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相关读物 原君(节选)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
1.生平经历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者尊为梨洲先生。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其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受外来思想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发愤读书,
“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以承东林之绪”。黄宗羲招募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举兵抗清。复国活动失败后,课徒授业,著述以终,至死不仕清廷。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2.思想著述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著作宏富,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等。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呼唤民主政体的政治哲学名著。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名家评论】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启蒙主义宣言。黄宗羲之杰出就在于他思想的深刻和敏锐。他超出了当时一般明遗民因为眷怀故国而研究明亡清兴之故的治学目的,也超出了传统儒家对无道君主的批判范畴。他的思想已突破传统的政治框架,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余秋雨
二、背景透视
明清之际是一个社会大震荡的时代,在封建经济自身的发展中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意识到即将发生“天崩地解”(黄宗羲)的历史变化,认为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自明亡后,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便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对封建政治思想掀起了一个反思和批判的高潮。
这一思潮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宋明理学,尤其是王阳明一派,批判他们的空谈误国;二是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是对皇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也是全书主旨所在,“原”,推论……的本原,“原君”意思就是推论为君之道的本原。文章的主题是阐述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
【知识延伸】
黄宗羲的格言名句
1.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2.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
3.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4.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
5.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
6.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7.当官处事,但务着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8.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9.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10.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骨髓(
)
窥伺(
)
无稽(
)
好逸恶劳(
)(
)
敲剥(
)
淫乐(
)
寇雠(
)
﹒
suǐ
sì
jī
hào
wù
bō
yín
chóu
﹒
﹒
﹒
﹒
﹒
﹒
﹒
二、熟语积累
1.好逸恶劳:逸,安逸。恶,讨厌、憎恨、厌恶。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2.视如寇雠(仇):把对方看得像仇人一样。
3.无稽之谈:稽,查考。没有根据的说法。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电信诈骗猖獗一是因为部分人道德沦丧、好逸恶劳,二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
一个庞大的贩卖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而政府又监管不力、执法不严。
(
)
2.他认为,袁世凯“以兵威劫天下,对吾民视若寇雠”,所以,“我国民宜亟起自
卫,与天下共击之”。
(
)
3.近日,网上流传的多篇网帖称,今年起驾照申领年龄放宽到70岁。经核实,这
纯属无稽之谈的说法。
(
)
【点拨】“无稽之谈”后不应该再跟“的说法”。
﹒
﹒
﹒
﹒
﹒
﹒
﹒
﹒
﹒
﹒
﹒
﹒
√
√
×
三、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许由是上古著名的隐士(或高士)。传说尧把天下让给他,他不接受,跑到箕山
下隐居起来。
(
)
2.“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中的“仲”是排行第二。古代兄弟排行由大到小的
一般次序是伯、仲、叔、季。
(
)
√
√
【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
(“___”同“___”,_____)
二、一词多义
雠
仇
仇敌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名之为独夫
(
)__________
2.动词活用
(1)离散天下之子女
(
)___________
(2)屠毒天下之肝脑
(
)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
命名,取名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离散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遭受屠戮毒害
﹒
﹒
﹒
﹒
﹒
3.形容词活用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
)_____
4.其他活用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
)___________
﹒
﹒
﹒
形容词作动词
偏爱
数词作动词
超过千万倍
四、古今异义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
2.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各种污染源对社会公共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也泛指对公众有害的事物
﹒
﹒
﹒
﹒
自己的私事
公共的祸害
3.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
﹒
人人,众人
五、特殊句式
1.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千万于天下之人。(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衡量了利弊而不愿接受君位的,有许由、
务光这些人。
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必定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
4.是以其未得之也。(宾语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宾语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
我成就的家业和老二比起来,谁更多一些?
六、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付出千万倍的辛劳,自己却又不享受那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
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
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
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
3.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这样,那么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
难道天地这么大,在亿万天下人中,唯独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
【文本研习】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1~4题。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
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
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
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
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
﹒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
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
穷。(2)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
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
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
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
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
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居处,接受
B.亦犹夫人之情也
夫:那
C.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业:家业,产业
D.曾不惨然
曾:竟然
【明确】选B。“夫”的意思是“凡,所有的”。
﹒
﹒
﹒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主要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古时候人的本性是怎样的,为什么会产生君主,君主的职分是什么。
B.作者假托古之帝王是放弃自私自利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其主旨在于托古贬今。在第一段中,作者已提出了全文的主旨: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C.“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说明作者认为几个古人禅让君位是出于“好逸恶劳”,从而赞扬了“后之为人君者”是勤劳做事的,并没有完全否定他们。
D.第三段中,作者处处以古为鉴,指出后之君主为天下大害的实质。作者这样明确指出君主不应视天下为私有财产,是从反面补充说明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的道理。
【明确】选C。作者把“好逸恶劳”归结为人所共有的本性,这是一种错误的“人性论”的观点。但是作者的意图是通过这几个古人禅让君位的例证,说明“人君”是“义务”而不是“专利”,更不是什么个人的“产业”和“花息”,这并不是对“后之为人君者”的肯定,也没有赞扬“后之为人君者”是勤劳做事的意思。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
(2)汉高祖所说的“我成就的家业和老二比起来,谁更多一些”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4.古之君主和后之君主有何不同?在作者看来,君主的职责是什么?
【明确】(1)古之君主是放弃自私自利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2)后之君主是为一己之利而有害于天下之人。后之君主把天下作为自己的私产。(3)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即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思悟提升】
1.文章第一段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作者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一段从本源上考察君主的产生,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从而指出做君主是很辛苦的,因此,古人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而奋力承担的。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态度。
作者之所以在文章第一段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下面叙述后世君主的做法做铺垫,与后文形成了对比。
2.《原君》作为一篇声讨封建帝王专制独裁统治的檄文,它给人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点拨】在《原君》篇中,黄宗羲首先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这个天赋人权的命题,即每个人有争生存求幸福的权利,而这个人权却被君主剥夺了。那些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君主个人把天下当成了私产,将“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颠倒成“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他揭露了君主“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的罪恶。从秦始皇到康乾盛世,黄宗羲第一个这么深刻地揭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罪恶,喊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第一个把皇帝当作“寇雠”“独夫”,这对以后的辛亥革命,推翻两千余年来的封建专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感知思想】
古今对译·通晓文章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各自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定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自己却又不享受那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衡量了利弊而不愿接受君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即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起初不愿即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我成就的家业和老二比起来,谁更多一些”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都是因为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取得个人的产业,竟然不会感到惨痛,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诈、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的放纵享乐,(把这)看成应当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那么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本来就是他们应得的下场。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诛杀他们,还编造流传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亿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没有异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亿万天下人中,唯独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共43张PPT)
第5课 求 谏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唐朝良史——吴兢
1.生平经历
吴兢(约669—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2.作者事迹
吴兢不改史
吴兢在撰写《则天实录》时,辑录了宋璟逼迫张说为魏元忠证明清白的事。张说修撰国史见到了这一段,知道是吴兢所写,却故意说:“刘五(即史学家刘知几)太不相容了!”吴兢站起来说:“这本是我写的,这段史文的草稿都在,您怎么能错怪死去的人呢?”他说这话时,与他在一块工作的史官们都惊得变了脸色。后来张说又请求吴兢改动几个字。吴兢就是不答应,他说:“假如顺从您的请求,那么这部书的笔法就不能算作正直的,怎么能够让后世相信呢?”
3.主要成就
居史馆任职30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撰《梁史》《齐史》《陈史》各10卷、《隋史》20卷,世称“良史”。编著甚多,但仅《贞观政要》传至今。
二、背景透视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珍视。
三、文学常识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全书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贞观政要》的体例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
【知识延伸】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谏臣
1.忠谏的始祖比干
2.殷商贤大夫彭咸
3.史鱼禀直“尸谏”
4.邹忌讽齐王纳谏
5.触龙巧谏赵太后
6.陈元达锁腰谏主
7.肱骨良臣魏玄成
8.骨鲠谏臣陈公辅
9.刚正不阿海青天
10.直言敢谏杨继盛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鲠议(
)
刍荛(
)
狂瞽(
) 内省(
)
嗔责(
)
属文(
)
诋诃(
)
乃见(
)
愆过(
)
举觞(
)
勖之(
)
雕其俎(
)
纂组(
)
怖慑(
)
﹒
﹒
﹒
﹒
﹒
﹒
﹒
﹒
﹒
﹒
﹒
﹒
﹒
﹒
﹒
ɡěnɡ
chú
ráo
ɡǔ
xǐnɡ
chēn
zhǔ
hē
xiàn
qiān
shānɡ
xù
zǔ
zuǎn
shè
二、熟语积累
1.一日万机:指政务繁忙,每天处理大量的事情。
2.不以为忤:不将此作为忤逆之举,不介意,不生气。
3.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秋收以来,几位乡镇领导一日万机,他们的实名微博更新不多,但对网民的意
见都颇为重视。
(
)
【点拨】“一日万机”用于国家领导人。此处用错对象。
2.有的同学在课堂上的言辞顶撞了老师,不但不以为忤,反而以为这很能证明自
己的“勇气”。
(
)
【点拨】“不以为忤”用于上级、长辈,此处用错对象。
3.习书记指出,群众身边的腐败更让群众痛恨,一定要防微杜渐,下力气整治基
层不正之风。
(
)
﹒
﹒
﹒
﹒
﹒
﹒
﹒
﹒
﹒
﹒
﹒
﹒
×
×
√
三、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该称谓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
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
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
)
2.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由秦始皇首创。
(
)
3.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
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以示皇权的
崇高,后来特指皇帝。
(
)
√
×,应为汉武帝首创
√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
)__________
(2)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
)__________
﹒
﹒
﹒
﹒
名词作状语
用金;用玉
名词作状语
向上,向下
2.形容词活用
(1)护短不纳
(
)_____
(2)实愿罄其狂瞽
(
)_____
(3)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
)___________
(4)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
)___________
(5)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
)_____________
﹒
﹒
﹒
﹒
﹒
形容词作名词
短处
形容词作动词
竭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保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虚心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贤明
三、古今异义
1.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古义:_____ 今义:举动;措施
2.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_____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3.惟君臣相遇
古义:_________ 今义:遇见彼此
﹒
﹒
﹒
﹒
﹒
﹒
举止
脸色
相互对待
四、特殊句式
1.寻亦诛死。(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
2.下为百姓所怨。(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3.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定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相继以死。(省略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不久也被诛杀。
对下被百姓怨恨。
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
就相继以死谏诤。
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表现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希望能够听到劝谏的话,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所以每当有人谏诤时,纵然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冒犯。
3.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劝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语不符合自己的心意,
就立即护短处不予采纳呢?
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
面没有积怨。
这像会写文章的人,有技艺的工匠,都自夸有本领,别人比不上。
【文本研习】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
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1)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
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
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
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
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
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
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
尽情极谏。(2)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
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
﹒
﹒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藉:借助
B.冀凭直言鲠议
冀:希望
C.实愿罄其狂瞽
罄:竭尽
D.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任:使用
【解析】选D。D项“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意思是“自古以来帝王大多放任自己的喜怒”,所以“任”的意思是“放任,听凭”。
﹒
﹒
﹒
﹒
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就像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
B.唐太宗以隋朝灭亡的史实为例,指出隋朝的灭亡虽然是隋炀帝的暴虐所致,但是臣子不能极言规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C.唐太宗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
D.唐太宗认为帝王都有“任情喜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最后结果只能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解析】选D。D项,“帝王都有‘任情喜怒’的现象”说法绝对,原文是“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君主假如自以为是,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能办得到吗?
(2)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谏言,怎能因为别人的话语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立即护短处不予采纳呢?如果不能接受别人的谏言,又怎能劝谏别人?
4.根据文意,唐太宗为什么要“求谏”?
【明确】(1)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使国家长治久安。
(2)希望臣子匡正补救过失,凭借臣子直言鲠议,以实现天下太平。
(3)由“帝王多任情喜怒”的现象而忧心国政,急切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免重蹈前朝覆辙。
【思悟提升】
1.为了达到求谏的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
【点拨】①大臣奏事时,和颜悦色,平易近人;②反复告诫鼓励大臣进谏;③改革制度,令谏官预闻政事;④宽以待人,纵使进谏不合心意,也不以为忤。
2.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帝王?
【点拨】①明智,目光长远,能汲取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虚心纳谏,避免重蹈;②虚怀若谷,知道自己的局限,能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③宽厚仁爱,爱护百姓,宽容进谏的大臣;④处事谨慎,勤于政事,为避免天下丧乱,“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3.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点拨】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听到别人的意见。文本节选的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备选要点】
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加以说明。
【点拨】采用的论证方法有:
(1)比喻论证:如“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2)类比论证:如“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3)假设论证:如“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4)对比论证:如“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5)事实论证:如“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感知思想】
本文记录了很多唐太宗论述求谏的言论,这些言论是唐太宗在借鉴历史教训基础上得出的深刻认识。
章 节
主
要
内
容
第一段
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和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唐太宗希望忠臣发现君主过失就“极言规谏”
第二段
阐述君正臣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目标,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听取诤谏,匡救政教过失,并能够付诸行动,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
章 节
主
要
内
容
第三段
希望臣下能正确对待劝谏。唐太宗的话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第四段
阐述希望得到规谏的良苦用心。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
第五段
从人性的弱点和自身经验阐述纳谏的必要性。认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第六段
阐述劝谏要及时。唐太宗认为“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
国学启迪·文化传承
【先贤智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唐太宗因为宽宏大量,虚心纳谏,广泛地接受了别人的意见,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自己的过失,所以才成就了千秋大业,一世英名!千载之下,犹令人感佩不已。
【传承典例】
虚心纳谏的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在位18年间,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宦官,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史称“弘治中兴”。弘治元年三月,都御史马文升上疏言时政十五事,其中一条是节约费用,以解救百姓生活之艰难困顿,他说:“宫中所供应的物品,如果陛下能节俭一分,则百姓受益一分。”言语极为尖锐、深刻。孝宗对这个建议非常赏识,嘉奖了马文升,并下令削减宫中开支。正统以来,皇帝每天只有一个早朝,大臣们为时间所限,觐见言事,不过片时。因此吏部尚书王恕建议,除早朝之外,孝宗最好
每天再在便殿召见大臣,谋议政事,当面阅其奏章,下发指令,这样可以使皇上加深对大臣们的了解,而且可以提高其处理政事的能力,使正确的意见得以贯彻执行。孝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遂开始增加午朝,每天在左顺门接见大臣,倾听他们对政事的见解,做出许多重大决策。
【古圣今读】
良史之忧——《贞观政要》
吴兢撰写《贞观政要》并把它献给唐玄宗,其本意在《贞观政要·序》和他的《上<贞观政要>表》中说得很真切。他在序中写道:“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太宗君臣“垂世立教”的美德、“典谟谏奏”的词理,都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只要当今君臣“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把他的撰述宗旨说得更加清楚。他写道:“伏愿行之而有恒,思之而不倦,则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昔殷汤不如尧舜,伊尹耻之;陛下倘不修祖业,微臣亦耻之。”(《全唐文》卷二九八)显然,吴兢认为他所处的时期的政治,已远远比不上唐太宗时期的政治了。因此,他以耿直而诚恳的心情,向唐玄宗提出了这样的希望。
今人读《贞观政要》,首先固然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和说明“贞观之治”其致治的原因,其次则是通过《贞观政要》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历史智慧而探寻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用以指导现实的历史运动和自身的社会实践。
在这方面,《贞观政要》确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譬如,唐太宗在即位后不久曾对大臣们说:“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仁义》)这里说的“人无常俗”“政有治乱”“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是关系到实现政治稳定的信念和途径。又如,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为政
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回答道:“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唐太宗称是:“信如卿言。”(《崇儒学》)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这是贞观朝君臣的共识。还有魏徵所论:“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君道》)魏徵回答唐太宗所问,认为守天下“甚难”,这是因为:“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君道》)这些都是带有规律性或普遍性原则的认识,其内容可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但其本质却不会过时;正因为这些认识是同有关的史事结合在一起,故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
【自读思考】
1.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学习太宗君臣的美德和词理,治理好国家,重现贞观盛世。
2.从最后一段的举例中,我们可以受到哪些启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要实现政治稳定,应“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用人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安而能惧。
【美文赏悟】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宋朝时,蔡州有一道人善于下棋。每与人对局,总是让对
方先走一步。即便如此,他也从没输过。有诗云:“烂柯真诀
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饶人”即“让人一步棋”,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宽容、忍让”之意。
饶,在汉语里还有“丰足”的意思。丰足,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需以积极的姿态去进取,也需适当“退一步”来回味。一味向前、向前、向前,马不停蹄,无休无止,定有山穷水尽时。略停停,退后一步,放开视野,让思想回旋一下,世界呈现给你的常常是惊喜。
饶,饶人,都贵在这退后一步。
饶人,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情怀,是那种立在高处、视野涵容八方的自信,是游刃有余的大智。就像那位宋朝道人,身有绝技,可以骄矜,可以目中无人、藐视四野,但他宽落落地让人先行。这饶人处,便多了一重人格之“美”。
法国作家雨果有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宽阔在哪?必有一个饶人处。饶人,不是一种表演,而是一种宽宏的内在。
饶人者,目光高远,思绪恒定,心无杂念,因此心间可撑船、可奔马、可容得人性万千。心宽了,就厚了,就暖了,自个儿暖和,拢一块儿暖和,抱在一起更暖和。饶人是一种人性之暖。
饶人,还是一种智慧。按说,得理不饶人,是不逾矩的,属个人权利。得理且饶人呢,境界更为超脱。它是一种原谅,一种放下,一种人生大智慧。
不管什么时候,留一点余地,便可以让棘手的事情回旋自如。这饶人之处,像那雨过天晴,人情与霞光共散成绮,相映生辉。
人这一生,走万里路,修百年身,难得的是一帆风顺。饶人,便是一叶扁舟,乘风破浪,载你到一个开阔地,柳暗花明,月朗风清。这正应了左宗棠那半个联儿: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阅读体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2.“饶人”一词在全文中有哪些内涵?
【明确】饶人,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宽宏的内在,是一种智慧,展现人格之美、人性之暖、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