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涤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用时:90分钟 分值:100分 2021.5
第Ⅰ卷
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初年多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势力后,分封宋、卫等国。这说明西周时期( )
A. 分封制是当时的一项制度创新 B. 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D. 政治中心开始向东部转移
2. 历史学家钱穆解释“宰相”由来:“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时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宰就是掌管杀牛祭祖的。”到了秦汉,家宰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宰相的由来,反映了( )
A. 古代贵族家庭十分重视迷信活动 B. 皇权和相权之争是封建时代的顽疾
C. 宗法制对古代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D. 祭祀活动随着生产力发展逐渐消失
3. 汉朝时,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郡国向朝廷推荐人才。曹魏时,朝廷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并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表明曹魏时期( )
A. 选官制度更加公平 B. 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
C. 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4. 《明史》记载,“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至仁宗而后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特不居丞相名耳”。据此可知( )
A. 明朝初期,宰相参与国家机要事务 B. 太祖罢相,设内阁制协理国家政务
C. 政务繁忙,辅官与大学士堪当重任 D. 阁臣权重,设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5. 北宋真宗时期,将地处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 合称“川峡四路”或 “四川路”,四川一词由此而来。这一做法( )
A. 壮大了地方的割据力量 B. 推动了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 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D. 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监管
6. 唐太宗贞观初年,分全国为关中、河南、河东等十道,由中央派出人员,任按察使,分区监察各地违法行为。由职能、行政层级观之,唐代的“道”最接近于( )
A. 秦代的“道” B. 西汉的“州” C. 元代的“行省” D. 明代的“厂卫”
7.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
A. 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B. 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C. 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D. 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8. 洪武十年,明太祖在中央设通政使司。通政司意“政令通畅”,掌握内外一切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明初设立通政使司旨在( )
A. 分割地方权力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弥补丞相职能 D. 加强行政管控
9. 在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提比略格拉古推行土地制度改革,给予农民土地,限制高官特权,结果被贵族派刺杀;其弟弟盖约 格拉古继承兄长遗志,立法深化改革,扩大公民权利,又被公然杀害。这说明当时( )
A. 罗马民主派扩大公民权的努力受阻 B. 公民法成为维护古罗马贵族利益的工具
C. 滞后的土地制度制约罗马帝国经济发展 D. 罗马下层民众权利被剥夺状况缓解
10.雅典伯利克里时代,相当部分的国库收入用于修建雅典娜神庙和雅典卫城。这些建筑工程分成小批交由私人承包,其承包人有公民、有外邦人,也有奴隶。所给工价,三者并无区别。这表明( )
A. 雅典社会较为开放 B. 外邦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奴隶拥有人身自由 D. 公民与外邦人地位平等
11. 古代雅典公民资格中以“资”为根据的财产,在梭伦改革前仅限于土地财富:梭伦改革将非土地财富也包括在内,计算标准则改按货币不按实物。这种做法( )
A. 增加了公民的经济负担 B.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
C. 扩大了参政公民的范围 D. 废除了旧氏族贵族特权
12.1867年,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其代表作《英国宪政》中指出:英国宪政制度“有效运行的秘密,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融合”。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能够体现这种“融合”的是( )
A. 国王与议会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B. 议会兼具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的职能
C. 内阁和议会相互制约并彼此负责 D. 首相兼政府首脑和下院多数党领袖于一身
13. 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进步。”他评价的是(? ?)
A. 英国君主立宪制 B. 德国君主立宪制 C. 美国总统共和制 D. 法国共和制
14.独立之初,虽然美国组建了邦联政府,但并未赋予它作为一个国家政府所应有的权力;1787年联邦宪法也通过分权制衡、列举政府权力等方式,对联邦政府作了全方位约束,导致这一历史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 殖民地时代的经历和认识 B. 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C. 南北各州存在严重的分歧 D. 广大民众的利益无从体现
15.1872年11月,梯也尔总统在法国议会上说道:“共和制存在者,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由此可见,梯也尔认为推行共和制的意义在于( )
A. 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B. 有利于稳定法国社会秩序
C. 化解各派别之间的矛盾 D. 践行第三共和国宪法精神
16.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德意志帝国议会于1877年通过《民事诉论法》和《刑事诉讼法》,1896年通过《民法典》,1897年通过《商法典》。这些法律的制定( )
A. 说明帝国议会有独立的立法权 B. 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C. 适应了德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D. 消除了德国残存的封建因素
17.如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1890年新继位不久的德皇威廉二世,决定革除权倾一世的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对此事件最为合理的评述是( )
A.帝国议会行使了对俾斯麦的弹劾权
B.威廉二世的决定符合帝国宪法精神
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浓厚
D.德意志帝国仍然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18. 咸丰八年所定英国条约第十六款(即1858年《天津条约》)所载:“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这一规定表明( )
A 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 清政府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C. 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D. 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19.《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在3年内向日本交出2亿两赔款和3千万两赎辽费,清政府分3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贷款3亿两白银。清政府这一举动( )
A 导致人民负担日益加重 B.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直接导致小农经济瓦解 D. 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0.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该战之后( )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1. 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九国公约》
22. 1908年清政府与英德银行团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明确规定“此铁路建造工程以及管理一切之权全归中国国家办理,由中国政府选用银行公司认可之英、德总工程师各一人”。由此可知当时( )
A. 中国缺乏专业的铁路人才 B. 清政府力图保障国家路权
C 清政府出卖路权获取贷款 D. 中国路权完全被列强操控
23. 下表为新闻出版界对武昌起义的部分记述。据此可以推知,辛亥革命( )
A.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 促进了新闻出版业发展
C. 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 D. 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
24. “真正决定革命和保皇胜败的,不是辩论,也不是棒子,而是国内清政府的政策,如果清政府的政策一直比较对头,能够充分满足地方实力派和士绅的利益,保皇派肯定占上风,革命基本上就没戏了。”由此可见,作者认为( )
A. 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 晚清政府变革迟缓引发革命
C. 地方割据削弱清政府的力量 D. 晩清派系林立政局复杂动荡
25. 下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
? 五四运动前 五四运动后
对帝国主义的看法 美国总统威尔逊是“现在世界上的第一好人”,大同盟(国际联盟) 果然成立,那秘密条约,不正当的借款,过分的军备,强国的跋息,都不能够存在。 威尔逊的十四条宣言都成了空话。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即帝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即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对人民群众的看法 群众意识,每喜从同,恶德浊流,情力甚大。非有先觉哲人,力抗群言,独标异见,则社会莫由进化。 必有一班糊涂的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以上变化表明五四运动( )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B.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C.莫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D.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26. 二大召开前夕,中共党员总数为195人;1923年6月三大召开时,党员总数为432人,到同年11月,也不过增加了百余人。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时,全国党员总数约1000人,而到同年10月中央第三次扩大会议召开时,已达3000人。导致党员人数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B.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27. 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的土地革命政策。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 封建生产关系具有顽固性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渐进式土地改革的合理性 D. 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加深
28. 1949年3月,党的某次会议报告中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在不要很久的时间之内,将要使人民解放军全部地转化为工作队,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估计到。”将人民解放军转化为工作队主要是( )
A. 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的需要 B. 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C. 土地改革深入开展的客观要求 D. 国共北平和谈达成共识
29.20世纪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第二次是指( )
A. 辛亥革俞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建立
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0.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据这一电报推知( )
A. 沙皇专制统治即将在俄国结束 B. 社会主义即将由理想变为现实
C. 俄国将出现两个政权并立状态 D.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将退出一战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1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33题-第3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31.(13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至隋唐而稳固,宋元明清日臻完备。秦朝即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御史大夫作为纠察百官的最高监察官员。……唐代监察制度更为完备,中央监察机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御史台系统,负责监察百官之违法与失职行为;另一部分是言谏系统,负责直接告发官员的违法、失职或者腐败行为。……明清两朝最终实现中央监察机构与地方监察机构的统一。在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期,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在专制权力下,各级官吏滥用权力、贪污腐化的空间较大。为了维护皇权,历朝君主都非常重视专门监察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试图通过监察官员的纠察和弹劾,防止并打击官吏的贪腐和不法行为。
——摘编自朱福惠《国家监察体制之宪法史观察》
材料二: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确立了一套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选拨和奖惩制度,重挫了官员进行分赃交易的嚣张气焰。此后,为保证政府廉洁、防止金钱对选举的渗透和腐蚀,国会相继通过了一系列与抑制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比如禁止公司向联邦公职候选人捐款的法律(1907年)竞选经费公开法联邦反腐败行为法(1925年)和禁止联邦文官参与政党活动的哈奇法(1939年)等。此后,近80﹪的公共腐败案件是由联邦检查机构依据反腐败行为法提出诉讼的。与此同时,以消除政府腐败、改善政府管理、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为宗旨的进步主义运动掀起了公共部门的改革浪潮,地方事务由选民公决决定等制度的确立对于降低公共部门的腐败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宇燕、富景筠《美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监察机制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近代美国反腐败举措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之处,(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腐败举措的重要影响。(6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发行的邮票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发行的邮票(节选)?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的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周年 2枚: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八路军和民兵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与盟军的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70周年 13枚:“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
比较两个周年的纪念邮票,指出其中一处的不同,并提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有据,表述清晰。)
选考题:请考生从下列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道试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材料二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5分)
(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10分)
34. (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季同(1851—1905),字敬如,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他早年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初,受朝廷委派随洋员游历英、法、德、奥四国,次年归国,著有《西行日记》四卷。1877年,他以翻译身份随官派留欧生入法国政治学堂学“公法律例”。后任驻德、法参赞,代理驻法公使兼比利时、奥地利、丹麦和荷兰四国参赞。在法国使馆供职期间,参与有关中法越南问题的交涉,多次为清廷购买船舰炮械,折验运回。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陈季同赴台湾任布政使,后积极投身反割台斗争,参与组建台湾民主国。戊戌时期,他积极赞助维新运动,在上海创办《求是报》,译介西学新知,宣传维新思想。1898年秋,他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学堂——上海中国女学堂。这一时期,陈氏还参与发起成立了当时较有影响的新兴社会组织“戒烟公会”。陈季同还是晚清中国最早正式娶西洋女子为妻的朝廷命官之一,开中西通婚史上的风气之先。
——据黄兴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陈季同其人其书》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季同所面临的社会环境。(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季同对中国近代化作出的贡献。(9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C A D B A D A A C D A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A C C B C B D B B B C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3分)
(1)(4分)特点:历史悠久;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监察对象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凡官员之违法与不良行为)等
(2)(9分)不同之处:依据法律抑制腐败,确立官员奖惩机制;不断健全法律和司法体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挥民众监督力量的作用。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不断推进美国民主体制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反腐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2、(12分)
示例一: 不同:70周年与50周年相比,突出九一八事变。(2分)
观点:中国抗日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长达十四年。(2分)
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优秀党员深入东北,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利于人们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过程。(2分)
侵略东北,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环节。日本从侵略东北到全面侵华,再到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的对外侵略是逐步推进的。日本是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策源地。“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日本侵华本质和危害。(2分)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日本率先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世界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第一把战火。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助于人们
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2分)
结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十四年抗战”的提法反映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历史。(2分)
示例二:不同:50周年与40周年相比,增加芒友会师。(2分)
观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分)
论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2分)平型关大捷是华北战场 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2分)1942年1月,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1943年,参加开罗会议,签订《开罗宣言》,与美、苏协调对日作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密切地配合,牵制了大量日本军队,有力支援了世界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2分)
结论:在国共合作基础上,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战场歼灭日军大部分兵力,为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2分)
示例三: 不同:70周年与60周年相比,突出抗战纪念馆。(2分)
观点:抗战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2分)
论述:通过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人们可以了解到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在东北实行奴化教育、东北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率先吹响抗战号角的历史;通过淞沪会战纪念馆,人们可了解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的英勇事迹;通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勿忘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通过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国共两党同心杀敌的勇气决心和战胜日本的希望;通过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中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全国人们抗战的历史;通过滇西抗战纪念馆,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历史,可以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的历史。
论述部分应围绕观点至少从3个以上角度或事例论述,每个角度或事例得2分,共6分。
结论:70周年邮票上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反映了抗日战争全貌,人们可以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2分)
33、(15分)
(1)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
主要因素: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
(2)历史影响: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
主要原因: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坚定改革的决心。
34、(15分)
(1)环境:清政府日益腐朽;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开明地主掀起洋务运动,促进西学传播,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夷夏观念淡化,中外联系密切;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变革。(6分,任答3点即可)
(2)贡献:学习西方,促进文化交流;采办新式军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宣传维新思想,推动政治变革;身体力行,移风易俗。(9分,任答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