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三年级
课 题
童年的水墨画
课 型
阅读课
教学目标: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学习书写“墨”字。
2.能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能说出《溪边》《江上》分别描写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教学重点: 能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诗句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描写的画面。
教具和学具: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欣赏水墨画、导入新课:
1.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几幅美丽的图画。看,这是山间美景;这是人们在溪边垂钓;这是江上风光。看了这些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大家发现,它们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同之处?
3.介绍:这些画,它们都是用水和墨,经过调配用毛笔绘制出来的,称为——水墨画。水墨画,又叫国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
4.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几首儿童诗,感受童年的快乐。
齐读课题。
5.随课题,学习书写“墨”字。
二、初读诗句、学习生字
1.自由的读一读三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它们都分别描写了什么?
2.出示词语:
染绿、碎了、浪花、溅起
你拨我溅 清清爽爽
3.出示图片:看看这幅图,你觉得图中画的是哪一个词语?
对,这样的戏水玩耍,就叫做————你拨我溅
生活中“你—我--”的词语,还有不少呢。自己先读一读,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积累积累。
4.朗读诗歌,要讲究停顿和节奏。请同学们看着屏幕,在书上标出这几个长句子的停顿,并自己练习读一读。
5.文中的三首诗,题目很有趣,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之处?(两个字、地方)
诗中的孩子们在做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诗文,借助提示,试着补充诗题。
指名交流: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三、细读品味、学习第一首诗
1.每一首都是一幅画。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一首诗。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这首诗,看看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幅画面,画出相关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
2. 第一句:
1)你为什么喜欢它呢?(很美。你从哪里感觉到它的美呢?能具体说一说吗。)
谁还喜欢第一句的画面的,也来说一说。
2)师:像这样的修辞就叫做——比喻。通过这个比喻,你感受到什么?(一个比喻,写出了两个特点,这就是修辞的妙处)
读出溪水的特点吧!(指名感情朗读、适时指导)
3)还有没有同学也喜欢这一句的,我们继续交流。
引导:垂柳会照镜子了,让你感受到什么?
真有趣,多富有画面感啊。(这幅画面真舒服)也请你来读一读。
4)孩子们,第一句中,作者展开想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为我们展现了溪边的美景。生活中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看——这是山间泉水、这是林中花朵……你能不能也展开合理的想象,选择其中的一幅图模仿着说一句。
3.第二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1)(问)爱动脑筋的同学,看到这句话,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指名质疑)
2)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这诗句,想一想。也可以和同位交流一下。
3)指名说一说:(溪水被柳树、大山染绿了,人做在溪边钓鱼,影子倒影在绿水中,自然也就绿了。)
4)师(小结)你真了不起,运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咱们把这个方法,批注在书上。
4.最后一句诗,又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一说)
钓到鱼的孩子一定很快乐,读一读吧!
5.同学们,这就是溪边,这就是溪边垂钓。你发现了吗?蓝色和红色部分,有什么不同?
正是这静动结合,才让这首诗更充满了生机和乐趣。咱们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读吧
6.让我们把它记下来吧。告诉同学们一个背诵好方法:抓住每一句的关键词,可以提高我们的背书速度。试一试吧!
四、渗透方法、自主学习
1.刚才我们就是运用了“想象画面”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了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二首诗,运用这些读书方法,也可以借助插图。想一想,第二首诗中描写了什么?
2.指名交流
3.“水葫芦”是一种生长在水里的植物。在这句诗中它加了双引号。那你觉得它指什么呢?可以联系下文想一想。
4,孩子们在江上戏水也是如此快乐。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五、拓展仿写
1.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两首诗中感受到——(读)童年是一幅幅画,画里有我们快乐的生活
还有人说——(读)童年是一个个梦,梦里有我们__________
2.你觉得,童年还是什么呢?让我们用一句话写下你心中的童年吧!
3.学生练写、指名交流
教学设想
《童年的水墨画》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本文是一组儿童诗,以诗歌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和诗歌文体的特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悟思考,感受诗歌的画面、理解诗歌的意思,并在这一过程中习得“理解语句”的各种策略,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生字学习、扎实有效、注重积累
三年级作为中年级学段的起始年级,生字词语的学习在教学要有一定的权重。本节课,在学生通过自读诗歌,认读生字词语读音的基础上,我通过图片,重点让学生理解“你拨我溅”这个词语的意思,并拓展“你—我—”类型的四字词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重点指导学生写“墨”字,通过自主观察、指名交流、教师范写、自主临写、二次复写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写对、写好这个重难点字,写字教学过程扎实、有实效。
初读——循诗歌之特点:读出节奏、整体感知
诗歌的语言特点,就是简练优美、朗朗上口、富有音韵之美。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我以学定教,设计了有坡度、层层深入的读:先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扫清朗读障碍;接着,挑选出诗歌中难读的长句子,标注停顿符号,让学生进行练读,读出诗歌的节奏之美,为后面的感情朗读奠定基础。在整体感知、了解诗意环节,我拿诗题巧做文章,先让学生发现几个诗题的共同特点,然后以“孩子们在做什么”为题,让学生自读诗歌补充课题。这一设计既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了诗意,又训练了语言的概括能力。
细读——循诗歌之特点:想象画面、渗透策略
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阅读诗歌、理解诗歌,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想象画面”。如何让学生在主体性的读悟过程中,自主习得这一学习策略呢?我在细读理解环节中设计了“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这首诗,看看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幅画面,画出相关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 这一统领问题,引导学生潜入文本,边读边想,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想象空间。在自主交流中,我设计了,顺势而导的细读品味,依据学生的感受,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和引导。以第一句诗为依托,让学生感知诗歌的画面之美、感受“修辞”的精妙之处,并进行运用修辞的语言训练;第二句诗,通过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一难点语句的理解,让学生返寻上文,自然渗透另一重要的理解句意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第三句诗则重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从而让学生感知这首诗歌的主旨——童年的快乐。
自学——依阅读策略:自读感悟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借助第一首诗习得理解诗句的策略——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依据方法,自主阅读、思考、想象第二首诗歌的意思。由扶到放,由教到学,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