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5 10:58:35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相关读物 《中庸》节选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述圣——子思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子思(前483—前402),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传统观点认为《中庸》出自子思之手。
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时,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知识延伸】
《中庸》至哲理论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7)君子和而不流。
(8)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一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二、背景透视
《中庸》和《大学》一样,在中国古代正统的儒家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成为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了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一直沿袭到明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许多语句成了尽人皆知的名言警句,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中庸》虽非孔子亲笔,却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思想。朱熹不仅强调它是“孔门传授心法”,而且强调它的思想“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他认为《中庸》是“四书”中
最难读懂的,认为读“四书”,应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孟子》,最后才能读《中庸》。
三、文学常识
《礼记》和《中庸》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修身做人的道理。《中庸》原是《小戴礼记》(即后世通见的《礼记》)中的一篇,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
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知识延伸】
《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
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由此,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须臾(
)   忌惮(
)   不肖(
)
不眩(
)
笃行(
)

dàn
xiào
xuàn






二、熟语积累
1.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
3.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处世态度。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但通过增加门禁的方式确实有点过犹不及
了。
(
)
2.李某在微信群中肆无忌惮地辱骂四川救火英雄,引起网民强烈的愤慨。接群
众举报后,东城警方将李某抓获。
(
)
3.在生活中,他没有原则,善于回避矛盾,充当老好人,谁也不得罪,将中庸之道
运用得炉火纯青。
(
)


×












【点拨】“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处世态度。此处误用为没有原则,不当。
三、名句默写
1.天命之谓性,___________,修道之谓教。
2.修身,则道立;尊贤,_______。
3.博学之,_______,慎思之,明辨之,_______。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__________。
率性之谓道
则不惑
审问之
笃行之
知耻近乎勇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致中和,天地位焉
(
)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而时中
(
)___________
(3)子庶民也
(
)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活用
(1)小人而无忌惮也
(
)___________
(2)来百工也
(
)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
有其位置、安于其位
名词作状语
时常、常常
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子女对待
动词作名词
害怕的地方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招纳)






3.形容词活用
(1)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
)__________
(2)虽柔必强
(
)__________________
(3)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
)__________
(4)道之不明也
(
)_____
4.其他用法
人一能之,己百之
(
)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名词
贤人;亲友
形容词作名词
坚强的人,刚强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
安抚,怀柔
形容词作动词
弘扬
数词作动词
做一遍;做百遍






三、古今异义
1.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②(时间或经济)宽裕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审讯,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法院向犯罪嫌疑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
查问有关案件的事实
自然而然
审慎地询问




3.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
坚守不渝


四、特殊句式
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恐惧乎其所不闻。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
中,是天下最重要的根本。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
(状语后置)
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恐慌惧怕的。
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怒哀乐等情感没有表现出来,这称为“中”;表现出来且都符合节度,
叫作“和”。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常常保持“中”的状态;小人之所以违背
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3.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招徕各类工匠,那么财富用度便会充足;安抚远方的异族,则四面八方的
人都会前来归顺;安抚四方的诸侯,那么整个天下都会敬畏国君。
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功夫就
能成功,我(即使)用一千倍的功夫也要做好。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
庸之道,(那么)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
变得刚强。
【文本研习】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1~5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子曰:“(2)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率性之谓道    
率:遵循
B.发而皆中节
中:适合,符合
C.万物育焉
育:生长、繁育
D.中庸其至矣乎
至:达到
【解析】选D。至: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




2.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中”,是天下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C.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解析】选B。B项中“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做到”一说有误,原文强调“贤者过之”,即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
???????????????????????????????????????????????????????
(2)????????????????????????????????????????????????????????
答案:(1)中,是天下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
(2)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做过了头,愚昧的人则常常达不到。
4.《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那么“性”“道”“教”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答:????????????????????????????????????????????????????????????????
???????????????????????????????????????????????????????????????????
【明确】含义: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就是“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作“道”;进修“道”的做法叫“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完善。
关系:“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
5.文本中“中”“和”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
???????????????????????????????????????????????????????????????????
【明确】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作“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作“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思悟提升】
1.“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含意是什么?儒家为什么强调“慎独”?
【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个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道。
“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儒家认为,只有“慎独”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2.
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
  “中庸之道”的特点是:“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3.谈谈你对第六段中“九经”的认识。
【点拨】它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里面包含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也值得我们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
4.请结合实际,谈谈“中庸之道”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点拨】“中庸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具有指导作用。
我们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中庸之道也是共赢之道。
【备选要点】
作者认为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本文主要讲了“慎独自修”和“至诚尽性”两条。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点拨】(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2)至诚尽性。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感知思想】
古今对译·通晓文章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恐慌惧怕的。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显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但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小心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没有表现出来,这称为“中”;表现出来且都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常常保持‘中’的状态;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是天下的至道(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做过了头,愚昧的人则常常达不到。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一样。”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
勇敢了。了解了好学、力行、知耻这三点,也就了解了该如何修养自身;了解了如何修养自身,就了解了如何治理民众;了解了如何治理民众,也就明白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
但凡国君要治理天下有九条常规,那就是:修养品德,尊敬贤者,亲爱亲友,敬重大臣,体谅群臣,像爱护子女那样爱护庶民,招徕各类工匠,安抚远方的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修养品德,就可确立良好的道德品行;尊敬贤者,就不至于迷惑;亲爱亲友,则叔伯父以及兄弟不会怨恨;敬重大臣,则办事不慌张、不迷惑;体谅群臣,则贤士就会尽力报答;像爱护子女那样爱护庶民,百姓便会相互劝勉勤奋努力;招徕各类工匠,那么财富用度便会充足;安抚远方的异族,则四面八方
的人都会前来归顺;安抚四方的诸侯,那么整个天下都会敬畏国君。
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生性诚实的人,不用努力就会符合“诚”,不用思虑而有所得,自然而然就符合天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做到诚的人,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坚持实行。有些东西不学(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停止询问;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
十倍的功夫就能成功,我(即使)用一千倍的功夫也要做好。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共63张PPT)
第4课 《大学》节选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宗圣——曾子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一说山东嘉祥县)人。
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一生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曾子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著《大学》(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孝经》《曾子十篇》等儒家经典,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名家评论】
《大学》有两个思想逻辑:首先,没有西方的排斥性二分法,而是本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线性逻辑,修身最难,却贯穿始终。
——杜维明
  
《大学》为曾子所著。为“四书”之首。它教导人“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从而达到一个“止于至善”的这样一个最高的境界。
《百家讲坛》——阎崇年
二、文学常识
“四书”之首——《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书”。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1.内容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传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 容
意 旨
明明德
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
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
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
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
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
“毋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
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
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
谈治理国家的事
《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2.影响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经典文本,其思想以修身为中心,向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此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
《大学》是中国的先贤们向人类社会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而为人类整体的道德提升和和谐共生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背景透视
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作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的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四书章句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未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恢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章句集注》取士,从此
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也使其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知识延伸】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在此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六经”,后来《乐经》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必读之书。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恶恶臭(
) 忿懥(
) 哀矜(
) 敖惰(
)
贪戾(
)
偾事(
)
絜矩(
)

è
fèn
zhì
jīn
áo
duò

fèn
xié










二、熟语积累
1.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2.听而不闻:听了却像没听见一样,形容漠不关心。
3.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取知识。
4.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街道对区域内老年人的服务无所不至,大到买油、买米,小到买菜、买肉,只
要老年人拨打服务热线,社区就会免费送货到家。
(
)
【点拨】“无所不至”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另一个是凡能
做到的都做到了,贬义词。两个意思皆不合语境。
×




2.她们都是身残志坚的聋哑人,她们虽然对美好的音乐听而不闻,却给观众带来
了美好。更重要的是观众从她们身上学到的是一种精神。
(
)
【点拨】“听而不闻”形容漠不关心。此处望文生义,误解为“听不到”的意
思了。
×




3.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里提到钱钟书与钱瑗都是极爱格物致知的人,遇见新
的人、新的事或是新的环境,总喜欢“格物”,进而从中获得一些新的感悟。
(
)
4.最近一年来冯女士在辅导15岁的儿子写作业时,经常因为儿子心不在焉的状
态生气。
(
)










三、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是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
桀、纣是夏桀和商纣的并称,相传都是暴君,故后用以泛指暴君。
(
)
2.君子:起初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后
来指成年男士。
(
)

×。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1.此之谓自谦
(“___”通“___”,_____)
2.上恤孤而民不倍
(“___”通“___”,_____)


满足


违背
二、一词多义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
)_____
2.形容词活用
(1)上老老而民兴孝
(
)_____
(2)上长长而民兴弟
(
)_____
(3)一家仁,一国兴仁
(
)_________
(4)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
)_____
名词作动词
批评
形容词作动词
尊敬
形容词作动词
尊敬
形容词作动词
讲究仁义
形容词作动词
重视





(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_________________
(6)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
)___________
(7)先诚其意
(
)___________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显明、彰明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端正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真诚



四、古今异义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古义:_________  今义: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
走出家门


五、特殊句式
1.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尧、舜帅天下以仁。(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是根本,财是枝末。
这就是修养自身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的道理。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
4.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叫作内心的真实一定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六、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
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养自身品性作为根本。若
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3.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品德低下的人独处时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
自己所做的坏事而显露诚信善良。
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知道他的优点的人,天
下少见。
5.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自己能做到善,然后才能要求别人也做到,应
该先去掉自身的恶习,而后才能去批评别人(使之改恶从善)。
如果自己不讲恕道,而想开导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样的事情是没
有的。
【文本研习】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4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形:表现
D.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谨慎
【解析】选A。A项,“止”的意思是“最高境界”。




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解析】选D。D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没有说这类人也要“慎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
?????????????????????????????????????????????????
(2)???????????????????????????????????????????????????????
(3)???????????????????????????????????????????????????????
参考答案:(1)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3)这就叫作内心的真实一定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
4.如何理解儒家最高境界——“慎独”的含义?“慎独”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答:????????????????????????????????????????????????????????????????
???????????????????????????????????????????????????????????????????
【明确】《辞海》中对“慎独”是这样解释的:“闲居独处时,行为仍然谨慎不苟且。”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大学》中也强调要“诚于中,形于外”。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乱吐痰等行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和独自一人时是一样的。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慎独”更是公民必修的一课。表里如一,真诚做人,乃立身之本。
【思悟提升】
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你是怎样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含意的?
【点拨】《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指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把“亲民”写作“新民”,把“新民”的意思解释为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政主张。
2.“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修身,需经过哪些步骤?
【点拨】“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修身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了。
3.本文认为儒家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
【点拨】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
终极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
评价:这种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4.为什么说修身在正其心?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5.你是怎样理解“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的含意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哪些现实意义?
【点拨】(1)含意: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
  (2)现实意义: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感知思想】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告诉人们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进而使自己的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本文具体内容归纳如下:
国学启迪·文化传承
【先贤智慧】
正其心,修其身
《大学》有言:“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这段文字精辟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的认识,极容易受到自身好恶的影响。要想达到正确的认识,就要“正其心”“修其身”,即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
【传承典例】
生命渐冻,情怀火热——张定宇院长
张定宇,现任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18

10
月,被确诊患有渐冻症,但他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也顾不上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妻子,依旧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临危受命,托起信心与希望;隐瞒病情,只为治愈更多人;妻子感染,他把爱埋在心里。有人劝他歇一歇,他说:“我以后有很长的时间可以歇着,为什么不现在多做一点呢?”他是一个渐冻人,也是一个战斗者;他是一个指挥者,更是一颗定心丸。无法延长自己生命的长度,他却一直在拓宽自己生命的宽度,并努力延长着别人生命的长度。
奉献自我是他人生的追求,也是他不知疲倦、忘我工作的精神动力。
【古圣今读】
“大学之道”的纲领意义
  “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就是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方面了。对此,西方的哲学家也有同样的探索,其中存在主义哲学家告诉我们,
人处于世界当中,面对极端复杂的存在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儒家找到一种面对世界的佳善方式就是“明明德”。《大学》的意义就在于:当一个人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能够把内在清净无染的本性发展出来,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为此,就要克服环境的恶劣侵蚀。
  “大学之道”的第二个纲领是“亲民”。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还有去除其他人理智之“蒙”的义务,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这就是“亲民”的精神。大学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让自我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让天下变得更为完美。
  
但是,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他人的思想是很难的。当面对一些人,他的内心全是固若金汤的偏见,完全不能接受任何春风化雨的教化,处在一种冥顽不化的思想禁锢之中。面对这样的人,教化就显得非常难,而生硬地去教化就显得教者缺乏人性。当后人在否定知识分子启蒙功能的时候,其实没有注意到,真正的启蒙做得还很不够。这个启蒙是双重启蒙,先启蒙自己再启蒙他人,即先要“明明德”,才可能去“亲民”。
  大学之道的第三个纲领是“止于至善”。这个“止”要求人的目的是达到最高的善,不达到极为高妙的善的境界就不停止追求。要精益求精。可以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其所成就的人不仅仅在于一般的“善”,而在于最终
达到“最高的善”——将人性本有的“明德”展示出来而使人心远离私欲污染,对事物体察入微并葆有心灵知止之定。这标示着作为大学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要求人超越一般之善的自我而成为至善之圣人。
  显然这是一项很难做到的大事业,其难在两个方面。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不做不善的事情。其次,要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就是去做那些善的事情。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人们总是在最简单的道理面前犯错误。要避免那些不好的,去做那些好的,就是要强调自己清醒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正是因为有了清醒的判断力,人才会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有了坚定的意志力,才能达到至善完美。可以说,至善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做事业的要求,它弥漫在整个社会当中,成为人们内在的尺度。
【自读思考】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明明德”就是要求人们通过教化与修养,让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彰显出来。
B.“亲民”就是在“明明德”的基础上,让其他人走向新生。
C.“止于至善”就是要求人们通过精益求精的要求,达到自己的最高境界。
D.文章的整体思路为“总—分”结构:先总提大学之道的三个纲领,然后分别简述。
【解析】选C。“达到自己的最高境界”错。原文是“要求人超越一般之善的自我而成为至善之圣人”。
【美文赏悟】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
 回家的路,纵然千山万水亦是坦途。抚平坎坷的,是亲情团圆的情浓意切,更有敬业者的奉献奋斗、好心人的一臂之力。载着返乡游子的火车遭遇塌方,车上的产妇也受惊早产,刘承光刘家明父子两代列车长勇于担当,指挥大家渡险;带领一众摩托大军回家的廖承平得知消息后,匆忙改道前去援助……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从“回家”故事中刻画出小镇百姓“肩头担道义”的家国大义,让观众感受到平凡人身上蕴藏的向善力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与家国紧密相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的,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爱家的那份心灵原色,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价值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国忧民,展现的都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正是这种家国休戚与共的使命感、责任心,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助力中华文脉薪火相传。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依靠,家与国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爱国先爱家。古代选拔官员,注重的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正所谓,“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在家尽孝、家道和顺,当一个人“私德”无瑕疵,才经得起考验和诱惑,担得起大任和重托。
爱家更爱国,没有国,家又如何圆满?“不能走,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不能
走。”青藏高原上,卓嘎、央宗姐妹俩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几十年如一日续写着从父辈开始的“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守边故事。“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守卫开山岛32年,“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充分诠释出许党报国的心中大爱。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走向爱国爱民、匡扶天下,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小家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让国家更加昌盛。
家庭建设满怀“国富民强”之心,国家建设高举“家国天下”之志,家国情怀所通达的,正是万家灯火、国泰民安。春节期间,一对父子街头相遇却装作互不相识,因为父亲在着装巡逻,儿子在便衣反扒。“小家”虽然忙碌,却守护着
“大家”的团圆。浓烈的家庭亲情贯穿于炽热的国之大爱,激发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勤于实干、善于作为的不竭动力,这样的家风令人感佩。今日之中国,脱贫攻坚号角嘹亮,全面小康越来越近,改革开放气势如虹,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进,圆梦的舞台无比广阔,呼唤每个人、每个家庭奋发进取、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印刻在每个人身上的特有情愫,也是我们骨子里永不改变的血脉基因。在家国一体、命运与共中找到梦想安放的空间,拥有激荡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必将一往无前,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2019年03月17日)
【阅读体悟】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质。家与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文章,作者认为这两者有何联系?
【明确】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与家国紧密相连。
  ②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依靠,家与国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支撑。
  ③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