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插秧歌》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2:1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芣苢》《插秧歌》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命的吟唱、劳动的赞歌《芣苢》《插秧歌》对比阅读。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部编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上第二单元第六课的课文,这一课选用了两首古代诗歌。《芣苢》这首诗歌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一边唱着描述自己劳动过程的歌谣,一边采摘车前草的情景,她们的劳作虽然艰辛,但却有一种出自于天性、热情开朗的欢乐,表现了劳动人民乐观情绪和苦乐相随的精神状态。《芣苢》出自于《诗经?周南》。是一篇记载劳动的歌。诗风具有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诗歌用了六个动词演唱了一个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饶有情致、自由欢快的劳动场面,给人以想象空间与美的享受。
《插秧歌》全诗通过对农民插秧情景细节的捕捉和细致描摹,生动的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诗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同时,本篇诗歌通过典型意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和诚斋体的基础知识。
2.学习重章叠唱及诚斋体在两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反复诵读体会并背诵。
能力目标是:
1.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到知人论世,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做准备。
2.通过默读、有感情的朗读方式,体会重点词语的内涵以及特殊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1.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丰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劳尔所获”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丰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
教学难点:
对比诗歌中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的。
二、说教法:本篇课文,我将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讲授法、问题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3、说学法:
1.课前充分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利用工具书辅助,读懂诗歌。
2.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诗歌的劳动画面美,及蕴含的情感。
3.学会合作性学习,分组讨论后总结提升。听取老师的引导与点拨。
四、说学情
高一学生对自主研究的认识不够,对分析鉴赏诗歌的手法把握还不足,因此,课堂上教与学,紧紧抓住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并熟悉自主学习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首先是导入新课。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生产劳动知之甚少,我播放一段文字。让学生直观了解劳动场面。引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一步,要求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关于作者及其作品风格等,做到知人论世。
第二步是,通过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感受本篇诗歌所描绘的几个画面。
第三步是分组讨论分析课文,总结诗歌主旨。
第四步是设置问题,抛出重难点:
《芣苢》和《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和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先让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我再点拨,后总结。
第五步是思维提升,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设置这两篇文章的目的。引导学生对劳动的欢歌和劳动赞歌有初步的认识。
第六步课外拓展延伸
让学生诵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和白居易《观刈麦》,并作出对比鉴赏。
明确:陶渊明在彭泽县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便辞官隐居乡野,终老田园。此间作《归园田居》五首,此为第三首。本诗于平淡中又富有情趣。“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相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任凭露水打湿了衣裳,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全诗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如此的闲适的劳作生活,让我们也有了归居田园的企望。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有感于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此为节选的前半部分,把麦子成熟时人们忙于收获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五月和风吹熟了小麦,俗话说“麦子上了黄,不能地里放。”庄稼人开始与时间赛跑,忙碌起来,他们脚下的土地散发着热浪,头上是炙热的太阳,但他们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是加快收割,希望天时能更长些。为了赶时间,不能回家吃饭休息,女人们来送饭了,孩子虽小,也帮着大人提着水壶送到田间地头。这些场景,七十年代农村出生的人应该不会陌生。劳动虽辛苦,但这就是生活。
第三个环节是进行小结。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
六、说板书
课堂板书分两个部分,一方面是诗歌鉴赏方法展示,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课堂生成。
七、说作业
布置作业:假如你是一名记者,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他们劳动场面(可参照《芣苢》《插秧歌》的内容),写一篇报道,要求既有场面的描写,又有记者的评论。
本单元单元提示里要求通过专题研讨,让学生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