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相关读物 麻
叶
洞
天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游圣——徐霞客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也是著名的旅行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天资聪颖,有很强的记忆力。但他对“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很大的兴趣,而特别青睐历史、地理和探讨大自然等方面的书籍。
19岁时,父亲病故。三年后,徐霞客告别书斋生活,挣脱仕途功名的束缚,开始外出旅游,历经30多年,直到生命结束为止。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但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由于他杰出的成就,世人称他为“游圣”。
二、背景透视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孔子周游列国,悟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道理。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就划分了九州,叙述了主要的山脉河流。《汉书·地理志》按照汉代郡县封国疆域政区的建置,对各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做了综合论述,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尔后,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河川为纲,对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等都做了非常丰富的记述。徐霞客历经三十余年的游历,终于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名著《徐霞客游记》。
三、文学常识
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
1.体例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2.内容
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1)名山游记17篇,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
(2)其他:《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散逸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
3.主要成就
(1)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
①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
②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
③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④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做了不少精彩的记述。
(2)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
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4.价值影响
《徐霞客游记》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了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它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受到国内外广大专家和读者的赞赏,被称誉为“千古奇书”“古今一大奇著”。
【名家评论】
宇宙间不可无此畸人,竹素中不可无此异书。惜吾衰老,不复能褰裳奋袂,蹑其清尘,遂令斯人独擅奇千古矣。
——潘耒(清代山水游记作家)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实际调查的地理书”中的“第一部”,“是以科学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实测为基础,如霞客者真独有千古矣”。
——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史》
【知识延伸】
中国古代地理的三部巨著
1.《禹贡地域图》
裴秀主编的《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裴秀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2.《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全书约30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3.《徐霞客游记》
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是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夹峙(
) 屼突(
) 东瞰(
) 倩导(
)
樵者(
)
停
(
)
机杼(
)
接踵而至(
)
横亘(
)
石坳(
)
上穹(
)
揭厉(
)
攀跻(
)
历峤(
)
镂雕(
)
布幄(
)
周行(
)
庋出(
)
赍火炬(
)
久伫(
)
以身殉(
)
隘关(
)
zhì
wù
kàn
qiàn
qiáo
cuàn
zhù
zhǒnɡ
ɡèn
ào
qiónɡ
qì
jī
qiáo
lòu
wò
hánɡ
ɡuǐ
jī
zhù
xùn
ài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熟语积累
1.接踵而至: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跟,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来到。
2.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3.脱胎换骨:道教徒认为人在苦修得道之后,就能脱下胎,换上骨。现在常用来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4.可望而不可即:可以望到但无法接近。形容看似可以到达而实际上很难达到或不能接近。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踩着秋天离去的脚步,冬天挥洒着雪花接踵而至。
(
)
【点拨】“接踵而至”指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地到来,形容人或事务多。此处
用于季节变换,不合适。
×
﹒
﹒
﹒
﹒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这两个小女孩能安然无恙地归来算是一种奇迹了。
(
)
3.自从姚明出任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后,中国篮球可以说是脱胎换骨。
(
)
4.经历了长达三年的低谷之后,油价尽管小幅上涨,但距离重返每桶100美元,或
许仍是产油国“可望而不可即”的美梦。(
)
√
√
√
﹒
﹒
﹒
﹒
﹒
﹒
﹒
﹒
﹒
﹒
﹒
﹒
﹒
﹒
【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1.乱石轰驾
(“___”通“___”)
2.于是辟成一衖
(“___”同“___”,_______)
驾
架
衖
巷
小胡同
二、一词多义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自西而东
(
)_______
(2)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
(
)_____
(3)樵者腰镰
(
)_________
2.形容词活用
炬恰尽矣
(
)_____
名词作动词
向东流
名词作动词
下去
名词作动词
腰间插着
形容词作动词
燃尽
﹒
﹒
﹒
﹒
四、古今异义
束涧下流
古义:_______ 今义:卑鄙龌龊
向下流
﹒
﹒
五、特殊句式
1.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村民之随至洞口数十人。(定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妇之炊者停爂。(定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上面开了一个窟窿,就是麻叶洞啊。
当时跟随我们到洞口的村民有几十个人。
做饭的妇女停止了做饭。
4.童子之牧者,行人之负载者。(定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何以枯洞也。(宾语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牧的儿童,背着担着东西的路人。
而今又为什么成了枯洞。
六、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大岭东转,束涧下流,夹峙如门,而当门一峰,耸石屼突,为将军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循小溪至崖之西胁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大岭向东延伸,正好把涧水约束住(使水)往下流,两壁对峙窄如门,而正
对门有一山峰,山顶光秃秃的,但岩石突出耸立着,被称为将军岭。
沿着小溪到山崖西面的乱石处,水流到崖下为止,却有一洞在此开启,这
就是麻叶洞。
3.至此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倶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北驰半里,下有一石,庋出如榻,楞边匀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吾守吾常,吾探吾胜耳,烦诸君久伫,何以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到此山石的形状变幻万端,石头的纹理、花纹顿时改变,每一小块、每
一小孔都很神奇。
向北行半里,下面有一块大石,深突出来像一张床那样放着,周边石棱
匀整。
我坚守我的信念,我探求我所向往的胜景罢了,劳烦各位长时间等候,用
什么感谢你们呢!
【文本研习】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
十七日 去上清三里,得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为大岭,南为洪碧,东为云阳、枣核之支,北则枣核西垂。大岭东转,束涧下流,夹峙如门,而当门一峰,耸石屼突,为将军岭;涧捣其西,而枣核之支,西至此尽。涧西有石崖南向,环如展翅,东瞰涧中,而大岭之支,亦东至此尽。回崖之下,亦开一隙,浅不能入。崖前有小溪,自西而东,经崖前入于大涧。循小溪至崖之西胁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也。洞口南向,大仅如斗,在石隙中转折数级而下。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1.请简述上段文字的说明顺序。
【明确】
先说在距上清洞三里的地方找到麻叶洞,然后解释麻叶洞周围的地理形势,最后又回到麻叶洞,并介绍了洞口的情况。
2.上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准确。介绍麻叶洞的地理环境,对山岭水流的方位、走向,它们互相之间的位置关系介绍得相当清晰。(2)简洁。语言精练,没有多余的话。(3)生动形象。如介绍涧西的石崖的形态,用“环如展翅”,形象生动。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3~6题。
余两人乃以足先入,历级转窦,递炬而下,数转至洞底。洞稍宽,可以侧身矫首,乃始以炬前向。其东西裂隙,俱无入处,直北有穴,低仅一尺,阔亦如之,然其下甚燥而平。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以身后耸,乃度此内洞之一关。(1)其内裂隙既高,东西亦横亘,然亦无入处。又度第二关,其隘与低与前一辙,进法亦如之。既入,内层亦横裂,其西南裂者不甚深,其东北裂者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而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异形,肤理顿换,片窍俱灵。其西北之峡,渐入渐束,内夹一缝,不能容炬。转从东南之峡,仍下一坳,其底砂石平铺,如涧底洁溜,(2)第干燥无水,不特免揭厉,且免沾污也。峡之东南尽处,乱石轰驾,
若楼台层叠,由其隙皆可攀跻而上。其上石窦一缕,直透洞顶,光由隙中下射,若明星钩月,可望而不可摘也。层石之下,涧底南通,覆石低压,高仅尺许;此必前通洞外,涧所从入者,第不知昔何以涌流,今何以枯洞也,不可解矣。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直北有穴,低仅一尺 直: ?
(2)上穹下狭,高不见顶
穹: ?
(3)其西北之峡,渐入渐束
束: ?
(4)如涧底洁溜,第干燥无水
第: ?
﹒
﹒
﹒
﹒
【明确】(1)正对着 (2)高广 (3)狭窄 (4)但
4.下列对文段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霞客和随从二人先把脚探进洞中,然后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转了很多个弯儿才到达麻叶洞的洞底。
B.作者在洞中像蛇一样匍匐前进,背部擦着洞壁,腰部贴着地面,才度过这个里洞的第一关。
C.当作者过了第一关以后,发现那里的石头变化出千奇百怪的形态,纹理也顿时与先前看到的不同。
D.叠石的下面,涧底通向南面,覆盖的石头压得很低;这以前是涧水流入的地方,现在已经干涸了。
【明确】选C。“当作者过了第一关以后”表述不当,从下句描写的景物看,应是过了洞中的第二道关口。
5.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
??????????????????????????????????????????????????????????
(2)???????????????????????????????????????????????????????????
【明确】(1)洞内裂缝高了之后,东西也就贯通了,然而仍然没有进去的地方。
(2)但干燥无水,不只是避免涉水而过,而且避免了沾污衣服。
6.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所见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了麻叶洞中奇异的景观。
作者从“大仅如斗”的洞口进入,转至洞底,发现洞内曲折回环,低矮难行,到了洞的内层,豁然开朗。经过了“北循”“西攀”“北转而东”的过程,展现出一个神奇的世界。裂隙纵横,远近高低,宽窄不一;走向复杂。裂隙中又别有洞天,层现叠出,石形怪异,石理精美。
【思悟提升】
1.文中两次写到当地土人,有何作用?
【点拨】作者两次写到当地土人,有以下作用:
(1)从行文上而言,写景中插入这样的叙事,一方面使得行文富有波澜,另一方面增添了行文的趣味性。
(2)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两次写到当地土人,前后也构成了一定的照应关系,这也使得本文的结构安排更加独具匠心。
(3)从内容上而言,这也与作者无所畏惧的探险行为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作者献身科学的无畏精神。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特别是迷信思想在当地土人头脑中根深蒂固。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认为在这里更多地体现出徐霞客勇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无畏精神。他破除迷信敢于现身说法,这也体现出一个大无畏的无神论者的高大形象。
2.《徐霞客游记》既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在文学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较前人游记更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
3.《麻叶洞天》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点拨】(1)文章思路清晰。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的景观,逐一描写。
(2)详略得当。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详写上山游洞的经过,其中关隘、景物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游洞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详写出洞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3)观察细致。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洞里的裂缝、石头的形状等,写到每个景点,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上则莲花下垂,连络成帏,结成宝盖,四周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莹白,纹皆刻镂”的描述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让人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感知思想】
本文选的日记,是从《徐霞客游记》中的“楚游日记”里选出来的。这篇日记记载了他在湖南茶陵探访麻叶洞的经历,不仅表现了麻叶洞的景致与众不同,更表现出入洞者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永不气馁的惊人毅力。
古今对译·通晓文章
十七日 距离上清洞三里,有一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面是大岭,南面是洪碧山,东面是云阳山和枣核岭的支脉,北面则是枣核岭的西麓。大岭向东延伸,正好把涧水约束住(使水)往下流,两壁对峙窄如门,而正对门有一山峰,山顶光秃秃的,但岩石突出耸立着,被称为将军岭;山涧一直向西冲去,而枣核岭的支脉,向西延伸到此结束。山涧西边有一向南的石崖,环如展开的羽翅,向东俯瞰山涧,同时大岭的支脉,也向东延伸至此结束了。环转的山崖之下,也裂开一道缝隙,太窄不能进入。山崖前有一条小溪,自西向东,流经山崖流入山涧。沿着小溪到山崖西面的乱石处,水流到崖下为止,在上面开了一个窟窿,这就是麻叶洞啊。洞口向南,仅像斗大,在石缝中沿着蜿蜒曲折的石阶而下。
起初寻得火炬央求向导,都只肯供给火把,却没有敢引领入洞的人。有的说:“这洞中有神龙。”还有的说:“这洞中有鬼怪。不是会法术的人,不能降伏(它们)。”最后花重资寻到一人,那人将换衣入洞,问我得知我是文人不是(会法术的)道士,又吃惊地走出洞口说:“我认为(你)是大法师,所以才想跟随(你们)进洞,如果(你)是读书人,我怎么能拿性命陪葬呢?”我于是到前村,把行李寄放在他家,和顾仆各拿一火炬进入麻叶洞。当时跟随我们到洞口的村民有几十个人,樵夫把镰刀插入腰中(停止砍柴),耕田的人扛着锄头,做饭的妇女停止了做饭,织布者放下了梭子,放牧的儿童,背着担着东西的路人,接踵而至,(但)都不敢随(我们入洞)。
我们两个人于是把脚先探进洞里,踏着一级一级的石阶进入洞中,传递火炬而下,多次转弯才到达洞底。洞内稍宽,可以侧身抬头,这才能拿火把放到前面。麻叶洞东西洞壁的裂缝,都没有进入之处,径直向北有洞穴,仅一尺低,宽仅一尺,然而洞下很是干燥平坦。于是先拿着火把进入,然后伏下身子像蛇一样爬行,背部擦着洞壁,腰部贴着地面,下身向后翘起,(用力往前挺进,)才度过了这个内洞的第一关。洞内裂缝高了之后,东西也就贯通了,然而仍然没有进去的地方。又(开始)过第二关,洞的狭窄与低度与前面的如出一辙,进洞的方法也一如前面。入洞之后,洞内也横裂开来,那西南向的裂缝不是很深,那东北向的裂缝上有一凹陷的石洞,忽而又向上直裂开而凸起,上面高广下面狭窄,高不见顶。
到此山石的形状变幻万端,石头的纹理、花纹顿时改变,每一小块、每一小孔都很神奇。洞西北的裂谷,越来越窄,狭窄如一条缝,不能容纳一根火把。转而到东南的裂谷,下面仍是一石洞,洞底砂石平铺,犹如山涧底部一样光滑,但干燥无水,不只是避免涉水而过,而且避免了沾污衣服。山峡的东南尽头,乱石高叠,如楼台层层叠叠,从岩石的缝隙都可以攀援登上去。那上面有一石孔,直通洞顶,光线从缝隙中射下,犹如明亮的星星、如钩的月亮,可以望见却不能摘到。叠石的下面,涧底南通,石洞的上壁低压,仅一尺来高;这一定是以前与洞外相通,山涧从这里进入,只是不知道以前为什么流入涧水,而今又为什么成了枯洞,不能明白。
由层石而下,向北沿着涧底进入,那关口很低,与外面两关相似。慢慢地从西面攀上一石缝,北转向东,就像度过马鞍形的山石,又像越过尖峭的山峰。两壁岩石的质地和颜色,明洁欲滴,下垂的石柱像倒悬的莲,花纹像是雕刻的,外形像要飞舞。向东下一级台阶,又到了涧底,已经转入关口之内了。在这里又变成一条小巷,宽有二丈,高有五丈,洞顶平如布幄,涧底平坦犹如大道。向北行半里,下面有一块大石,深突出来像一张床那样放着,周边石棱匀整。石床上面则是莲花下垂,并且连缀成帷幔,结成宝盖,四周垂有帷幔,像床一样大小;中间圆而且透空,上面高广之处为洞顶,其后的西面洞壁,玉柱圆而竖立,有的大有的小,形状不一,但颜色都是雪白的,花纹都像刻镂的,这是这“胡同”中的第一奇观。
又径直向北半里,洞分为上下两层,由东北方向到达涧底,由西北方向攀入上层山洞。当时我所拿火炬已经燃去十分之七,担心回去的路途不能辨认,于是就由原来的道路多次转弯又穿过两道关隘,到达透光处,火炬恰恰烧完了。穿洞而出,恍如投胎换世。
洞外守候观望的人,又增加了几十个,见到我们都以手加额,表示庆幸,感到神奇,认为我们是懂得法术的人,并说:“之前长时间等候是认为你们会落入怪物之口,所以我们想进不敢,想走又不能。现在你们安然无恙,不是神灵慑服鬼怪,(你们)怎么能(安全)?”我一一谢过他们,说:“我坚守我的信念,我探求我所向往的胜景罢了,劳烦各位长时间等候,用什么感谢你们呢!”然而麻叶洞中
只是入口处关隘多,但洞中的洁净干燥,是我所见的其他洞都不能比得上的,不知当地居民为什么如此畏惧进入!(共57张PPT)
第7课 《天工开物》两则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宋应星(1587—?),中国明代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八年(1635)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六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
宋应星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另外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散失。
二、背景透视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但呈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生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文学常识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1.内容
该书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出发,总结了工农业生产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上卷叙述衣食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粮食作物栽培、谷物脱粒加工、种桑养蚕、植棉与麻、染料生产及纺织、染色、制盐、榨糖等;中卷著录各种日用品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砖瓦、陶瓷、铜铁器、舟车等制造,金属之锻造,石灰、矾石、硫黄之烧制,煤炭之开采,油类之榨取,纸的制造等;下卷记载五金采冶、兵器和火药制作、制曲、酿酒、珠宝玉料采琢等生产技术与经验。
书中对每一部门的原料开采和生产操作过程均有详细说明,并附有123幅工艺流程插图。
2.影响
这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当时工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一部珍贵的书籍,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知识延伸】
中国古代三部科技著作
1.《考工记》
《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文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2.《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作者是刘徽。根据研究,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
3.《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大约成书于1086年至1093年。《梦溪笔谈》共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不粘者(
) 米曰粳(
) 婺源光(
) 俟其生芽(
)
殚述(
)
仲夏(
)
夏潦(
)
刈初禾(
)
偕早秧(
)
汲灌(
)
成砧(
)
炽铁(
)
挥槌(
)
泥滓(
)
成枵(
)
灼红(
)
淬之(
)
晚糯(
)
nián
jīnɡ
wù
sì
dān
zhònɡ
lǎo
yì
xié
jí
zhēn
chì
chuí
zǐ
xiāo
zhuó
cuì
nuò
﹒
﹒
﹒
﹒
﹒
﹒
﹒
﹒
﹒
﹒
﹒
﹒
﹒
﹒
﹒
﹒
﹒
﹒
二、熟语积累
百炼成钢:比喻久经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谈到自己女儿孟晚舟被拘捕的事,任正非表示,没有磕磕碰碰,哪来皮糙肉厚?
挫折会让她百炼成刚。
(
)
√
﹒
﹒
﹒
﹒
三、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日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
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
)
2.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谷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
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
3.六十四卦,出自《周易》,相传为先圣伏羲所发明,卦辞可以应用于占卜,根据
卦的含义就可以推断世事的吉凶祸福,是殷商时代传统的卜筮方法。
(
)
√
×。应为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
)___________
(2)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
)_______
(3)钢铁已经炉锤
(
)___________
(4)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
)_____
2.形容词活用
秧过期老而长节
(
)_____
名词作状语
用布包装着
名词作状语
用斧子
名词作动词
加热、捶打
名词作动词
从事
形容词作动词
变老
﹒
﹒
﹒
﹒
﹒
﹒
三、古今异义
1.凡治铁成器
古义:_________
今义:比喻成为有用的人
2.以为受锤之地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成为器物
把……当作
﹒
﹒
﹒
﹒
3.改造他器与本器
古义:_______
今义: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
4.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字17、13
5.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
改制成
十分之七、十分之三
种类不同
﹒
﹒
﹒
﹒
﹒
﹒
﹒
﹒
6.取其神气为媒合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精神饱满
7.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
古义:_________
今义: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自然的元气
已经经过
﹒
﹒
﹒
﹒
四、特殊句式
1.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炎更烈于煤。(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类稻。
它的火焰比煤炭更厉害。
把黄泥涂在接口处。
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是粳米但因晚收而带有黏性的,不可以酿酒,只可以熬粥,这又是另外
一个品种。
稻秧长的时间过长就会拔节,此时即使把拔节的稻秧分栽到田地里,
(每只稻穗)只能结几粒稻谷,长出果实而已。
3.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有一种香稻,因为它的香气,而专门用来供应给达官贵人,但香稻收获很
少,营养全无,不值得重视。
因为铁炭火性烈而不急,火焰不虚腾,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火性
不同。
熟铁、钢铁经煅烧、用锤打,水火的作用还没有调和,所以它的质地还
不坚硬。
【文本研习】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4题。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
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1)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
﹒
﹒
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2)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 俟:等待
B.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
潦:雨水大
C.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
刈:收割
D.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异:不同的
【解析】选D。D项,异:奇特的。
﹒
﹒
﹒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B.在第二段文字中,作者记述的一些水稻栽培技术,这些虽然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但现在看来已无多大价值。
C.第三段谈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收获和成熟,都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也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有关系。
D.第四段谈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作者在对比中说明晚稻比早稻具有抗旱的优势,还特意介绍了一种“高山可插”的旱稻,称为奇特。
【解析】选B。“但现在看来已无多大价值”错。这些技术对水稻种植仍具有指导作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
????????????????????????????????????????????????????????
(2)?????????????????????????????????????????????????????????????
答案:(1)一亩秧田所育的秧苗,可供移栽二十五亩稻田。
(2)晚稻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同时播种。
4.《稻》这篇文章反映了宋应星怎样的科学和技术思想?
【明确】《稻》表现了作者的重农思想,他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天、地、人)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更强调人的作用,通过科学育秧、合理分秧等,就可以达到丰收的目的,体现了作者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5、6题。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5.中国古代焊接铁器时采取“ ”法,而西方国家采取“ ”法。?
【明确】冶铸 锻成
6.文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比。面对西方大炮“锻成”,而中国却“惟事冶铸”的事实,作者流露出对中国技术落后却不加改进、革新的遗憾之情与批判之意。
【思悟提升】
1.课文《稻》从全文看,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相关知识的?第三段介绍了哪几种不同的稻子?
【点拨】(1)从全文看,是按照品种、播种、栽种、管理、收获的顺序介绍的。(2)从生长期看,有七十日收获者,二百日收获者。从播种、栽种与收获的季节不同看,有冬种夏收者,夏种秋收者,立夏播种六月栽者。
2.《治铁》是怎样有条理地说明当时的“治铁”工艺的?
【点拨】文章第一段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原料锤锻而成。熟铁有两种,一为刚出炉的“毛铁”,加工时要耗去十分之三的杂质;一为没有生锈的废旧铁器,加工时只损耗十分之一的杂质。两相比较,其成本自然不言自明。第二段谈炼铁用炭。炼铁所用的炭,以煤炭居多,为十分之七;以木炭较少,为十分之三。因为用煤炭比较方便,只有“山林无煤之处”,才用木炭,但是木炭比煤炭的火要炽烈。即使用煤炭,也专有一种“铁炭”,火焰内攻而不“虚腾”,和做饭用的煤炭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第三段论述锻铁工艺。首先指出铁性
“逐节粘合”的特点,只有不断锤打,才能合为一体。而淬火又是其中关键的一步,铁器的坚韧与否,全在这一环节上。最后对比中西的焊接技术,指出中国与西方在铁器的接合上存在“铸成”与“锻成”的区别,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西方冶金方面知识的熟悉,具有开阔的视野。
3.《天工开物》在语言上和行文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1)在语言上,《天工开物》有“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风格。每章文字,先概括说明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做诠释或下定义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作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晰。
(2)在行文上,《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夹注,既对正文做了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的作用。
【感知思想】
国学启迪·文化传承
【先贤智慧】
工
匠
精
神
在《稻》中,宋应星对水稻浸种、育种、插秧等生产全过程做了详尽的记载,同时还指出水稻种植中值得注意的各种问题。他在叙述相关知识时,有着明确的量的观念。例如他在分析秧苗移栽时指出“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的比例为1∶25。这个重要的比例数据近代的江西仍在遵循。
宋应星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他才能够把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做了总结,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然后著述成书使之能够流传下来。
【传承典例】
大国工匠李万君
事迹:李万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杰出代表,工作30多年的李万君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成为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的焊接大师、首席操作师,同时还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被人们称为“工人院士”。但他更看重“师傅”这个名称:经他培训的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为打造一批“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
方法的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
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
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颁奖词:器成天下走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感言: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我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我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我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我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
【古圣今读】
从《天工开物》到《工开万物》
陈红玉
在我们已经习惯的理解之中,《天工开物》只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似乎并没有真正进入文化艺术的视域之中。然而,德国学者薛凤的新作《工开万物》打破了这一局限性,让世界重新从文化与科技共襄盛举的角度来定义古代中国,从文化承载来认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及其所代表的那个时代。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展示了人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下对科技的
认知。在阅读这本著作时,人们往往习惯于按图索骥去对技术给予高度重视,而常常忽略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知识体系,正如薛凤在其《工开万物》中多次所强调的,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背后蕴含着当时中国文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宋应星在其所描述的工艺技术背后蕴藏着世界的普遍性原则,甚至包括他从未明确指出的某种特定文化生产方式与文化秩序。
其实,更有意思的,或许还是作者的独特视角,她将工艺作为媒介来对《天工开物》进行解读,从工艺制作来对古代中国进行观照。比如,皮影戏激发了这位德国学者对明代造物技艺的兴趣与探索热情。当然,皮影制作工艺与皮影表演技艺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薛凤在《工开万物》全书开篇就先
以明代最为流行的皮影戏“打严嵩”来引出自己的论题,不仅如此,作者甚至还将以皮影戏为喻来表征和具象化十七世纪的整个中国。
因此,在薛凤的笔下,工艺文化成为佐证一个时代的隐喻。现实的情况也是如此,明代是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明代中期后不少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种类较多且已具备一定规模,尤其是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与国计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家庭副业,当时的制瓷业也自然是扬名国外。《工开万物》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阐发了17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
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对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工开物》问世以来,对它的解读不计其数,但只有《工开万物》是一部真正从文化与艺术研究的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解读的著作,包括对宋应星本人及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工开万物》以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为切入点,并将其与宋应星的《论气》《谈天》放在一起来探掘文本的知识脉络,揭示文人书面所记录的工艺技术状况和时代的文化思维方式。
《天工开物》虽然比较全面地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工艺,但在宋应星的世界中,工匠是不入流的,这也决定了他的局限性。而薛凤则相反,她将工艺给予极
大的提升,从中国文化、思维方式与文化秩序的层面来重新叙事传统工艺。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从科学与艺术共襄盛举这一视角,《工开万物》重新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的担当与角色。
【自读思考】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与人们习惯性的理解不同,薛凤的《工开万物》从文化与艺术研究的视角来认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及其时代。
B.《工开万物》揭示了《天工开物》中蕴含的中国文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其描述的工艺技术背后蕴藏着世界的普遍性原则。
C.《工开万物》不但展开了宋应星的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而且阐发了当时中国学者们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
D.由于《工开万物》将工艺给予极大的提升,从中国文化、思维方式与文化秩序的层面来重新叙事传统工艺,所以它比《天工开物》更优秀。
【解析】选D。两者没有可比性,《工开万物》是一本研究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的科技史著作。而《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科技著作。
【美文赏悟】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 斌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
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
“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阅读体悟】
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明确】主要观点: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2.“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3.“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请结合全文,品读这句话的内涵。
【明确】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它的内涵是: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但是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