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命题人: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世界文明可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为东方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为西方文明。以下对这两种文明不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方文明都发源于亚洲,西方文明都发源于欧洲
B.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是民主政治
C.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发源于沿海或海洋
D.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发达
2.公元前332年,在切断了波斯陆军和海上舰队的联系后,某国大军调转矛头,长驱直入,攻下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了流传至今的亚历山大城。此处“攻下埃及”的国家指( )
A.西罗马帝国 B.马其顿王国 C.古巴比伦王国 D.孔雀帝国
3.18.在古老的连接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起桥梁的是( )
A.罗马人 B.阿拉伯人 C.波斯人 D.马其顿人
4.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为此他下令编写了《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作为法学教科书,并且规定其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东罗马帝国( )
A.皇权的封建专制统治到达顶峰 B.法律开始沦为加强统治的工具
C.注重以法律形式维护专制统治 D.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秩序
5.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表明庄园法庭( )。
A.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
C.起到了维护公共秩序的作用 D.主要是维护封建领主的利益
6. 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
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7. .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宣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规范和文化、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 )
A. 欧洲文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欧洲殖民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等为目标
C. 欧洲殖民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D. 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
8.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 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 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 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9. 15—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的中心已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这场“空间革命”的意义是( )
A. 东西方贸易壁垒被打破 B. 基督教对世界文化征服的成功
C. 世界近代政治文明得以确立 D. 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加强
10.14世纪以来,欧洲发现了“人”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世界”,它们共同推动了
A.大西洋沿岸经济的繁荣 B.基督教思想的传播
C.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11.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受到了种种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都源于(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们思想的解放 D.各国王权的增强
12.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 )
A.天赋人权 B.自由平等
C.民主、分权制衡原则 D.联邦制
13.中世纪欧洲的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物质的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19世纪的西方享乐思想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这种幸福观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人文精神发展推动了思想解放 B.宗教世俗化改革适应现实需要
C.启蒙运动对理性主义极力推崇 D.人们对幸福理解的多元化追求
14.《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认为:“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就英国而言,其政治制度改变的特点是
A.和平为主、渐进发展 B.政局动荡、进程艰难
C.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D.制定宪法、政党选举
15.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权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在孟德斯鸠对自由的叙述中
A.强调自由绝对性 B.抨击了专制政体
C.明确法律的地位 D.呼唤着民主共和
16.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C. 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7.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位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明巴黎公社政权( )
A. 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 B. 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 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 D. 受到了马克思直接指导
18.18世纪英国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 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 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B. 城市环境恶化
C. 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D.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19.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是因为此时
A.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C.西方列强在殖民地问题上矛盾加剧 D.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20.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国家大多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这种状况的外部直接原因是( )
A.亚非拉国家经济政治制度落后 B.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C.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的征服力 D.亚非拉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1.独立运动中南美洲大多数国家人民相互支援配合的主要原因是
A.他们同属一个民族 B.他们有共同的领导人
C.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D.他们有统一的组织
22.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据此,正确的看法是( )
A.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预言是错误的
B. 十月革命是“早产儿”,其结果已显现
C.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D. 十月革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23.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通过罢课、离职等形式与英印当局斗争。甘地的这种做法( )
A. 是反殖斗争的有益探索 B. 是与英印当局的妥协
C. 使印度获得了完全独立 D. 使殖民当局“退出印度”
24.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列强之间特别是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重重,使欧洲形势剑拔弩张。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火药桶”是:
A.法德边境 B.俄德边境 C.巴尔干半岛 D.俄奥边境
25.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说:“《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这是因为该条约的签订是建立在
A.对战败国割地赔款分赃基础上 B.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
C.不平等的经济军事制裁基础上 D.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基础上
2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说明的主题是( )
A. 社会主义失败 B. 国家呈变多、变小的趋势
C. 战争威胁削弱 D. 多极化趋势发展
27.与下图所示主题直接相关的背景事件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北约组织的建立
C. 马歇尔计划的实行 D. 铁幕演说的发表
28.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 )
A. 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B. 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
C. 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 D.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
2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1/4,法国失去了1/3,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解除了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 B. 削弱了欧洲的经济实力
C. 造成了欧洲的政治危机 D. 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30.“20世纪90年代后,欧美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等新中产阶级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这说明( )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B. 农业产业比例上升
C. 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 D. 工业产业比例上升
二 .多项选择题:本题5个小题,共20分。(每个小题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31、.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之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战前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B. 战后开始出现社会主义国家
C. 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D. 战争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32、对十月革命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 B.在经济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中获得胜利
C.走城市中心道路 D.革命历程的曲折反复
33、下列与1911年辛亥革命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C.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D.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34.下列人物的行为能体现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这一主题思想的是
A.玻利瓦尔 B.提拉克 C.华盛顿 D.克伦威尔
35.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包括:
A.国家宏观调控 B. 社会结构新变化 C.杜鲁门主义 D.福利国家出现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
3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原文有改动
材料二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是如何处理农业与工业发展关系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6分)
37.(8分) 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殖民地的掠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角贸易”是指欧洲的奴隶贩子把一些枪支、火药、烈性酒、小饰物等商品运往非洲,在那里交换黑奴、象牙和黄金,再把这些运往美洲,把黑奴高价卖掉,然后装上原棉、烟草等货物,运回欧洲。运回的象牙和黄金又同东方各国交换茶、丝等商品……运输奴隶航行一次的纯收入,经常能达到投资的10倍以上……1783至1793年的10年间,仅利物浦的船只就贩运了900趟奴隶,净赚1200万英镑。
材料二 马克思说:“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1)据材料一回答“三角贸易”对欧洲的影响。(2分)
材料二中,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评价突出强调了哪一方面的作用?(2分)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对殖民主义作何评价?(4分)
高一历史2020-2021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1-----10 ABBCC CCDDC
11----20 ACAAC DABAC
21----30 CCACA DCDBC
31----35 ABD ABC ABCD ABC ABD
36.【答案】
(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2)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4)
(2)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来满足工业发展。(2)
弊端:造成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4)
37.
(1)对欧洲的影响:三角贸易为欧洲聚敛了大量财富,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2)
马克思在强调殖民主义血腥的同时,突出殖民主义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2)
(2)评价:一方面殖民主义充满血腥和暴力,为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
另一方面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世界市场得到拓展。(4)
普兰店2中 高一历史 第2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