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25《河中石兽》教案(Word版,共5页)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25《河中石兽》教案(Word版,共5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6 09:0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河中石兽》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
“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
  古义:
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
  古义:
经历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
  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
  古义:
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
  古义: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
  古义:岸,水边
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相去甚远已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
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

  如其言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
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
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