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中考说明的解读课件(2012江西历史中考研讨会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新形势下对中考说明的解读课件(2012江西历史中考研讨会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28 10:1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难易适中,有一定的区分度
预估平均分:30~35分
  ◆ 2001版《历史课程标准》是在课程改革开始实施的背景下推出的
  ◆ 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是在课程改革推进了10周年的情况下推出的
  ◆ 2001版《历史课程标准》重点阐述的是“课改背景下历史课程是怎样的历史课程”?
  ◆ 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重点阐述的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课程”?
  “它缺乏学科教育理论支(坚)持,空洞且缺乏先进的学理研究成果。”
首先,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学科理论支撑;
第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依据;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历史课程;
第四,实现历史课程的思想、人文性的回归。
2001版《历史课程标准》从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出发,侧重于阐述实施历史课程的目的在于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从历史学科的特性出发,侧重于阐述历史课程的目的在于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人文素养。
2001版《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定性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
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则明确“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的四个特性: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2001版《历史课程标准》站在课程改革的角度,要求历史课程应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及历史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
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站在历史学科这个角度,结合历史课程的特性,强调了历史课程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普及历史常识培养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要求
  “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
  “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与判断”、“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不仅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还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提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可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可以“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认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初步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主题呈现
通史结构
第一,强调历史课程的时序性与线索性。
第二,解决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问题。
  “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
  “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破坏的主要史实”。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通过万隆会议、‘非洲独立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要、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1.增添了一些时代性更强的内容;
2.增添了一些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内容;
3.增添了一些本来属于主干知识而被忽视的内容。
  ——依据《中考说明》中107个考点选择考查内容。
  ——着重考查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线索。
  ——着重考查学习历史应该具备的技能。如:时间与空间、阅读与理解、收集与整理、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论证与表述、想象与迁移等。
  例1.(2011年中考题)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西藏解放   B.抗美援朝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例2.(2011年中考题)小海同学将某一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及贡献概括为:“军队统帅、战功显赫;拒戴王冠、甘为布衣;宪法立国、美国奠基;道德操守、百世流芳”。据此可知,该历史人物是
  A.华盛顿    B.拿破仑
  C.林 肯    D.玻利瓦尔
 例3.(2011年中考题)上高会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江西境内、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当时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目前,上高县正在筹拍一部影片,以此纪念这一战役。下列与上高会战最为类似的是
 A.黄海海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津战役  D.上甘岭战役
 例4.(2011年中考题)某班开展了“我看希特勒”的课堂讨论,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其中属于正确情感态度的是
 A.他宣称“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符合德国的利益
 B.他把德国绑上战车,把世界拖入战争,完全是西方国家纵容的结果
 C.在短时间内横扫大半个欧洲,他是个真正的英雄
 D.欧洲历经巨大的战争浩劫,约600万犹太人成为冤魂,他是罪魁祸首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例5.北京中医医院张志真院长为纪念某历史人物作有一对联,上联是:决战荒漠,击败叛匪,三年戎马名将老;下联为:功告大成,收复新疆,万里征程英雄归。据此可知,该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孙中山
  例6.“促进了长期以来处于呆滞和死气沉沉状态的中国社会在政治上的觉醒。大规模的反帝浪潮席卷各个城市,整个国家(尽管不包括农村)都处于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激烈动荡之中”。《剑桥中华民国史》中的这些话评述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例7.(样卷)“第一,德国及其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第三,……赤道以北原德属马绍托儿群岛,加洛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为日本所得;那卢岛名义上委托于英国,实由澳大利亚统治……”出上条款出自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联合国家宣言》
土地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党的指导思想——立党立国之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改革创新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社会稳定;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团结与合作;和平崛起;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开放与包容、自立与借鉴;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等等。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与判断。
  例8.“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这里所说的“曙光”比较适合形容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共合作的实现  D.农村根据地的创建
利用时序进行理解与判断
 例9.如下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据图分析,导致该大学不断迁徙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军阀混战
 B.红军长征
 C.国共合作
 D.日本侵华
利用时序进行理解与判断
例11.下图所示是河北遵化革命英烈名录(部分)。据此推断,这些烈士最有可能牺牲在
A.红军长征过程中
B.抗日战争中
C.解放战争中
D.抗美援朝战争中
例10.《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1917~1991)》是沈志华主编的一部历史著作。从书名看,该“大国”指的是
A.奥匈帝国 B.德国 C.日本 D.苏联
  例12.(2011年中考题)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其登陆地点可在下列哪一图中标注出来
A    B     C     D
利用地域进行理解与判断
例13.在如右地图的基础上,适合绘制
A.《挺进大别山示意图》
B.《平津战役示意图》
C.《淮海战役示意图》
D.《渡江战役示意图》
 例14.如下是从描述某事件的历史地图上切取的一块。据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中原
利用地域进行理解与判断
  例15.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他所述这一现象在中国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九国公约》的签订
利用因果联系进行理解与判断
  例16.1936年12月27日苏联《真理报》以《张蒋达成谅解》为标题,报道蒋介石回到南京。如果要给这则消息的标题再加上一句话,下列合适的是
  A.统一局面形成  B.国共合作实现
  C.中国时局扭转  D.和平曙光出现
利用结果与影响进行理解与判断
例17.如下一些国家国旗的图案有许多的相同之处,对这种现象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A.国家的性质相同
B.政党政治的相同
C.宗教信仰的相同
D.殖民宗主国相同
图一 巴基斯坦国旗 图二 阿尔及利亚国旗  图三 土耳其国旗
利用延续与变迁进行理解与判断
  例18.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下图所示阴影部分所示区域最有可能属于
A.罗马共和国疆域
B.罗马帝国疆域
C.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区域
D.伊斯兰教徙主要分布区域
利用延续与变迁进行理解与判断
  例19.(2010年中考题)下面图一和图二的阴影部分所示,依次是1948年某国“工业生产总值”和“黄金储备”占世界的比重。据此判断,这个国家是
图一
图二
利用联系与综合进行理解与判断
A.英国 B.日本 C.美国 D.苏联
例20.下图所示“入场证”属于
A.土地革命的遗存
B.“大跃进”的见证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遗存
D.粉碎“四人帮”的见证
利用联系与综合进行理解与判断
  例21.下表所示信息来源于一份有关某历史人物介绍的资料。据此判断下列事件适合填入表中“★”处的是
A.查禁鸦片    B.收复新疆
C.热衷洋务    D.推动变法
  (4)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结合上述史实,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什么好建议?
 (3)回顾历史,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试结合建国以来的具体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述说明。(3分)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摘自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摘自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老百姓在国家中的身份、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例22.英国的李德·哈特写了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被认为是关于这场战争的经典之作。如果要在这本书中迅速找出“珍珠港事件”的内容,你应该查找下列哪一目录的内容
  A.第二篇 爆发(1939~1940)
  B.第三篇 狂澜(1940)
  C.第四篇 蔓延(1941)
  D.第五篇 转向(1942)
  例23.小芳同学在学习某国历史时,用“开国——兴业——开化——强兵——扩张——战争——复活——大国”来概括该国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历程,据此推断,“该国”是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苏联
例24.(样卷)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写道:“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此“办法”体现的原则与下列哪一示意图相吻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