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 )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吾日三省吾身(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④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一)语段点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二)迁移过关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yuè②yùn ③wǎng ④xǐng 2.① 志同道合的人 ②恼怒 ③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④老师传授的知识 3.①不也是快乐的吗 ②温习旧的知识,却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发现 ③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④任务重,完成任务的道路遥远 4.①A D F G ②B C E 5.①孔子 孔子一部分弟子 道德 教育 儒 ②丘 仲尼春秋 文学 教育 ③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一)1.C 2.A
(二)1.“女”通“汝”,读rǔ,作“你、你们”讲;“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聪明”讲 2.①了解 ②知道 ③记住 ④知道 知道⑤通“智”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②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这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提示】
“点将过关”(一)第1题:两个“其”均作“他们”解释,两个“之”中第一个指代优点,第二个指代缺点。
“点将过关”(一)第2题:古汉语中的“三”往往不是实指,而是泛指多数,“三人”应译为“几个人”。《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一、基础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不屑( ) 苟得( ) 妻妾( ) 蹴尔( ) 一豆羹( )
2.本文选自 ,文中体现了作者 的观点。
3.解释下列词语:
⑴二者不可得兼(兼: )
⑵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 )
⑶所欲有甚于生者(甚: )
⑷一箪食,一豆羹(豆: )
⑸死亦我所恶(恶: )
⑹故患有所不辞也(患: )
⑺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由是: 是: )
⑻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
⑼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
⑽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
4.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种于我何加焉( )
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⑷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7.用原文回答:
⑴孟子是怎样用口腹之欲来类比舍生取义的?
⑵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舍生取义?
⑶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舍义取生?
⑷孟子认为什么叫丧失本心?
8.翻译下列句子: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⑶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⑷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⑸万种于我何加焉?
二、同步解读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熊掌也。⑵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⑶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⑷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⑹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⑻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⑼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下列句子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10.这一段共九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11.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B、举例论证 分析论证 层进论证
C、设喻论证 分析论证 引用论证 D、设喻论证 分析论证 层进论证
12.选段中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3.文中“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还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使“本心”“勿丧耳”的,请写出来:
14.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三、美文赏读
师旷论好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恐已暮矣( )
②何不秉烛乎( )
③盲臣安敢戏君乎( )
④安的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16.下列句中,哪些是反问句?把它们选出来( )
A、何不秉烛乎?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C、盲臣安敢戏君乎? D、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7.师旷是怎样论好学的?这番言论巧妙在何处?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③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9.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略 2.《孟子·告子上》;舍生取义 3.⑴兼有,并存⑵通“德”,感恩⑶厉害,重要⑷古代盛食的器皿,如碗⑸讨厌,厌恶⑹祸患⑺由,依靠;是,代词,这个方法⑻停止⑼苟且得到,意为只求利益而不顾手段⑽指羞恶之心 4.C 5.⑴吗;给⑵比;对于⑶这;因此⑷来;却 6.舍生而取义也 7.⑴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⑵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⑶所欲莫甚于生者,所恶莫甚于死者。⑷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8.⑴这两样东西不可以同时得到,舍弃生命选取正义。⑵按照这个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避祸,然而有人不采用它。⑶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⑷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践踏着给人吃,连乞丐也认为不值得接受。⑸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9.B 10.A 11.D 12.舍生而取义者也。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4.开篇设喻,引出论点并进行论证。 15.①了②为什么③怎么④哪里 16.ABC 17.师旷以日光、烛光作比,来论好学。其妙在于故意把“晚了”当作“晚上”去理解,而后借题发挥,层层深入,使其论学的道理容易让人接受。 18.①哪里有当臣子的戏弄他的君主的呢?②老年时好学,就好像点起蜡烛一样明亮。③点起蜡烛照明走路,同黑暗中走路相比,哪一种好呢? 19.学习应贯穿于整个人生,生命不息,学习不止。)《马说》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3、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 :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的心情。
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探究拓展训练]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弦而鼓之 ( ) ②作断纹焉( )
③易之以百金( ) ④莫不然矣( )
13、下面句中的“之”指代什么。
①弦而鼓之 ( ) ②还之 ( )
③易之以百金( ) ④工之侨闻之 ( )
14、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
1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
参考答案
23、《马说》
1、略 2、①有时 ②虽然 ③显现 ④尚且 3、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杂文 唐朝 韩愈 托物寓意 5、①喂养 吃 ②表转折 表承接 ③鞭打 记 6、A 7、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 8、食马者 千里马 圣明的君主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10、B 11、学生能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12、①弹 ②花纹 ③交换、 买 ④这样 13、①琴 ②工之侨 ③琴 ④这件事 14、可悲啊,这个世道!难道只是一张琴的遭遇如此吗?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 15、揭露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风气,寄喻了盲目守旧,势必摧残人才、阻碍改革的道《订鬼》同步练习
【自主预习】
1、注音:
衽( ) 庖( ) 箠( )
椎( ) 纆( )
2、解释加点的字
(1)病者困剧 困: 剧: (2)何以效之 效:
(3)顾玩所见 顾: 玩: (4)夫精念存想 精:
(5)若见鬼把椎、锁、绳纆 把: (6)俱用精神 用:
(7)昼日则鬼见 见: (8)或泄于目 泄:
3、本文选自 的《 》,订鬼即 的意思,如同他的《论死》,《死伪》一样,是刺向 的利剑,是投向 的檄文。
4、王充,字 , (朝代) 家、 家。他批判:“ ”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认为 “ ”是人的生命和精神的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 。
5、本文的论点是 。
【当堂达标】
阅读文段,做文后的问题:
a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疱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6、选文列举了 和 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证明“ , ”的道理。
7、有关庖丁的一个成语是 ,其意思是: 。
8、“无非马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说说“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的意思。
9、翻译句子。
⑴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⑵二者用精至矣
b
①夫精念存想,或泄于 ,或泄于 ,或泄于 。②泄于目,目 其形;泄于耳,耳 其声;泄于口,口 其事。③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④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⑤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10、在原文的横线上各填一个词。想一想:①②句都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两句当中三个方面顺序一致吗?
11、本段文字从“精念存想”表现于“ ” 、“ ” 、“ ”的现象来证明“
”是人的主观思念,是人产生的幻觉,并非实有。
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夫精念存想 ( ) ⑵俱用精神 ( )
13、翻译画线句子。
14、两段选文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课外迁移】
. a 2004。无锡 约 不 可 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选自《魏文侯书》)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螂守。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罢;停止,取消。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 )
③公将焉之 ( )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 )
16、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17、 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18、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 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b.2004.厦门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 由是感激( )
③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 若嗣子可辅( )
2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21、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只需填序号) 属( )
① zhǔ。连接。 ② zhǔ。委托,交付。
③ 隶属,归属。 ④ 亲属。 ⑤ 类。
22、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c.
北人(1)生不识菱(2)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1)北人:北方人。(2)菱:一年生水生草木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的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仕于南方( ) (2)席上啖菱( )
(3)或曰:“啖菱须去壳。”( ) (4)欲以清热( )
24、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2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rèn páo chuí chuí mò 2、困:困顿 剧:厉害,严重 效:验证 顾:看,玩:欣赏,玩味 精:专一纯正 把:拿着 用:因为 见:出现 泄:显露 3、 王充论衡、订鬼篇 评论鬼神 有神论者 统治者。 4、仲任 东汉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文学批评 天人感应 精气 灵魂。 5、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6、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 类比论证;思念存想,不见异物。 7、庖丁解牛;形容技术或技能非常熟练。 8、(双重)否定句式; 仔细端详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马的。 9、(1)胡思乱想,自然会看到怪异的事物。(2)这两人是用心到了极点。10、目;口;耳;见;闻;言;不一致。 11、目;耳;口; 鬼。12、专一,纯正; 精神。13、醒时见到的鬼和睡时听到的鬼,都是因为精神作用而产生的幻觉,害怕和想象,都会产生同样的情况。15、①约定 ②下雨 ③到……去,往 ④难道,哪里 16、a 17、(魏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意思对就行,“之”的指代义要译出。)18、言而有信,或讲信用。 19、解释加点词:①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或:卑贱低下,见识短浅。) ②由是(因此,由于这样) ③顾(探望,拜访) ④辅(辅助,协助) 根据答题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20、翻译句子: ①只求在乱世之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扬名显贵。 或:只求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②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根据答题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21、(②)22、简要回答下面问题:(1)答: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或: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2)开放题。答案略。答题关键在于有自己的观点,且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加以评说,答题能自圆其说。根据答题情况,酌情给分。有自己的观点,能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理清楚,能自圆其说。
23、(1)做官 (2)吃 (3)有人 有的人 (4)用 用来 24、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25、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不懂不要掩盖,不要装懂,要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