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课件(3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课件(3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5 11:00:28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亚圣——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之一。
孟子曾效仿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
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遂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学说,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
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
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虽然生活贫穷困顿但也不为名利所惑。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著有《庄子》一书。
后世将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1.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
——朱熹
  2.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
  3.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程颐
【知识延伸】
孟子的名言名句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8.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庄子的名言名句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4.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二、背景透视
先“仁”而后“利”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决心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于是,约在公元前321-前320年,梁惠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六十岁左右的孟子,率领门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浩浩荡荡来到魏国。梁惠王见到孟子劈口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而孟子游说的目的是要推行仁政,仁政以“义”为思想基础,而梁惠王讲利,两种思想针锋相对。因此,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从《孟子》的记载看,孟子以尖锐的言辞抨击了魏国的政治,在梁惠王面前表现了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孟子对梁惠王的评论是:这是一位“糜烂其民”的“不仁者”(《孟子·尽心下》)。
绝圣弃智,返归原始——胠箧
战国时期,战乱频仍,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和复杂。庄子所能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弱肉强食的社会。士人蜂起,百家争鸣,多为追逐名利之学,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庄子在充分揭露和否定封建等级、宗法、专制的畸形、变态、丑恶的生存环境,憎恶文明进步所造成的“物欲横流”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胠箧》就是外篇中的一篇抨击儒家“圣人”及其所鼓吹的“仁义”的著作,宣扬“绝圣弃智”、回到上古“民结绳而用之”的“至德之世”,其中颇多愤激之言。
三、文学常识
对话体《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强说服力,是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进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另外,孟子的语言恢宏博大,论辩能力极强。在自然流畅的话语中完成自己的论点陈述。
道家经典《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郭沫若曾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在公元3世纪到5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万乘(
)
弑其君(
)
不餍(
)
缄縢(
)

(
)
耒耨(
)
盗跖(
)
掊击(
)
擢乱(
)
殚残(
)
铄绝(
)
削曾、史之行(
)
胠箧(
)














shènɡ
shì
yàn
jiān
jué
lěi
nòu
zhí
pǒu
zhuó
dān
shuò
xuē
qiè
二、熟语积累
1.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双方互相依存,利害相关。
2.上下交征:指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
3.探囊胠箧:伸手掏摸口袋,撬开小箱子。指偷盗。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巴黎人民与巴黎圣母院唇亡齿寒。自从圣母院突发火灾后,不断有民众来到事
发现场探望这位“老朋友”。
(
)
【点拨】“唇亡齿寒”用于国与国、人与人之间,不能用于不同类的事物之间。
2.刘胜友鼓励贫困户要树立脱贫信心,相信党委政府,通过上下交征,一定能够早
日脱贫,早日致富,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
)
【点拨】不合语境。“上下交征”意思是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此处误解为上
下共同努力了。
3.小王在房间里装了一个摄像头,再连接到手机上。有一天,手机发出了警报声,
打开手机一看,小偷正在房间里探囊胠箧呢。
(
)












×
×

三、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六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
)
2.斛:古代量器,最初以十斗为一斛,后以五斗为一斛。
(
)
3.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城邑及附近的人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
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
)
4.宗庙:是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
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四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
)



×,大夫三庙
【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___”同“___”)
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___”通“___”,__________)
3.罔罟之所布
(“___”同“___”)
4.阖四竟之内
(“___”同“___”,_____)
5.子胥靡
(“___”通“___”)
6.擿玉毁珠
(“___”通“___”,_____)




先前,从前




疆界




扔掉
二、一词多义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曷尝不法圣人哉
(
)_____
(2)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
(
)_____
(3)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___________
(4)苟为后义而先利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词活用
(1)而身处尧舜之安
(
)___________
(2)不远千里而来
(
)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
效法
名词作状语
对外
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得利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后;以……为先
形容词作名词
安稳的地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远
四、古今异义
1.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多指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2.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古义: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接近于死亡;程度极深,不得了




文辞,文饰
不能行窃
五、特殊句式
1.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省略句,“利”后省略介词“于”;介词结构后置,应为
“亦将(于)吾国有以利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跖之徒问于跖曰。(介词短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
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
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
4.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适而无有道邪?(宾语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
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
六、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遗弃自己父母的;从来没有行义的人不顾自己的君主的。
既然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的人,不正是替大盗积聚的人吗?
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的叫声相互听闻,网罟所撒到的
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余里。
4.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谷虚了,则河流就会干涸,山丘夷平,深潭就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
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
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确实是圣人的过错。
【文本研习】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1)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2)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1.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梁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明确】选A。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但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
(2)士人、小官吏说:“怎样使我自身得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3.孟子的“义利观”,在今天的社会实际中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孟子的“义利观”对于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2)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示:   ?
(2)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擿:   ?
(3)殚残天下之圣法 
残:   ?
(4)则天下不铄矣 
铄:   ?
【明确】(1)显露 (2)通“掷”,扔掉 (3)抛弃、摧毁 (4)炫耀




5.下列有关文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认为断绝圣人,摒弃智慧,社会就会安定;丢弃那些贵重的器物,人们就不会偷盗。
B.庄子认为是斗斛、秤杆等量器的出现,造成了百姓的争斗。
C.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和对儒家的仇恨,明确提出折断工倕的手指,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
D.庄子认为,天下出现邪恶的原因,在于曾参、史鱼等人炫耀自己的品德和智慧,迷乱了天下人。
【明确】选C。“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和对儒家的仇恨”在文中没有依据。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
(2)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
【思悟提升】
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义利观的理解。
【点拨】(1)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
(2)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物质达到一定水平时,务必加强道德教育,加强对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总之,孟子并没有因义而否定利,他认为应该先义后利,以义为先。
2.孟子为什么反对先“利”后“义”?
【点拨】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较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年代。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
3.庄子《胠箧》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他为什么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
【点拨】本文着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
本篇深刻揭露了仁义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但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于是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要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倒退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这是庄子社会观和政治观的消极面。
【备选要点】
 《胠箧》一文是怎样论述中心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点拨】《胠箧》的中心论点是阐述庄子所主张的“绝圣弃知”的思想。这一
观点正式提出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
文章一开头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惊人之论:生活中人们眼里的聪明
做法,岂不是为大盗积聚做准备吗?第二段将此结论推广、提升,用反问句的形式
指出:所有的智者、圣人都是在为大盗积聚做准备啊!接下来第三段为了使圣知
之法成为大盗的工具的意旨表达得更显豁,文章假设了一段盗跖和他手下的对话,
并由此指出,圣人之道不仅有利于善人,也能给大盗带来好处。但毕竟天下善人少
而不善的人多,所以推论起来,坏人从圣人那里得到的好处更多,“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由此推论出“圣人生而大盗起”的判断,进而得出:打倒圣人,释放盗贼,那么天下就太平了。第四段先重申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的意思,然后从反面指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第五段总结以上论述,提出“绝圣弃知”的主旨,并全面地陈述有关主张。
作者在论述中把自己“绝圣弃知”的主张放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不仅使全文的论述层次清楚,而且层间构成层进关系。这种在逐步推进中亮出自己的主张的写法,能够使自己的立论建立在更加坚实的说理基础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感知思想】
古今对译·通晓文章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要说‘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得利?’士人、小官吏说:‘怎样使我自身得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遗弃自己父母的;从来没有行义的人不顾自己的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胠  箧
为了防止盗贼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而做准备,必定要缠上绳子、加固门闩和锁钮,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做法。可是一旦大盗来了,(他们)就背着柜子、举起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还担心绳子、柜门的门闩和锁钮不够牢固呢。既然这样,那么先前所谓的聪明的人,不正是替大盗积聚的人吗?
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的人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卫的人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的叫声相互听闻,网罟所撒到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
两千余里。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诸侯和天子祭祀祖先的地方、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曲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做法呢?但是田成子忽然有一天杀了齐国的国君也就窃取了整个齐国。他所盗窃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只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一块儿劫夺去了。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小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独占齐国。那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卫他的盗贼之身吗?
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的人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守卫的人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车裂,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糜烂,即使像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空揣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没有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从这些方面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的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的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如果嘴唇缺失,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恭公所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打倒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方能太平无事。
山谷虚了,则河流就会干涸,山丘夷平,深潭就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终止。即使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给天下人制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被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么就连同秤锤、秤杆一道被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就连同符、玺一道被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被盗窃走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的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了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举而夺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之利的人,即使有高车冠冕的赏赐也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也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确实是圣人的过错。
因此说:就像鱼儿不能离开水一样,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下的。所以,弃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停止出现;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淳朴;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销毁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文饰,离散各种颜色,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减除曾参、史鱼的行为,钳住
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炫耀之事;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僻。那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等人,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才能,而且用来扰乱天下,这就是圣治之法没有用处的原因。(共53张PPT)
第2课 《老子》五章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史称老聃,春秋末期
陈国(后为楚国所灭)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退隐,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他问礼。晚年著五千言的《道德经》。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
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背景透视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过渡的时期。而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阶级矛盾突出尖锐、贵族集团内部争斗激烈、诸侯间攻战不休、社会动荡不已的年代。老子前半生遭遇坎坷,后来又失去了小小的官职,从统治阶级下层人物沦为庶民。这种经历和命运,不仅是老子后半生长期隐居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老子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原因。
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百姓复归“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还反对提倡“仁义”和“礼”,在他看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具有的东西,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足以助人作伪。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全身远害。
三、文学常识
《老子》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也叫《道德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不分章。《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名家评论】
  1.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
——张岱年
2.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尼采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夫唯弗居(
)  
观其徼(
)  
见素抱朴(
)
受国之垢(
)
舟舆(
)
无所乘之(
)
为而不恃(
)
社稷(
)
远徙(
)










jiào
xiàn
ɡòu

chénɡ
shì


二、熟语积累
1.绝圣弃智:弃绝一切智慧、聪明。
2.见素抱朴: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
3.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法、手段制伏强硬的对手。
4.小国寡民:指国家小,人民少。
5.鸡犬相闻:鸡犬的叫声彼此都能听见。形容住得很近。
6.老死不相往来:形容彼此从不联系,从不交往。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之所以要绝圣弃智,是因为智慧不一定给人带来好处,或者说,它既可能带来
好处,也可能导致灾难,而这种灾难往往是致命的。
(
)
2.党的十九大报告见素抱朴,开宗明义,表明了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人类
共产主义运动的价值目标,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
(
)
【点拨】望文生义。“见素抱朴”意思是表现出来的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
素。对象是人。









×
3.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建议应对重大事件,应从“硬扛风险”变为“以柔克
刚”,增强城市韧性。
(
)
4.叙利亚战争不断,最痛苦的必定是那些小国寡民们。
(
)
【点拨】“小国寡民”指国家小,人民少,不是指小国的老百姓。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让农业成
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鸡犬相闻的美丽家
园。
(
)
【点拨】语境强调使农村有吸引力,应用“安居乐业”。
6.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
死不相往来”。
(
)



















×
×

三、名句默写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_____________,斯不善已。
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___________。
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_________。
4.邻国相望,_____________,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皆知善之为善
功成而弗居
莫之能胜
鸡犬之声相闻
四、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
在。
(
)
2.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地神和酒神,后来成为国家的代称。
(
)

×,
应为土地神和五谷神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名可名
(
)_____
2.形容词活用
(1)欲以观其妙
(
)___________
(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国寡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
叫出
形容词作名词
微妙的地方
形容词作名词
弱小的东西;柔软的东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甘;使……美;使……安;使……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变小;使……变少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重
三、古今异义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古义:_________
今义:①失传的或极难掌握的学问;②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抛弃学问
四、特殊句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莫柔弱于水。(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之能胜。(宾语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定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被叫出的名称,就不是
永恒不变的名称。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
什么也不能胜过它。
弃绝一切智慧、聪明,人民会有百倍之利。
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无”,从它可以观察
宇宙的微妙之处;万物从根子萌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有”,由此
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知道丑了;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
就知道恶了。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弃绝一切智慧、聪明,人民会有百倍之利;废弃仁义,百姓才能回复孝慈;
废弃机巧和私利,才会没有盗贼。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坚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
(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
使百姓回复到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使他们满意自己的食物,喜爱自己
的服装,安于自己的居处,喜欢自己的习俗。
【文本研习】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4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已:通“矣”
B.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成:成就
C.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去:离开
D.安其居,乐其俗     
俗:习俗
【明确】选C。去,失去。




2.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章阐述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B.老子认为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是造成社会混乱的原因,理想社会应该“绝”“弃”掉这些东西。
C.老子认为,人生忧患来自对仁义道德的学习,只有“绝学”,才可以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D.“小国寡民”“安居乐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认识。
【明确】选D。“是老子面对当时社会的保守得出的认识”错。是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并非针对当时社会的保守提出来的。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为其始原。万物生成而不据为己有,虽起了作育推动作用,却不以为恩泽在己,万物兴旺而不居功。
(2)国家小,人民少,拥有各式各样的器具而不使用,使百姓对死亡看得很重而不愿意迁移。
4.你是如何看待老子在第八十章中表达的“小国寡民”思想的?
【明确】(1)有积极的方面。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出发点在于追求淳朴的民风。他向往一种美好的境界:没有军队和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种思想显然有着积极的因素。
(2)有消极的方面。要求社会退回“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人们“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显然是荒唐可笑的。这种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消极退缩的心情。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5、6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5.以上文字体现了老子的      思想。?
【明确】朴素辩证法
6.本段文字的观点对你有何人生启示?
【明确】本段文字说柔能克刚,成大器者要能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怕磨难,敢于面对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思悟提升】
1.《老子》第二章中的“故有无相生……前后相随”几句表述了一个什么观点?
【点拨】在这里,老子列举了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中相对立相对照的矛盾范畴,阐述了世间万物都具有相互比较、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表述了对立统一是世界上永恒的、普遍的法则这一观点。
2.《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
【点拨】(1)老子认为要想使社会风气淳厚清正,人民得到百倍的好处,必须抛弃聪明智慧、虚仁假义、伪诈贪欲,使人民重新回到单纯朴素、清心寡欲的原始状态,用无为的原则去管理。
  (2)老子的主张显然是片面的。时代要前进,社会要发展,人类的聪明才智总要提高,这是主流。当然,聪明才智在某些人物身上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从自私自利到智慧犯罪,但这绝不是知识、智慧本身的罪过。老子关心并希望社会稳定,希望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有积极作用,但作为给社会开出的药方,却是错误的。
3.你是怎样看待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
【点拨】(1)在老子看来,“小国寡民”社会是经过长期的“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使人类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的社会,是国家已经衰亡了的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德治社会。
  (2)在我们今天看来,老子实际上是主张回到远古的时代去,并停滞在那个阶段不再向前发展。这虽然是对他所在的那个尔虞我诈时代的深恶痛绝,但这种彻底地取消阶级、抛弃技术与知识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备选要点】
1.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点拨】(1)人有思虑,有知识,有情欲,有作为,都是自然而然的,“有为”,本就是人类生活的必然趋势。而故意去思虑,去知识,去情欲,去作为,实在违反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去“人为”以返回“自然”,却正是最大的“不自然”。从这一点上看,道家的“无为”是一种悖论。
  (2)但道家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扰其心,脱除名利思想,可以达到一种精神的解脱。道家教人不要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不胡乱地消耗,可以拯救社会的弊端。道家在政治上极力反对干涉,反对专制,反对等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请你用通俗的语言来说说老子到底告诉了我们哪些人生智慧,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要求:语言通俗;内容可以是某一章的内容,也可以是某一个你深有感触的词语;表述之前,请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点拨】老子说,“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道”就是“无”,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老子说,“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含着无限的“有”。
老子说: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老子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群众的事业。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
老子说:让我们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
老子说:让我们提倡“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老子说:如果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占有,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认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这该是多么和谐的社会。
【感知思想】
国学启迪·文化传承
【先贤智慧】
以柔克刚——低头的智慧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的,但它却能穿山透石,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
【传承典例】
以柔克刚的长孙皇后
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
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知书达礼、贤淑温良、正直善良。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像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长孙皇后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无言地影响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军国大事。
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一次,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气愤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缘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唐太宗吃惊地问:“什么事这样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臣妾听说只有明主才会有直臣,魏征是个典型的直臣,由此可见陛下是个明君,故臣妾要来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脸阴云随之而消。
【古圣今读】
什么是“无为而治”?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之术,对后世治国安邦影响很大。如唐初推行“垂拱而治”,出现“贞观之治”;明初力推“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仁宣之治”……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都是直接或间接在“无为而治”的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01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
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02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
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下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03
“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统治术的总结。
老子指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
“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呢?老子设想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没有阶级,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这样的社会理想为后代中外哲学家所借鉴,影响深远。
04
“无为而治”是为了达到“无不为”的顶峰。
有些人觉得老子这个“无为”跟市场经济是不吻合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无为”是消极的,而市场经济讲的是积极有为。这些人是把“无为”理解错了,把“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
实际上,老子这个无为不是不做,而是不要人为地去做,就是不要妄为,不要强为,就是要顺其自然,就是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地去做,当然也指不要违背市场规律去做。我们说在市场经济大潮当中,一个企业家,如果你去妄为,你强行去为,你违背市场的规律,这样做的话,你肯定会失败。所以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他是最深层次的,就是说不要为了一个外在的利益、一个所谓的经济指标、一个个人的需求而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市场规律,尤其是违背了整个企业的人心,这样去做,一达不到目标,二就是达到了目标也很快就会垮掉,这才是老子“无为”的真正意思。
老子讲无为的目的是什么?是无不为,最后的目的就是什么都为了,什么都成功了,这是他的核心思想。这就是“为”和“无为”的辩证关系,从“无为”入手,最后要达到一个“无不为”的顶峰。
【自读思考】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
【明确】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倡的治国方略。“无为”的意思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要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通过“无为”而达到最积极的“有为”。
【美文赏悟】
低头是一种智慧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看见庭院前的向日葵低垂着头,便突发奇想,找来绳子和竹竿,将其中一棵向日葵固定起来,让它昂首挺立,直视太阳。我幼稚地认为那样就可以让向日葵省去转来转去的麻烦,能够更好地吸收阳光,将来的颗粒也一定会更加饱满。
  
到了秋天,向日葵成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来到那棵高昂着头的向日葵跟前,满以为它是最好的,可令我沮丧的是,那棵向日葵空空如也,里面没有一粒饱满的籽,还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烂味。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昂着头的向日葵会颗粒无收呢?”父亲呵呵地笑着说:“傻孩子,向日葵头朝上,里面多余的雨露排不出去,很容易滋生细菌,所以它会霉烂掉,你是好心帮了倒忙。其实,向日葵略微低头,一则是为了表达对太阳的虔诚与敬意,二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听了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后来,我通过观察发现,不光是向日葵,许多其他植物也都明白这个道理。比如,当麦子青涩的时候,它们总是昂首挺胸,一副无所畏惧的样子;可当它们成熟的时候,却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头,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被折断的危险,而且还让鸟儿找不到着力点,从而保存了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果实。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低头也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智慧。我有一个朋友,他一直奉行“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处世原则,因此为人十分强硬,结果得罪了不少人,在单位里他长期得不到领导器重,也不受同事欢迎。升职与他无缘,提干与他擦肩而过,混了十多年,还是小职员一个。朋友十分纳闷,他说:“我只是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已,这有什么不对的呢?”
的确,这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做人的问题。左宗棠有一句至理名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一个人应该懂得什么时候应该争取,什么时候应该放下,一味地委曲求全,那是一种懦弱;而一味地趾高气扬,那是一种愚昧。一个争强好胜、傲慢无礼、不可一世的人,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也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是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就是遭人排挤,孤立无援,郁郁而不得志。
古人云:至刚易折,上善若水。做人不可无傲骨,但也绝不能总是昂着头,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水一样,善于便利万物,又如水般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因为他们明白:能低者,方能高;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阅读体悟】
结合文本怎样理解“低头是一种智慧”的内涵?
【明确】①向日葵等低头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人低头则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智慧。
②低头实际是指做人能低能高,能屈能伸,能进能退的境界。
③做人不可无傲骨,但要能灵活处世。(共52张PPT)
第1课 《论语》十则
【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儒学的开创者——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名家评论】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颜渊
2.东方找到一位智者。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
【知识延伸】
孔子中的“子”字解读
“子”在古代尤其先秦时代,常作尊称。小国之君和卿大夫都被称为子。另外,“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子”字后来从尊者专用扩展到有道德者也可用,即在姓氏之后加“子”以示尊敬。如孔子、老子、墨子、荀子、公羊子等,“子”的意思等同于现在尊称人“先生”。而在姓氏之前冠以“子”字,如子路、子贡等,“子”的意思是“我的老师”,是诸子后辈对前辈的尊称。
二、背景透视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在孔子去世后,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论语》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三、文学常识
语 录 体
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为语录体。
对话,是语录体的最大特点。语言简洁朴素、生动形象、明白易懂;语句简短流畅、通俗明了、诙谐机智;语句有肯定句也有反问句;在谈话中有一问一答式、一问多答式、抑或是多人谈论式;语气有同辈之间平等的对话、有师生或上下级讯问等。
【知识延伸】
孔子思想及其影响
1.孔子的道德思想,主要表现在:“仁”“礼”之德行和德性上。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就是现代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孔子的政治思想,他主张“为政以德”,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与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3.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教学方面主张“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以及思想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4.孔子的美学思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与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化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踰矩(
)   
教诲(
)   
盍(
)
轻裘(
)
敝之(
)
少者(
)
仁者乐山(
)
曲肱(
)











huì

qiú

shào

ɡōnɡ
二、熟语积累
1.敏于事而慎于言:处事机敏,出言谨慎。
2.富贵浮云: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3.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
4.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5.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运用的正误)
1.在记者面前,陈宗鑫侃侃而谈,谁会想到,他曾是个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闷孩
子”。他说,是创业改变了他。
(
)
【点拨】由“闷孩子”可知,本熟语和语意不符,应是“不善言谈”。
2.这深宅大院就是李府,晚清名人李鸿章的产业,虽然宏伟不凡,但也只是李家
富贵浮云的一个小小侧面。
(
)
【点拨】“富贵浮云”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此处不合语境。可以改为
“富贵荣华”。
3.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这就符合他所说的克己复礼。
(
)















×
×

4.在那个夏天,她终于从心所欲迈进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在美丽的青海湖畔,
开始了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
)
【点拨】“从心所欲”指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此处误解为
“如愿以偿”。
5.《聚焦2020全国两会,牢记使命担当》特邀艺术巨匠沈安良称:“从小就梦想
着当军人,保家卫国;当警察,惩恶扬善……这一切,在年轻时代、血气方刚的时
候,都没有得以实现。”
(
)








×

三、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古人对人的年龄,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代替称谓: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
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
(
)
2.君子,是传统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它的反义词是“小人”。
(
)


【文言归类】
一、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___”通“___”)
2.是知也
(“___”同“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




聪明、明智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饭疏食、饮水
(_______________)___
(2)少者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事斯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词活用
戒之在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得到关怀
名词活用为动词
施行
动词活用为名词
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3.形容词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义而富且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安逸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得到富;得到贵
四、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德行),(这样)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常常忧愁哀伤。”
3.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到壮年的时候,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好斗;等到老年的时候,血气
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
人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文本研习】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3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引导弟子表达他们的志向,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广的怀抱。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C.三人志向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D.相比之下,师徒三人中,孔子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明确】选C。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研讨交流·重点突破
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
【明确】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3.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明确】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仁”,就是为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境界。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4~6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4.从材料内容看,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明确】依靠自己,克制住自己,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周礼。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吧!
6.如何理解这段文字中的“克己复礼”?
【明确】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思悟提升】
1.本文的前几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学习有哪些主张?
【点拨】(1)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
(3)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
(4)在学习的问题上要有谦虚求实的品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恒定的志向,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味其中的快乐。
2.你是怎样理解孔子提出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
【点拨】饱食安居会让人产生一种依赖性,使人变得懒惰,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因此,这种看法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它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衡与人生的顺遂。
3.孔子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点拨】“慎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亏了。(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发挥作用。(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4.试分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中的三种境界。
【点拨】“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
“知之”“好之”“乐之”,这三者有密切的关联,层层深入。“知之”是一种认识,“好之”是一种兴趣,“乐之”是一种情感。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要以所学为乐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样,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
5.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点拨】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备选要点】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君子有三戒”?
【点拨】“君子有三戒”,青少年、中壮年、老年,是人们生理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孔子总结人生经验,提出这三个阶段应该特别注意警戒的事项。年轻时,血气不成熟,要戒贪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要戒好胜喜斗;到了老年,血气已衰,要戒贪得。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是养生之道,尤其是精神修养之道。当然,青年也要戒斗、戒得,壮年也要戒色、戒得,老年也要戒色、戒斗,只不过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人生各个阶段都有主要问题,或说主要难关,渡过相应的难关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钱穆先生说:“后人言志,多指有为,不知有戒,是亦失之。”
【感知思想】
《<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仁政和礼制”等方面的观点。
节选篇目
内容及观点
第一则
克制享受欲望,兢兢业业,不断匡正言行,塑造道德品质
第二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学习,提高修养
第三则
虚心学习,严谨治学,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第四则
通过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志向,彰显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第五则
知之—好之—乐之,层层深入,告诫我们:要以所学为乐事,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
节选篇目
内容及观点
第六则
人们如果具备了“知”和“仁”,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第七则
君子安贫乐道,坚守人格和道义,抵制不符合道义的荣华富贵
第八则
君子胸怀宽广,包容万物,淡泊名利。小人则气量狭窄,患得患失,争名逐利
第九则
君子要坚守道义,任何事情都要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法律原则
第十则
对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出忠告,提出人生三个阶段的道德修养标准
国学启迪·文化传承
【先贤智慧】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并不是反对富贵,而是说不能违背道义去追求富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即“道义”,通俗地讲就是正当的手段。人有谋取富贵财利的欲望,这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如果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地贪求不义之财,就会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可怕的危害。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应该把奉行仁义道德放在追逐富贵之上。
【传承典例】
国有士 民心安——钟南山院士
钟南山,福建厦门人,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后,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这是《人民日报》微博上对钟南山的评价。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钟南山院士胸怀大理想、心中有人民。2003年非典肆虐,67岁的他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而今,武汉疫情肆虐,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却登上了前往武汉的高铁。面对未知的艰难,他勇担大任,一往无前,既有医者仁心的专业技术,也有战士迎难而上的拼搏狠劲。但是在他看似无坚不摧的外衣之下,却深藏一颗柔情似水的仁人之心、一腔热血爱国的赤诚之情。
【古圣今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易传·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他。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句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其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起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自读思考】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其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解析】选D。原文倒数第二段开头说“阴德”之说在城市中不易觉察的原因是“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
【美文赏悟】
道德与得道
什么是“道德”,“道”就是道义,“德”就是品德。
简言之,“道德”就是讲道义,重品德。
修养浩然正气,陶冶涵养品德,其仁义之说,早在几
千年前的蒙学经典,诸子百家时期便已争鸣传承。从孔子的“自修齐,至平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宽厚正直的儒学论述,不就是“道”与“德”的中正洽融,不偏不倚,永恒不变地坚持着“人之初,性本善”的哲理道义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平民得道,安之生活,君王得道,安之天下。千百年来,道义之说绵延不断地验证着中华文明,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乱世,还是山河锦绣的平和,生命的意义,普善的情怀,始终错落有致地经历着“道”与“德”的洗礼和甄别。万般周折辗转之后,传到你我眼中的历史长河,是否还是澄清依旧,咏怀如初?
一直被唐诗宋词的细腻,小说散文的柔情感动着。那些豪迈的激情,韵美的节奏总能精准地将我震撼与折服,我把它们当成精神的食粮,不可或缺地蕴含与滋养着我。或许是因为生活的特别需求,才会把那些淡泊而富有的诗意当成生活的习惯,尚不知,“道”已在我心里渐渐生根,以一种无常的道义坚持着时光的淬炼,终有一天,积淀成金,成为属于自己的历史,交相辉映着同一个世界。
哲学有道,法学有道;荣辱有道,善恶也有道。思来索去,感觉世间万物仿佛皆与“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法自然,伦理规律,彰往而察来,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无处不在,勤俭节约,尊老爱幼,一个小小的修养善举,看似小道,实为弘扬社会正气的大道啊!
什么是最宝贵的财富,什么是最精美的艺术,什么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四书五经六艺,唐诗宋词元曲。唯有得道,才能使那些浩如烟海的抽象人生清新隽永,变成生动而鲜活的饱含哲理的生活词典,淡淡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陶冶性情,提升自我,道法自然,生生不息。
少不经事时每逢香会,见各寺兴旺蓬勃,我就想过,“神佛之说”皆为迷信,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前拥后挤,求神拜佛;每逢清明,公墓山车水马龙,我也想过,“生死之道”皆为规律,为何人们还会沉醉在人鬼之说,孜孜不倦,黯然伤情。如今,我已原谅了自己少时的无知。科学我信,历史的文化传统,人性的道义凛然我更是深信不疑,没有原因,只有用心。
道德与得道,精与勤,荒与嬉。我们于道德中受业解惑,于持之以恒中得道成人。《师说》中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我们有“得道”之心,从现在便怀揣普善,培养品质道德,纵然术业不同,生活各异,终能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得道而行于天地间,明辨是非之理,洞察兴败之替。
历史无法改变,但历史在演变着,从甲骨到竹简,从宣纸到电脑,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通假字到多音字等等,这都是智慧文明的不断革新。革新需要反反复复,轰轰烈烈,革新需要道德的载体,孜孜不倦,求索绵延,善学善用。流传今天,那是多少得道高人用生命的细密之光过滤而成,如今,我们读着《弟子规》,学着《论语》,是否想过我们会为很多年后的人们留下些什么呢?
历史是不会改变的,那些被我们遗漏的时间也不会重拾。懂得珍惜时间便是得到大道,懂得利用时间更是道中之道啊!我呼吁着自己,同时呼吁着如我一样还在迷茫中的修道友人。
得道并非归隐,归隐或许会想到佛门,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如果带着一份消极的厌世之态皈依佛门,佛门收留你,不是让你来堕落,而是教你反省。佛法与道义同根,以无边禅意来超度你重新做人。
得道并非盲目修炼术业或是生活,道法自然,理当顺其自然,静悟流年。道法如佛法,种善因,得善果,菩提花开,终有雨露润泽,这便是道法自然,佛法无边的关联禅意吧。自然与无边如同生活和思想,生活不能强求,思想也不能迂腐。理应思梳罗列,明清义理,方能得正道,走正路,行正身。
得道便是做人,为人之道便是道德之道。耶和华说:“永恒的生命只能给予一部分人。”什么是永恒的生命,以我的理解是不是再过很多年后,人们的记忆依旧熟悉现在或是过去一部分人的名字,这,是否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得道”的不死之说。高人与否,那是后人的评价,一部分人或许不是我们,但一部分历史,一定会属于我们每一个修道之人。诚心做自己,做有修养、有品德的人,做给自己看,做给后辈们看。
修道便是修身,养性,安家,理国,体恤天下。古有“此十义,人所同”,十义是指“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十种人伦关系,是我们应该遵从的美德。所谓“仁者天下”,义字当先,德高,才能为众所敬仰,心怀仁爱正义,才能行于天下。
道德,只有懂德的人,才能得道。
(有删改)
【阅读体悟】
1.“道德”与“得道”,似乎只是一个谐音词语的转换,却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这两点有何联系?
【明确】“道德”指的是讲道义,重品德。具体内容是修养浩然正气、陶冶涵养品德。“得道”是指做人,修得为人之道,“道”即道德之道。
2.文中提到的“道德”是否指儒家之“道”?
【明确】文中的“道德”包括儒家之道,也包括其他流派中修身养性的为人之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