何苦: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句末多带“呢”。
【运用】一辈子不长,_____让自己活得那么累,学会顺其自然,才不会有遗
憾。(何必/何苦)
何必
4.粉骨碎身·殒身不恤
词语
词义
区别
粉骨碎身
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而丧失生命
中性词,侧重结果
殒身不恤
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褒义词,侧重态度
【运用】某市公安局全体民警向辛勤战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你
们的职责令自己_________,我们的使命就是确保你们安全工作、不被伤害(粉
身碎骨/殒身不恤)。
殒身不恤
5.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运用】她观看了两会视频后,激动地说:“迈向新时代,我们要立鸿鹄之志,
勇于担当,坚持信念,走向伟大复兴,迈向世界舞台。”(
)





【易错提醒】
近义词辨析(一)
1.【安分守己/循规蹈矩】都有“守本分,不越轨”的意思。异:前者偏重于守本分,不为非作乱;后者偏重在拘守成规,不敢稍做变通。
2.【按部就班/循序渐进】都有“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的意思。异:前者强调按一定步骤和规矩(部、班:门类,次序),后者强调逐渐深入或提高;前者强调“条理”,后者突出“逐渐”;前者多用于计划,后者多用于学习、工作。
3.【百依百顺/唯命是从】都有“绝对服从”的意思。异:前者是由于感情上的爱而表现出来的顺从;后者有贬义,多用于上下级之间。
4.【半途而废/浅尝辄止】都有“做事没有到底”之意。异:前者偏重在“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后者偏重在“不深入”。
三、内容感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允把众公卿邀到自己家里,席间说到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不禁掩面大哭,而曹操却抚掌大笑。曹操之笑表现了他足智多谋,大智大勇。
B.曹操回答董卓的问话,一句“马羸行迟耳”,足见其智谋:一石二鸟,既调走陪侍董卓身边的吕布,又为后文的逃跑准备了条件。
C.曹操欲行刺董卓,不想被董卓发现,而此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危急关头,曹操马上改行刺为献刀。这一细节,充分表现了曹操的随机应变的特点。
D.曹操借看马之机赶紧脱身而逃,在紧急关头灵活机智,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可见曹操是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
【明确】选A。“席间说……大哭”错误,应是先大哭,而后说明哭的原因。
2.本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简要叙述。
【明确】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亡途中杀死其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全家。简单来说,就是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
研读提能·探究学习
【文本突破】
微课一:分析曲折的情节
1.下列对“借刀”一节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不写曹操主动借刀欲杀董卓,而是先写其在“众官皆哭”之时“抚掌大笑”的表现。
B.作者并没有让曹操直接表明心迹,而是让其先质问众官,并以此引发了王允的怒问。
C.作者让曹操等王允怒问时才说出其“屈身以事卓”的目的,以及借刀刺杀董卓的计划。
D.作者叙述“借刀”一节,并未平铺直叙,而是欲扬先抑,制造悬念,于细微处起波澜。
【明确】选D。“欲扬先抑”说法有错。
2.“献刀”一节写得一波三折,险象环生。试分析曹操是怎样一步步化险为夷的。
【明确】(1)一险:曹操入府,偏“吕布侍立于侧”;一折:曹操借口“马羸行迟”,卓支走吕布。
(2)二险:曹操“惧卓力大”;
二折:“未敢轻动”,董卓“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3)三险:“恰待要刺”,卓在镜中发现了曹操的举动,此时吕布已至阁外;
三折:曹操惶遽,跪下献刀,试马出逃。
微课二:分析人物形象及手法
3.
下列对小说中“献刀”时曹操性格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操手持七宝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这里显示了他高超的随机应变能力。
B.献刀时,“操径入”,简洁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曹操的目的性强,勇敢果断的性格特点。
C.文中“此贼合死”“此贼当休矣”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了曹操善度势情及自信自负的性格。
D.“操谢曰:‘愿借试一骑。’”运用语言描写,刻画曹操临危不乱的性格特征,为他日后成就大业做了铺垫。
【明确】选C。“自信自负”错。
4.文中陈宫的表现为塑造曹操的形象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请分析下面两句文字的具体作用。
(1)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
答:????????????????????????????????????????????????????????????????
???????????????????????????????????????????????????????????????????(2)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答:????????????????????????????????????????????????????????????????
???????????????????????????????????????????????????????????????????
【明确】(1)这句话暗写董卓的不得人心,反衬了曹操行刺行动的感召力。
(2)这句话是陈宫直陈自己对“义”的观点,也是对曹操行为的评判,此处侧面烘托了曹操的奸诈、自私与狠毒。
5.选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
???????????????????????????????????????????????????????????????????
【明确】(1)设置情节曲折多变,人物矛盾突出。以时间顺序依次写王允设宴,
曹操借刀,次日献刀,然后逃跑,遇陈宫,杀伯奢,最后客店投宿。情节紧凑,在
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使故事发展波澜起伏,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
兴趣。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
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以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动作描
写刻画出曹操的果断谋略。
(3)运用对比和侧面烘托的手法。“众官皆哭”与曹操的“抚掌大笑”形成鲜
明的对比。陈宫的心理描写侧面烘托了曹操的自私凶残。
【鉴赏提升】
 曹操对陈宫的慷慨陈词是真心还是假意?这体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点拨】①曹操在王允府所言多为激愤豪壮之语,而在中牟县对陈宫大义凛然的话语就多了些虚浮,其主要目的是想感动陈宫,让他释放自己,此为“奸”之表现。②在那种处境下,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慷慨陈词,倒是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精神与胆识,此乃“雄”之体现。
【素养践行】
 活动:冰心《去国》:“以我这样的少年,回到少年时代大有作为的中国,正合了‘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那两句话。”班级将要举办一个以“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为讨论主题的研讨会,有以下研讨任务:
1.请你列一个研讨提纲(2至3条)。
2.结合文本就其中的一个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
答案(示例):1.研讨提纲:(1)“英雄造时势”:谈个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对命运的掌握。
(2)“时势造英雄”:谈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3)如何认识成为“英雄”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2.(1)有句俚语:“师傅引入门,成败在个人。”我们都同在一个社会环境中,
可是,人的命运却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这就是由一系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
不同造成的。其中,内因即主观条件,是人的命运变化的根据,具有决定性,外
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个人的命运的确与社会息息相关,但社会的繁荣、
稳定和发展给我们全社会都带来了相应的或相同的改善,在如此相同的社会情
况下,个人还是有各种悬殊。个人奋斗,正是因为个人命运由个人掌握。
(2)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
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
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环境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同样是日心说,布鲁
诺被中世纪宗教大火活活烧死,而哥白尼被称为掀起了天文学史上一场革命的
伟人。决定他们命运的就是不同的社会环境。由于社会不断进步,人可选择的
范围扩大,人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增多,但并不能代表人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
运。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归根到底,是你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来选择的,个人
的思维不可能超越当前的社会现实,就像原始人不可能想象用电脑来改变命运
一样。所以“时势”创造英雄。
(3)“英雄”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一方面,“时势造英
雄”,任何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另一方面,英雄人物的出现也取决于个人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主观条件、机遇等偶然因素。
深读培优·拓展学习
【技法借鉴】
侧面描写,烘云托月
本文除了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直接塑造人物形象外,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也是十分成功的。
如“借刀”一节,写面对董卓的欺主弄权,众人皆哭,侧面衬托了曹操的胸有成竹和深谋远虑。再如“杀吕伯奢”一节,写陈宫眼见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后又故意杀死了吕伯奢,先是“大惊”,后又“默然”,从侧面衬托了曹操的自私残忍和心狠手辣。
在平常写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
1.以人衬人,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美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描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进行任何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2.以物衬物。如《骆驼祥子》选段《在烈日和暴雨下》通过写柳树、马路、狗的状态来写天气之炎热、空气之闷,与正面描写日头相结合,使人感同身受,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例如:鲁迅在《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内的摆设进行了描写,这是高超的借物写人技巧,通过对书房布置的描写,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的封建卫道士豁然呈现,尤其是作者对书房中那一边已脱落的对联的描写,更含有讽刺意味。
【迁移运用】
 分析下面两首诗歌使用衬托手法的效果。
山房春事(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答:????????????????????????????????????????????????????????????????
???????????????????????????????????????????????????????????????????
答案:第一首诗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第二首诗最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延伸阅读】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
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
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
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
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
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
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
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
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
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
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
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
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
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
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
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
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
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复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
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
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
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
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
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
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
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
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
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
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
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
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
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
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
死年三十四岁。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
进兵。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有删改)
【赏析】节选文段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插叙手法。全文共写了七件小事,第一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写杨修被杀的经过及其被杀的偶然性,因此作者用了顺叙手法。全文的第二到第七件事发生在汉中之战前,是作者为了交代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揭示杨修被杀的必然性,来补充第一件事而写的。所以作者改用插叙。插叙的六件事情,作者安排得非常有条理,巧妙异常,它是以曹操忌恨杨修的情绪逐步递升为线索来安排先后顺序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