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
1.生平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晚清诗人、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广东嘉应州人。举人出身。1895年加入上海强学会,参与创办《时务报》。1897年代理湖南按察使,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参与筹办湖南时务学堂、南学会,并聘梁启超主持时务学堂。与谭嗣同等主讲世界大势及政学原理,宣传变法救亡思想,探讨湖南新政事宜,主张实行地方自治。戊戌政变后,罢官回籍。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2.文学成就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名家评论】
公度(黄遵宪)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
——梁启超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就开放意识而言,如果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话,那黄遵宪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了!
——怡然(香港“黄学”专家)
【相关知识】
人境庐,是黄遵宪的故居,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1884年春,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他晚年蛰居人境庐,创作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境庐诗草》。下面是其中的一首诗。
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背景介绍】这是黄遵宪于1896年写给梁启超的诗,他在诗中呼吁有识之士应像啼血杜鹃一样忧国忧民,像精卫填海一样不懈努力,以制止国土分裂。
二、文学常识
1.《<红楼梦>评论》
《<红楼梦>评论》由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当中他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故事内容、人物描摹着手,系统探究小说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是“红学”史上的里程碑。
2.史诗——《人境庐诗草》
《人境庐诗草》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和近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黄遵宪的诗集,收录了作者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八年间写的诗歌648首,是中华民族在那个最屈辱时代的真实写照。诗集分为十一卷,书名取自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体现了诗人的主张“我手写我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所作形式多变化,熔铸新用词汇,描写亲历和耳闻的重大历史事件,有“诗史”之称。
背景透视
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21岁时,他就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文学主张。而多年的外交官生涯更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能积极投身维新运动,并在诗歌中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人境庐诗草>自序》)。他潜心诗歌创作,称自己的诗作为“新派诗”,结成《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诗集,表达了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想法。《<人境庐诗草>自序》则对自
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做出了详尽的说明。其观点大体为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
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他提出“古人
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表明他重视以诗反映不断变化
和日益扩大的生活内容;而“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表明其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总体而言,他能清醒地意识到古典诗歌不足以表现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要求诗歌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方面打破一切禁忌,这对于推进诗歌的变革有重要意义;而他的创作有力地扩充了中国诗歌的内容,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接受世界的姿态。
【知识延伸】
诗
界
革
命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改良派兴起,文化思想界发生了“旧学”与“新学”的对立。
代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要求的诗歌运动“诗界革命”应运而生,主要诗人有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夏曾佑等。
他们热心宣扬新学,写诗时大量采用新名词、外来术语及典故,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被称之为“新诗”。
1899年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新诗要有新意境、新语句,而又以古人之风格出之。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口”,他的诗大量抒写外国的奇异风物、重大历史事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表达了改良主义的政治愿望。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束缚(
) 戛戛(
) 逮于周秦(
) 深嗜之故(
)
二、熟语积累
1.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2.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3.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
fù
jiá
dài
shì
﹒
﹒
﹒
﹒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仁怀市旅游局副局长接受采访时称,贵州乡村旅游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别让景
点束之高阁。
(
)
【点拨】“束之高阁”意思是放着不用,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
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此处用错对象。
2.多年来,公司整合相关资源,研发相关专业技术,对新型显示业务未来的发展
趋势信誓旦旦,对产业化充满信心。
(
)
【点拨】“信誓旦旦”指誓言诚恳可信。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
×
﹒
﹒
﹒
﹒
﹒
﹒
﹒
﹒
3.他在部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过两年的磨炼,他培养了军人坚忍不拔的意
志,彻头彻尾地成为了一个优秀军人。
(
)
【点拨】“彻头彻尾”是贬义词,此处误用为褒义词。
﹒
﹒
﹒
﹒
×
三、文化常识
1.
《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_____体长篇小说。它以_______________
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
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
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2.《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长生殿》的作者是清代戏曲家洪昇,
《桃花扇》的作者是清代戏曲家_______。
3.排偶体,又称骈文、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
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_________________”。全篇以
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贾、史、王、薛
章回
孔尚任
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
(
)_____
(2)皆笔而书之
(
)______________
2.动词活用
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
(
)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活用
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
)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
见面
名词作动词
用笔/写、记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得到休息
形容词作名词
悲惨的事
﹒
﹒
﹒
﹒
﹒
三、古今异义
1.非常之变故
古义:________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
2.虽一行作吏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一群(指同行的人)
3.无虑百数十家
古义:_____
今义:没有忧虑
﹒
﹒
﹒
﹒
﹒
﹒
不同寻常
一旦,一经
大约
4.一曰以单行之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就单一事项而实行的(条例等),仅在某个地方颁行和适用的(法规等);
单独降临;向单一的方向行驶
5.皆采取而假借之
古义:__________
今义:选取施行(某种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式、态度等)
﹒
﹒
﹒
﹒
散体,相对骈俪而言
择取,选用
四、特殊句式
1.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之世异于古。(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人的精神,是人世间的,是乐天的。
它感人的程度超出前二者很远。
现今的社会与古代的已不同。
4.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定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凡是接近于今天的事名、物名的。
而且不被古人束缚。
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况且《桃花扇》的作者,只是借侯、李的事情,来写故国之哀,而不是
以描写人生处世为主。
这就是《红楼梦》极大地违背了我国人的精神的原因,而它的价值也
就在这里。
3.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明明知道其中的害处,却相互施加、相互承受,各自施加力量却
人人不承担它的过错。
它所揭示的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发生在一般规律之外的事,而是
人生中本来就有的缘故。
5.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
行于其间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由于这种种原因,金玉因之而结合,木石因之而分离,又哪里有蛇蝎般的人
物、非常的变故参与其间呢?
果真像这样的,未必就达到古人的境界,这也足以自立门户(形成自己的风
格)。?
【文本研习】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
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慝,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1.王国维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根源是由 、 、 造成的。
?
【明确】通常之道德 通常之人情 通常之境遇
2.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
【明确】作者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例,阐明在这场悲剧里无一人是“蛇蝎之人”,亦没有“非常之变故”,却因为种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因此是“悲剧中之悲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
阁。(1)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士生古
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
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
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
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
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
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
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
﹒
﹒
﹒
﹒
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
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2)然余
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
日。
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
无虑: ?
(2)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
单行: ?
(3)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
跻: ?
(4)聊书于此,以俟他日
俟: ?
【明确】(1)大约 (2)散体,相对骈俪而言 (3)升,达到 (4)等待
﹒
﹒
﹒
﹒
﹒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遵宪少年时代就开始学写诗,当官后公务繁忙,少有闲暇,但从未就此放弃对诗的爱好。
B.黄遵宪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受前人的束缚。
C.黄遵宪涉猎各种古代典籍,博采众家之长。他坚信自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
D.黄遵宪学习古人经验但不兼收并蓄,而是力图开创“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诗歌风格。
【明确】选C。“他坚信自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不合文意,而是“未必就能达到”。原文说:“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然而因为太爱好它的缘故,每次在公事之余,我都会去做它。虽然有那么一天做了官,但并没有荒废它。
(2)然而我本来就有志向,却未能达到这种境界。《诗经》中说:“虽然不能达到目标,但心里向往它。”
6.作者理想的“诗境”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恢复“古人比兴之体”“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思悟提升】
1.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节选)》中表现出来的“悲剧观”?
【点拨】关于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节选)》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有其消极的成分,也未必完全符合小说的本意,但重要的是,他从《红楼梦》一书中找到了这种解释世界的中国式方式。
在他看来,代表中国传统精神的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而《红楼梦》正相反,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他显然是想通过对《红楼梦》的评论来反对传统的乐天精神和趣味,建设一种新的美学精神,一种悲观主义的、悲剧的美学精神。
2.从《<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你可以看出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主张?
【点拨】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黄遵宪提出:一是复兴“古人比兴之体”,二是“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三是“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四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在取材上,主张广泛吸收古代经史子集的精华;在述事上,主张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不排斥“流俗语”;在体式上,提倡不拘一格,不专一体。总之,是不失“为我之诗”。
3.“诗界革命”是怎样的一种文学运动?黄遵宪在其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点拨】“诗界革命”作为一个进步的文学思潮,其兴起于1896—1897年间,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的诗歌改革运动。维新派诗人们不满意宋诗派、同光体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主张在诗歌创作的内容和方法上实行改革,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表现新思想、新事物,容纳新词汇,从而使诗歌为维新运动服务。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黄遵宪于同治七年(1868),在其《杂感》诗中,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表示要“我手写我口”。于光绪十七年(1891),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维新派的“诗界革命”虽然没有完全突破旧诗形式的束缚,实现诗体的真正解放,但它在创作方向及内容等重要方面对中国旧的诗歌传统进行了改革,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梁启超“尝推黄公度、夏穗卿、蒋观云为近世诗界三杰”。
【感知思想】
古今对译·通晓文章
《红楼梦》评论(节选)
我国人的精神,是人世间的,是乐天的,所以代表他们精神的戏曲、小说,没有不染此乐天的色彩的:开始于悲的终结于欢,开始于分离的终结于团圆,开始于穷困的终结于亨通;不这样做而想满足阅读者的心愿,难啊。像《牡丹亭》(杜丽娘)的返魂(与柳梦梅结为夫妻),《长生殿》的(李隆基与杨贵妃)重圆,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所以我国的文学中,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的,仅有《桃花扇》和《红楼梦》罢了。而《桃花扇》的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亲眼看到,亲身经历,却不能自悟,而是醒悟于张道士的一句话;再说(侯方域)跋涉几千里,冒着不可预测的危险,被关到牢狱之中,所寻找的女子,才见到一次面,就因为道士的话,很快就放弃了她,如果不是三岁的孩童,谁能相信呢?所以《桃花扇》的解脱,是来自外界的约束。
而《红楼梦》的解脱,是来自自身的约束。况且《桃花扇》的作者,只是借侯、李的事情,来写故国之哀,而不是以描写人生处世为主。所以《桃花扇》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作品;《红楼梦》则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作品。这就是《红楼梦》极大地违背了我国人的精神的原因,而它的价值也就在这里。
《红楼梦》一书,和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根据叔本华的学说,悲剧中又有三种分类: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竭尽他们所有的能力来相互陷害造成的。第二种是由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的人物的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这样,不是必定有蛇蝎的本性和意外的变故,只是由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不得不这样。他们明明知道其中的害处,却相互施加、相互承受,各自施加力量却人人不承担它的过错。
这种悲剧,它感人的程度超出前二者很远。为什么呢?它所揭示的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发生在一般规律之外的事,而是人生中本来就有的缘故。像前两种悲剧,我们对蛇蝎人物和不可知的命运,未尝不害怕战栗,然而因为它罕见的缘故,我们的一生还能侥幸地避免,而不必去寻求躲避痛苦的地方。但在第三种悲剧里,就会见到非同寻常的势力,足够用来破坏人生的幸福,时时刻刻都可能降临到我们面前。并且这等残酷的事情,不但时时可以加到自己身上,有时也可以加到别人身上,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法鸣不平,这真可以说是天下最悲惨的事了。像《红楼梦》正是第三种悲剧。现在就宝玉、黛玉的事情来阐明这种看法: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相信金玉良缘的邪说,想着(靠这)来压制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亲近薛氏;凤姐因为持家的缘故,
嫉妒黛玉的才能,忧虑她会不利于自己;袭人害怕尤二姐、香菱的事情(重演),听到黛玉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己身,自然就站在了凤姐一边,这也是自然的趋势。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但却不能对最爱自己的祖母说,这是普通的道德使他这样的;何况黛玉只是一个弱女子呢!由于这种种原因,金玉因之而结合,木石因之而分离,又哪里有蛇蝎般的人物、非常的变故参与其间呢?不过是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罢了。由此看来,《红楼梦》可以说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人境庐诗草》自序
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学习写诗。后来因为奔走四方,游历各地,(为国家)奔走效力很少有空闲时间,几乎把它扔(在)一边。然而因为太爱好它的缘故,每次在公事之余,我都会去做它。虽然有那么一天做了官,但并没有荒废它。现代士人生在古人之后,古人的诗,被称作专门名家的,大约有一百几十家。想摒弃古人的糟粕,而且不被古人束缚,实在是困难啊。虽然这样,我曾认为诗之外有事,诗中有人,现今的社会与古代的已不同,现今的人又何必与古人相同呢?我曾在胸中设置一种诗境:一是恢复古人比兴的形式;二是将散文自由变化的句式融入诗歌创作中;三是吸取《离骚》和乐府的内在诗理而不沿循它们的外在形式;四是采用古人的变通与变化离合的方法用于诗中。
取材的范围: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众多经典史书,一直到周秦诸子的书籍,再到许慎、郑玄等诸家的注解,凡是接近于今天的事名、物名的,都选过来借用。这是在记叙事情:所有今天的官书、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没有的事物、未开辟的境界,耳闻目睹的事情,都通过自己的笔记下它。这是在熔炼出自己的风格:从曹、鲍、陶、谢、李、杜、韩、苏到近代的小家,不固定一种格式,不专于一种体式。应当都不失是我的诗。果真像这样的,未必就达到古人的境界,这也足以自立门户(形成自己的风格)。然而我本来就有志向,却未能达到这种境界。《诗经》中说:“虽然不能达到目标,但心里向往它。”姑且记到这里,等待来日实践。
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我为自己的诗集写了这篇序。(共49张PPT)
第9课 《人间词话》十则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
1.生平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
宁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1898年,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1923年,担任傀儡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7年北伐军进逼北京,他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2.成就影响
王国维早年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3.主要著作
生前著作六十余种,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
【名家评论】
1.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梁启超
2.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
——伯希和
3.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胡适
4.要谈国学,他(王国维)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鲁迅
二、背景透视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着当时的文学。
王国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在多难的时代面前不断追寻着人生的真谛。22岁以前,王国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但他却不喜欢科场诗文,参加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表现出鄙薄功名、重情多思的人生志趣。之后,王国维来到上海,逐渐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对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更是“大好之”,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叔本华哲学的社会批判色彩、高扬生命意志的异端精神,和少年王国维求新求异的思想倾向相顺应,而二人在“悲观主义人生论”上的契合,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王国维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浸染上了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的人生困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学和史学,并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
三、文学常识
近代词论圭臬——《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它的体例、格式与中国旧词话并无显著差别。
1.主要内容
《人间词话》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还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
2.作品影响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王国维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知识延伸】
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
王国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徐宗文:为知;为己;为人。
王世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澹澹(
)
憔悴(
) 蓦然(
) 阑珊(
)
胸襟(
)
矫揉(
)
著一“闹”字(
)
遽以此(
)
豁人耳目(
)
dàn
qiáo
mò
shān
jīn
róu
zhuó
jù
huò
﹒
﹒
﹒
﹒
﹒
﹒
﹒
﹒
﹒
二、熟语积累
1.喜怒哀乐:喜悦、愤怒、哀伤、快乐,泛指人的各种情绪。
2.蓦然回首:突然回想起。也引申为忽然发现,忽然明白,顿时悟透。
3.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这些皮影人虽面无表情,却能诉尽喜怒哀乐、分饰多角,这得益于皮影演员的
手和口。
(
)
2.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流去,蓦然回首,才发现仍有太多的记忆存在我的脑海里,
无法抹去。
(
)
3.台州市黄岩区永宁江两岸万亩柑橘园里,金色蜜橘果满枝头,橘林间游人如织,
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沁人心脾的橘香。
(
)
【点拨】语意重复。应该去掉“令人”。
√
√
×
﹒
﹒
﹒
﹒
﹒
﹒
﹒
﹒
﹒
﹒
﹒
﹒
三、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词,又叫“曲词”或者“曲子词(或诗余、乐府、长短句等)”,是配合宴乐乐
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
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
)
2.词话是以随笔的形式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述。
始于清代。著名的有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
【点拨】不是始于清代,而是宋代。
3.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它的特点是气势豪
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以苏轼、辛弃疾为代
表。
(
)
√
×
√
四、名句默写
1.泪眼问花花不语,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3.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__。
4.绿杨烟外晓寒轻,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6._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7.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
乱红飞过秋千去
采菊东篱下
杜鹃声里斜阳暮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昨夜西风凋碧树
衣带渐宽终不悔
灯火阑珊处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_____
(2)白鸟悠悠下
(
)_______
(3)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
(
)_____
2.形容词活用
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
)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
接近
名词作动词
飞下来
名词作动词
衡量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清醒
﹒
﹒
﹒
﹒
三、古今异义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
﹒
完成,做到
四、特殊句式
1.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菊东篱下。(状语后置、省略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
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允许。
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
在东篱下采菊。
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伟大的诗人虚构的“造境”必定会合乎自然,所写实的“写境”也必
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
古人创作诗词,写“有我之境”的多,然而未曾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在
那些有才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大诗(词)人的作品,他的言情,一定沁人心脾,他的写景,一定使人的耳目清醒。
【文本研习】
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4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
B.“造境”即虚构之境,“写境”即写实之境。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
C.“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境地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都能给人以美感。后者“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D.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而崇尚“真”则是他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只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明确】选D。分析不全面。原文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2.下列境界中,是“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明确】选D。诗人用春雨中的梨花比喻泪眼婆娑的寂寞玉容,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故属于“有我之境”。其余三项属于“无我之境”。
3.下列诗句中,不属于“乐景写哀情”的一项是
(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选A。所写之景均为衰败枯索之景,所抒之情亦为离别悲凉之情。故A项为哀景写哀情。
4.阅读文段,什么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者是否有高下之分?
【明确】从作者所举的例子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欣赏主体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彩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时所营造出来的境界,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欣赏主体为外物所吸引而达到宁静忘我的状态,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于诗人眼底时,所营造出来的与物俱化的境界,是“无我之境”。从观物方式及审美感受看,“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于由动之静时得之”,给人“宏壮”的美感。“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于静中得之”,给人“优美”的美感。两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分,这是因为人很难完全忘却生活之欲而达到静穆的状态。所以“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优美”与“宏壮”是不同的美感,不必强分高下。
【思悟提升】
1.课文第七则谈治学三境界。这段中的“境界”的含义是什么?这三境界各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境界”是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来的状况。
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排除干扰,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
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地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炼,人就会逐渐走向成熟。
2.课文的第一、五、六则围绕“境界”各阐释了哪些内容?
【点拨】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第五则的“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有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第六则具体说明“境界”的具体体现。
3.第十则中王国维是怎样论述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的?
【点拨】第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首先指出诗人要“入乎其内”,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绘生活,作品才有生气;又需“出乎其外”,超越现实生活,从一定的高度观察分析生活,从而实现对审美对象的提炼和升华,写出深刻独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可见王国维注意到了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重视诗人的修养之途。
4.本文说理形象,清新雅致。其形象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一是善于引用古诗词名句来说理,形象生动。比如以欧阳修、秦观的词诠释“有我之境”,以陶渊明、元好问的诗诠释“无我之境”;以宋祁、张先的名句表现言辞表达在营造境界中的效果;以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表现人生以及学问探索的“三境界”等。二是善于以典型作家为例,增强说服力。如以东坡、稼轩论“胸襟”,以美成、白石论“出”“入”等。三是善于对比说理,分析透彻,易于理解。如“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四是语言含蓄生动,浸透着诗人的真感情、真性情,自有含蓄幽微之美,真切感人。
【备选要点】
王国维认为大事业大学问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进行长期的探索和追求,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仅要有天赋,更需要进行刻苦的修养。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
【点拨】(1)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着追求、百折不挠。
(2)要有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成“大家”。
(3)对自然人生要做到: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感知思想】
本文节选的《人间词话》十则,重点是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容,也谈及了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国学启迪·文化传承
【先贤智慧】
讲
究
境
界
王国维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人生何尝不是这样——高境界造就高素养,大视野涵育大人格。
【传承典例】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
——时代楷模张富清的境界
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专业退役,他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无私奉献、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居功不必自傲”的三种精神境界。
【古圣今读】
王国维的“境界”说
在《人间词话》的开篇中,王国维即提出了词的“境界”问题,以为有“境界”才能成“高格”,立“境界”为诗词之本。“境界”一词虽非王国维首创,但中国古典诗论中,较多运用的是“意境”。至《人间词话》,“境界”则取代“意境”成为出现频率更高的术语。这样的转换不仅仅是一种字面的变化,我认为它也标志着由唐以后中国古典诗论的艺术品鉴论进入一种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相交融的更为宏阔深沉的审美境域中。这种审美境域所呈现的自觉的人生美学情致,正是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标志与特征之一。这种以“境界”为核心的人生美学情致,在《人间词话》中,通过一系列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范畴的标举及对古典诗词的生动、精到的审美品鉴,得到了凸现。其中《人间词话》对“大词人”与“真感情”的倡导与品鉴,正是这种美学情致的某种建构与体现。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重境界,是王国维对事业、学问之追求、奋斗、成功过程的高度概括与形象展示,但他又是从艺术、借古典诗词的意境来诠释的,是从诗词、艺术的意境来表达对人生、生命境界的认识与理解。王国维的诗词鉴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活动、审美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生命与人生的存在方式。艺术成为生命的写照,艺术的美境正是生命追求的标杆。鉴此,王国维提出:“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何谓“大词人”?我认为这就是王国维对艺术家的一种标准与要求。“大”不仅仅是拥有高超的艺术技能,还要具有某种生命的境界。因此“大词人”就超越了一般的词人,超越了只懂技巧的词人,也超越了缺失境界的词人。
【自读思考】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间词话》用“境界”取代“意境”不是字面的变化,而是标志着中国古典诗论进入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相交融的审美境域。
B.《人间词话》用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范畴的标举和生动精到的古典诗词审美品鉴来凸现以“境界”为核心的人生美学情致。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境界是: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而且为之“不悔”,心里却有不尽的迷惘。
D.王国维以“境界”为核心的人生美学情致的建构与体现,就是《人间词话》中对“大词人”与“真感情”的倡导与品鉴。
【解析】选B。A项,原文是“标志着由唐以后中国古典诗论的艺术品鉴论进入一种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相交融的更为宏阔深沉的审美境域中”。C项,“心里却有不尽的迷惘”错。D项,
原文是说“其中《人间词话》对‘大词人’与‘真感情’的倡导与品鉴,正是这种美学情致的某种建构与体现”。
【美文赏悟】
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的人文话题。谈到“境界”一词,我们生活中常说某人思想道德高尚,就称赞他境界高;有时也指人在某件事物上的处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就写不好诗词。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周易》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心灵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作“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对人生境界,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认为这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气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指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第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品味和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为人斤斤计较。
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虽然存在着儒道两家的对立,但是这两派的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儒家与道家都将人格境界奠定在天人合一的意识上,主张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建构人格,而不是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建构人格,这就造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人格的顺从性与和谐性。儒家“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与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可以相通,孔子晚年也希望自己能在“浴沂舞雩”的美境中获得解脱,他的“浴沂舞雩”与庄子的“逍遥游”实质上是相同的人生境界。儒道两家人格的不同有助于中国文化因素与人生境界的多元化,他们彼此之间的互补,造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广博精深,中国后期受儒学熏陶的文化人物,没有不出入佛老的,苏轼就是典型。
中国古代士大夫这种调和儒、道、佛的人生境界论,在北宋苏轼的身上看得很清楚。苏轼早年也有着忠君之心。从他给皇帝的上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儒者济世的信念与政治态度。如果说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精神,道家与玄学主张超离现实,苏轼则游离于二者之间,他对现实世界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他认为对生活之乐既要关注、又不可沉溺其中;对生活完全不感兴趣则人生索然无味,对生活一味沉迷则玩物丧志,不足为乐。因而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一词,它的研究更多是指一种人生观与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学”更主要的是一种人文学说与人文精神,它的人文内涵更深,境界更远,它的最高指向是诗化人生。
【阅读体悟】
1.第六段中,作者举“竹林七贤”中王戎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明确】是为了论证人生品味和趣味与人生境界相关;或人生品味和趣味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2.第八段中,作者说:“苏东坡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漂流的心态。”请你结合《赤壁赋》,谈谈你对苏东坡“漂流”心态的理解。
【明确】在《赤壁赋》中,作者通过写月夜泛舟欣赏奇妙的江山美景,表达他超然的心态,也发出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他的心态在“变”与“不变”的分析中,在“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中得到解脱。这里,他胸怀旷达、纵情山水、随遇而安。在几度遭贬后,苏轼确实表现出时而颓废消极、时而心胸旷达积极面对人生的漂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