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说课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2:1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芣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上第二单元第三课的课文,是一篇诗歌。《芣苢》这首诗歌表现的是周代一群妇女一边唱着描述自己劳动过程的歌谣,一边采摘车前草的情景,她们的劳作虽然艰辛,但却有一种出自于天性、热情开朗的欢乐,表现了劳动人民乐观情绪和苦乐相随的精神状态。《芣苢》出自于《诗经?周南》。是一篇记载劳动的歌。诗风具有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诗歌用了六个动词演唱了一个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饶有情致、自由欢快的劳动场面,给人以想象空间与美的享受。
2、说教学目标:
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设定了以下几个三维目标:
1、了解《诗经》的内容及其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2、掌握本课中重点字词,背诵并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3、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其诗歌的韵律和谐、语言优美的特点。
4、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深刻领会劳动之乐,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3、说教法:
本诗主要采用诵读法、兼以讲授法、问题法、点拨法等方法来进行。
4、说学法:
1.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朗读和吟诵的过程中,去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笔记与记忆方式,积累诗歌中重点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从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入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首先是导入新课。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和《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
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苤莒》。
第二环节:进入新课的学习:
①首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对《诗经》做多方面的介绍。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②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读音,读准字音及理解意义,把握诗歌基本意思。
设置问题:
①在诵读《芣苢》的过程中,声音的轻重缓急有什么变化?
明确:六句“采采芣苢”间穿插六句“薄言x之”,重音落在“采采”二字上,起头气氛比较明朗,而接“芣苢”二字后,气息急转直下,有渐弱之势。“薄言”属于平稳过渡,速度不快,“x”字是全章点睛之笔,气势又渐趋响亮明朗。每章一、三句由起至伏,由急到缓,二、四句由伏至起,由缓到急。一章之中两起两伏,两急两缓。读之有乘船兴游江湖之感。船随浪动,一浪方罢,一浪又至。
②.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学生讨论明确: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③.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教师点拨分析明确: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④.《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摘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妇女们采摘车前草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之美,“采”是总体描写,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车前草的信息。接下来的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成片成片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提起的衣襟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第三环节:审美鉴赏与创造
列举本首诗歌赏析案例,让学生借鉴学习,进行审美再创造。
示例一:这首诗的细节描写的精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呈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简单麻木的,而是充满乐趣的。
示例二:这首诗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的下层的平民。周朝实行分封“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交给上层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仅仅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能保证最基本的吃穿需要已经是最大的幸福。所以留给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只得采摘野菜来补充。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药材。因此,当人们看到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苯苜,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人们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于是哼着这首歌,将草丛中的芣苢采了又采。因为这样的劳动成果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人们唱的歌谣是让人感到欢欣幸福的。
示例三: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示例四:诗歌在结构上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很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和谐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意境。
示例五:诗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关于你的审美感受:
五、视野拓展:
中国人历来特别重视取名字。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也是一部取名宝典,中国人从中取了一个个高贵典雅、文质彬彬的名字。
让学生课后查找出取名于《诗经》的名人,并说出其名字的含义。
结语: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