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 期末核心素养综合试卷(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上海)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 期末核心素养综合试卷(含解析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5-25 22:4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秋沪教版九年级(上)化学期末核心素养
综合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家庭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米饭煮熟
B.
液化石油气燃烧
C.
冰变成水
D.
菜刀生锈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滴加液体药品
B.
倾倒液体
C.
给液体加热
D.
检查气密性
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若要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处理,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A.
吸附
B.
沉降
C.
过滤
D.
蒸馏
我国已发射了“嫦娥Ⅰ号”卫星,卫星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分解提供.高氯酸铵分解有可能排入大气的物质是
A.
B.
C.
D.
CO
“”“”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数目不变;
分子种类不变;
分子数目不变;
物质种类不变;
元素种类不变;
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了寿命只有半秒的114号超重元素,它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9,关于114号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的质子数是114
B.
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14
C.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14
D.
原子的中子数是289
氮元素化合价为的物质是
A.
B.
NO
C.
D.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对试管中固体进行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用外焰固定加热
B.
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然后再把导气管移出水面
C.
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先加入二氧化锰,然后缓慢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
连接玻璃管和橡胶塞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X是一种常用能源,X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则X的化学式为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______
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018年4月,我国首部长寿题材纪录片长寿密码播出,中国长寿之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每升井水中含硒量高达。已知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硒原子核内有78个质子
C.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______
在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常是河水,由于河水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因此必须要进行净化处理.其中可用漂白粉来杀死细菌.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
河水明矾沉淀过滤漂白粉净水
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
______

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
______

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
______

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一种硬水他需要
______
,就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是加入
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用化学用语表示:
两个氢原子
______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
______
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______
???三个镁离子
______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______
????????两个氢氧根离子
______

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下图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此变化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______

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
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试计算: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
中各元素质量比是多少?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
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反应前氧化铁和碳粉的质量分别为16克和克,反应后得到气体A和克黑色固体B.
计算白色沉淀的质量;
通过计算推断黑色固体B的化学式.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兴趣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a、b、c均已关闭.
在A装置的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连接A、B装置,打开a、c,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检验集气瓶中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关闭a、c,打开b,用冷毛巾捂住B中集气瓶,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米饭煮熟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液化石油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冰变成水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解析】解:A、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会造成药品的污染,故A错误;
B、取用液体时:试剂瓶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液体会流出;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会流出腐蚀标签;瓶塞没有倒放桌面上,会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故B错误;
C、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防止沸腾溅出;故C错误;
D、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利用的是装置内气体的压强改变,有气泡冒出时,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气密性不好,图中操作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
B、取用液体时:注意瓶口、标签的位置,瓶塞的放置等。
C、给液体加热时,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用酒精灯的外焰等。
D、由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分析判断。
本题很简单,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只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
3.【答案】D
【解析】解:吸附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沉降、过滤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蒸馏可以得到纯净水,净化程度最高。
故选:D。
吸附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沉降、过滤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蒸馏可以得到纯净水。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净化水的方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4.【答案】A
【解析】解:高氯酸铵中含有氮元素、氯元素、氧元素、氢元素四种元素,分解时不可能产生含有硫元素、碳元素的物质。故不可能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观察选项,故选A。
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和微观图示的辨别等,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
A.图A表示由同种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图B表示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且每个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C.图C表示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纯净物,且每个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D.图D表示由两种不同的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答案】A
【解析】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分子种类一定会发生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或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变。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种类一定会发生改变;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
故一定不变。
故选:A。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变。化学反应前后宏观上元素的种类和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变化的实质则是分子原子新的分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则该原子的质子数是1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14,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因为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原子的质子数是114;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中子数量为,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8.【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
A、氧元素显价,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则价.
B、氧元素显价,设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则价.
C、氧元素显价,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则价.
D、氧元素显价,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则价.
故选:C。
9.【答案】B
【解析】解:A、对试管中固体进行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用外焰固定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炸裂,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因骤然冷却而炸裂,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先加入二氧化锰,然后缓慢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D、连接玻璃管和橡胶塞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试管中固体进行加热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的实验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连接玻璃管和橡胶塞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分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反应物X的化学式.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0、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6、7,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
故选:B。
11.【答案】氧气
【解析】解: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故答案为:氧气.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熟记常见气体的性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2.【答案】B;硒原子核外有34个电子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硒,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4,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硒原子核外有34个电子。
故选:B;硒原子核外有34个电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3.【答案】;

吸附杂质,加速沉降;
加热煮沸;肥皂水。
【解析】解:
过滤可除去不溶的杂质的;
漂白粉具有杀菌作用,能够消毒杀菌;
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的不溶性固体小颗粒,从而加快沉降的速度;
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一种硬水他需要加热煮沸,就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是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
故答为:;;吸附杂质,加速沉降;加热煮沸;肥皂水。
根据净水的操作解答每步除去杂质的种类,不含有其他杂质的水是纯水,蒸馏可得到纯净的水,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了净化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4.【答案】2H;;;;N;
【解析】解: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氢原子,就可表示为:2H;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故可表示为:;
根据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因此表示为:;
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三个镁离子表示为:;
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所以说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其元素符号为:N;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因此两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5.【答案】氧气和氮气的分子;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解析】解:由是分子的分开过程故B中应该是原子数目与A中的相同,所以相关粒子图形为;
由图示可知该变化过程中氧气和氮气的分子发生了变化;
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故答案为:

氧气和氮气的分子;
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依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解答即可;
根据图示中分子的结构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开而后原子再进行重新组合分析解答;
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实质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化学变化是分子的分开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
16.【答案】解: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尿素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7:4.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
尿素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3:1:7:4;
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解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解:由题意可知,生成的气体A是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设生成白色沉淀的质量为x
44???????????
100
?????????
?x
根据:解得
根据现象判断黑色固体没有铁和碳.
氧化铁中含铁元素的质量;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B中铁元素的质量为,则黑色固体B中含氧元素的质量
若固体B的化学式为FexOy,由化合物中原子的个数比则x:::1;
所以固体B的化学式为:FeO.
故答案为:;.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前氧化铁和碳粉的质量,反应后得到黑色固体B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得到气体A的质量,进而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白色沉淀的质量.
根据现象:黑色固体B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固体全部溶解,说明B中不含碳;无气体放出,说明不含金属铁;据此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推断.
本题难度较大,考查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式的推断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8.【答案】;用燃烧的木条放在c导管口,木条熄灭则可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烧杯中的无色液体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或形成喷泉;
【解析】解:大理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检验集气瓶中气体已收集满的方法是用燃烧的木条放在c导管口,木条熄灭则可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用冷毛巾捂住B中集气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遇冷收缩引起烧杯内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集气瓶,进入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使瓶内气体减少,烧杯内氢氧化钠溶液则会更多地流入集气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c右端的导管口处,若木条熄灭则气体已集满.
烧杯中的无色液体沿导管进入到集气瓶中或形成喷泉;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时放出气体二氧化碳、氯化钙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若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瓶内二氧化碳被吸收而使压强减小,会使氢氧化钠溶液不断进入;
准确理解改进的收集装置的作用,进而掌握该改进装置的使用,这是解答本实验题所需要具有的实验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