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5 19:1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短文两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
B.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
C.不蔓不枝
蔓:枝茎
D.宜乎众矣
宜:应该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石兽并沉焉
B.濯清涟而不妖
而钱不沾湿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
D.莲,花之君子者也
卿今者才略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C.文章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作者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的主旨是“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
(2)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_)
(3)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
(4)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气质风度方面,表现出莲的通达正直,美名远扬。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
D.文章将菊、牡丹、莲拟人化,又从映衬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周敦颐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请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各自蕴含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阅读文言文《陋室铭》,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B.谈笑有鸿儒
鸿:大
C.往来无白丁
白丁:白白劳动,不给报酬
D.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躯体。
9.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一句画一处)



高,有


名。
10.请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孔子云:何陋之有?
11.请用原文的句子填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了“陋室”主人不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
19.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以调素琴(_____)
(2)往来无白丁(_____)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2.全文以“_________”一句为文眼,而后又描写了陋室的居室环境、_________
和日常生活。以此来反映中心。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⑤,漆之所藏者黑⑥,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②赐:端木赐,字子贡。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鲍鱼,咸鱼;肆,店铺。⑤丹之所藏者赤: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⑥漆:墨漆。
23.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2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5.乙文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指贤士居所。甲文中除了“陋室”外还出现了两个“芝兰之室”,是哪两个?
26.甲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乙文中“丹之所藏者赤”涉及的都是交友的话题。你怎样看待这些交友方式?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2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A.亭亭净植(种植)
B.宜乎众矣(应当)
C.少时,雨过天晴(一会儿)
D.余以为妙绝(极点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忽有大雨倾盆而至
C.荷花为雨所洗
余以为妙绝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实为花中仙子也
29.用“/”划分文中画线句子的节奏。(划两处)












30.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31.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①_________”,(乙)段赞荷为“②________”。(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③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通过描写荷花的美丽动人表达作者④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⑤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⑥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⑦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直以立身:凭着正直的本性可以立身。⑤体:体悟。⑥虚受:虚心接受。⑦实:充实,充满。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
(2)出淤泥而不染
染:_________
(3)予谓菊
谓:_______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树:_____
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34.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作者所认为的君子分别有哪些特点?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①,故称瑞②耳。体彩③,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②瑞:吉,善。③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3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
(3)宜乎众矣(__________)
(4)即善绘者以意取似(__________)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38.(甲)文中的莲和(乙)文中的兰,同是花中的君子,它们的香味和气质品格都具有相同之处,莲的香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的香味是:氲氲无所。莲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气质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写出兰气质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空)
三、翻译
40.任务Ⅱ:字词归类
文言现象
例句
加点词解释
通假字
(1)但手熟尔
(1)_________________
古今异义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2)_________________
词类活用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3)____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
(4)以我酌油知之
(5)水陆草木之花
(4)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1页
参考答案
1.C
2.B
3.C
【分析】
1.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C.“不蔓不枝”的意思是: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蔓”是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的意思,不是“枝茎”。故选C。
2.
A.语气助词,不译/兼词,相当于“于此”;
B.都是表转折;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D.表判断/用在时间词后面,相当于“……的情况”;
故选B。
3.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文章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进行对比,运用的是反衬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对牡丹的厌恶讽刺之情。据此,答案为C。
【点睛】
参考译文: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4.

亲近而不庄重
竖立
应当
5.(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6.B
7.观点:荀子的话:环境可以改变人。周敦颐的话: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看法:示例一:赞成荀子的观点。环境可以改变人,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好的环境中,人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不好的环境中,人会沾染恶习,受到不良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示例二:赞成周敦顾的观点。人只要意志坚定,洁身自好,就可以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如果能积极面对,战胜困难,还能从逆境中脱颖而出。
【分析】
4.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可爱的有很多。蕃:多;
(2)句意: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亵:亲近而不庄重;
(3)句意: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植:竖立;
(4)句意: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5.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同(像)”“何(什么)”
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外形角度描写的,表现了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是从气质风度方面描写的,表现出莲的美名远扬。故选B。
7.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比喻义是:人生活在好人中,也能成为好人,比喻良好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则说的是环境对人不好的影响。整句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重要性。环境能够造就人,也能够毁灭人,一个好的环境能够使人上进,一个恶劣的环境同样也能够毁灭人。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主要讲人可以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同理,一个人受不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关键还在于自己,只要意志坚定,洁身自好,就可以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反之则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点睛】
参考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8.C
9.山
/不





/则
名。
10.⑴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⑵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1.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12.本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详解】
1.C.错误,句意:来往的人中没有浅薄的庸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山”是主语,后面可停顿;“有仙”与“则名”形成条件关系,据此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重点词语:
①则,就;灵,神异。
②云,说;“何陋之有”为倒装句、反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之陋”。
4.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选取合适的句子填写即可。
①陋室铭》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因我(住屋的人)的美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染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描写居室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展现出屋主人不热衷于功名利禄。
5.考查对作者高洁志趣的理解。此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点睛】
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因我(住屋的人)的美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染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人中没有浅薄的庸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13.B
14.示例一:“出淤泥而不染”一句,通过描写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的形象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尚品质。
示例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一句,通过描写莲花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的形象来象征君子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高尚品质。
15.作者采用衬托手法,用“陶渊明独爱菊”衬托“予独爱莲”,为下文描写莲的高洁形象并突出莲的高贵品质作铺垫,说明作者既要像陶渊明一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但又不愿像他一样消极避世,从而表现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洁白操守和正直品德的人生态度。
【分析】
13.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介词,从/自己;
B.相同,副词,很,非常;
C.不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D.不同,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B。
14.
本题考查象征手法的把握。答案不唯一,举出一例即可。本文借莲花象征君子。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莲“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播的品性;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的清高风度。
15.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写作方法。作者描写莲花,采用“村托”的写作手法,用“菊”从正面衬托,又用“牡丹”从反面衬托。用“陶渊明独爱菊”衬托“予独爱莲”,突出了莲的高贵形象。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既要像陶渊明一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但又不愿像他一样消极避世,从而表现作者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洁白操守和正直品德的人生态度。
【点睛】
参考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16.
(1)多
(2)洗涤
17.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
18.
(1)出淤泥而不染
(2)香远益清
19.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分析】
16.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
(1)句意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2)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涤。
17.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回到句子的语境中,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关键词要理解准确。重点词有:
可:只能;亵:亲近而不庄重;亵玩:玩弄;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18.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判断写出正确答案。结合文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用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磊落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作者的意思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综上分析可知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用“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19.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原文作答。由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艳,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由此可见作者把“莲”比作君子,故作者心中的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人。综上分析即可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爱莲说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20.
(1)不加装饰的
(2)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2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22.
惟吾德馨
往来人物
【分析】
20.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
(1)句意: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素:不加装饰的。
(2)句意:交往的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21.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2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铭是古代一种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了陋室的居室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描写了往来的人物,“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了日常生活。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点睛】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23.(1)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2)使……劳累。
24.(1)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6.示例:这些交友的方式可取,我们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详解】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惟吾德馨: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2)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指贤士居所,在甲文中找到有贤者居住的房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子云,即扬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诸葛亮和杨子云都是贤者,故甲文中除了“陋室”外还出现的两个“芝兰之室”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题思路:结合题干中所给的句子理解其交友方式,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对这种交友方式的看法,一般都是赞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这句话所展现的交友方式是:和有学问的人交往。
(2)丹之所藏者赤: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和有品行好的人交往,自己也会受到好的影响,所以所展现的交友方式是:要和有好品行的人交往。
(3)示例:这两句话的交友理念是:要和那些有学识、有德行的人交往,我赞成这种交友方式,人总是不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有学识、有德行的朋友的影响下,自己会更好、更快的成长、进步,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点睛】
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宴会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啊。”
27.A
28.D
29.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30.(1)(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艳。
(2)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31.
①花之君子
②花中仙子
③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④对荷花的喜爱、赞美
【分析】
27.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亭亭净植(竖立)。故选A。
28.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
B.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C.介词,被/动词,认为;
D.助词,都表示判断;
故选D。
29.
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故停顿是: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30.
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注意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2)至:到。临:靠近。欣然:高兴的样子。食:吃饭。
31.
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莲,花之君子者也”看出,甲文作者将莲花称作“花之君子”,从“实为花中仙子也”看出,乙文作者将莲花称作“花中仙子”。甲文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感受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乙文从“余以为妙绝”可以看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睛】
甲文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文译文:
我回忆年轻的时候,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到湖边欣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当我看得)兴致正浓时,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似的)降下来,湖中荷花全部显现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起,湖面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光彩艳丽,明丽妩媚,荷花枝叶柔软摇曳,形态多样,清秀美丽,优雅别致,真是花中的仙子啊。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绝妙极了。
32.
(1)多
(2)沾染
(3)认为
(4)栽种、种植
33.(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君子看见竹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34.【甲】君子高洁、庄重、质朴、正直、德名远播;【乙】意志坚强、正直、虚心、坚贞。
35.相同点:从甲乙两文都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表现手法;不同点:甲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分析】
32.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可爱的非常多。蕃:多;
②句意为: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染:沾染;
③句意为:我认为菊花。谓:认为;
④句意为: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树:种植,栽培。
33.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莲之爱(喜爱莲花的人)、予(我)、何(什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本(根)、则(就)、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莲”喻“君子”。【甲】文通过描写莲“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赞美莲(君子)的高洁、庄重质朴、正直、声名远播的美好品质;【乙】文则通过写竹的“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等,讴歌竹(君子)的意志坚强、正直、虚心、坚贞美好品格。据此作答。
35.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甲】文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以莲的形象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作者要像莲花一样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同时也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而【乙】文作者借竹子的四种自然特性来讴歌君子的四种美德,以“竹子”喻“君子”。由此可见,两文都是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在运用表达方式上,【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是记叙,“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描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议论抒情,所以【甲】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是先提出自己的问题——“竹似贤,何哉”,然后从“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等角度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所以【乙】文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竹子像贤人,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君子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正直,凭着正直的本性可立身;君子看见它正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君子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学的人。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36.

亲近而不庄重
应当
善于,擅长
37.(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2)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贴近闻嗅品赏的(或者嗅取香味的)。
38.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39.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甲】文用“莲”的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品行等方面的特点来寄托自己清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和批判。【乙】文通过描写了兰花的特点和意趣,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赞美了兰洁身自好、高洁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兰花的喜爱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36.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濯,洗。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亵,亲近而不庄重。
(3)宜乎众矣:当然有很多人了。宜,应当。
(4)即善绘者以意取似: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善,善于,擅长。
37.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通,空。直,挺立。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2)兰之味,兰花的味道。非,不。逼,接近,迫近。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38.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清香。故这一句写出了莲的香气。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只能远远观看,不能靠近玩弄,突出了莲庄重的品格。故写出莲庄重气质品格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以亲近,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这一句写出了兰不能够被亲近、但是人们又不愿意远离它,由此突出了兰独特的庄重的气质和品格。“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写兰的味道;“体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写兰的色彩;“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则为写兰的气质做铺垫。故展现兰气质的句子是: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39.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1)【甲】文。结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知,这里作者通过描写“莲”的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品行等方面的特点来突出莲的庄重、纯洁、清高、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而自己正如莲一般,故用莲来寄托自己清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和批判。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乙】文。结合“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可知,作者认为兰花的特点和意趣无法被描摹出来,非常独特,又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文王、孔子、屈原之徒”是品格高尚的人物,通过这些人,赞美了兰洁身自好、高洁的品性。而自己如此喜爱兰花,也是追求这样洁身自好、高洁品格的人,故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兰花的喜爱之情,对高洁、洁身自好品格的追求。这里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3)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点睛】
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总有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40.同“耳”,相当于罢了
经过,经历
有名,出名
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助词,的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本题要理解整句话大意,结合文言词语积累,推出词义。
(1)句意: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尔:同“耳”,罢了;
(2)句意:经历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阅:经历,经过;
(3)句意: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出名,有名;
(4)句意: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之:代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5)句意: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之:助词,的。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