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髙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
(2)请赏析本诗前两联艺术手法。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晚晴出西村
范浚
步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
堕梅残白犹明树,着柳暗黄初映堤。
风景快晴云擘絮,江天未暮日悬规。
最怜碧涨侵沙尾,更傍横桥一杖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工于炼字,一个“犯”字从侧面写出道路难行,突出了诗人寻春之不易。
B.颔联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样,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界新旧交替的感悟。
C.颈联上句写狂风暴雨之后白云如絮,下句写天放晴后落日如规,极富画面感。
D.尾联着眼于近景,用“最怜”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美景的喜爱之倩。
(2)首联“寻春”一词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 , 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苍茫凄清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两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两句的意思是只有燕雀栖息于梧桐,鸳鸾栖息于枳棘,才是各得其所,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小苹:作者友人家的歌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开篇两句实写居处的冷落寥寂,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B.下阕“琵琶”一句,既写出歌女演奏技艺高超,也写出两人心意相通。
C.结尾两句与首句相应,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
D.整首词以境界会意,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感情深挚。
(2)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宣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跟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由桃花盛开,联想到田野荒冢里的逝者,将桃李春风的欢笑之景与人们在清明节祭奠逝者的凄凉形成了对比,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亲之情。
B.颈联将齐人乞祭余食而骄其妾妇的丑陋与志士介之推甘愿被大火烧死也不愿出山为官的高洁进行对比,其情自现。
C.尾联指出人世间的是非、贤愚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化为杂草从生的坟墓里一抔土,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D.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用典、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死的感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二首)王维
其四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诗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苍凉孤寂、沉郁悲凉的意境。
(2)“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卜算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②举。
注:①水芝:荷花的异名。②流霞:本神话中的仙酒,见《论衡·道虚篇》,此处指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一“红”字,写出荷花开放之盛,生机勃勃;“袅袅”则写出了荷花柔丽妩媚、婉转多姿的形态。首句给人不同的美感享受。
B.“淅淅西风”表面写风实则写荷,与周邦彦的“一一风荷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风”来写荷,意境飘逸、空灵。
C.“叶叶红衣”即荷花瓣。以“红衣”喻荷花,承“盈盈女”而来,也与首句“袅袅水芝红”照应。
D.下片把写荷与饮酒赏荷的具体场景结合起来,在内容上超越上片纯粹的自然描写,带有人文气息,整体风格繁复绚丽。
(2)叠词的使用是本词一大特色,结合作品分析有哪些艺术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别韦参军(节选)
高适
世人遇我同众人, 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 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 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 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 临歧涕泪沾衣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将世人和韦参军对我的态度对比,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不被赏识的辛酸。
B.三四句既表达能和韦参军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写出自己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
C.本诗七八句,写诗人与韦参军即将分别,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惆怅。
D.结尾写离别而不显颓废,惜别仍发豪放之情,与《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意相近。
(2)请结合全诗赏析“弹棋击筑白日晚, 纵酒高歌杨柳春”。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嘲子由①
苏轼
堆几尽埃简,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②。
(注)①子由: 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在读书的桓公,轮扁解释嘲笑的原因是,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
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与批判。
C.书籍只承载一部分“圣人意”,如同“弦”和“机”,无法表达“圣人意”的全部内容。
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典故中的轮扁和桓公,可以看作苏轼兄弟的类比。
(2)苏轼借助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治学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 (1)B
(2)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③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答案】 (1)C
(2)①首联写寻春之路和寻春所闻。诗人踏着雪后的泥泞去寻春,并从听觉角度写春的鸟鸣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②颔联、颈联写寻春所见。堕梅残雪、杨柳染黄、白云如絮、落日如规,从视觉角度展现了初春景象的多姿多彩。③尾联写寻春所感。“怜”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尾句描绘诗人斜倚横桥、沉醉于春景的形象,寄托了爱春惜春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答案】 (1)B
(2)“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的美好容仪、勃发的生命活力以及情感的美好浓烈;“奇树”独立庭中却无人观赏,又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和寂寞。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形象及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诗歌,然后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最后考虑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哪些,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确定诗人运用的手法和技巧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要找到具体描写形象的句子,逐句翻译,理解诗句的内容,结合作者所用手法,来概括形象特点。
4.【答案】 (1)D
(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5.【答案】 (1)C
(2)①“落花”句既写暮春时节芳华已尽,词人油然而生伤春惜春的怅惘之情;又借“落花”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②“微雨”句借天色阴沉,状写心境的阴郁和苦闷;又以“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③“落花”“微雨”两句,融情入景,借眼前无限凄婉之景,抒发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意、苦恋之情以及深切的孤寂之感。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6.【答案】 (1)A
(2)①由清明扫墓触景而生的悲凉愁绪;②回顾历史联想自身境遇后的不平与激愤;③由自然而人生而生死的感悟,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7.【答案】 (1)D
(2)其四,“巷”是村里的小巷,诗句通过牛羊自己回到小巷,体现村庄的和平和安宁,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感。其五,用典,“巷”是颜回居住的简陋的巷,诗句通过颜回身居陋巷不改其志,表达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敬仰,对归隐的追求。
【解析】⑴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意象、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8.【答案】 (1)D
(2)①有利于描写事物的形象。如“袅袅”、“脉脉”、“盈盈”写出了荷花的形象;“淅淅”、“淡淡”、“疏疏”写出了自然景象。②有利于表达词人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如“草草”、“细细”写出了人物的情态。③叠词的使用让作品形成了轻灵、和谐、安谧、洒脱的氛围,有着行云流水的音韵美。
【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能力。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三是音乐性。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9.【答案】 (1)B
(2)通过虚写,回忆和韦参军一起弹琴、下棋、击筑、喝酒、高歌的恣意生活,突出两人友谊的深厚;通过对比,将过去欢乐与如今的离别惆怅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更好地表达诗人在面临分别时,内心的不舍。
【解析】(1)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对精彩的字词进行点评,指出其表达巧妙之处。
10.【答案】 (1)B
(2)①不能死读书,真正的“圣人意”在书本之外,要靠自己去揣摩;②和读书相比,实践有时候更重要,因为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通过读书得到的,只能通过实践自己去慢慢理解,积累经验。
【解析】(1)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诗歌,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