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相关读物 童 心 说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异端”思想家——李贽
1.生平简介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李贽(1527—1602),字卓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
为官期间,他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下狱,在狱中受到严重迫害,不堪忍受,自杀身亡。
2.思想倾向
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不掩饰道德的功利实质。他还认为“趋利避害,人人同心”,公开宣称自私出于人的天性,“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早年反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理能生气”的观点,认为世界“惟是阴阳二气”,“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自然观方面有唯物主义倾向。
3.文学主张
重视小说、戏曲的地位,将《西厢曲》和《水浒传》称作“古今至文”。
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从“绝假纯真”的“童心”出发。
4.著作
有《焚书》《续焚书》《李氏文集》等。
李贽的经典语录
1.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2.慷他人之慨,费别姓之财。
3.物不经锻炼,终难成器;人不得切琢,终不成人。
4.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5.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
6.能自立者必有骨也。
二、文学常识
《童心说》
《童心说》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议论文,收录于《李贽文集》。该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
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至文”。
一、背景透视
在中国古代,孔子、孟子被尊为圣人,《四书》《五经》被奉为神明,儒家的义理被定为不可逾越的戒律,鲜有人敢于藐视他们的权威。然而,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则以其《藏书》《焚书》等著作非孔孟,贬儒经,斥义理,他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思想犯,七十五岁高龄时以宣扬“孔子之是非为不可据”等叛逆言论,被扣上“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入狱,最后“不可辱而自刎”(詹轸光《李卓吾碑记》)。《童心说》就是反映李贽“异端”思想的名篇。
李贽是泰州后学人物,曾拜何心隐为师,后又师从王艮之子王襞。因而,李贽
的学术倾向既有明代心学的属性,又有泰州学派“异端”的色彩,且比泰州学派走得更远。李贽的《童心说》就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特色。心学的主题是心、性、良知,李贽也讲“心”,但李贽讲的是“童心”。李贽从颜山农的“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破题论述“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也就是说,“童心”是人生之初的纯真无妄的赤子之心。
李贽死后,他的书多次遭到禁毁,但是他的思想却被广泛传播。“五四”前后,李贽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资源。
二、知识延伸
李贽的“童心说”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综观李贽的文学观点可概括为三点:
第一是“求真”。他认为“天下之至文”皆出自“童心”。李贽提倡“童心”与“迩言”,都是要求革新文学的内容,表现新的思想和生活。
第二是“求实”。李贽极力推崇自然真实之美,认为“化工”远胜于“画工”。他旨在打破各种传统清规戒律的桎梏,追求文学的解放和愤世嫉俗的风格。
第三是“求新”。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才能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笃实(
)
根柢(
)
褒崇(
)
渊薮(
)
遽失(
)
迂阔(
)
懵懂(
)
湮灭(
)
dǔ
dǐ
bāo
sǒu
jù
yū
měnɡ
dǒnɡ
yān
﹒
﹒
﹒
﹒
﹒
﹒
﹒
﹒
﹒
二、熟语积累
1.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致。
2.词不达意:说话或写文章时,使用的词语不能确切表达意思。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所以在
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
【点拨】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致。句中是表达不
出来的意思,不合语境。
×
﹒
﹒
﹒
﹒
2.由于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解答诗歌鉴赏题时,经常出现的词不达意情况,所以
解答时不但要理解诗歌,还必须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
√
﹒
﹒
﹒
﹒
三、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近体诗,发端于六朝,讲究格律,到唐代形成了完整的诗歌体裁,与古体诗相对
而言。
(
)
2.传奇,中国宋元时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以“作意好奇”为特点;有时也指
明、清两代的长篇戏曲,一般每本由二十余出至五十余出组成。
(
)
3.六经,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
《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
)
√
×。传奇应为唐宋时代短篇小说的一种
√
【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1.龙洞山农叙《西厢》
(“___”同“___”,_____)
2.矮人何辩也
(“___”通“___”)
叙
序
作序
辩
辨
二、一词多义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
)_____
(2)而事假事
(
)___
(3)文假文乎
(
)___
(4)笔之于书
(
)_____
(5)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
(
)_______
(6)决定目之为经矣
(
)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
主宰
名词作动词
做
名词作动词
写
名词作动词
书写
名词作动词
开处方
名词作动词
看待,把……看成
﹒
﹒
﹒
﹒
﹒
﹒
﹒
2.动词活用
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
)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活用
(1)道理闻见日以益多
(
)_____
(2)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
)__________
动词作名词
听到的,看到的
形容词作动词
增多
形容词作动词
厌恶,憎恨
﹒
﹒
﹒
﹒
四、古今异义
1.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古义: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矮人何辩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身材短小的人
求学的人
指那些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
﹒
﹒
﹒
﹒
3.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古义:_________
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
4.决定目之为经矣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
文章体裁
必然,一定
﹒
﹒
﹒
﹒
五、特殊句式
1.童子者,人之初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定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子时期,是人的最初阶段。
湮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读书人。
我又怎样才能够找到真正童心未泯的圣人,一起讨论文学创作呢!
六、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心最初的本性为什么可以失掉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人的童心很
快就失去了呢?
于是又增加了追逐美名的欲望,而张扬美名的欲望必然取代童心。
3.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凭借心灵深处美好的道德修养,如果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
实品行的锤炼锻铸,想要得一句道德真知,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
医治的是假病人,很难有一个固定不变、能应付百病的药方。这难道可
以被认为是万世不变的真理吗?
【文本研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4题。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
﹒
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1)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
﹒
﹒
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2)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
﹒
﹒
﹒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童子”一般指未成年的儿童。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中的“童子”即为此意。
B.“文辞”既可指言辞动听的辞令,亦可指由词句连缀而成的文章。本文指后者。
C.“近体”即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含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是唐代及以后的主要诗体。
D.“举子”指科举时代应试的士子,他们按规定写出的八股文被称为举子业。
【解析】选D。
D项“他们按规定写出的八股文被称为举子业”错误,明清科举应试写的才是八股文。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童心,然后作者分别用一个判断句和两个假设句来阐明童心的含义。
B.作者用“方其始也”“其长也”和“其久也”三组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把理学对童心的侵害揭露出来。
C.作者认为“护此童心”就是要解放个性,保留个性;“障其童心”则是摧残个性,扼杀个性。
D.作者连用十几个“假”字,突出了对复古、模拟的假文学的鄙视和厌恶,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解析】选A。A项,作者用的是两个判断句,“真心也”和“绝假纯真”两句,不是一个。
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
?????????????????????????????????????????????????????????
(2)?????????????????????????????????????????????????????????????
答案:(1)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童心已经被蒙蔽(失去),而把(后天)从外界得到的闻见和道理作为他的本心。
(2)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道理、闻见就会失去立足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
4.文章第一段开头引用龙洞山农的话有何作用?
【明确】《西厢记》写的是风流事,叙的是私情谱。囿于人言可畏,龙洞山农便在给《西厢记》所作的序言中声明自己没有“童心”。足见当时传统观念是多么排斥“童心”,为“童心”正名是多么必要。
【思悟提升】
1.李贽所说“童心”的内涵是什么?对“童心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拨】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而本真自我在人接受了闻见道理以后便丧失了,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陋儒对经书的迷信盲从,食而不化,甚至以之文过饰非的丑陋现象。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2.在文学方面李贽持有怎样的观点?
【点拨】李贽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骈文,徒重形式的八股文,以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张自然为美。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3.李贽对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之作是怎样认识的?
【点拨】他认为,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并非皆出于圣人之口,其实是“懵懂弟子、迂阔门徒”所记;即便出于圣人之口,也不能作为万世不变的至论,不能成为行之于万世的信条。这些言论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当时虽然也有一些批评假道学的文章,但直接批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认为这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实绝无仅有。
4.李贽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激烈地批判道学家的虚伪面孔,而朱熹则以道学家的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他们两人在本质追求上矛盾吗?为什么?
【点拨】不矛盾。李贽虽然高举打倒假道学的旗帜,强调要用一颗童心、真心来行事,实际上是反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反道德的现象,倡导人们做真人,说真话,走向真善美,这和朱熹的道德追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李贽反对的是虚假的、僵化的道学,强调做学问要为更好地立身处世服务,而不是让学问变成伪饰自己、禁锢他人的工具。李贽并未否定儒学对人道德修养的积极作用。从这点可以看出,李贽的目的只是想让芸芸众生从僵化的教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立身处世。这和朱熹希望用自己的学说拯救道德失范的社会的意图是一致的。他们都为自己的救世理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二人都是当之无愧的悲剧英雄。他们在本质追求上并不矛盾。
【感知思想】
古今对译·通晓文章
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写序时,在末段说道:“聪明智慧的人,不要认为我还保留着一颗童心,这就可以了。”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没有一点儿虚假,纯粹是真实的,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本真的自我。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那么一切也就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
童子时期,是人的最初阶段;童心,是人的最初本性。人心最初的本性为什么可以失掉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人的童心很快就失去了呢?大概是因为人在童年时,通过耳目得到了视听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主宰他的内心。随着
年龄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又会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长期发展下来,随着成年人的各式仁义道德和各种信息量日益增多,所谓见识也就日益增多,于是又增加了追逐美名的欲望,而张扬美名的欲望必然取代童心。同时又懂得不好的名声是可耻的,于是便想方设法来掩饰自己的丑行,童心又必然丧失很多。这些道理见识,大都是从多读书多明白仁义道德而得来的。古代的圣人何尝不读书呢?即使不读书,童心依然存在;即使多读书,也是为了巩固童心让它万勿失掉罢了,绝不像后来的读书人,反而因为多读书多懂得仁义道德竟然蒙蔽了原本的童心。学者们既然因为多读书多懂仁义道德而蒙蔽了童心,圣人又何必要多多地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用来蒙蔽读书人呢?童心被蒙蔽
之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来与人交谈,则会言不由衷;表现在政治管理上,管理就会失掉根本原则;表现在著书立说上,则会词不达意。如果不凭借心灵深处美好的道德修养,如果不依靠人格中光辉灿烂的诚实品行的锤炼锻铸,想要得一句道德真知,那也是根本办不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童心已经被蒙蔽(失去),而把(后天)从外界得到的闻见和道理作为他的本心。
既然只剩下道听途说的见识和虚伪的仁义道德来迷惑心灵,那么所谈论的必定都是道听途说的事情和理论,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语言虽然精致,与我有什么关系?这难道不是借假人来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章吗?恐怕人要是假的,那一切就都成假的了。由此可知,在社会中往往是用假话与假人交谈,假
人就会高兴;把假事告诉假人,假人也会高兴;写假文章与假人交流,假人必定也是高兴的。没有什么不是假的,就没有人不高兴,虽然满场都是假把戏,但是见识少的人又怎么能分辨呢?即使有天下的至理名言,湮没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读书人,这种情况难道还少见吗?这是什么原因呢?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发自真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道理、闻见就会失去立足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那么,写诗歌何必师法盛唐的古诗,做文章又何必效仿先秦的散文?接下来是六朝的绮丽文体,演变出近体诗,又演变出唐传奇,又演变出宋金院本,演变出元代四折杂剧,以及二十折的杂剧《西厢曲》和长篇小说《水浒传》,到现在又演变出科举应试的文章,
都可以是古往今来的最好文章,不能以时代的先后评价文章的好坏。因此我从这里推论出:大凡发自真心的都是自然而成的好文章,为什么只是一味地推崇六经和《论语》《孟子》呢?
在六经和《论语》《孟子》中,不是充满了历代史官给予的过高的评价,就是百官们的溢美之词。再不然就是迂腐的儒生和糊里糊涂的弟子们,凭着记忆来回想老师的言语,他们记住了开头便忘掉了结尾,回忆起后头的内容却又遗漏掉前面的内容,又凭着他们肤浅的理解,随意写入了典籍之中。后代的读书人不经过深入的考察,便认为(这些典籍)全都出自圣人之口,一定将其看成儒家经典,又怎会知道其中大半都不是圣人的教诲呢?即使真的出自圣人的教诲,也总要
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发,其目的不过是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开处方,用此来挽救那些糊涂的弟子和迂腐的儒生罢了。医治的是假病人,很难有一个固定不变、能应付百病的药方。这难道可以被认为是万世不变的真理吗?既然这样,那么六经和《论语》《孟子》,不过是道学家们的幌子,假人聚集的地方啊,绝对不可以把它看成是发自童心的真理。呜呼!我又怎样才能够找到真正童心未泯的圣人,一起来讨论文学创作呢!(共50张PPT)
第6课 《朱子语类》三则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
1.生平著述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世尊称为朱子。朱熹与“二程”(程颢、程颐)合称“程朱”。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通书解》《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等。
2.朱熹的主要成就
(1)理学思想。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朱熹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在元明清三代,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许多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明代中期,理学趋于僵化,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从王阳明一派中,又分化出一批思想家,大胆批判传统观念,提倡思想解放。
(2)教育思想。
朱熹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培养了众多人才。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集中概括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3)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4)重建书院。
朱熹整顿县学、州学,亲手创办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
二、文学常识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议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朱子语类》的主要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朱子语类》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是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朱子语类》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理性不同,它上自天地之所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
背景透视
在宋明理学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乎不拔的基础地位,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几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朱熹
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可以说,整个的理学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愦愦(
)
恁地(
)
剖判(
) 不肖(
)
煞有(
)
战战兢兢(
)
芜秽(
)
札定脚(
)
昏塞(
)
埽(
)
着意(
)
kuì
nèn
pōu
xiào
shà
jīnɡ
wú
zhá
sè
sào
zhuó
﹒
﹒
﹒
﹒
﹒
﹒
﹒
﹒
﹒
﹒
﹒
二、熟语积累
1.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2.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尽管昨天反弹,但是今天A股走势依然战战兢兢,市场情绪忐忑,交投不活跃,
成交量继续萎缩。
(
)
【点拨】“战战兢兢”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用于人,此处对象用错。
×
﹒
﹒
﹒
﹒
2.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
记惕励出席会议的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
叶知秋的敏锐”。
(
)
√
﹒
﹒
﹒
﹒
【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_____”同“_____”)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___”同“___”)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___”同“___”)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_____”同“_____”)
工夫
功夫
埽
扫
著
着
克治
克制
二、一词多义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
)_______
2.形容词活用
(1)圣贤教人
(
)_________
(2)用之则愈明
(
)_________
名词作形容词
上等的
形容词作名词
圣贤之人
形容词作动词
明白事理
﹒
﹒
﹒
﹒
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_________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且须分个内外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学习的人
“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
﹒
﹒
﹒
﹒
3.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在身材、相貌、智力等方面
居于中等的人
4.须大段著力
古义:_____
今义:大部分,形容数量多,重要的、主要的
一般人,普通人
仔细
﹒
﹒
﹒
﹒
五、特殊句式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的功夫。
这就是天理和人欲交锋的关键。
品德高尚的人懂得理义。
4.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勇猛地去做。
却被人的欲望牵引而去。
六、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只读过几遍,大致明白它的要义就满足了,想要另外找书来读,那就
是对一卷书还没有领悟它的意旨。
必须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攻克下来,不能的时候,就把事情随便放过。
3.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只是一般人的资质,必须仔细努力,没有一时一刻不照应自己,克制
自己,才能依天理行事。
(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迈入了圣贤的行列,(读书为了)向外人炫耀自
己便是迈向了愚蠢不正派的道路。
【文本研习】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1.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明确】正反对比。将读书读到不忍舍处与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别求书看的两种读书方法对比;将提醒精神,终日着意与徒为懒倦的两种读书态度对比。突出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2.关于读书,这段文字谈了什么观点?
【明确】不能无精打采,浮光掠影;要打起精神,熟读深思,要追求读出真味,获得道理。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3~5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明确】选C。仅是对具有“上智圣人”资质的人而言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4.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明确】选A。说法过于绝对,“人欲”既指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指其他一些不合道德规范的妄念。
5.“天理”与“人欲”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朱熹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儒家一向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这种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看法,为程朱理学所继承,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朱熹所说的天理,根本上还是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德、五伦规范。主张理学的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去除人欲。这是道德修养的关键,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天理人欲交战之机”。理学所讲的理欲之辨,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其实就是理性对感性的限制。
【思悟提升】
1.通观全文,说说朱熹在读书方面有哪些观点,他是如何说理的。
【点拨】在读书方面的观点:一、要熟读深思,读出真味,日有所进;二、读书不要为利,要为自己提高义理,扎扎实实去读。
说理方法:一、对比。第一段将“读到不忍舍处”“终日着意”的读书态度和“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的读书态度对比,突出了什么是正确的读书方法。二、引用。第三段引用孔子、孟子的话,并将“向内”“向外”的读书态度对比,很好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是如何选择的?应如何看待?
【点拨】
圣人
自然存天理而行,即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
贤人
先分辨再行动,即明辨天理后行动
普通人
克制私欲而行,即需要用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依照天理行事
态度: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阅读第二则,说说朱熹认为怎样才能够“去人欲”而成“克己”之功。
【点拨】一是要经常洒扫,收拾思想的污垢,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二是遇到事情不能随便放过,要明白事理,做出正确选择。三是资质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磨砺培养“克己”的能力。四是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加强学习。
4.第三则选文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有怎样的联系?
【点拨】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重义轻利,是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讲明的问题。义利问题来源于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很明显,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一方面认为,作为统治阶级,应该实行奖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说,“利”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朱熹对此还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所谓义,就是“天理之所宜”(《论语集注·里仁》),这是说,符合
天理所当做的,就合乎义。而利则是“人情之所欲”(《论语集注·里仁》),是“人欲之私”(《孟子集注·梁惠王上》)。由此可见,朱熹把义利问题等同于理欲问题,把孔孟关于义利的关系从理学的角度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在朱熹看来,每个人要加强道德修养,主要就是要严守义利之区别。朱熹说:“学无浅深,并要辨义利。”(《朱子语类》卷十三)这和文中所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义利之辨是学者的“切身事”。
【感知思想】
国学启迪·文化传承
【先贤智慧】
求道义,克欲望
朱熹所说的理与欲的问题,实际上是道德规范同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观点与孟子义利观中倡导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的价值观是相通的。都要求人们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克制不当欲望,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去追求个人私欲。
【传承典例】
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
“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云,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律。”康德的名句指引着星空下的心灵。
在关乎选择、担当和道义的时刻,我们看到不少闪光的个人和群体,宛若星辰一般散射着光辉。我们拾起的几个名字,成为非常时期的“全民偶像”。如钟南山,曾号召“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的院士,2020年以84岁高龄再次挂帅出征;如陈薇,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硬仗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女院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冲锋向前。
群星闪耀古今,对祖国年青一代来说,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线上线下都火了。先是袁老九十大寿的小视频在网上点击量过亿,网友们纷纷送上生日祝福;紧接着,袁老在湖南农业大学演讲,学生们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
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于敏、孙家栋、张富清、李延年……“共和国勋章”颁发后,这些闪亮的名字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年轻的粉丝群体将追星对象指向了他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数据显示,在“共和国勋章”相关讨论中,“贡献者”“中国赞”“人民英雄”等词语成为关键标签。这意味着,网友追捧这些大科学家、大知识分子,将他们作为明星,指向的正是他们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古圣今读】
朱熹的天理人欲之局限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
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自读思考】
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
答:????????????????????????????????????????????????????????????????
???????????????????????????????????????????????????????????????????
【点拨】在朱熹看来,人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就是“天理”,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如果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的过分之求,就是“人欲”,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只顾一己之私欲的思想行为。他主张彻底消灭“人欲”,恢复“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导作用。
【美文赏悟】
义无反顾,让人如沐春风。与约4万元损失相比,羊倌一开始仅得到铁路部门1万元奖励,引发热议后又获各方面的25万元重奖;车主成功挽救老人生命,得到的是真诚感谢,没有遭遇被讹诈的尴尬。故事结局都很圆满,也促人进一步思考:今天,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义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字当头、重义轻利,可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赓续至今。然而,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也有不少人在利益的潮起潮落中迷失。有的人心中只剩下一个利字,一味见钱眼开,对高尚嗤之以鼻;有的人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行事准则,满腹得与失的算计;有的人为了谋取私利,不顾道德
公义,甚至击穿底线……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利益早已“去魅”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多一点理性,做一些权衡,更好地为自己考虑,无可厚非。这也是一个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的时代。诚然,“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但如果满嘴跑的都是“利益”,难道就有美好的人生?
古人说得好,“君子义以为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义与利的坐标系中,“德”可谓最重要的价值原点。安徽桐城有条“六尺巷”,两户相邻人家最初因宅基问题起争执,后双方把围墙各退三尺,巷子因故得名。清代的这段故事,至今仍给人启示。对于个体而言,如果摆脱不掉义与利的纠结,不仅
容易深陷名缰利锁的泥淖,更难走出一条宽广的未来之路。
义与利并非不可兼得,而是有机统一的。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强调在国际关系中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国与国相交是这样,人与人相处也是此理。另一方面,正视义利之异,让好人得到好报、让善行得到传扬,政府有责任,社会也该有担当。例如激励见义勇为,政府就该理直气壮,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如果全社会都惩恶扬善、褒奖义行,好人自然也会越来越好当。就像河北羊倌与东莞车主那样,“好人”感动了社会,社会的点赞也更坚定了“好人”信念。
在朝着梦想进发的路上,每个人都离不开价值航标的指引。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是今日中国最明亮的精神指针。有人感叹,核心价值观很高远,“不敢高攀”“难以触碰”。其实,将其落细落小落实,就蕴藏在每一个人每一次平凡的义利选择之中。只要葆有一颗崇德向善的心,只要从一言一行开始、自寻常小事做起,何愁不能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何愁跳不出生活的庸常,看不到人生的远方?
校准错误观念,拿出实际行动,在义与利的天平上不断增添道义的砝码,我们破除的是困惑纠结愧疚的“心魔”,赢得的是有价值的人生、有希望的社会。
【阅读体悟】
作者引用习近平主席在首尔大学演讲的话“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引用名人的话语,证明“义与利并非不可兼得,而是有机统一的”观点,提出正确处理义与利问题的策略。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③为后文强调“德”的重要作用和主题的深化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