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下载】初中语文八上同步练习:第17-20课(4份)(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下载】初中语文八上同步练习:第17-20课(4份)(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8 12:32:35

文档简介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同步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栖息(qī) 鳞虾(líng) B.开辟(bì) 潜力(qián)
C.维生素(wēi) 捕捞(bǔ) D.浒苔(hǔ tái) 鹧鸪(zhè gū)
二、下列形近字组词错误的一项是( )
A.虑:深思熟虑 虚:谦虚 B.资:资本 姿:姿势
C.鳞:波光鳞鳞 嶙:嶙峋 D.维:维护 惟:惟一
三、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海洋被污染,森林被砍伐,人类在不断地索取,也在不断地破坏。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面对着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失去了我们的生存所需时,我们——至高无上的人类才会意识到自己都做了什么。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盲目的幻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对我们来说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的迫近更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们必须为自己敲响警钟。
1.生死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目疮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危言耸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言而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并说明理由
A.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海洋的研究开发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B.海洋能提供给我们的藻类、浮游生物、鱼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食物。
C.深海和远洋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和开发我们还会获得更多的食物来源。
D.海洋中有大量可待开发的资源,只要人类能无限地开发利用,无限地进行捕捞,就不用担心地球上会缺少人类所需的食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解释说明加粗的词在句中所起到的作用
1.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他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翻新。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②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1.本段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文中加粗词具体指代的内容。
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解释它的作用。
①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生物和环境
(一)①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围,通常叫做生物圈。②如果把地球比做苹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因为只有这个表面层有空气、水、土壤,能够维持生物的生命。③人们把这个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生物圈。
(二)①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地循环。②人和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③生物死后,尸体被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④这样的循环,从宏观到微观,到处都有。从来没有间断过。⑤在这样的循环中,大气得到氧的补充,不清洁的水通过阳光的蒸发作用形成了雨,有害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气稀释成为无害的物质。⑥这些过程都叫做天然自净作用。⑦天然自净的循环一旦受到破坏,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三)①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②一类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环境问题或者原生环境问题。③火山的爆发会使大气增加二氧化碳。④病虫害和各种流行疾病,也都属于这一类。
(四)①另一类是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叫做第二环境问题,或者叫做次生环境问题。②这个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业生产中排出来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对环境造成的危害。③水俣(yǔ)病、红潮、伦敦烟雾……都是由于“三废”破坏了天然自净循环而造成的。④此外,城市的烟尘、噪声、垃圾。放射性物质等等,也都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为地球表面层有能够维持生物生命的空气、水、土壤,所以人类只生活在像果皮相对于果实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
B.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环境问题或者原生环境问题;另一类是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叫做第二环境问题,或者叫做次生环境问题。
C.天然净化作用就是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的不断地循环。
D.在生物圈中的循环,从宏观到微观,到处都有,从不间断。
2.第二段中加粗的“这样的循环”指代的是____________(请填写句子序号)
3.“如地震会使局部地区增加氢气,会使地壳被破坏,有害人体的元素进入水的循环系统。”这个例子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应放回到第____________段的第____________句与第____________句之间。
4.请根据文意解释“原生环境问题”中的“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中的“次生”的语意。
原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分析了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两大类原因,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简明的文字说说怎样才能保持天然自净循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D(A.鳞虾:līn;B.开辟:pì;C.维生素:wéi)
二、C(鳞:鱼鳞;粼:波光粼粼)
三、1.生死攸关:关系到生死
2.满目疮痍:看上去满眼都是创伤
3.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害怕
4.不言而喻:不用说就明白。
四、D;理由:海洋资源是巨大的,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但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海洋的利用可以是无限制的。相反,为了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海洋的开发应是有节制的,应“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
五、1.去掉加粗的词,句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资源短缺的表现,是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这和实际的情况是不符的。资源短缺的表现有很多方面,“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只是其中之一;而“土地资源”包括“可耕土地资源”,二者的含义并不相同。加粗的词,使句意的表述更加准确。
2.参看“重点语句分析3”
六、1.藻类作为食物,种类多,增产潜力大,营养丰富。
2.它们:前面提到的各种藻类;这: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3.①说明方法:举例子,作用:具体说明藻类在人工培育下增产的潜力十分巨大。
②说明方法:作比较,作用:突出藻类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
七、1.C,“同生命密韧相关的物质——碳、氮、氧、水的不断地循环”只是生物圈中循环的一种,而“天热净化作用”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二者并不能等同。
2.第①②③句。
3.第三段第②句和第③句之间。
4.原生: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次生: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
5.对于因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破坏,重点在预防,降低破坏程度;另外要严格约束和控制人类自身的活动,力求不造成破坏。(只要针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个方面谈,有理有据即可)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同步练习
维度A 基础知识
1 雨林,是 森林类型。包括 、 、
等。作者 ,是英国当代科普作家。
2 下列字注音正确的是:
A 濒(bīnɡ)临 B摄(shè)取 C 白垩(ě)D流域(yǜ)
3 解释下列词语:
连锁反应: 摄取:
濒临: 驯化:
4 雨林的毁灭会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灾难?简要的说说。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呢?有一定的原因。伐木公司砍伐大量树木,将硬木木材运往各国销售。顺便说一下,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每年用木材生产的大量一次性木筷子,可以建造1.1万间住宅。
5 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6 这段话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能够
维度B 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面积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A)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它的另一种特殊的吞吐功能孕育了人类。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很高,(B)生物难以生存。大约在4亿年前,水陆变迁,海里的先进植物来到陆地,陆地才出现了 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叶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C)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器”。
森林,是地球生态的主体,是地球温度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D)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正在日益①。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此消彼长,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②变暖,引发了热浪、飓风、洪涝及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让我们大力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使地球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
7 从下边选择恰当的词用到横线处。
缩小 萎缩 减少 气候 气温 温度
横线①处: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线②处:____________________
8 “所以”用到A、B、C、D四处中的哪一处才恰当? __________处。
9 从内容方面看,第一个画线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结构方面看,第二个画线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第二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C 探究应用
写一份有关保护森林的倡议书,想想看,为什么需要我们立即采取行动去保护森林,我们应该怎样做?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维度A
1 热带或亚热带暖热湿润地区的一种 热带雨林 亚热带雨林 山地雨林 巴里·齐默尔曼
2 B
3 连锁反应:比喻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摄取:吸取 濒临:接近 驯化:人工饲养和培养使之驯服。
4 雨林的毁灭会使物种灭亡,同时引发连锁反应,破坏大气,最终导致地球的第6次大规模灭绝。
5 伐木公司砍伐树木,为了经济利益摧毁雨林这种珍贵的资源
6 做比较 使读者更清晰每年消耗的木筷子的数量之巨。
维度B
7横线①:萎缩 横线②:气候
8 C
9第一画线句:是一、二段的中心句。第二画线句:承上启下或过渡。
10作诠释
维度C 略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同步练习
维度A 基础知识
1 本文作者 ,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2 在这两百多年间能够发生这么多的新事物?本文作者的回答是什么?
3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这一段话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 文中举的“爱因斯坦不及格”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5 “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是什么关系?
6 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
维度B 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7 本段文字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8 本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是:( )
A 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B 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
C 死海海水的构成情况
D 人一到死海里自然就会漂起来
9 依据本段文字,将下列词语按所指范围重新排列一下,要体现出由大到小的顺序。(只填序号)
①矿物质 ②盐类 ③海水 ④氯化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本文段“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一句的23-25%这个数据,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C 探究应用
阅读附文,想想,中国学者什么时候能拿到诺贝尔奖,把你想到的时间写下来,并写出你这么想的理由。
参考答案
维度A 1 杨振宁 2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3 列数字,做对比 4 想要说明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两个人的价值观不一致,还说明从事科学和从事技术所要专注的领域和知识是不一样的。 5 两个都很重要,两者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 6 中国的教育哲学强调基础知识,按部就班的训练,而美国的教育哲学会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维度B 7列数字 8 A 9 ③①②④ 10作用是可以使人对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准确。
维度C 略17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同步练习
维度A 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灼()伤 花萼() 分泌() 花卉()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裸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的一大类,胚珠和种子都是裸露的。
B达尔文,是美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C花被,是花萼和花冠的总称,有保护花蕊和引诱昆虫的作用。
D卉是各种草的总称。
3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较强,就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4 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5 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 填表
细胞液 花青素的颜色
酸性
碱性
中性
维度B 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气流功能充满奇妙 南京市2003年中考语文试题
①对气体施以一定的外力,它就会像水流一样能够流动而形成气流。当我们往自己的手上吹气的时候,就可以感觉到气流的存在。
②气流很小的时候可以吹灭火柴和蜡烛;再大一些,能够吹起气球或是给自行车轮胎充气;非常强烈的气流常用来清洗机器上的油脂或棉布上的污垢。有的时候,人们还会将空气压缩,存储到气箱或气罐中。使用时打开阀门,被压缩的气体就会急速膨胀,形成猛劲的气流。这种压缩空气常被用来喷涂、清洁建筑物。
③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中,气流的应用更是充满神奇的色彩。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并付诸实现了利用气流来发电。这种气流电站的构造很奇特,外形像一个既高又粗的大烟囱。大烟囱直径10米,高200米,可以用来抽吸空气而使热气流迅速排出。围绕烟囱的是一个巨大的环形曲面透明塑料大棚。大棚与烟囱连接部分高约8米,边缘高2米,方圆252米。烟囱的底部装有发电机。由于塑料的透光和保温作用,大棚内的空气经太阳照射后便会逐渐升温,使棚内温度比棚外要高出20℃左右。利用空气热升冷降的特点,再加上高大烟囱的争速排出作用,可以使热空气以每秒20-60米的速度,经由设在烟囱底部的发电机,并驱动发电机进行工作。利用主种发电装置,这座电站白天可以发电100兆瓦;夜晚利用余热也可以发电40千瓦。据推算,发电成本与核电站相似,利用起来十分合算。
④美国利用气流的作用,研制出一座无水的空气游泳池。在一间直径6米、高7米的圆型房间里,安装一部大型鼓风机向顶部鼓风。在气流的作用下,房间里就会产生一种向上的托力,使得人们可以在房间里漂浮,既像在水中游泳,又像在空中飞行。这种环境,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又可以进行仿生飞行科学研究,为人类生存开拓出新的适应方式。
⑤现在,有人正在研究利用气流的作用制作气幕屋顶。当瓢泼大雨降落到体育比赛场地时,在体育场四周安装的高压空气喷管,就会把强大的气流喷向天空,将雨水移至它处。这样,体育场就变换成为体育馆。人们在巨大的气流和降雨声中观看比赛,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7 本文的中心句是
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气流给自行车轮胎充气,喷涂、清洁建筑物。
B.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气流发电站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经济效益。
C.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德国建成了气流电站,美国研制出无水的空气游泳池。
D.现在,人们已经利用气流制作成气幕屋顶。
9 请说说“据推算,发电成本与核电站相似”一句中“据推算”的表达作用。
10 除了文中提到的利用气流的例子外,请你从生活中另举一例,并简要说明它是怎样利用气流的。
维度C 探究应用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其实有着许多“为什么”,试试看,查一些资料,发现自己能解释多少“为什么”。
参考答案
维度A
1 zhuó è mì huì
2B
3 作者从花朵的物质基础;光的折射;花朵生理上的需要,即为了不被灼伤,不同颜色的花会反射不同长短的光波;进化的作用;昆虫采蜜传粉的习性;人工选择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4 设问,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给予答案,让读者一目了然这段话的内容。
5 中心意思是花朵的颜色是有花青素这种物质引起的。
6 红色 蓝色 紫色
维度B
7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中,气流的应用更是充满神奇的色彩。
8 D
9语言准确,有分寸;交代了“气流电站与核电站成本相似”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的;表明这一结论的不确定性。
10如喷雾器、气垫船、吸尘器等。
维度C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