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泰宁一高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泰宁一高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5 18:4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泰宁一高2020-2021学年下学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学分认定暨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体或组织。“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标題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来表达诉求、宣泄情绪。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也往往迎合、利用网民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精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
“标题党”新闻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借助于與情的裂变式传播迅速扩散,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给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给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带来阻碍,甚至有可能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另外,纵容“标题党”新闻,对那些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种不公平,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媒体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制定措施整治“标题党”现象,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标题党”现象泛滥的问题,以保证网络媒体良性发展,净化與论环境。
(摘编自詹婧《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标题党”炮制新闻标题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
B. 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增加点击量,是“标题党”新闻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注的最有效的方式。
C. 在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上,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标题能否吸引人非常重要,纸媒则不然。
D. 网民面对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形成了只浏览标题、图片等却不关注新闻细节的习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媒体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标题党”现象的盛行。
B. 文章从媒体和网民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C.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标题党”现象进行了论证。
D. 文章分析“标题党”现象的危害,突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老不信”心理应该跟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有关系,强化诚信意识是消除“标题党”现象的一个途径。
B. 对网络媒体来说,流量意味着经济利益,这导致自律精神不强的网媒过于关注流量变现,失去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C. 利益驱动是“标题党”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只要媒体改变“流量变现是王道”的经营原则,“标题党”现象就能消除。
D. “标题党”新闻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滋生网络谣言,激发负面情绪,导致大范围舆情失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然经历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们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文艺界需要真正的优质偶像》 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与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值得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 2017年1月1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D.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C.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D.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6.如何更好地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小说阅读(本题3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是解不了闷儿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嗒一声落了下来。她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⑥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⑧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这个乡下姑娘在“我”心里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她是一个虽然贫穷卑微但内心单纯、爱护亲人、热爱生活的姑娘。
B.文中“(姑娘)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一句表达了“我”的看法,认为姑娘是现实社会的具体化,是卑俗现实的化身。
C. 乡下姑娘艰难的想打开车窗,虽引起了我的同情,但因对她印象不好,加上沮丧心情,我还是冷眼观瞧,从心里希望她打不开。
D.小说语言生动细腻,故事情节曲折多变,深深地打动人心;乡下姑娘抛橘子的细节极具画面感,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8.简要分析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5分)




9.小说开头描写了“我”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坐在二等车厢里等待开车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文阅读(共 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初闻禄山之变,叹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得平来,大喜,顾左右曰:“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肃宗至德二年,加御史大夫,旋征为刑部尚书。
卢杞专权,忌之,改太子太师。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朝廷失色,李勉闻之,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乃密表请留。又遣逆于路,不及。
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慢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麾其众,乃揖真卿就馆舍。因逼为章表,令雪己,愿罢兵马。累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凡数辈继来京师,上皆不报。每于诸子书,令严奉家庙,恤诸孤而已。希烈乃拘真卿,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自为墓志、祭文,常指寝室西壁下云:“吾殡所也。”希烈既陷汴州,僭称帝,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
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贞元元年,陈仙奇使护送真卿丧归京师。德宗痛悼异常。废朝五日,谥曰文忠。
(选自《旧唐书·列传七十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B.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C.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D.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乃阳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御史大夫、尚书、太师等均为古代官职名。唐朝设三省六部,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B.“迁、出、征、改”均与我国古代官员的任职有关。“征”是指由地方政府推荐,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
C.朝觐,指臣子朝拜君主,或附属国向中央政权朝贡和拜谒,以表示对帝王的尊拜和臣服。另外指宗教教徒拜谒圣像、圣地等。
D.墓志是埋入墓中的记有死者的姓名家世和简要生平的文字。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以求人死留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真卿遇事有决断。五原有积久不决的冤案,颜真卿到后马上辨清实际情况。案件判决后,当地原本大旱,竟然下起雨来。
B.颜真卿很有远见。他在平原任职期间,觉察到安禄山要谋反,就未雨绸缪,他采取的措施果然发挥了作用,受到玄宗的称赞。
C.颜真卿忠于朝廷,被李希烈拘禁,坚持斗争,无所畏惧。李希烈称帝时,因为颜真卿年近八十,不记得称帝的仪式,被叛贼缢死。
D.颜真卿为人正直。多次受到权臣的打压排挤也不屈身俯就。卢杞趁着李希烈谋反上奏皇帝派遣颜真卿前往敌军,要故意害死他。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5分)
译:

(2)累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凡数辈继来京师,上皆不报。(5分)
译: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5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登缥缈峰
吴伟业
绝顶江湖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注】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等职,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写登上绝顶,看到太湖水耀眼明亮;句中“江湖”是偏义复词,实为“湖”,称“江湖”暗指归隐,表明在野的游赏。
B.首联下句写登山的感受,典出庄子的《逍遥游》,坐着竹轿上山,加上“虚无缥缈”的联想,所以有“御风行”的感觉。
C.颔联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上句写登上山顶好像仍然被太湖水气所包围着,极言缥缈峰之高。下句写到了半山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太湖之广。
D.颈联上句写登上绝顶所见:眼前青草藩滋丛生,让人迷失登山的道路;由于夕阳的移动,造成阴晴的变换。
15.这首诗的尾联特别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方面加以赏析。(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10分,每空1分)
(1)“ , ”表明要虚心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论语·述而》)
(2)“ , ”两句描写了山间春、夏两季的景致。(《醉翁亭记》)
(3)“ , ”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求学时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送东阳马生序》)
(4)“ ”蕴含无法阻止美好事物逝去的淡淡哀愁,“ ”表露出作者对有些美好事物会再次出现的欣慰之情。(晏殊《浣溪沙》)
(5)“ , ”两句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课内文言文知识(8分)
17、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自然 ②其制稍异于前 形式
③岁暮阴阳催短景 景色 ④径须沽取对君酌 就
⑤勖尔植,督尔获 勉励 ⑥石破天惊逗秋雨 引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写作 ⑧摄乎大国之间 夹、迫近
⑨见长者好烦其令 繁多
A.①④⑦⑧⑨
B.①⑤⑥⑧⑨
C.②④⑤⑦⑧
D.②③⑤⑥⑧
18、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
③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④驼业种树
⑤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⑥非有能硕茂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前辟四窗
⑨木之性日以离矣 ⑩乳二世
?秉烛夜游 ?字而幼孩
A.①②⑤/③⑥⑩/⑦⑧/④?/⑨?
B.①⑥/②⑤?/③⑧⑨/④⑩/⑦?
C.①⑥⑨/②⑤⑦⑩?/③④/⑧?
D.①③⑥/②⑤⑦⑩?/④/⑧⑨?
19、下列对各句文言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①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②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③不吾知也 ④官理,非吾业也
⑤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⑥其制稍异于前
⑦以吾一日长乎尔 ⑧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⑨故不我若也
A.①⑥⑦/②④⑤/⑧/③⑨
B.①⑥⑧/②③④⑤/⑦⑨
C.①④⑨/②⑤⑧/③⑦⑥
D.①⑥⑦/②⑤/⑧/③④⑨
2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柳宗元,字子厚,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宋代的“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同时他们与欧阳修、苏轼等并称“唐宋八大家”。
B.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被称为“震川先生”,明代文学家,他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文风,提倡“真情流露”,发扬唐宋的优良文学传统,因此被称为“唐宋派”代表人物之一。
C.《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并且集中反映了孔子思想的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著作,语录体这一形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重文采,追求篇章结构。
D.“冠者五六人”,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年人了。
四、语言表达题(11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①②处不超过6个字,③处不超过17个字。(5分)
免疫通常分为① 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前者是个体在长期进化中所形成的、与生俱来的防御能力。后者又称适应性免疫,可分为自动获得性免疫和被动获得性免疫。自动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应答所建立的免疫,一般免疫时间长,可持续终身;被动获得性免疫特点与之相反,效应快,一经输入, 立即可获得免疫力,② 。免疫通常对机体是有利的,③ , 例如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就会引起过敏。



22.请根据相关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下列文字中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6 分)
(1)说明书:本产品常温保存,置于通风阴凉干燥处,不要阳光直射。
改为
(2)邀请函:您是战疫英雄,传递了榜样的力量。若能来到我校作报告,将对我校师生带来心灵上的震动和精神上的洗礼。
改为
(3)解说词: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国家森林城市”三明,“林深水美人长寿” 是三明的特色名片。我是导游小张,我将鼎力为大家服务。
改为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班固《汉书》
还我河山。 ——南宋.岳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习近平
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而言,每个时代都有历史赋予的任务,完成历史任务才不会辜负时代、错过时代,才不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被时代淘汰。作为高中学子,你有什么话想对同龄人说?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泰宁一高2020-2021学年下学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学分认定暨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1.B【解析】A项,“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错误;C项,“纸媒则不然”有误,因为新闻标题对于纸媒也很重要;D项,“不关注新闻细节”错误,应该是“甚少关注”。
2.A【解析】A项,“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错误,该部分主要使用的是因果论证。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3.C【解析】C项,“只要……就能消除”错误,因为“标题党”除了媒体,还有网民,而且他们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追求利益。 这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4.D
5.C
6.①从偶像与榜样来说,应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爱岗敬业,展现良好公众形象;②从社会来说,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③从公众传播来说,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④从学校来说,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解析】
4.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D项,“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错误,由原文可知,“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是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校园文化生态异化的表现,而非原因。故选D。
5.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甄别选项中分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分析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可知,“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是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非唯一原因。故选C。
6.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材料一说“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极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即偶像要注重提升自身艺术才华,应爱岗敬业,展现良好的公众形象。
材料二说“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即要抵制不良文化侵蚀,以优秀文化滋养青少年。
材料三说“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即应以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
材料四说“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即应打造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
综合以上信息,学生从偶像与榜样、社会、公众传播、学校角度来概括,分点作答,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7.答案D(故事情节曲折多变错)
8. 用第一人称使得小说的叙述真实亲切,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我”是站在故事的参与者的角度来讲故事的,便于表现“我”对小姑娘情感态度的前后变化。抒发了“我”在苍茫的夜色和强烈的失望中对普遍人性和人情的向往,对小姑娘在困境中依然不忘人间亲情、依然保持积极乐观态度的赞美;引发了“我”庸碌人生的思考。
9.[解析]①渲染灰暗压抑的气氛,借用阴沉清冷的环境烘托“我”阴郁的心情;②为小说前半部分奠定情感基调,与小说后半部分“我”情感的变化形成照应,并使首尾情感形成鲜明对比;③为后文小姑娘出现的情节铺垫。(因为车厢里没人,小姑娘就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是寒冷的冬天,小姑娘才有那样的神情、相貌打扮。)
10.B
11.B (征,是自上而下,由皇帝直接下诏聘召)
12.C (颜真卿是假装不记得仪式,叛贼杀死他是因为他拒不投降)
13.(1)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
(2)(颜真卿)多次派他哥哥的儿子颜岘和随员共几批人相继到京城,皇上都不答复。
(累、凡、辈、报、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郡临沂县人。颜真卿年少时学习勤奋,有文才,尤其擅长书法。五原有桩冤案,长期不能决断,颜真卿去后,很快处理了。当时久旱,冤案平反后就下了雨,当地人称这是“御史雨”。升任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恼火他不亲附自己,调他出京任平原郡太守。
??安禄山反意较明显了,颜真卿以久雨为托词,修城墙加深护城河,秘密统计健壮男子,储备粮食;表面却召集文人,在城外水中乘船游玩、喝酒吟诗。不久,安禄山果然反叛,河朔都被攻陷;只有平原郡城郭守卫都完备,于是派司兵参军李平飞马奏报。唐玄宗开始听说安禄山叛乱,叹气说:“黄河以北二十四郡,竟没有一个忠臣吗?”得李平来报,很高兴,扭头对侍从说:“我不知道颜真卿相貌怎样,能够做得这样好!”……加封御史大夫,不久召进京任刑部尚书。
??卢杞独揽大权,畏忌他,改任太子太师。碰到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就提议说:“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招降他们,可以不动用军队。”皇上同意,满朝官员都吓呆了。李勉听说这事,认为损失一位老臣会给朝廷带来羞辱,就秘密奏本请求留住。又派人在路上拦阻,没赶上。
??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想宣讲诏书旨意,李希烈的干儿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抢着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往他的身上挥刀比划,颜真卿毫不畏惧。李希烈急忙驱散了那些人,才施礼请颜真卿到住处休息。接着逼他写奏章,要他为自己辩护,愿意停战。颜真卿多次派他哥哥的儿子颜岘和随员几批人相继到京城,皇上都不答复。每次给几个儿子写信,只是要求按时到家庙祭祀,照顾好家族的几个孤儿。
??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颜真卿估计必然被杀死,就写了临终前的奏章,自己写了墓志铭、祭文,常常指着卧室西边墙壁下面说:“这是我安息的地方。”李希烈攻占了汴州,僭越称帝,派人问颜真卿仪式,颜真卿说:“我年纪大了,虽曾经执掌国家礼仪,记得的只有诸侯朝拜的礼仪。”
兴元元年(784)八月三日,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杀颜真卿,他们就把他勒死了,享年七十七岁。贞元元年(785),陈仙奇出使护送颜真卿灵柩回京城。唐德宗哀悼悲痛超出一般,停止上朝五天,赐谥号叫文忠。
14.C(颔联上句极言太湖之广,下句极言缥缈峰之高)
15.吴王夫差的霸业完全消沉了,眼前只剩下枫叶芦花和钓船(大意1分)。尾联描写了萧瑟宁静的秋景,以景结情(表现手法1分,也可写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表现手法1分,也可写用典),借对吴王夫差亡国的慨叹,吊古伤今(1分),抒发了作者对明代覆灭的悲慨和故国之思(思想感情2分)。
16.(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4)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7、B
18、D
19、A
20、A
21答案:①固有免疫(先天免疫或天然免疫)②但维持时间短③但在某些条件下也会对机体造成损害
22、答案:(1)不要改为避免
来到改为莅临(光临)
鼎力改为尽力(全力)
高二语文半期考试卷 第 16 页 共 16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