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下载】初中语文八上同步练习:第9-12课(4份)(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下载】初中语文八上同步练习:第9-12课(4份)(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8 12:32:35

文档简介

10 谈语言同步练习
维度A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弄巧成拙() 圩()堤
以讹()传讹 斟酌()()
2 下列词语中解释错误的是:
A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B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的正好相反。
C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D 七月流火:指夏历七月大火星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东向下。
3 这篇课文可以分为 个部分,每个部分所阐释的内容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而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4 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5 解释下列词语:
不假思考: 头头是道:
6 这一文段的论点是什么?
维度B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①我们往往只注意文字的学习,而不注意甚至不理会语言(口语)的学习。也就是说,尽管我们天天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我们教的和学的都仅仅是“文”并不包括“语”,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
②这种情况自然不难从历史上找到解释。半个世纪以前,那是文言的时代,文言是没法予当作活语言来教的,自然只有文字的教学,没有口语的教学。文章要写好,说话不妨乱七八糟。而文字的教学也只能依靠“目治”,不能从口语得到多大的帮助。
③时代不同了,可是人们有惰性。现代的儿童学习的是白话,是普通话,是活的语言。活语言的教学应该是耳目并用,并且先耳后目。可是我们的教学法并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基本上还是“目洽”,还只是抓书面作业,不从口语训练入手。
④在当今时代,口语表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好像不用强调大家也会承认,可是在语文教学上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撇开。口语训练本身的用处不说,光从书面语训练来说,口语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人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话,可是一年不一定能写上几封信、几篇文章;一个学生一天上好几堂课,要答问,要讨论,而作文只有两星期一次。抓住口语这个环节,让学生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句式有变化,字眼有讲究,还愁他不会作文?放过这个环节,让他说话随随便便,乱七八槽,只在两星期一次的作文课上才要求他立意谋篇,字斟句酌,那就是一曝十寒,怎么精批细改也不容易提高作文的水平。
⑤总之,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语文教学从。语训练入手,是顺乎自然,事半而功倍。放过口语训练,孤立地教学书面语,是违背自然,事倍而功半。
7 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
8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④段的主要意思。
9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试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10 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维度C探究应用
找一篇自己写过的作文,仔细阅读一遍,看看在语言上有没有用得不恰当的地方,如不口语化,或者不规范,自己尝试改一改,或者和同学一起互相改。
参考答案
维度A
1 zhuō wéi é zhēnzhuó
2 D
3 第一部分:整体介绍要掌握好语言这个工具 第二部分:文章要注意语言口语化 第三部分:文章语言要注意规范化
4设问
5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 头头是道: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6 论点是:口语和书面语存在区别,因此需要将口语进行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维度B
7我们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书面语(文字)的教学,而忽视口语(语言)的教学。
8口语训练不容忽视。9
9第②③两段写不同时代的情况用了对比:半个世纪以前,文言不能当活语言教,自然只有文字的教学,没有口语的教学;现时代儿童学的是活语言,教学应该口语和书面语一齐抓。 第④段讲口语训练的作用时用了对比:抓住口语这个环节,作文水平容易提高;放过口语这个环节,作文水平难以提高。 第⑤段将两种做法的效果作对比:从口语训练入手,事半而功倍。放过口语训练,事倍而功半。10语文教学要抓好口语训练。
维度C 略12 懒惰的智慧 同步练习
维度A 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摞() 阀()门 亲躬()
2 解释下列词语
循规蹈矩: 亲躬:
3 本文中“懒惰”的真实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4 正是“懒惰激励了发明”,想想看,除了本文的一些例子之外,还有那些懒惰的人发明了许多有利于人们生活的东西。
5 精神的懒惰也同样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许多重要的规则和定理都是懒汉想出来的。这些人想在脑力劳动上寻找捷径。他们探究各种互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他们讨厌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 想想看,做个懒汉需要具备一些什么素质,才能做到作者所说的“承担人类文明发展的重任”。
维度B 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很有点道理。
②这里的所谓“学”是偏于接受方面说的,这里的所谓“思”是偏于创造方面说的。学是指接受前人的经验积蓄和认识成绩,思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识而有所发挥,有所发明。
③由此也就可以知道思与学的不可须臾分离了。因为一切知识不是单靠个人的经验与认识,自己的心智的动用就可以获得的,但同时前人的知识的总和却又未必能呆板地应用于此时此地。我们既需要有孜孜为学的精神,用前人的一切知识来充实自己,又应该有能缜密思虑的头脑,以辨别这些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并发展这些知识。
④当然,绝对地“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都是不会有的,但是在今日一般读书人中,却也不难发现有着这两种应加以纠正的倾向。
⑤有些人只是努力于吸收、记忆各种知识,但他们不肯多用脑子去想一下。举一个最粗浅的例子,有一些中学生讨厌代数、三角,甚至化学、物理,认为里面充满了需要背熟的枯燥的公式。但是假如他们能多思索一下,就不难明白,这些公式是如何地产生,是如何地相互关联着的,那么就不必逐条背诵了。这正说明,假如不思而学,那么学到的东西就永远难成为自己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问人,这本来是好的,但假如完全依靠别人,而自己不作独立思考,那并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⑥同时,也有一些人过分相信自己了,于是他们想得太多,而学得太少,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陷于胡思乱想中。记得高尔基小说中曾提到过一个好几年把自己关在家里,想从三角学里证明上帝之存在的人。这或许算是思而不学的人。现在青年固然不至于如此荒诞,但是,不去切实、系统地接受前人的经验学说而自以为是的人,有时我们也可以遇到。
⑦所以,“学而不思”者往往容易成为教条主义者、公式主义者,这些教条和公式堆在他们的脑子里,像是一批滞销的货物。“思而不学”者可能成为自命不凡而实则浅薄的妄人,他的思想其实只是胡思乱想。──要免于此二者,必须“好学多思”。
7 作者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有点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8 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分别概括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①-③段):___________
第二部分(④-⑦段):__________
9 第③段与第⑤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给这篇文章拟一个题目,恰当的一项是
A.学与做 B.学而不思则罔 C.学与思 D.思而不学则殆
维度C 探究应用
找一些有关科学家的生平的文章看看,想一想,他们是怎样作出这些科学成就的,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参考答案
维度A
1 luò fá ɡōnɡ
2循规蹈矩:遵守规则 亲躬:亲自做 捷径: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标的巧妙手段。
3 懒惰的意思是指运用心智,节省时间,在短期内创造更多价值。
4 如福特发明汽车等 。
5含义是很多科学家运用心智探究各不相关的现象的根源,从而发现了很多规则和定理,为人类造福。
6勤于钻研 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一些细节和线索
维度B
7学与思是不可须臾分离的。或:思与学不可须臾分离;或:学与思密不可分。
8第一部分:指出“学”和“思”各自的特点和含义,论述二者不可须臾分离的道理。
第二部分:分析“学”和“思”分离的两种倾向及其危害,得出必须“好学多思”的结论。
9相同点:两段都用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不同点:第⑤段还用了举例论证、第③段没有用。
10 C
维度C 略11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
【模拟试题】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 )缠着( )契约( )悲天悯人( )弄巧成拙( )讹诈( )
斟酌( )娓娓动听( )时髦( )河堤( )
2. 辨字组词。
惠( )慧( )契( )擎( )
缆( )揽( )陪( )赔( )
毫( )豪( )
3. 解释下列词语。
(l)契约:
(2)达观:
(3)心安理得:
(4)悲天悯人:
4. 文中引用了不少好句子,请对它们作出恰当的解释。
(l)“如释重负。”
(2)“任重而道远。”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无人而不自得。”
5.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 )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6. 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7.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你认为该怎样分?并说说各大段的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从 到 。
论点:
第二段:从 到 。
论点:
第三段:从 到 。
论点:
三个论点间的关系:
8. 课文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反复阅读课文,体会这种开篇方式的优点。想一想:以这种方式开头的文章,你以前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开头作一对比分析。
9.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
二. 强化阅读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我就连这个人的面也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了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了的,我对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种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0. 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11. 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12. 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13.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14.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15. 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三、链接课外
常存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门,从这里可以走向人生的制高点;恶念,是万恶之源,从这里可以滑入恶的深渊。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① 。思想支配行动,这是一条定律。善念支配行动,则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通过善念的心理活动得以实现。
二是② 。善念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感情,也是一种道德意识。因此说,善念是道德行为建设的内在动因,是指导人们去行动的无形内驱力。
三是③ 。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真善美。这样的信念一经在自己的头脑里生根,它就会成为自己的善念之源。
善念来源于正确的善恶现。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抑恶扬善,走向光明。善念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善恶观念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经过实践把善念转化为善行的时候,才能实现善念的社会价值,因为善念是根,善言是花,善行是果。要做到常存善意,就要经常自思内省,排除邪念。明代杨继盛在其《遗嘱》中有一段深刻的论述:心以思为职。或独坐时,或夜深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是好念?还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意,便禁止勿思。此段论述令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应该是恶当惊,是善则喜。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常存善意,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是一个人的崇高美德。有了这种美德,就可以乐善不倦,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16.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17. 本文是写“善念”的,可在第一段中又提到“恶念”,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18. 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将“推动作用”、“积累作用”、“导向作用”三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文中画线处。
19. 上文中,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层,请概括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从“善念,在修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层意是: 。
第二层:从“善念不是先天”的到“善行是果。”
层意是: 。
第三层:从“要做到常存善念”到“去恶扬善、唯善是举。”
层意是: 。
20. 本文引用明代杨继盛的《遗嘱》中的一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试题答案】
《最苦与最乐》
一. 知识积累
1. 略2. 略3. 略
4. (l)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2)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3)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4)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5. (1)设问(2)引用 (3)反问(4)对比
6. C
7. 第一部分包括l、2自然段,论点是: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点是: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点是:人生当勇于负责,不能逃避责任。前两个论点谈“是什么”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谈责任对于人的意义,第三个论点谈“怎么办”的问题,在前两个论点基础上加深论述。
8. 略
9. 略。

二. 强化阅读
10. 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11.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12. (1)不尽责任,丢开不管;(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13. 人人必须尽责任。
14. 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
15. 答案有三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三. 链接深外
16. 人要常存善念。
17. 通过善恶对比,阐明人要常存善念,而不可存有恶念。
18. ①导向作用②推动作用③积累作用
19. 第一层:写善念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层:写善念的形成与来源。第三层:写如何做到常存善念。
20. 警示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时常反思,以便做到弃恶扬善,唯善是举。纪念白求恩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注音、辨形、组词
2.解释加粗的字不正确的是:
[    ]
A.满腔热忱(真实的情意) 碌碌无为(平庸的样子)
B.精益求精(更) 不足道(不值的)
C.拈轻怕重(用手拿或捏东西) 见异思迁(变动)
3.议论文的三大要素是:
A.论点  引论  论据 B.论点  本论  论证
C.中心  论据  论点 D.论点  论据  论证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白求恩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B.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C.纪念白求恩,就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D.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
(二)阅读《纪念白求恩》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泠泠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人。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本段的某句话中有三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________改成________;
②________改成________;
③________改成________。
(2)本段的论点可以用第________句来概括。
(3)本段的议论性语句有________。
(4)本段中的加粗的字在表达上起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
(5)给本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6)本段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对比的双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2.①我和白求恩同志见过一面。②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③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④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⑤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⑦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全段八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从表达方式看,这两部分分别是
[    ]
A.叙述和议论 B.叙述和抒情
C.议论和叙述 D.叙述和描写
(3)第八句的四条横线上的词使用正确的是
[    ]
A.纯粹、高尚、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
B.纯粹、高尚、脱离了低级趣味、道德
C.高尚、纯粹、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
D.高尚、纯粹、脱离了低级趣味、道德
(4)第七句的“这点”是指
[    ]
A.共产主义 B.国际主义
C.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D.对技术精益求精
(5)第八句的修辞方法是
[    ]
A.夸张 B.排比
C.比喻 D.无修辞

参考答案

(一)1.略2.B3.D4.C
(二)1.(1)“泠”改成“冷”  “莫”改成“漠”“人”改成“仁”
(2)①
(3)②⑦⑩
(4)双重否定句,增强了语气
(5)A
(6)对比的双方是“白求恩”和③④⑤⑥句中提到的那些人。
对比使是非更加明显,使论证更加鲜明深刻。
2.(1)B(2)A(3)C(4)C(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