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县高2022届第四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为100分)
注意事项:考生作答题时,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学术盛况。“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频繁的兼并战争 B. 生产力的发展
C. 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 社会大变革
2. 中国古代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墨子 C. 老子 D. 董仲舒
3. 如图所示《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其“讲学”内容应是
A. 儒家“五经” B. 《道德经》C. 《四书章句集注》D. 《墨经》
4.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B. 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 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5. 汉代科技多有创新,如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该发明是
A. 造纸术 B. 灌钢法
C. 棉纺技术 D. 印刷术
6. 下列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黄帝内经》是药物学的奠基之作
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③《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
④《本草纲目》是对中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系统总结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 从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有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8.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9. 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入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A. 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B.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C. 《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D. 《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10.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的最有可能是
A. 林则徐 B. 陈独秀 C. 孙中山 D. 康有为
11. 《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 倡导民主科学 B. 反对愚昧迷信
C. 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D. 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12. 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A. 弘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 推动中国思想界向苏俄学习
C. 颂扬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D. 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13. 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应是
A.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C.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D.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4.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均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 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B. 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C. 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 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1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下列人物中为我国导弹、火箭和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 B.
C. D.
16.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是在三大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
②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③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
④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品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7.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实施以来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 杂交水稻“南优2号”选育成功 D. “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18. 有学者评价古希腊某哲学家时指出:他认为智者的相对主义的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造成社会道德混乱的思想根源;他在古代希腊首次建立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该学者评价的是
A 普罗泰戈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19. 拉斐尔的圣母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作品都具有反封建的色彩,但这些作品的题材都来自《圣经》,这说明
A. 新兴资产阶级不敢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
B.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呈现复兴景象
C. 人文主义者不反对神学世界观
D. 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尚未成熟
20. 康德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这句话反映出启蒙运动的核心是( )
A. 蒙昧主义 B. 人文主义
C. 理性主义 D. 个人主义
21.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家是
A. 哥白尼 B. 伽利略 C. 爱迪生 D. 牛顿
22. “从自然界的战争中,从饥饿和死亡里,产生了自然界最可赞美的东西一一高等动物…从最简单的无形物体演化出如此美丽和令人惊叹的东西,而且这一演化过程仍在继续,这才是一种真正伟大的思想观念!”这段话评述的是
A.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理论 B.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23. “它打开了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观念……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到来!”这里的“它”是指( )
A. 经典力学 B. 进化论 C. 量子论 D. 相对论
24. 科技革命带来了新发明、新创造,丰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职业。下列新职业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B. 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C. 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 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第II卷(非选择题)
25. (25分)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6分)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4分)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孙中山的什么理论成果?材料四与材料三的主张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这种“质地飞跃”是指什么?(9分)
材料五 “……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或曰人民民主独裁,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
——《毛泽东选集》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五出自毛泽东的哪篇著作?该著作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材料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始终如一的施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5)综上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摘录)
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内容概要
1921.7 一大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党的奋斗目标和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
1922.7 二大 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923.6 三大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1927.8 八七会议 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1935.1 遵义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1935.12 瓦窑堡会议 提出党的抗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决定“人民共和国”口号替代“工农共和国”。
1937.8 洛川会议 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1945.4 中共七大 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3 中共七届
二中全会 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政策。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
依据表格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的有关信息,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殷商、西周时期,我国实行“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案件审判往往由贵族从以前的判例、故事中去寻找法律依据,或从神明的启示、礼仪风俗或公认的观念中寻找答案。在法不示人的年代,多靠礼法制度和道德治理国家。春秋中期的郑国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小国,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经常成为大国争霸的战场。而这样的地理环境又决定了郑国交通发达,商贸往来繁密,是一个社会流动性大,商人等新社会阶层力量强的国家。随着商品流通和贸易的不断增多,郑国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为了保障国家生存,巩固政权,郑国执政子产开始实行社会改革。为了保障社会改革的进行,公元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三月,郑国执政子产命令把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据《左传》记载,铸刑鼎后,“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不久,晋国也铸刑鼎。
——摘编自张军《子产“铸刑鼎”改革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子产“铸刑鼎”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子产“铸刑鼎”的影响。(8分)
蓬溪县高2022届第四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答题卷
第 I 卷(共48分)
单项选择题答题表(2*24=48)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第II 卷(共52分)
25:(25分)
(1)
(2)
(3)
(4)
(5)
26:(12分)
27:(15分)
(1)
(2)
蓬溪县高2022届第四学期第2次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第 I 卷 1---5 BCADA 6---10 DCCBD 11—15 CBADC
16—20 ADBDC 21—24 BCCA
第II 卷
25:(25分)【答案】(1)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6分)
(2)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
时代特征:封建制度的衰落。(4分)
理论成果: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质的飞跃”:明确反帝;明确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9分)
(4)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
影响: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4分)
(5)最大不同: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2分)
26.(14分)
【答案】示例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调整工作策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依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如,中共二大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提出了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九一八事变后,针对中日矛盾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政策等,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总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工作策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示例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这场历时14年的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937年洛川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即全民族抗战路线。此后,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1940年的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1945的中共七大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总之,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7. (15分)
【答案】(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秘密法的弊端;国家安全受威胁;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突出;保障社会改革的开展等。
(2)加快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削弱贵族权力,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增强了国家治理的透明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商业发展;激发了士民的参政议政热情;对春秋末期各诸侯国法律制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